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追求目标。传统的德育,对很多孩子来说总太枯燥、乏味,难以接受。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把德育巧妙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成才呢?
一、深掘文本资源,组织德育的隐蔽性教育
数学教材强调它的学科性,着重进行思维训练,其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并不是处于明显的位置,有些甚至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教材或练习中。但不明显并不等于没有,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这种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掘地三尺”才可以闻到潜在的德育素材的芳香。我最常用的方法有:
(1)化腐朽为神奇——以情导学。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中,学生比较0.81、0.78、0.74、0.7、0.8、0.88的大小。这是七个枯燥无味、又难区别大小的数字,教学时只要求学生比较大小,没有任何的情景铺垫,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更别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了。于是我就设计这样的情境:小矮人想跟着白雪公主到森林里采果子,白雪公主说:“只要你们从大到小排好队伍我就带你们一起去,这可难倒这七位小矮人了,他们都不懂小数,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是怎么排出来的呢?能不能把你的方法也教给他们,这样以后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了。”这时,学生内心那股想帮助他人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思考中,学习的效果也就立竿见影。
(2)变无情为有情——以情促学。在一年级下册第13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中,有一题是把小鸟衔着的算式卡片和标着得数的鸟窝连一连。我对学生说:“春天到了,小鸟们飞回来了,但它们忘了自己的家在哪里了,如果找错了就得在外面冻着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学生们都开始细心地计算,有些学生做好了还重新再计算一次。有些学生自己检查好了还帮同桌检查,发现有个同学算错了,他的同桌小声地说:“快改过来,要不这只小鸟会冻死的!”以后每次出现这样的题型,学生的错误率总是很低,好几次全班都全对。一道不起眼的算术题,挖掘出它的德育内容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爱护小鸟、关心小动物的良好情感,而且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好品行。
(3)化抽象为形象——以情补学。在教学“重量单位”时,我适时的补充“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让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后,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给教师一个人吃上两年,学生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我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们浪费可是最大的犯罪。通过以上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就可以对德育进行拓展,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珍惜粮食就应该从珍惜1粒米做起。
德育素材的挖掘和组织有时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在数学课外活动等形式中深掘,寄德于教,在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巧用多种形式,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
在数学实践中,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隐蔽德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比高昂的德育口号和画蛇添足的议论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1)在数学练习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运用数学练习进行德育的隐蔽性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诱导。在数学练习中,创设特定的德育环境,让受教育者自己“进入角色”去感悟、去体会,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一年级下册教学“左右”练习的时候,我通过课件出示一幅《谁走错了?》的学生走楼梯图,让学生观察哪位小朋友走错了。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谁没有靠右行走。我进一步引导提问:“这样走可能会怎样?”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他们走得太快就可能会撞在一起。”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人多的话就会挤在一起过不去。”又一位学生说:“如果是车子就更危险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靠右走。”还有学生问我:“老师,路上的车堵在一起,是不是那些叔叔、阿姨跟这位小朋友一样走错?”……一道数学题,一个隐藏在数学里的德育素材,激起了孩子们许多深刻的思考。
(2)在数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运用数学活动中德育的隐蔽性实施教育,它的重点在于数学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时机的选择。这些要素都需要认真考虑,妥善安排,要自然而然,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如三年级下册学习完简单的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家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估算出一个月或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合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对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结合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现象进行环保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数学教育和德育的双丰收。
(3)在榜样力量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数学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在课堂上要端庄大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热心解答,对后进生要有爱心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如在一年级下册刚开学的时候,我在我教学的两个班做过一次小实验。在一班上课的时候,每讲完一道题,我就看着题检查一次,再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二班上课的时候,每讲完题就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4周后,一班的学生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考核中平均错误率仅3.6%,而二班的平均错误率达到7.4%。所以,教师自己优良的素质,可以通过一些无形的渠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隐蔽性的教学方式对孩子来讲,比直接告诉他们“上下楼梯、车辆行人靠右行”,经常强调“要保护环境”“做事情要细心”的效果更加来得显著、深刻,更容易使学生觉得数学不单调,思想教育不空洞,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现了社会规范和人情关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不断探索新方法,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达到德育和智育双重教育目的,进而让学生真正成才。
