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三个角度简单论述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创作素材,接着从时代是音乐创编的历史基石、音乐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现以及音乐表现手法是时代特色的最好体现三个角度简单阐述时代化是岭南民俗音乐发展的历史烙印,然后从岭南民俗音乐在改革开放中吸收多元营养、岭南民俗音乐在新农村文化环境中全速发展以及岭南民俗音乐在幸福氛围中轻松发展三个角度详细阐释岭南民俗音乐在博观约取中时代发展,最后从保持本色、积极健康以及服务农民三个角度简单阐明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岭南民俗音乐 时代 科学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化、社区化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获得极大的提升。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逐渐提高,并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实现的人文工程。在此过程中,岭南民俗音乐在社区文艺活动和社区生活中逐渐成为农民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岭南民俗音乐在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与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带有深深的时代发展印记。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创作素材
新农村文化建设使岭南地区的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农民群众开始享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生活,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变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创作素材,音乐创作者纷纷以音乐艺术的符号记录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无法实现集体居住和集体供水,也没有社区生活,在家吃饱饭后只能看看电视、聊聊天和打麻将或其他简单的娱乐活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社区经常播放休闲音乐、歌曲等,构建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美化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农民群众还可以在休闲广场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户外文体活动明显增多,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参与文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机会。另外,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一般都在田地里进行繁重的体力活动,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传统的农村生活,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体活动,现代化的社区生活使农民群众缩小了与城市生活的差距,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向文明健康新生活的主体工程。
(二)生活环境的改变
在社区生活中,农民群众走出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居住模式,住在楼房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日常做饭大多烧柴草,大量烟雾弥漫村庄之上,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生活用水方面,农民群众没有地下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只好倒在地上,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环境很差。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社区进行集体管理,有专门人员负责打扫卫生,修理地下排水系统,维护小区照明系统,修剪花草树木,造型可爱的垃圾箱合理分布在社区周围,并能够定期清理,前所未有的休闲广场又为农民群众带来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民群众在一起进行文体活动,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明显增多,多年的积怨在深层次的了解与理解中逐渐化解,和谐化、幸福化的社区人文环境逐渐形成。
(三)生活质量的改变
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使农民群众摆脱对秸秆的依赖,农民群众开始使用沼气、电、太阳能等资源做饭烧水,农村空气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垃圾箱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完善使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很好的改变,地面上的垃圾很少看到,加上岭南地区常年多雨,地面灰尘被雨水带走,路面非常干净。另外,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也得到提高,丰富的文体活动给予农民群众无数的欢声笑语,农民群众在尽情娱乐中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充实。因此,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两方面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群众开始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无限利好,体验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 、时代化是岭南民俗音乐发展的历史烙印
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满足感、幸福感充满了农民群众的内心。受此影响,音乐创作者纷纷行动起来,用音乐艺术记录时代的发展,岭南民俗音乐也因此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一)时代是音乐创编的历史基石
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记录,因此,音乐是记录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或重大事件的艺术档案,表现出非常强的历史性。战争时期的音乐激扬奋进、铿锵有力,让人听后热血沸腾,充满正能量。和平时期的音乐轻松舒缓、休闲文雅,让人听后心旷神怡,愉悦身心。灾难时期的音乐缓慢沉重,让人听后心情沉闷,发人深省。音乐源于创作者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所见所感,也就是说,音乐是创作者描述个人情感体验、思想变化、灵魂震撼的内心表白,而创作者获得的内心变化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刺激。所以,时代的巨大变化通过音乐创作者“翻译”成音乐形式的艺术语言,时代自然就成为音乐创编工作的历史基石和营养之源。
(二)音乐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现
新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也深深刺激着音乐创作者本来就敏感的心灵,音乐创编工作纷纷开工,创作者积极拿起笔用音乐符号记录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富民惠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有形”的人文工程变成了“无形”的音乐作品。以扬琴演奏家吴迪为例,吴迪原本热爱民族器乐的演奏,在接触岭南民俗音乐后被岭南民俗音乐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所折服,从此一心专研岭南民俗音乐,并与其它四位热爱岭南民俗音乐的新人组建“南亭会粤乐小组”乐队,用他们的双手一起演奏岭南民俗音乐,用乐器为观众讲述着岭南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用音乐诠释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将一次次岭南民俗音乐演奏会转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报告会。所以,音乐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现。 (三)音乐表现手法是时代特色的最好体现
