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前无古人。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则以贾宝玉为轴心,构成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互文关系。而贾宝玉的形象更是把握全书主旨的关键,其具有着情痴、博爱者、守护者的三层内涵,作为轴心统摄全书。
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轴心人物 ;形象的三层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笔者认为在小说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统摄全书的轴心人物便是贾宝玉,《红楼梦》全书则是贾宝玉的分化,其形象内涵更是小说主旨所在。
一、以贾宝玉为轴心的互文结构
《红楼梦》大量运用互文的手法塑造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解释、互相补充。《石头记微言》的作者孙渠甫就曾指出:“《石头记》一书,影书也。”“若元春则影钗、玉,惜春则影宝、黛,李纨则影黛之洁,迎春则影黛之苦……余者或副影,或旁影,或合影,或分影,或影一事,或影數事,或影外之影,或以人影物,或以物影人……”
其实孙渠甫所说的“影”,便是互文,杨矗在《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中称之为立体幻影式互文结构 。脂批说“余谓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具有林黛玉的特点,即晴雯作为黛玉的副本,与黛玉互文,其所展现的是黛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一面。戏子里的龄官的高洁傲岸、专注痴情,也显然是林黛玉这一特点的放大。香菱身世凄苦,寄人篱下,但作诗天分甚高,也是林黛玉的副本。薛宝钗之妹薛宝琴才华横溢、美艳纯真,因丧父而暂居荣国府,其身份地位与黛玉何其相似。显然,宝琴是作为林黛玉的副本出现的。自诩为“槛外人”的妙玉则是林黛玉高洁出尘、不与世俗同流这一特点的放大。与林黛玉形成互文关系的还有惜春、尤三姐等,她们都是林黛玉某一特点的具体化或放大化,她们之间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
与林黛玉相似,以薛宝钗为中心同样与多个人物形象形成互文关系。袭人的圆滑世故、温柔体贴,无疑是薛宝钗的副本。庚辰本第八回的夹批就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王熙凤和探春是薛宝钗长袖善舞、老成干练的特点的放大化,迎春和李纨则是宝钗温柔忍让的放大化,与宝钗形成互文。
可见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由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两个基本点,以互文的方式存在的,彼此互相解释、互相补充,而黛玉和宝钗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说:“钗、黛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而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脂批中所说的“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笔者认为这是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一个人的两个副本,是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的解释说明,而这个人物便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转世,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投胎,神瑛侍者因浇灌仙草而使其有灵,仙草投胎成为黛玉便是为了以还泪的方式报恩。李劼的《红楼十五章》中这样解读这个神话:“神瑛侍者的浇灌,则以虚空的笔法点出一个恢弘的象征——历史的创造。这叫虚情实写,实我虚点。在此,浇灌意象的象征性与做爱和受精相连,受精又意味着繁殖,繁殖则暗示着创造。 ”也就说是贾宝玉创造了林黛玉,林黛玉则是贾宝玉的分化。同时又可以根据“钗黛合一”推理出黛玉和宝钗实则为贾宝玉的副本,是贾宝玉所具有的特点的两个方面的形象化、具体化。
在贾宝玉的身上显然具有着叛逆的特点,他喜欢亲近巾帼女子,视须眉男子为浊物,把出嫁的年长女性称之为死鱼眼睛,称追求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等等,无不表现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一面。他的这些特点具体化、形象化之后便是林黛玉的高洁、傲岸、出尘,也无怪乎宝玉和黛玉视彼此为知己。但相较于林黛玉,贾宝玉似乎还是多了几分世俗气。他在礼教制度的威逼下也会读些子曰诗云,也会与薛蟠这等纨绔子弟喝酒行令。宝玉世俗的一面具体化、形象化便是薛宝钗了,宝钗才高八斗却并没有黛玉的出尘脱俗,她身上更多的则是圆滑世故、老成持重。可见,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性格特点中两个不同方面的具体化、形象化,与宝玉形成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互文关系,而大观园中的群芳又围绕黛玉和宝钗形成互文关系。在众多互文关系中可以看到,这些形象其实都是以宝玉为轴心,呈辐射状四散开来。
