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的复习阶段可分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最后冲刺和最后调整期。一般来说,一轮复习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细的。这是成绩能上一个大台阶的最有利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再想较为轻松地超越别人就不容易了。在这个阶段,我们应把政治复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考生应该把“攻克每个知识点、重点把握高频考点、突破重难点”作为自己的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对知识点加以整合,否则若想在二轮复习中取得较好成绩,那只能是海市蜃楼。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就应是考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考生能否取得高考佳绩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如何突破重难点?掌握一定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列举几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图标展示法
所谓图标展示法就是利用比较形象直观的图标,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二课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一考点的时候,要深刻领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这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好多考生在这个考点上容易失分。对于这个重难点可以采用图标展示法。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而个别劳动生产率却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对于这样的表述,虽然文字能够展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看起来比较麻烦,也不便于理解和记忆。要想真正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可以用图标展示法。如:
【总结】在复习中,可用图形标注的方式简单直观地把重难点知识归纳、展示出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能收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二、比较分析法
所谓比较分析法,就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混淆的类似的概念、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作鉴别。越是相近的知识,越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比如,在复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关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两者含义、表现、产生原因、导致后果、解决办法上的不同,进而也能够把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如下:
解决
办法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 一方面必须扩大需求,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供给。
联系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总结】在复习中如果遇到一些容易产生混淆的类似的概念、观点时,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加以理解。但不能为了比较分析而比较分析,应该找出两者或者三者之间真正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三、层层分解法
在复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笼统、抽象的内容,如果老师在讲解时泛泛而谈,自己听后如坠云雾的话,可以采用层层分解法。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比如,复习“矛盾”概念时,就可以层层分析如下:第一,哲学中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第二,矛盾概念所反映的是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第三,矛盾是关系,但不是所有关系都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是矛盾关系的本质;第四,不能把矛盾的一方理解为“对立”,把矛盾的另一方理解为“统一”,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第五,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矛盾。这样分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会。
【总结】此类复习方法运用比较广泛,又被形象地称为“剥香蕉”,通过你在“剥皮”的过程中就可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四、 问题探究式法
所谓 “问题探究式法”就是设置“问题情境”,即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老师、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探究“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设计解决的方案,最后在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问题探究式复习”的前提是同学们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
比如,针对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严查制假、售假者,确保老百姓餐桌安全。当面对这一“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探究复习思路:
(1)为什么国家一直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但是制假、售假却屡见不鲜?
(2)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该怎么办?
分析:第一小问,可以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假冒伪劣产品充当好产品销售,这里利润比较大(分析出企业、经营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诚信,需要加强诚信建设),这也反映出市场调节的弊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弥补),既然出现制假、售假,说明这种假冒伪劣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我们消费者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不强)。
第二问,属于措施类设问,可以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么做?如加大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企业该怎么做?如应该诚信经营,不参与制假、售假活动。消费者该怎么做?如树立维权意识、防范意识,坚决和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考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市场调节的弊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建立诚信制度的迫切性等知识点。如果复习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后,还可以设置如: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等问题。
【总结】这种“问题探究式法”也是高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方法,他们出题时也是在设置“情境”,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经常采用此类方法,这对大家解答论述题和探究题等题型有很大的益处。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就应是考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考生能否取得高考佳绩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如何突破重难点?掌握一定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列举几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图标展示法
所谓图标展示法就是利用比较形象直观的图标,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第二课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一考点的时候,要深刻领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这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好多考生在这个考点上容易失分。对于这个重难点可以采用图标展示法。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而个别劳动生产率却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对于这样的表述,虽然文字能够展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看起来比较麻烦,也不便于理解和记忆。要想真正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可以用图标展示法。如:
【总结】在复习中,可用图形标注的方式简单直观地把重难点知识归纳、展示出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能收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二、比较分析法
所谓比较分析法,就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混淆的类似的概念、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作鉴别。越是相近的知识,越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比如,在复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关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两者含义、表现、产生原因、导致后果、解决办法上的不同,进而也能够把握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如下:
解决
办法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 一方面必须扩大需求,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供给。
联系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总结】在复习中如果遇到一些容易产生混淆的类似的概念、观点时,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加以理解。但不能为了比较分析而比较分析,应该找出两者或者三者之间真正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三、层层分解法
在复习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笼统、抽象的内容,如果老师在讲解时泛泛而谈,自己听后如坠云雾的话,可以采用层层分解法。这样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比如,复习“矛盾”概念时,就可以层层分析如下:第一,哲学中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第二,矛盾概念所反映的是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第三,矛盾是关系,但不是所有关系都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是矛盾关系的本质;第四,不能把矛盾的一方理解为“对立”,把矛盾的另一方理解为“统一”,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第五,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矛盾。这样分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真正领会。
【总结】此类复习方法运用比较广泛,又被形象地称为“剥香蕉”,通过你在“剥皮”的过程中就可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四、 问题探究式法
所谓 “问题探究式法”就是设置“问题情境”,即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老师、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信息,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探究“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设计解决的方案,最后在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问题探究式复习”的前提是同学们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
比如,针对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严查制假、售假者,确保老百姓餐桌安全。当面对这一“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探究复习思路:
(1)为什么国家一直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但是制假、售假却屡见不鲜?
(2)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该怎么办?
分析:第一小问,可以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假冒伪劣产品充当好产品销售,这里利润比较大(分析出企业、经营者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诚信,需要加强诚信建设),这也反映出市场调节的弊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弥补),既然出现制假、售假,说明这种假冒伪劣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我们消费者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不强)。
第二问,属于措施类设问,可以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角度分析。国家应该怎么做?如加大宏观调控;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企业该怎么做?如应该诚信经营,不参与制假、售假活动。消费者该怎么做?如树立维权意识、防范意识,坚决和制假、售假行为作斗争。
考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市场调节的弊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建立诚信制度的迫切性等知识点。如果复习到“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后,还可以设置如: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等问题。
【总结】这种“问题探究式法”也是高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方法,他们出题时也是在设置“情境”,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要经常采用此类方法,这对大家解答论述题和探究题等题型有很大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