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朦胧诗”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的诗歌新时代,而顾城毫无疑问,是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之一。他以一首《一代人》获得巨大声誉。《一代人》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0年2月的《诗刊》。自发表之初就引起世人关注,成为童话诗人顾城的代表作。然而,相对于顾城的真实生活经历,他的诗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顾城,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顾城是一个拥有孩子般梦想的童话诗人,并深爱他的妻子,这与他如此惨烈地结束婚姻和生命自相矛盾。而这种矛盾也同样出现在他理性的童话诗歌中。
《一代人》仅用了18个字,短小精悍,在现代诗歌中极为罕见而又极为精辟,成为了顾城在很多人心中的代表作品和永久标签。该诗写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人们尚沉浸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创伤的治愈中,祖国也在百废待兴、期待改变之中。在看似浪漫虚幻的诗句中,而顾城却别出心裁,从简约出发,达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顾城《一代人》
首先,从诗歌的韵律上来看。本诗音乐性较强。形式上,两句韵字为“晴”、“明”,押ing韵。更重要的是,诗歌注重内在的节奏与和谐,由“给”到“寻”一气贯通,语势相连。作者选用了普通的意象进行表达,在情感表达上显得平静而婉约。在十三辙选韵中,ing、in这类韵脚适合于表达热烈豪迈情感。本篇韵脚的适当选用,使诗歌温婉中见出热烈,缓和里寄寓倔强,圆润谐美,琅琅上口。
其次,從诗歌的内容表达上来看。这仅有二行的诗作准确地概括了“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历程,具有一代人青春纪念碑的意义。顾城的诗歌表达惯用一种浪漫迷幻的童话色彩,不及同时期很多作家的作品来得干脆、大胆和执拗,但是,他所致力营造的童话世界,决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遐想,而恰恰是以一种超现实的特征,表现出了对荒谬现实的反抗精神,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精神。
“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在这首诗中,对于人生虚无、孤独、寂寞的绝望抗争,直接所指的自然是那个令人窒息的、荒谬的“黑夜”。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歌题目,“黑夜”二字勾画出了诗人所属的“那一代”所憎恶的社会现象。“黑夜”的意象以沉重、阴森、冷峻的色彩,集中地向人们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荒谬不经和不合理性的象征寓意,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在对现存的世界的背谬认识与把握中,对于世界所作的总体否定。“黑夜”的意象不禁使人们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沉重、森严的“命运在叩门”的主题始终回荡在人们的耳边。从诗人一贯的童话浪漫角度出发,“黑夜”是儿童所畏惧的,不愿意看见的,是白天的对立面,是“黑暗”的近亲与同谋。孩子一般都不喜欢黑夜,怕黑成为他们的共识与共性,因为黑色代表着压抑与死亡,代表着对生命力的否定,当然它也代表着世界的本色与底色。象征着文革时期的一代人,对于文革遗留下来的创伤怀揣着一种恐惧感。而如此压抑的黑夜的存在,对于生存在黑夜之中的这代人来说,它所赋予的也就只能是一双“黑色的眼睛”。“黑色的眼睛”显示了诗歌咫尺千里的聚光艺术,意味着人生的虚无、孤独和寂寞,并且隐含着一种无归宿的深层心理。这“眼睛”是诗人顾城的眼睛,也是以顾城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眼睛,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挣扎反抗的人们的眼睛。这眼睛,一度被人心的丑恶给遮掩了,可它最终倔强地冲出了迷雾,闪着幽亮的光芒,执著地追求那一片“光明”。换言之,“黑色的眼睛”是要我们适应黑暗并要走出黑暗的,决不能沉迷于黑暗,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光明,带来希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后一句中的“却”字成功扭转了前一句透露出的黑暗、压抑、沉重的氛围。“光明”二字同“黑”形成鲜明的对照,为眼睛所专注所期望,是“心的光明”,是“社会的光明”。在诗中,“光明”与“黑暗”两个意象的组合,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表明求索,而且还通过这种“明”与“暗”的反色彩对比,表现出了一代人对于现实人生所特有的悖论式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显示出那一代人对于现实与历史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的深度,即“光明”与“黑暗”的交战。在一代人内心世界里挑起紧张的同时,悖论式的认知视角和观照方式,就使整首诗超越了形式逻辑上的语义层面,上升到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进行探寻的哲理层面上,把绝望的抗争—反抗命运,回应命运的挑战,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态度,一种对付现实人生中各种复杂问题所持滇的执著精神,并赋予孤独的灵魂、沉寂的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进而大胆而清醒地向世界宣傲生存的迷惘、困惑和焦虑,不只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干扰,同时也缘于内心准则的失衡,精神的茫然无归着而产生的意义危机。因此,“寻找光明”的意义就在于:只有否定外在的权威、建立起自己内在的权威,才会有主体的自由意志和新的生命创造。