除大观园群芳之外,笔者认为贾宝玉与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即通灵宝玉也存在互文的关系。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转世,而他出生时所带的通灵宝玉便是大荒上的石头。神瑛侍者的“瑛”字《说文解字》中训为“玉光也”,而贾宝玉名字中也带有玉字,显然这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关系非同一般。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在睡梦中突然喊出:“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贾宝玉所谓的“木石姻缘”指的是他和林黛玉,可是他为何称呼自己为“石”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石头与贾宝玉之间也存在着互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解释、互相补充。石头本是补天之用,却因为补天所用的石头正好多出一块而被遗弃在大荒山,其被世俗所抛弃的特征正好与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相互补充、互为诠释,贾宝玉这一形象则是石头的“人化”。石头在书中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叙事者的角色来讲述故事,全书便是石头所记,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贾宝玉与石头互文,也与石头一样起到了统摄全书的作用。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曾称贾宝玉是秉正邪二赋之人,这也是在说贾宝玉所具有的包容性,既包容《红楼梦》中群芳众艳,也包容天地正邪之气。这大概源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贾宝玉在书中正是扮演了“一”的角色,以他为中心辐射开来,构成了《红楼梦》所描绘的世界。 二、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内涵看其轴心作用
贾宝玉与无才补天而被弃的石头一样,也具有与世不容的特质。但与黛玉的傲岸出尘不同的是,宝玉亦十分迷恋着直感生活,像化为通灵宝玉的石头一样,在花花世界“历劫”。笔者认为贾宝玉作为轴心人物,其形象的内涵则是《红楼梦》主旨所在。其内涵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情痴,二是博爱者,三是守护者。
(一)情痴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称宝玉为“第一淫人”,这个称呼着实吓了宝玉一跳,也让许多读者不解。周汝昌认为“第一淫人”是“第一情痴”之意 ,笔者认为周先生所言不虚。
“痴”有呆傻的意味,而宝玉对他人之情何尝不是“似傻如狂”。晴雯发脾气,撕扇子,他拍手大喊“响的好听”。龄官在雨中画“蔷”,他竟然看得痴了,甚至只想到下雨淋湿了龄官,而忘记了自己也在雨中。撞见茗烟和卐儿云雨,他竟不责问,却因茗烟不知道卐儿的年龄而连连感叹其可怜,甚至还追赶出去冲卐儿喊:“你别怕,我是不会告诉人的。”巧遇香菱和丫头们嬉闹而弄脏了裙子,他便赶忙替她借一条裙子替换。刘姥姥为了讨贾母等人欢心而杜撰了神女的故事,宝玉竟然信以为真,派茗烟前去寻找.……
他的痴情率真却不被世人理解,小说中第三十五回几个婆子在背后议论宝玉:
“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大雨淋的落汤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去避雨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宝玉似乎也明白自己的特立独行不为世所容,与补天所遗的石头一样,深感人生没落的悲哀,自贬为“浊玉”,主动与世间的纷繁划上一条界限,甘愿做这为世所遗的“千古情痴”。
(二)博爱者
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则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情痴,吾辈推之为‘意淫’。”
对于“意淫”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而‘第一淫人’宝玉却是能从灵肉统一中升华出一种‘意淫’的状态,也就是对灵肉双方都有极强又极敏锐的触觉。” 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但这只是讲出了表层的含义而未能深入。
“淫”字有过分、过多的意思,如“淫雨”。而“意淫”其深意则是在说用情太多,即是揭示了贾宝玉形象作为博爱者的内涵。宝玉作为贵族公子,对待府里的丫头向来温柔和善。在平儿挨打之后,宝玉帮平儿洗手帕,拿胭脂,整理妆容,香菱嬉闹不慎弄脏裙子,他亦是乐于帮忙,府里的小厮也敢与宝玉嬉笑,甚至看到落花他也会为之叹息,在东府听戏还担心房里的美人图会感到孤独。
宝玉宛如佛的化身,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怀有一颗博爱的心,对世间万物从不吝啬自己的真诚。这大概源于《红楼梦》作者对佛道的推崇,作者将佛道之大爱寄于宝玉身上,形成了其博爱者形象的内涵。
(三)守护者
贾宝玉的前世为赤瑕宫神瑛侍者,而“侍”字便有守护、看护之意。神瑛侍者作为绛珠仙草的守护者对其日夜看护、悉心培植,之后仙草为还泪报恩于神瑛侍者而化为林黛玉。小说又以黛玉和宝钗为点分化出大观园中众多女儿形象,神瑛侍者贾宝玉作为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又扮演起了群芳的守護者、大观园的守护者。黛玉悲泣,他直呼“妹妹”不止;宝钗不快,他又连叫“姐姐”不停;平儿挨打,他悉心照料;香菱污裙,他亦出手相助……在大观园中,他似乎依旧是神瑛侍者,守护着如水的女儿。
