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的效果,以及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異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明显降低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值得重视,规范儿科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刻不容缓。
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儿科有着广泛的应用,使患儿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1]。由于小儿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时,自身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致使其很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感染情况,加上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如不能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的效果,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的感染而引起疾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岁~13岁,平均年龄为 (11.1 ± 1.6) 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岁~12岁,平均年龄为 (10.7 ± 1.5) 岁,该组患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实验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法为:根据患儿病理表现的不同,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认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核对:1、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询问后,弄清楚患儿是否存在抗菌药物过敏;2、根据患儿的不同生理反应表现,对抗菌药物的种类以及用药剂量进行合理的选择;3、以药物口服作为给药途径的优先选择。4、在对患儿使用新药进行治疗时,需要谨慎。其中最常见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抱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醋类等[2]。
1.2.2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显效: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好转,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基本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有一定的改善,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无效:患者生命体征、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病情加重[3]。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人数+治疗显效人数+治疗有效人数)/总例数*100%。
1.2.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69%,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6.92%,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要好,差异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应用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正确、合理选药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耐药性发生的关键[4]。抗菌药物主要指的是能够较好的抑制甚至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细菌正常的生化代谢过程形成破坏和干扰,从而对细菌的功能和结果造成影响,促进药物对细菌的正常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最后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5]。由于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比较广泛,使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是因为儿童自身不完善的免疫系统,其发育不够成熟,同时也因为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致使医务工作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使用以及滥用的现象,最后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极易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7]。这就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必须对疾病的整个诊断和用药过程更加熟悉和掌握,其主要包括对发生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及其性能、各种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及其性能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后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等,注意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频率、用药疗程,从而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性 [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31%,而对照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有效率仅为76.92%,实验组患儿毒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9%,而对照组患儿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因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
总而言之,对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但凡可用可不用的情况应尽量不用;(2)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3)用一种药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要联合用几种药;(3)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4)针对致病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采用正确的剂量、适当的疗程[9]。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消灭病原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小军,李志泉,尹小娟,等.儿科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2):240-241.
[2]怀有为,朱启.在儿童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J].新医学,1999.30(9):502.
[3]安同凤.2005-2010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儿童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59.
[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5]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58-159.
[6]白汉玉,杨丽娟.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17.
[7]王涛省.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和理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67-168.
[8]蒋海军,尹桃.611张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6(3):465-457.
[9]王海生.抗感染药物合理利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儿科有着广泛的应用,使患儿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1]。由于小儿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时,自身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致使其很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感染情况,加上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如不能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的效果,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的感染而引起疾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岁~13岁,平均年龄为 (11.1 ± 1.6) 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岁~12岁,平均年龄为 (10.7 ± 1.5) 岁,该组患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实验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法为:根据患儿病理表现的不同,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认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核对:1、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询问后,弄清楚患儿是否存在抗菌药物过敏;2、根据患儿的不同生理反应表现,对抗菌药物的种类以及用药剂量进行合理的选择;3、以药物口服作为给药途径的优先选择。4、在对患儿使用新药进行治疗时,需要谨慎。其中最常见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抱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醋类等[2]。
1.2.2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显效: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好转,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基本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有一定的改善,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无效:患者生命体征、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病情加重[3]。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人数+治疗显效人数+治疗有效人数)/总例数*100%。
1.2.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69%,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6.92%,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要好,差异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应用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正确、合理选药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耐药性发生的关键[4]。抗菌药物主要指的是能够较好的抑制甚至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细菌正常的生化代谢过程形成破坏和干扰,从而对细菌的功能和结果造成影响,促进药物对细菌的正常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最后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5]。由于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比较广泛,使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是因为儿童自身不完善的免疫系统,其发育不够成熟,同时也因为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致使医务工作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使用以及滥用的现象,最后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极易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7]。这就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必须对疾病的整个诊断和用药过程更加熟悉和掌握,其主要包括对发生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及其性能、各种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及其性能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后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等,注意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频率、用药疗程,从而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性 [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31%,而对照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有效率仅为76.92%,实验组患儿毒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9%,而对照组患儿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因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
总而言之,对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但凡可用可不用的情况应尽量不用;(2)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3)用一种药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要联合用几种药;(3)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4)针对致病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采用正确的剂量、适当的疗程[9]。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消灭病原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小军,李志泉,尹小娟,等.儿科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2):240-241.
[2]怀有为,朱启.在儿童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J].新医学,1999.30(9):502.
[3]安同凤.2005-2010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儿童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59.
[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5]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58-159.
[6]白汉玉,杨丽娟.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17.
[7]王涛省.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和理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67-168.
[8]蒋海军,尹桃.611张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6(3):465-457.
[9]王海生.抗感染药物合理利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