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治疗痤疮经验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csyangc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针对痤疮的病因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分别给予辨证选方用药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清热解毒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33-01
  痤疮是一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庖、结节、囊肿及瘢痕,好发于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对于痤疮的病因,古代医家多数认为属肺风粉刺范畴,因颜面主要是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经郁热所致。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医家在传统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等新观点和新理论,并针对痤疮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学习多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体会,将痤疮分肺胃积热、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虚肝郁、气滞血瘀5型。
  1 肺胃积热型
  肺胃积热型是痤疮的中医经典分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云:“此由肌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起于中焦,上行过胸,若腠理不密,热邪乘机侵犯肺经,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内因则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肺胃积热,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熏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因此,肺胃积热是其发病的重点。对于肺胃积热型的治疗,戴秀兰[1]认为治宜清肺解毒,药用连翘、金银花、鱼腥草、苦地丁、黄连、生大黄、香附、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穿山甲、木贼、火麻仁、生甘草。王松岩[2]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治疗组服用平痤胶囊(白花蛇舌草、茵陈、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生石膏、知母、黄芩、山楂、牡丹皮、生大黄、甘草等),对照组服用丹参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3)。扈晓成[3]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时,药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凌霄花、升麻、金银花、石膏、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白芷、车前草、生薏苡仁。
  2 肝肾阴虚型
  孔昭遐[4]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雄激素增多可能相当于肾中相火偏旺,因此认为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乃此病之本。病机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而致肺胃火热上蒸于头面,血热瘀滞而发痤疮。肝肾同源,肝阴不足,肝火偏旺,郁于表皮而发痤疮。张小梅[5]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治疗痤疮,尤其是女性痤疮时,应以疏肝滋阴,兼以清肺凉血为大法,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和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为柴胡12 g,郁金12 g,知母12 g,白芍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20 g,牡丹皮12 g,生地15 g,鱼腥草20 g,甘草3 g。据陈信生[6]报道,范瑞强认为治疗本型痤疮宜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用消痤汤,基本方药为知母12 g,女贞子、墨旱莲、鱼腥草各20 g,生地黄、蒲公英、连翘各15 g,丹参25 g,甘草5 g。袁艳娟等[7]以清热泻火法治疗痤疮,自拟清痤灵(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炙枇杷叶、炒黄芩、甘草)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效率93.3%。
  3 湿热蕴结型
  年轻人素体阳热偏盛,若长期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鱼腥辛辣之品,脾失健运,中焦运化失司,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或久居湿热环境,以致湿邪侵入体内,聚而成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则湿,乃生痤疮。”汗出之后,毛孔空虚,易于被湿邪侵入,郁聚于局部,则发为痤疮。肌肤腠理不密,湿热壅滞肌肤而发。杨柳等[8]认为血热湿盛是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是其主要证型,治以清热凉血祛湿,药用黄芩、枇杷叶、丹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赤芍、当归、甘草。张志礼[9]对于湿热蕴结型痤疮,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4 脾虚肝郁型
  脾虚肝郁型多见于女性痤疮患者,女性患者易生气、抑郁、烦躁、恼怒, 加之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酿成湿热上冲颜面,郁火熏蒸颜面,溢于肌肤而生疮。陈英[10]对于女性痤疮即从肝郁论之,其在临床上发现女子面部座疮若辅以疏肝郁、理肝气、养肝血、清肝火,并与月经同调,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所以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肺经风热,其咎在肝;脾胃湿热,其责在肝;热毒壅滞,其累在肝;血瘀痰凝,其宗在肝”这一辨证方法。陈黎红等[11]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0 g,栀子10 g,益母草10 g,柴胡12 g,白芍药10 g,黄芩10 g,木通10 g,白术12 g,车前草20 g,生甘草20 g)治疗本病。朱平[12]认为肝郁脾湿型治宜疏肝和胃,运脾化湿,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药、苍术、白芷各10 g,茵陈15 g,陈皮6 g,生甘草5 g。陈国勤[13]认为治疗痤疮宜疏肝解郁化火,方选丹桅逍遥散加减,药用牡丹皮、桅子、郁金、赤芍、白芍、香附、丹参、夏枯草、柴胡。
  5 气滞血瘀型
  《沈氏尊生书》曰:气运于血,血本随气以周游,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血亦凝在何处。若病情日久不愈,情志不舒,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或外邪侵袭,都会导致气机郁滞,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经脉失畅,血液瘀积,而使皮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欧柏生等[14]以活血化瘀、解毒疗疮法治疗本病,治疗组70例龙血竭胶囊治疗,对照组66例甘草锌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大量研究证明补锌疗法治疗痤疮有肯定的疗效,龙血竭胶囊治疗痤疮疗效优于甘草锌颗粒,值得临床应用。孙氏[15]以活血化瘀清肺法治疗痤疮,基本方为川芎5-10 g,虎杖、生石膏(先煎)各15 g,生山楂15-30 g,土大黄、桑叶、桑白皮、蝉蜕各10 g,黄芩5 g,黄连3 g,白花蛇舌草30 g,丘疹色白者加羌活3 g,生薏苡仁15 g,茯苓10 g;丘疹色红者加赤芍、牡丹皮、丹参各10 g;有脓者加败酱草5 g;以色素沉着者加生甘草3 g,白芷10 g。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各医家从脏腑、病性、经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肺、肝、肾、脾论治及湿热、血瘀、气滞、阴虚等的新观点、新理论,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充实了中医的辨证分型。
  参考文献
  [1] 戴秀兰.辨证治疗座疮42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l5(9):1048.