创作者在用音乐描绘新农村文化建设宏伟时代蓝图时,音乐表现手法成为创作者描绘蓝图的五颜六色。创作者用积极欢快曲调定格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用明快的节奏结合强弱变化的二拍子表现快乐兴奋的积极氛围,用稍快的速度表现出激动活跃的情绪,用C大调表现岭南地区农民群众坚强果敢的性格,用F大调表现出岭南地区美轮美奂的农村风光,用以多个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丰富音乐作品的情感底蕴和主题思想,用中等稍强一点的力度并借助强弱变化完美音乐作品。所以,多元化音乐表现手法能够描绘出岭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以艺术的视角直接表现出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大改变和大幅度提升,从而将浩大复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以音乐符号的形式搬上舞台。
三 、岭南民俗音乐在博观约取中时代发展
时代的发展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艺术营养,直接推到岭南民俗音乐的大发展,古色古香的岭南民俗音乐在保持传统艺术底蕴的同时,散发出浓浓的时代进步的气息,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艺术再现。
(一)岭南民俗音乐在改革开放中吸收多元营养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岭南地区容纳着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属于传统艺术范畴的岭南民俗音乐要面对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洗礼,岭南民俗音乐也从诸多文化艺术形式中吸收多元化的艺术营养,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外,岭南民俗音乐也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欣赏岭南民俗音乐的卓越风姿和独特魅力。岭南民俗音乐中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被侨胞带到海外,尤其是岭南民俗音乐在加拿大影响非常深远,让海外华人和美洲人欣赏到岭南民俗音乐的风采,十九世纪末粤剧在温哥华盛装演出,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如见亲人的无数海外华人感动地热泪盈眶,二十世纪中后期,海外华人先后在温哥华成立了“清韵音乐社”、“振华声音社”、“艺林音乐社”、“悦声”音乐曲艺学院等文艺组织,不但演奏古色古香、原声原味的岭南民俗音乐,还常常演奏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新编岭南民俗音乐,促进了岭南民俗音乐的发展。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改革开放造就的丰富文化环境中吸收到多元化艺术营养而获得长足发展,并走出国门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岭南民俗音乐在新农村文化环境中全速发展
岭南民俗音乐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自然在本土才能够营养全面、健康成长,加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岭南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其中自然包括岭南民俗音乐的发展。政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岭南民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创作者能够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进行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大量涌现理所应当。过去,经济建设是岭南地区的发展中心,发展经费的匮乏使文化事业滞后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非常单一,且很少举行。经费是制约包括岭南民俗音乐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重要因素,只要经费到位,就会点燃音乐创作者的创造豪情,好作品就会层出不穷。另外,心满意足、满心欢喜的农民群众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农村面貌给予音乐创作者很强的情感刺激和心灵震撼,从而使音乐创作者拥有丰富的艺术感悟和创作素材,达到胸有成竹、一吐为快的艺术创作境地,有效激发音乐创作者激昂的创作冲动,新作品不断涌现,岭南民俗音乐自然就会在新农村文化环境中全速发展。
(三)岭南民俗音乐在幸福氛围中轻松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农民群众在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新农村的满意之情、对新生活的满足之情、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民俗音乐的爱好之情,诸多的幸福信息为岭南民俗音乐提供了充足的艺术营养,从而能够为岭南民俗音乐构建出快乐、幸福的艺术成长氛围,直接加速了岭南民俗音乐的时代化发展。“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国农村独特的乡土文化为内核,在与现代的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反映农民群众新生活的新编岭南民俗音乐又能够反作用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起到思想教化、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要提高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还要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品位和层次,积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主动引导农民群众发展成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在此过程中,岭南民俗音乐自然就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而岭南民俗音乐也会实现自身的时代化发展。
四、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岭南民俗音乐也在推陈出新中迅速发展,外来艺术形式能够对岭南民俗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本色
岭南民俗音乐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艺术精品,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艺术形式而迷失自我。个性是文化艺术形式的人格,是个体区别于其他的重要名片。没有个性,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尊和自信,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岭南民俗音乐既要保持时代化发展,还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继续秉持岭南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
(二)积极健康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新生活的幸福,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人文工程,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小部分农民群众就会牢骚满腹,不高兴,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灰暗面。因此,岭南民俗音乐要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积极营造和谐、理解、沟通的健康氛围,缓解农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服务农民
岭南民俗音乐是几千年来农民群众的艺术伴侣,给予农民群众无数的精神慰藉和灵魂安慰,是农民群众的患难兄弟。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定格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能脱离农民群众,舍弃自己的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就会走向衰亡。岭南民俗音乐是传统艺术,是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岭南民俗音乐自然也要立足农民群众,为农民群众多创作一些岭南特色的音乐艺术。
结 语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之魂,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软实力,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时代化发展之路,探究岭南民俗音乐科学发展的时代轨迹,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岭南民俗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岭南民俗音乐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积极为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营造和谐、快乐、幸福的社区氛围和艺术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7(1);
