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分层教学;分组方式;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38—01
“分层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措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分组方式
1.按学生体育素质差异分组。教师可按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差异予以分组。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速度的测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分为A组;得分在60分—79分之间的分为B组;得分在60分以下的分为C组。
2.按学生兴趣爱好分组。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组。例如,针对球类运动,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分为A组;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分为B组;喜欢排球运动的学生分为C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特长,而且能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在上课前,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条正反面蓝红两色的标准带,尔后根据学生自评情况分为三组。部分动作没有学会的不戴带,编为第一组;学会动作但不熟练的学生戴蓝色带,编为第二组;动作完全学会并熟练掌握的学生戴红色带,编为第三组。这样一来,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对于第一组的学生,教师需要“手把手”地反复讲解、示范,对其错误动作予以纠正;对于第二组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示范动作的再现,动作要领的简单讲解,或在重复练习中及时指导等方法来予以促进提高;对于第三组的学生,教师只需运用简短的语言,简单的手势来点拨、指导。
4.根据测试结果分组。在每一项运动技能全部教完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初步测试,成绩优秀者分为第一组;成绩良好者分为第二组;成绩合格者分为第三组。教师根据每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并对学生错误动作予以纠正。例如,跳高动作技能学习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如果每个阶段都进行分组,就会破坏动作技能学习的衔接性,最好在学生整个动作技能学完后,教师再分组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同时加以指导。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详尽的调查工作,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通盘考虑,既要照顾“弱势群体”,又要促进个别学生特长发展。在强化“弱势群体”的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的同时,还要维护其自尊心,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外,教师不能对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置之不理,而应该是对这些学生的要求更高、更严,使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3.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有一些身体肥胖的学生,他们对于体质测试中的25米往返跑项目有很强的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不再用及格线来要求他们,而是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放宽要求。例如,根据学生努力的程度,给其适当的加分。这样一来,这些身体肥胖的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在测试时,再加之其他同学的鼓励,这些平时的“体育困难户”都能顺利完成25米往返跑。课后,我再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不但体形得到了一定的改变,而且在25米往返跑测试中,都能顺利地通过及格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体育学习已不再畏惧,逐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如此一来,在体育课上,全体学生都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展开良性竞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关系和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4.让学生坚持写课外“锻炼周记”,教师每周检查。让学生写课外“锻炼周记”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锻炼中的运动量安排的适宜程度,解答学生锻炼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介绍锻炼手段和方法,从而使之成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8(B)—0038—01
“分层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措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分组方式
1.按学生体育素质差异分组。教师可按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差异予以分组。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速度的测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分为A组;得分在60分—79分之间的分为B组;得分在60分以下的分为C组。
2.按学生兴趣爱好分组。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兴趣的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分组。例如,针对球类运动,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分为A组;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分为B组;喜欢排球运动的学生分为C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特长,而且能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3.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分组。 在上课前,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一条正反面蓝红两色的标准带,尔后根据学生自评情况分为三组。部分动作没有学会的不戴带,编为第一组;学会动作但不熟练的学生戴蓝色带,编为第二组;动作完全学会并熟练掌握的学生戴红色带,编为第三组。这样一来,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对于第一组的学生,教师需要“手把手”地反复讲解、示范,对其错误动作予以纠正;对于第二组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示范动作的再现,动作要领的简单讲解,或在重复练习中及时指导等方法来予以促进提高;对于第三组的学生,教师只需运用简短的语言,简单的手势来点拨、指导。
4.根据测试结果分组。在每一项运动技能全部教完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初步测试,成绩优秀者分为第一组;成绩良好者分为第二组;成绩合格者分为第三组。教师根据每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并对学生错误动作予以纠正。例如,跳高动作技能学习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如果每个阶段都进行分组,就会破坏动作技能学习的衔接性,最好在学生整个动作技能学完后,教师再分组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同时加以指导。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详尽的调查工作,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身心状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通盘考虑,既要照顾“弱势群体”,又要促进个别学生特长发展。在强化“弱势群体”的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的同时,还要维护其自尊心,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外,教师不能对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置之不理,而应该是对这些学生的要求更高、更严,使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
3.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有一些身体肥胖的学生,他们对于体质测试中的25米往返跑项目有很强的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不再用及格线来要求他们,而是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放宽要求。例如,根据学生努力的程度,给其适当的加分。这样一来,这些身体肥胖的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在测试时,再加之其他同学的鼓励,这些平时的“体育困难户”都能顺利完成25米往返跑。课后,我再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不但体形得到了一定的改变,而且在25米往返跑测试中,都能顺利地通过及格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体育学习已不再畏惧,逐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如此一来,在体育课上,全体学生都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展开良性竞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关系和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4.让学生坚持写课外“锻炼周记”,教师每周检查。让学生写课外“锻炼周记”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锻炼中的运动量安排的适宜程度,解答学生锻炼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介绍锻炼手段和方法,从而使之成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