小说中的大观园可以说是污浊世界里的乌托邦,与太虚幻境相呼应,在尘世间建立起一个纯净天真的女儿王国。而其中的诸多女性又是以贾宝玉为轴心分化出来的,所以大观园作为书中的乌托邦又是贾宝玉灵魂的物化,也是《红楼梦》作者灵魂的物化,是作者所追求的心灵境界。
小说在大观园建立前,俨然是一片污浊的肉欲世界: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关系、宝玉的“初试云雨情”、宝玉与秦钟的微妙关系、秦钟与智能儿的情欲关系、甚至借老仆焦大的大骂揭开大家族面纱下的污浊肉欲。直到大观园建成,众芳搬进大观园,书中污浊始散,渐渐在污浊的世界中显露出一片洁净、清爽。而宝玉等人搬入大观园这一行为其实质是灵魂的回归,宝玉在俗世中找到了失却已久的纯真的自我。于是,全书开始从泥沼中脱离出来,展现出一个豁然开亮、耳目一新的世界。宝玉自然就成了这个世界的守护者,即自我灵魂的守护者。
而大观园的离散败落,也是由作为轴心的宝玉所宣告的。小说第七十九回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以祭晴雯。在他念过长文之后,林黛玉建议将其“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经过一番斟酌竟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后忡然变色。其中的“我”自然指宝玉,那“卿”又指谁呢?所以,《芙蓉女儿诔》既是晴雯的祭文,又是黛玉的祭文,也是大观园的祭文。宣告这纯真洁净的女儿王国,即将消散,宝玉所守护的纯真洁净,即将消散。
《红楼梦》一书是对灵魂本真的探求,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而贾宝玉作为全书的轴心人物,统摄全书,是作者灵魂的化身,作为情痴、博爱者和守护者,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寻找着、守护着灵魂的本真。
参考文献:
[1]杨矗.《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N].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李劼.《红楼十五章》[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42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 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24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 湖南:岳麓书社,2010:23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94——),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大四学生
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轴心人物 ;形象的三层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2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笔者认为在小说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统摄全书的轴心人物便是贾宝玉,《红楼梦》全书则是贾宝玉的分化,其形象内涵更是小说主旨所在。
一、以贾宝玉为轴心的互文结构
《红楼梦》大量运用互文的手法塑造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解释、互相补充。《石头记微言》的作者孙渠甫就曾指出:“《石头记》一书,影书也。”“若元春则影钗、玉,惜春则影宝、黛,李纨则影黛之洁,迎春则影黛之苦……余者或副影,或旁影,或合影,或分影,或影一事,或影數事,或影外之影,或以人影物,或以物影人……”
其实孙渠甫所说的“影”,便是互文,杨矗在《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中称之为立体幻影式互文结构 。脂批说“余谓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具有林黛玉的特点,即晴雯作为黛玉的副本,与黛玉互文,其所展现的是黛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一面。戏子里的龄官的高洁傲岸、专注痴情,也显然是林黛玉这一特点的放大。香菱身世凄苦,寄人篱下,但作诗天分甚高,也是林黛玉的副本。薛宝钗之妹薛宝琴才华横溢、美艳纯真,因丧父而暂居荣国府,其身份地位与黛玉何其相似。显然,宝琴是作为林黛玉的副本出现的。自诩为“槛外人”的妙玉则是林黛玉高洁出尘、不与世俗同流这一特点的放大。与林黛玉形成互文关系的还有惜春、尤三姐等,她们都是林黛玉某一特点的具体化或放大化,她们之间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
与林黛玉相似,以薛宝钗为中心同样与多个人物形象形成互文关系。袭人的圆滑世故、温柔体贴,无疑是薛宝钗的副本。庚辰本第八回的夹批就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王熙凤和探春是薛宝钗长袖善舞、老成干练的特点的放大化,迎春和李纨则是宝钗温柔忍让的放大化,与宝钗形成互文。