在“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荒谬的年代里,人生理想与意义似乎都渐渐消亡了,但顾城保持了那一代人所特有的和难得的清醒,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清醒的理性主义精神。再把这首诗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我们还将发现,它也同样展示出了一代人不甘寂寞的追求,反抗、探索的精神特征。从“黑夜”与“光明”所形成的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荒谬男实中扭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那由心灵深处所爆发出来的顽强求索的精神创造力。它表明这一代人与失败主义无缘。他们虚无、孤独、寂寞,但决不是消沉、颓废。
由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诗人虽未曾贴上哲理的牌号,可它把情、理、美融于一体,构成诗篇的三极,以此三极为顶点的三角地带给诗带来了极大的张力。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而顽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执著的求索精神,毋宁说它传达出了整整一代人对于由那个荒谬的年代而引发的人生虚无感、孤独感、寂寞感及其所作的绝望抗争的信念。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在这个意义的层面上成为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心灵雕塑。
最后,《一代人》这首诗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远和广泛与其艺术感是有很大关联的。艺术的魅力从来不在于长篇大论,而在于短小精悍而又深入骨髓,以少胜多,顾城的《一代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真正的艺术家善于观察与思考,常常略貌留神,化繁为简,直接抵达事物的本来面目,展现存在的真谛,使人豁然开朗,绕开言说的迷宫,进入澄明的世界。《一代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诗人在高度简约概括的形式之中闪现着难以掩饰的童趣与童真。“黑夜”“黑色”“眼睛”“光明”无不闪现出童话诗人的天真与天性。黑是孩子所害怕的;黑色的眼睛是孩子最直接的生命感受和发现世界的最直接的生理器官;光明又是孩子的最爱;眼睛也是欲望的器官。面对许多欲望的诱惑,童话诗人坚决选择了光明。假如每一个读者都能将自己置身在童话般的黑暗世界里,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要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了。
顾城诗歌中的一代人是徘徊在困境与出路、绝望与希望、愤怒与期待、苦难与梦想之间的一代人,顾城面对苦难时依旧保持理性,没有控诉、怀疑、责难,而是带着孩童般最简单、最纯净、最朴实的视角,发出最本色的声音,用他“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他向往的童话般的“光明”。
《一代人》仅用了18个字,短小精悍,在现代诗歌中极为罕见而又极为精辟,成为了顾城在很多人心中的代表作品和永久标签。该诗写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人们尚沉浸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创伤的治愈中,祖国也在百废待兴、期待改变之中。在看似浪漫虚幻的诗句中,而顾城却别出心裁,从简约出发,达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顾城《一代人》
首先,从诗歌的韵律上来看。本诗音乐性较强。形式上,两句韵字为“晴”、“明”,押ing韵。更重要的是,诗歌注重内在的节奏与和谐,由“给”到“寻”一气贯通,语势相连。作者选用了普通的意象进行表达,在情感表达上显得平静而婉约。在十三辙选韵中,ing、in这类韵脚适合于表达热烈豪迈情感。本篇韵脚的适当选用,使诗歌温婉中见出热烈,缓和里寄寓倔强,圆润谐美,琅琅上口。
其次,從诗歌的内容表达上来看。这仅有二行的诗作准确地概括了“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精神历程,具有一代人青春纪念碑的意义。顾城的诗歌表达惯用一种浪漫迷幻的童话色彩,不及同时期很多作家的作品来得干脆、大胆和执拗,但是,他所致力营造的童话世界,决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遐想,而恰恰是以一种超现实的特征,表现出了对荒谬现实的反抗精神,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精神。