一、深掘文本资源,组织德育的隐蔽性教育
数学教材强调它的学科性,着重进行思维训练,其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并不是处于明显的位置,有些甚至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教材或练习中。但不明显并不等于没有,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这种隐蔽性,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掘地三尺”才可以闻到潜在的德育素材的芳香。我最常用的方法有:
(1)化腐朽为神奇——以情导学。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的教学中,学生比较0.81、0.78、0.74、0.7、0.8、0.88的大小。这是七个枯燥无味、又难区别大小的数字,教学时只要求学生比较大小,没有任何的情景铺垫,学生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更别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了。于是我就设计这样的情境:小矮人想跟着白雪公主到森林里采果子,白雪公主说:“只要你们从大到小排好队伍我就带你们一起去,这可难倒这七位小矮人了,他们都不懂小数,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是怎么排出来的呢?能不能把你的方法也教给他们,这样以后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了。”这时,学生内心那股想帮助他人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都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思考中,学习的效果也就立竿见影。
(2)变无情为有情——以情促学。在一年级下册第13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中,有一题是把小鸟衔着的算式卡片和标着得数的鸟窝连一连。我对学生说:“春天到了,小鸟们飞回来了,但它们忘了自己的家在哪里了,如果找错了就得在外面冻着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学生们都开始细心地计算,有些学生做好了还重新再计算一次。有些学生自己检查好了还帮同桌检查,发现有个同学算错了,他的同桌小声地说:“快改过来,要不这只小鸟会冻死的!”以后每次出现这样的题型,学生的错误率总是很低,好几次全班都全对。一道不起眼的算术题,挖掘出它的德育内容后,不仅培养了学生爱护小鸟、关心小动物的良好情感,而且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好品行。
(3)化抽象为形象——以情补学。在教学“重量单位”时,我适时的补充“每人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7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让学生算出合3217千克的结果后,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给教师一个人吃上两年,学生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声。我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们浪费可是最大的犯罪。通过以上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就可以对德育进行拓展,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珍惜粮食就应该从珍惜1粒米做起。
德育素材的挖掘和组织有时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在数学课外活动等形式中深掘,寄德于教,在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巧用多种形式,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
在数学实践中,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隐蔽德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比高昂的德育口号和画蛇添足的议论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1)在数学练习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运用数学练习进行德育的隐蔽性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诱导。在数学练习中,创设特定的德育环境,让受教育者自己“进入角色”去感悟、去体会,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一年级下册教学“左右”练习的时候,我通过课件出示一幅《谁走错了?》的学生走楼梯图,让学生观察哪位小朋友走错了。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谁没有靠右行走。我进一步引导提问:“这样走可能会怎样?”一位学生回答:“如果他们走得太快就可能会撞在一起。”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人多的话就会挤在一起过不去。”又一位学生说:“如果是车子就更危险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靠右走。”还有学生问我:“老师,路上的车堵在一起,是不是那些叔叔、阿姨跟这位小朋友一样走错?”……一道数学题,一个隐藏在数学里的德育素材,激起了孩子们许多深刻的思考。
(2)在数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运用数学活动中德育的隐蔽性实施教育,它的重点在于数学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时机的选择。这些要素都需要认真考虑,妥善安排,要自然而然,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如三年级下册学习完简单的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家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估算出一个月或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合作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对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结合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现象进行环保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数学教育和德育的双丰收。
(3)在榜样力量中实施德育的隐蔽性教育。数学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在课堂上要端庄大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热心解答,对后进生要有爱心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如在一年级下册刚开学的时候,我在我教学的两个班做过一次小实验。在一班上课的时候,每讲完一道题,我就看着题检查一次,再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二班上课的时候,每讲完题就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4周后,一班的学生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考核中平均错误率仅3.6%,而二班的平均错误率达到7.4%。所以,教师自己优良的素质,可以通过一些无形的渠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从实际效果看,这种隐蔽性的教学方式对孩子来讲,比直接告诉他们“上下楼梯、车辆行人靠右行”,经常强调“要保护环境”“做事情要细心”的效果更加来得显著、深刻,更容易使学生觉得数学不单调,思想教育不空洞,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现了社会规范和人情关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不断探索新方法,认真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达到德育和智育双重教育目的,进而让学生真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