可见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由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两个基本点,以互文的方式存在的,彼此互相解释、互相补充,而黛玉和宝钗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关系。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说:“钗、黛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而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脂批中所说的“名虽两个,人却一身。”笔者认为这是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一个人的两个副本,是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的解释说明,而这个人物便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转世,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投胎,神瑛侍者因浇灌仙草而使其有灵,仙草投胎成为黛玉便是为了以还泪的方式报恩。李劼的《红楼十五章》中这样解读这个神话:“神瑛侍者的浇灌,则以虚空的笔法点出一个恢弘的象征——历史的创造。这叫虚情实写,实我虚点。在此,浇灌意象的象征性与做爱和受精相连,受精又意味着繁殖,繁殖则暗示着创造。 ”也就说是贾宝玉创造了林黛玉,林黛玉则是贾宝玉的分化。同时又可以根据“钗黛合一”推理出黛玉和宝钗实则为贾宝玉的副本,是贾宝玉所具有的特点的两个方面的形象化、具体化。
在贾宝玉的身上显然具有着叛逆的特点,他喜欢亲近巾帼女子,视须眉男子为浊物,把出嫁的年长女性称之为死鱼眼睛,称追求功名的读书人为“禄蠹”等等,无不表现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一面。他的这些特点具体化、形象化之后便是林黛玉的高洁、傲岸、出尘,也无怪乎宝玉和黛玉视彼此为知己。但相较于林黛玉,贾宝玉似乎还是多了几分世俗气。他在礼教制度的威逼下也会读些子曰诗云,也会与薛蟠这等纨绔子弟喝酒行令。宝玉世俗的一面具体化、形象化便是薛宝钗了,宝钗才高八斗却并没有黛玉的出尘脱俗,她身上更多的则是圆滑世故、老成持重。可见,宝钗和黛玉是宝玉性格特点中两个不同方面的具体化、形象化,与宝玉形成相互解释、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互文关系,而大观园中的群芳又围绕黛玉和宝钗形成互文关系。在众多互文关系中可以看到,这些形象其实都是以宝玉为轴心,呈辐射状四散开来。
除大观园群芳之外,笔者认为贾宝玉与女娲补天所遗之石即通灵宝玉也存在互文的关系。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转世,而他出生时所带的通灵宝玉便是大荒上的石头。神瑛侍者的“瑛”字《说文解字》中训为“玉光也”,而贾宝玉名字中也带有玉字,显然这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关系非同一般。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在睡梦中突然喊出:“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贾宝玉所谓的“木石姻缘”指的是他和林黛玉,可是他为何称呼自己为“石”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石头与贾宝玉之间也存在着互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相解释、互相补充。石头本是补天之用,却因为补天所用的石头正好多出一块而被遗弃在大荒山,其被世俗所抛弃的特征正好与贾宝玉的性格特征相互补充、互为诠释,贾宝玉这一形象则是石头的“人化”。石头在书中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叙事者的角色来讲述故事,全书便是石头所记,所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而贾宝玉与石头互文,也与石头一样起到了统摄全书的作用。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曾称贾宝玉是秉正邪二赋之人,这也是在说贾宝玉所具有的包容性,既包容《红楼梦》中群芳众艳,也包容天地正邪之气。这大概源于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贾宝玉在书中正是扮演了“一”的角色,以他为中心辐射开来,构成了《红楼梦》所描绘的世界。 二、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内涵看其轴心作用
贾宝玉与无才补天而被弃的石头一样,也具有与世不容的特质。但与黛玉的傲岸出尘不同的是,宝玉亦十分迷恋着直感生活,像化为通灵宝玉的石头一样,在花花世界“历劫”。笔者认为贾宝玉作为轴心人物,其形象的内涵则是《红楼梦》主旨所在。其内涵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情痴,二是博爱者,三是守护者。
(一)情痴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子称宝玉为“第一淫人”,这个称呼着实吓了宝玉一跳,也让许多读者不解。周汝昌认为“第一淫人”是“第一情痴”之意 ,笔者认为周先生所言不虚。
“痴”有呆傻的意味,而宝玉对他人之情何尝不是“似傻如狂”。晴雯发脾气,撕扇子,他拍手大喊“响的好听”。龄官在雨中画“蔷”,他竟然看得痴了,甚至只想到下雨淋湿了龄官,而忘记了自己也在雨中。撞见茗烟和卐儿云雨,他竟不责问,却因茗烟不知道卐儿的年龄而连连感叹其可怜,甚至还追赶出去冲卐儿喊:“你别怕,我是不会告诉人的。”巧遇香菱和丫头们嬉闹而弄脏了裙子,他便赶忙替她借一条裙子替换。刘姥姥为了讨贾母等人欢心而杜撰了神女的故事,宝玉竟然信以为真,派茗烟前去寻找.……
