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人们在新的时代,重新找到了传统生活的情趣和被淡忘的文化记忆。电视、网络的普及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本土文化失去关注的兴趣,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奔忙在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城市之中,奔忙在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上,忙于赚钱养家糊口,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渐渐淡忘了曾经拥有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沉浸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近几年来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让年轻人认识到在都市文明之外,还有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在电视和网络游戏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许多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比如:在大型节庆日上举办的赛马、叼羊。农家乐里的民族气息,民族餐饮,使大城市的人又纷纷涌到他们所离弃的乡村,寻找乡村的感觉、寻找听民歌的感觉,这使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能够长久展开的话,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使不为人知觉的文化遗产开始凸显在人们眼前,也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正视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因为身边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自治区级传承人,使得很多人亲自找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讲述自己的传承能力,希望当地保护机构能够申报,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建立,使人们有了观察生活的新的视角。
同时,在各种媒体中,以及在人们的眼中,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等都得到了放大和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产生于传统农耕放牧文明时代的文化现象,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细腻的情感和对宁静的生活体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形态,但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凝结为有形的文化形态而存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得到传承的大多也是这些有形的文化形式。就像加拉帕赞,加拉帕赞是哈萨克族草原文化,传统习俗的产物,是一种古老的生活风俗之一,唱加拉帕赞的歌手,在封建牧主家走家串户的唱加拉帕赞,唱到那家那家就给唱加拉帕赞的歌手送礼,有时为了吹呼一会加拉帕赞,拖延时间,最后送厚礼。加拉帕赞所赖以存在的封建社会的生活氛围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依然隐约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文化精神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固形态依然可以重新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传统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对手工制作的皮革服饰、毛毡制品、毡绣、布绣不仅仅是有形的毡制、布制的各种工艺品,我们可以发掘出蕴含在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符号首先传达的是人们的生活态度,没有对生活的爱心,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不可能那样用心地去美化居室环境。其次,还包含着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没有灵巧的手,没有聪慧的心,就不能制出生动的图案。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看来保护的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化项目,但是从其深层意义来看,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文化项目,更是一种内在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揭示了留存在这些文化符号后面的精神内涵,使文化精神和生活理念得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悄悄改变着现代都市人对文化的态度,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效益
非物質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为了使现代年青人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要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注入活力、积累后劲。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创新文化形式,以更多更新的样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其文化市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养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产品评估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要从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强化对“非遗”的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创造宽松环境,对“非遗”文化产业品牌给予重点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仅靠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媒介的相关报导,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间歇性活动就能保存下来的。如何将广大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然而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大范围的交流,只限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许多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宣传推广。国家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资源库,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收录进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一个大型广告平台,不仅可以增强普通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也可以通过这一举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人们在新的时代,重新找到了传统生活的情趣和被淡忘的文化记忆。电视、网络的普及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本土文化失去关注的兴趣,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奔忙在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城市之中,奔忙在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上,忙于赚钱养家糊口,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渐渐淡忘了曾经拥有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沉浸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近几年来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让年轻人认识到在都市文明之外,还有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在电视和网络游戏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许多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比如:在大型节庆日上举办的赛马、叼羊。农家乐里的民族气息,民族餐饮,使大城市的人又纷纷涌到他们所离弃的乡村,寻找乡村的感觉、寻找听民歌的感觉,这使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能够长久展开的话,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使不为人知觉的文化遗产开始凸显在人们眼前,也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正视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因为身边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自治区级传承人,使得很多人亲自找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讲述自己的传承能力,希望当地保护机构能够申报,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建立,使人们有了观察生活的新的视角。
同时,在各种媒体中,以及在人们的眼中,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等都得到了放大和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产生于传统农耕放牧文明时代的文化现象,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细腻的情感和对宁静的生活体验。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形态,但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凝结为有形的文化形态而存在。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得到传承的大多也是这些有形的文化形式。就像加拉帕赞,加拉帕赞是哈萨克族草原文化,传统习俗的产物,是一种古老的生活风俗之一,唱加拉帕赞的歌手,在封建牧主家走家串户的唱加拉帕赞,唱到那家那家就给唱加拉帕赞的歌手送礼,有时为了吹呼一会加拉帕赞,拖延时间,最后送厚礼。加拉帕赞所赖以存在的封建社会的生活氛围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依然隐约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文化精神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固形态依然可以重新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使传统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对手工制作的皮革服饰、毛毡制品、毡绣、布绣不仅仅是有形的毡制、布制的各种工艺品,我们可以发掘出蕴含在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符号首先传达的是人们的生活态度,没有对生活的爱心,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不可能那样用心地去美化居室环境。其次,还包含着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没有灵巧的手,没有聪慧的心,就不能制出生动的图案。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看来保护的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化项目,但是从其深层意义来看,保护和传承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文化项目,更是一种内在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揭示了留存在这些文化符号后面的精神内涵,使文化精神和生活理念得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悄悄改变着现代都市人对文化的态度,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能够促进当地经济效益
非物質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在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都是经济落后地区。为了使现代年青人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单纯依靠内源性资金,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较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植,制定有利于“非遗”项目实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非遗”项目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要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注入活力、积累后劲。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创新文化形式,以更多更新的样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其文化市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养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产品评估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要从国家、省、市、县四个层面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强化对“非遗”的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创造宽松环境,对“非遗”文化产业品牌给予重点扶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仅靠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媒介的相关报导,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间歇性活动就能保存下来的。如何将广大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然而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大范围的交流,只限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许多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宣传推广。国家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资源库,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收录进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一个大型广告平台,不仅可以增强普通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也可以通过这一举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