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效果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的效果,以及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儿科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異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明显降低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值得重视,规范儿科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刻不容缓。
  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儿科有着广泛的应用,使患儿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了较好的治疗[1]。由于小儿正处于身体发育期时,自身免疫功能未发育完全,致使其很容易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感染情况,加上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如不能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的效果,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5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我院儿科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以及寄生虫的感染而引起疾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岁~13岁,平均年龄为 (11.1 ± 1.6) 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7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岁~12岁,平均年龄为 (10.7 ± 1.5) 岁,该组患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实验组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法为:根据患儿病理表现的不同,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认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核对:1、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询问后,弄清楚患儿是否存在抗菌药物过敏;2、根据患儿的不同生理反应表现,对抗菌药物的种类以及用药剂量进行合理的选择;3、以药物口服作为给药途径的优先选择。4、在对患儿使用新药进行治疗时,需要谨慎。其中最常见的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头抱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醋类等[2]。
  1.2.2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完全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显效: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好转,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基本消失,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有一定的改善,且其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现为阴性。无效:患者生命体征、相关临床表现和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病情加重[3]。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人数+治疗显效人数+治疗有效人数)/总例数*100%。
  1.2.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69%,而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76.92%,该组患儿中发生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要好,差异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应用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正确、合理选药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耐药性发生的关键[4]。抗菌药物主要指的是能够较好的抑制甚至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细菌正常的生化代谢过程形成破坏和干扰,从而对细菌的功能和结果造成影响,促进药物对细菌的正常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最后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5]。由于儿童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抗菌药物在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比较广泛,使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是因为儿童自身不完善的免疫系统,其发育不够成熟,同时也因为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致使医务工作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使用以及滥用的现象,最后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极易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7]。这就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必须对疾病的整个诊断和用药过程更加熟悉和掌握,其主要包括对发生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及其性能、各种抗生素药物的种类及其性能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后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等,注意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用药频率、用药疗程,从而提高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性 [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31%,而对照组感染性疾病患儿治疗有效率仅为76.92%,实验组患儿毒副反应发生率仅为7.69%,而对照组患儿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54%,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对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因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值得医务工作者重视。
  总而言之,对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使用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1)但凡可用可不用的情况应尽量不用;(2)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3)用一种药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要联合用几种药;(3)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4)针对致病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采用正确的剂量、适当的疗程[9]。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达到消灭病原菌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小军,李志泉,尹小娟,等.儿科抗菌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2):240-241.
  [2]怀有为,朱启.在儿童中应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J].新医学,1999.30(9):502.
  [3]安同凤.2005-2010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儿童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59.
  [4]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5]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158-159.
  [6]白汉玉,杨丽娟.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17.
  [7]王涛省.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和理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67-168.
  [8]蒋海军,尹桃.611张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6(3):465-457.
  [9]王海生.抗感染药物合理利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及其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5年5月间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共12542例,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及应用情况。结果: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率41.81%(5244/12542)均高于第一代27.37%(3433/12542)、第三代20.56%(2579/12542)、三代复方制剂8.06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与观察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检验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治我院需输血患者3000例,在输血前采集患者血液,并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查患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结果: 3000例患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例数为25例,其中男性为8例、女性为17例,整体阳性率为0.83%;300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33%。结论: 在输血前对患者开展不规则抗体的检查项目可以进一步控制输血相关不良反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使用血清胱抑素C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肾脏功能进行评价的意义。方法: 选取300例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患者,根据GFR(肾小球滤过率)及高血压的等级分别进行分组。对患者血清中的胱抑素C水平以及评价肾脏功能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的胱抑素C水平要低于肾功能轻度损伤组及肾功能中度以上损伤组(P<0.05);轻度损伤组的胱抑素C水平要较中度以上损伤组的减低(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管理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轄区居住的100例流动儿童资料进行分析,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相关预防疾病、疫苗种类、传染病知识,免疫程度等,分析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干预前后对HepB、MV疫苗知晓率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干预后对DPT、BCG、OPV
期刊
摘要:目的: 讨论实行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室安全及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实行品管圈活动,找出手术安全核查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再经过建立有效地监督处罚制度、组织专业培训或是建立标准化流程等方法,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的意识。结果: 实行品管圈活动后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较活动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位圈员在团队协作、责任与荣誉、创新思维、工作热情以及在运用品管圈手法上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管理对糖尿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并探讨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2例社区II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以患者均接受常规糖尿病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社区糖尿病管理,对比两组干预后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主要因素为血糖控制情况、服药依从性、性别、年龄、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社区骨科康复工作站建立的可行性。方法:在社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调查问卷方式,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论证其建立的可行性与重要性。结果:社区居民对社区骨科康复工作站的建立需求较大,也非常认可。结论:社区骨科康复工作站建立,有利于为社区中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康复治疗服务,目前,社区的骨科康复站的建立还需要社会及政府的大力投入与关注。  随着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某地区3-6岁儿童贫血状况,并且探寻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地区5所幼儿园的儿童共120人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均属于3-6岁,对这120名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在此基础上还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儿童的饮食情况以及家长的营养知识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某地区3-6岁儿童的血红蛋白含量平均为(103.21±10.28)g/L,并且男性儿童略微高于女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双膝同期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方法:将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50例(80膝)分成两组:单膝组(25例)采取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25例)采取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在肺栓塞、感染及死亡率等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膝组心血管并发症率、失血量及输血量均较单膝组更高(P0.05)。结论:与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相比,双侧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两年间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基于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探讨了合理用药的几点建议。结果:各种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使用以肌注或静滴为主,各种药物药理具有个性化,我院第二代头孢菌素药物使用比例最大,第三代药物使用频率仅低于第二代。结论:我院近两年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