  [2] 王松岩.平痤胶囊治疗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2,30(3):28-29.
  [3] 扈晓成.辨证治疗寻常型痤疮8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8):584.
  [4] 孔昭瑕.理论作指导·实践出真知[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79-80.
  [5] 张小梅.范瑞强教授治疗女性痤疮经验撷菁[J].中医药学刊,2004,22(4):588.
  [6] 陈信生.范瑞强教授论治痤疮经验[J].新中医,2001,33(9):71272.
  [7] 王 旭,袁艳娟.清热泻火法治疗面部痤疮6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34435.
  [8] 杨 柳,钱 江,庞卿强,姜 萱.清肺愈痤丸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5,23(2):7172.
  [9] 张志礼.皮肤科手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722473.
  [10] 陈 英.女子面部痤疮从肝论证[J].河北中医,2003,25(2):110111.
  [11] 陈黎红,赵永安.痤疮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陕西中医函授,1998,(2):31-32.
  [12] 朱 平.和法治疗痤疮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7):41.
  [13] 陳国勤.中医辨证论治痤疮80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8):33.
  [14] 欧柏生,刘卫兵.龙血竭胶囊治疗寻常型痤疮7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9):363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孕产妇,共计84例。将上述病例随机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临床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统计并分析护理效果和患者反馈情况。结果:护理组病例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包括针对孕期女性生理反应的治疗
期刊
摘要:中药外治法在癌痛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药力直达病处,止痛作用迅速有效。近年来,中药缓解癌痛取得了一些疗效,现将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癌性; 疼痛; 中药外治; 用药思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8-01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晚期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天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分析临床案例,对其中已经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的55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理论对其进行针灸治疗。结果 大部分人能彻底恢复到正常人。结论:对于目前医学方面来说,中医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针灸;面瘫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7-02  面瘫
期刊
摘要: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等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薏苡仁营养成分、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目前对其降血脂药理活性研究较少,本文就薏苡仁的营养成分、化学成分及其降脂作用、增强免疫、抗肿瘤及降血糖的作用【1】应用前景做一综述,为更深入地开发研究和利用薏苡仁提供
期刊
摘要: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肝气郁滞证具有显著的疗效,柴胡疏肝散通过加味,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慢性肝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效果显著。本文详细介绍了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 中医内科 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29-01  在代谢类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中由于生活压力导致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结合相关临床护理资料,提出有效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发生的1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统计资料表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給药错误67(47.86%)例,管路滑脱33(23.57%)例,坠床15(10.71)、跌倒13(9.29%)例,压疮4(2.86%)例、医疗设备故障8(5.27%)例等
期刊
分析中医护理在肺癌患者护理中的使用价值  李唯媛 李 婉  (河南省肿瘤医院)  摘要:目的:探究肺癌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肺癌患者共3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给予全部患者中医护理的临床护理措施,评价患者生活的总体质量,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睡眠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保持良好,患者对护理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提高患者舒适度,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良法优于传统法,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改良;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住院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西药组40例和香砂六君子汤组40例。西药组予口服硫糖铝、奥美拉唑、铝碳酸镁。香砂六君子汤组服用香砂六君子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治疗疗效。 结果:香砂六君子汤组和西药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分别为(2.63±0.36)分、(2.74±0.4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前中医内科急症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不是特别乐观,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为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医内科急症学要想在现代医疗大背景下实现突破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相关应急药剂的改革。  关键词: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