他的痴情率真却不被世人理解,小说中第三十五回几个婆子在背后议论宝玉:
“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大雨淋的落汤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去避雨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宝玉似乎也明白自己的特立独行不为世所容,与补天所遗的石头一样,深感人生没落的悲哀,自贬为“浊玉”,主动与世间的纷繁划上一条界限,甘愿做这为世所遗的“千古情痴”。
(二)博爱者
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则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情痴,吾辈推之为‘意淫’。”
对于“意淫”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而‘第一淫人’宝玉却是能从灵肉统一中升华出一种‘意淫’的状态,也就是对灵肉双方都有极强又极敏锐的触觉。” 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但这只是讲出了表层的含义而未能深入。
“淫”字有过分、过多的意思,如“淫雨”。而“意淫”其深意则是在说用情太多,即是揭示了贾宝玉形象作为博爱者的内涵。宝玉作为贵族公子,对待府里的丫头向来温柔和善。在平儿挨打之后,宝玉帮平儿洗手帕,拿胭脂,整理妆容,香菱嬉闹不慎弄脏裙子,他亦是乐于帮忙,府里的小厮也敢与宝玉嬉笑,甚至看到落花他也会为之叹息,在东府听戏还担心房里的美人图会感到孤独。
宝玉宛如佛的化身,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怀有一颗博爱的心,对世间万物从不吝啬自己的真诚。这大概源于《红楼梦》作者对佛道的推崇,作者将佛道之大爱寄于宝玉身上,形成了其博爱者形象的内涵。
(三)守护者
贾宝玉的前世为赤瑕宫神瑛侍者,而“侍”字便有守护、看护之意。神瑛侍者作为绛珠仙草的守护者对其日夜看护、悉心培植,之后仙草为还泪报恩于神瑛侍者而化为林黛玉。小说又以黛玉和宝钗为点分化出大观园中众多女儿形象,神瑛侍者贾宝玉作为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又扮演起了群芳的守護者、大观园的守护者。黛玉悲泣,他直呼“妹妹”不止;宝钗不快,他又连叫“姐姐”不停;平儿挨打,他悉心照料;香菱污裙,他亦出手相助……在大观园中,他似乎依旧是神瑛侍者,守护着如水的女儿。
小说中的大观园可以说是污浊世界里的乌托邦,与太虚幻境相呼应,在尘世间建立起一个纯净天真的女儿王国。而其中的诸多女性又是以贾宝玉为轴心分化出来的,所以大观园作为书中的乌托邦又是贾宝玉灵魂的物化,也是《红楼梦》作者灵魂的物化,是作者所追求的心灵境界。
小说在大观园建立前,俨然是一片污浊的肉欲世界: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关系、宝玉的“初试云雨情”、宝玉与秦钟的微妙关系、秦钟与智能儿的情欲关系、甚至借老仆焦大的大骂揭开大家族面纱下的污浊肉欲。直到大观园建成,众芳搬进大观园,书中污浊始散,渐渐在污浊的世界中显露出一片洁净、清爽。而宝玉等人搬入大观园这一行为其实质是灵魂的回归,宝玉在俗世中找到了失却已久的纯真的自我。于是,全书开始从泥沼中脱离出来,展现出一个豁然开亮、耳目一新的世界。宝玉自然就成了这个世界的守护者,即自我灵魂的守护者。
而大观园的离散败落,也是由作为轴心的宝玉所宣告的。小说第七十九回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以祭晴雯。在他念过长文之后,林黛玉建议将其“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茜纱窗下”。宝玉经过一番斟酌竟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后忡然变色。其中的“我”自然指宝玉,那“卿”又指谁呢?所以,《芙蓉女儿诔》既是晴雯的祭文,又是黛玉的祭文,也是大观园的祭文。宣告这纯真洁净的女儿王国,即将消散,宝玉所守护的纯真洁净,即将消散。
《红楼梦》一书是对灵魂本真的探求,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而贾宝玉作为全书的轴心人物,统摄全书,是作者灵魂的化身,作为情痴、博爱者和守护者,在《红楼梦》的世界中寻找着、守护着灵魂的本真。
参考文献:
[1]杨矗.《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N].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李劼.《红楼十五章》[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42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M]. 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24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 湖南:岳麓书社,2010:23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94——),男,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大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