“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在这首诗中,对于人生虚无、孤独、寂寞的绝望抗争,直接所指的自然是那个令人窒息的、荒谬的“黑夜”。结合时代背景和诗歌题目,“黑夜”二字勾画出了诗人所属的“那一代”所憎恶的社会现象。“黑夜”的意象以沉重、阴森、冷峻的色彩,集中地向人们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荒谬不经和不合理性的象征寓意,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在对现存的世界的背谬认识与把握中,对于世界所作的总体否定。“黑夜”的意象不禁使人们联想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沉重、森严的“命运在叩门”的主题始终回荡在人们的耳边。从诗人一贯的童话浪漫角度出发,“黑夜”是儿童所畏惧的,不愿意看见的,是白天的对立面,是“黑暗”的近亲与同谋。孩子一般都不喜欢黑夜,怕黑成为他们的共识与共性,因为黑色代表着压抑与死亡,代表着对生命力的否定,当然它也代表着世界的本色与底色。象征着文革时期的一代人,对于文革遗留下来的创伤怀揣着一种恐惧感。而如此压抑的黑夜的存在,对于生存在黑夜之中的这代人来说,它所赋予的也就只能是一双“黑色的眼睛”。“黑色的眼睛”显示了诗歌咫尺千里的聚光艺术,意味着人生的虚无、孤独和寂寞,并且隐含着一种无归宿的深层心理。这“眼睛”是诗人顾城的眼睛,也是以顾城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眼睛,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挣扎反抗的人们的眼睛。这眼睛,一度被人心的丑恶给遮掩了,可它最终倔强地冲出了迷雾,闪着幽亮的光芒,执著地追求那一片“光明”。换言之,“黑色的眼睛”是要我们适应黑暗并要走出黑暗的,决不能沉迷于黑暗,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光明,带来希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后一句中的“却”字成功扭转了前一句透露出的黑暗、压抑、沉重的氛围。“光明”二字同“黑”形成鲜明的对照,为眼睛所专注所期望,是“心的光明”,是“社会的光明”。在诗中,“光明”与“黑暗”两个意象的组合,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表明求索,而且还通过这种“明”与“暗”的反色彩对比,表现出了一代人对于现实人生所特有的悖论式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显示出那一代人对于现实与历史所作出的理性思考的深度,即“光明”与“黑暗”的交战。在一代人内心世界里挑起紧张的同时,悖论式的认知视角和观照方式,就使整首诗超越了形式逻辑上的语义层面,上升到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进行探寻的哲理层面上,把绝望的抗争—反抗命运,回应命运的挑战,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态度,一种对付现实人生中各种复杂问题所持滇的执著精神,并赋予孤独的灵魂、沉寂的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进而大胆而清醒地向世界宣傲生存的迷惘、困惑和焦虑,不只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干扰,同时也缘于内心准则的失衡,精神的茫然无归着而产生的意义危机。因此,“寻找光明”的意义就在于:只有否定外在的权威、建立起自己内在的权威,才会有主体的自由意志和新的生命创造。
在“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荒谬的年代里,人生理想与意义似乎都渐渐消亡了,但顾城保持了那一代人所特有的和难得的清醒,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清醒的理性主义精神。再把这首诗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来考察,我们还将发现,它也同样展示出了一代人不甘寂寞的追求,反抗、探索的精神特征。从“黑夜”与“光明”所形成的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荒谬男实中扭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那由心灵深处所爆发出来的顽强求索的精神创造力。它表明这一代人与失败主义无缘。他们虚无、孤独、寂寞,但决不是消沉、颓废。
由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诗人虽未曾贴上哲理的牌号,可它把情、理、美融于一体,构成诗篇的三极,以此三极为顶点的三角地带给诗带来了极大的张力。这首诗与其说表现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个在荒谬现实中扭曲、压抑而顽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执著的求索精神,毋宁说它传达出了整整一代人对于由那个荒谬的年代而引发的人生虚无感、孤独感、寂寞感及其所作的绝望抗争的信念。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在这个意义的层面上成为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心灵雕塑。
最后,《一代人》这首诗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远和广泛与其艺术感是有很大关联的。艺术的魅力从来不在于长篇大论,而在于短小精悍而又深入骨髓,以少胜多,顾城的《一代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真正的艺术家善于观察与思考,常常略貌留神,化繁为简,直接抵达事物的本来面目,展现存在的真谛,使人豁然开朗,绕开言说的迷宫,进入澄明的世界。《一代人》的可贵之处就是诗人在高度简约概括的形式之中闪现着难以掩饰的童趣与童真。“黑夜”“黑色”“眼睛”“光明”无不闪现出童话诗人的天真与天性。黑是孩子所害怕的;黑色的眼睛是孩子最直接的生命感受和发现世界的最直接的生理器官;光明又是孩子的最爱;眼睛也是欲望的器官。面对许多欲望的诱惑,童话诗人坚决选择了光明。假如每一个读者都能将自己置身在童话般的黑暗世界里,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要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了。
顾城诗歌中的一代人是徘徊在困境与出路、绝望与希望、愤怒与期待、苦难与梦想之间的一代人,顾城面对苦难时依旧保持理性,没有控诉、怀疑、责难,而是带着孩童般最简单、最纯净、最朴实的视角,发出最本色的声音,用他“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他向往的童话般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