[3]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2);
[4]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06(6);
[5]卓瑛.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农业考古,2006(3) 。
作者介绍:陈东妮(1981—),女,星海音乐学院音乐音响导演系学士学位与武汉大学计算机音乐硕士学位毕业,助理讲师,现于广东舞蹈戏剧学院音乐系任教,担任民间舞合成器伴奏老师,视唱练耳、作曲理论及和声理论主教老师。
[关键词]岭南民俗音乐 时代 科学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化、社区化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获得极大的提升。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逐渐提高,并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实现的人文工程。在此过程中,岭南民俗音乐在社区文艺活动和社区生活中逐渐成为农民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岭南民俗音乐在促进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与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带有深深的时代发展印记。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创作素材
新农村文化建设使岭南地区的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农民群众开始享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生活,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变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创作素材,音乐创作者纷纷以音乐艺术的符号记录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无法实现集体居住和集体供水,也没有社区生活,在家吃饱饭后只能看看电视、聊聊天和打麻将或其他简单的娱乐活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社区经常播放休闲音乐、歌曲等,构建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美化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农民群众还可以在休闲广场散步、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等,户外文体活动明显增多,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参与文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机会。另外,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一般都在田地里进行繁重的体力活动,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传统的农村生活,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体活动,现代化的社区生活使农民群众缩小了与城市生活的差距,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向文明健康新生活的主体工程。
(二)生活环境的改变
在社区生活中,农民群众走出过去一家一户的传统居住模式,住在楼房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前,农民群众日常做饭大多烧柴草,大量烟雾弥漫村庄之上,造成了一定的空气污染,生活用水方面,农民群众没有地下排水管道,生活污水只好倒在地上,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环境很差。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后,社区进行集体管理,有专门人员负责打扫卫生,修理地下排水系统,维护小区照明系统,修剪花草树木,造型可爱的垃圾箱合理分布在社区周围,并能够定期清理,前所未有的休闲广场又为农民群众带来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农民群众在一起进行文体活动,彼此间的交流沟通明显增多,多年的积怨在深层次的了解与理解中逐渐化解,和谐化、幸福化的社区人文环境逐渐形成。
(三)生活质量的改变
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使农民群众摆脱对秸秆的依赖,农民群众开始使用沼气、电、太阳能等资源做饭烧水,农村空气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垃圾箱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完善使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得到很好的改变,地面上的垃圾很少看到,加上岭南地区常年多雨,地面灰尘被雨水带走,路面非常干净。另外,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也得到提高,丰富的文体活动给予农民群众无数的欢声笑语,农民群众在尽情娱乐中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充实。因此,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两方面的生活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群众开始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无限利好,体验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 、时代化是岭南民俗音乐发展的历史烙印
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满足感、幸福感充满了农民群众的内心。受此影响,音乐创作者纷纷行动起来,用音乐艺术记录时代的发展,岭南民俗音乐也因此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一)时代是音乐创编的历史基石
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记录,因此,音乐是记录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或重大事件的艺术档案,表现出非常强的历史性。战争时期的音乐激扬奋进、铿锵有力,让人听后热血沸腾,充满正能量。和平时期的音乐轻松舒缓、休闲文雅,让人听后心旷神怡,愉悦身心。灾难时期的音乐缓慢沉重,让人听后心情沉闷,发人深省。音乐源于创作者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所见所感,也就是说,音乐是创作者描述个人情感体验、思想变化、灵魂震撼的内心表白,而创作者获得的内心变化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刺激。所以,时代的巨大变化通过音乐创作者“翻译”成音乐形式的艺术语言,时代自然就成为音乐创编工作的历史基石和营养之源。
(二)音乐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现
新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也深深刺激着音乐创作者本来就敏感的心灵,音乐创编工作纷纷开工,创作者积极拿起笔用音乐符号记录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富民惠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从“有形”的人文工程变成了“无形”的音乐作品。以扬琴演奏家吴迪为例,吴迪原本热爱民族器乐的演奏,在接触岭南民俗音乐后被岭南民俗音乐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所折服,从此一心专研岭南民俗音乐,并与其它四位热爱岭南民俗音乐的新人组建“南亭会粤乐小组”乐队,用他们的双手一起演奏岭南民俗音乐,用乐器为观众讲述着岭南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用音乐诠释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将一次次岭南民俗音乐演奏会转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报告会。所以,音乐是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现。 (三)音乐表现手法是时代特色的最好体现
创作者在用音乐描绘新农村文化建设宏伟时代蓝图时,音乐表现手法成为创作者描绘蓝图的五颜六色。创作者用积极欢快曲调定格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用明快的节奏结合强弱变化的二拍子表现快乐兴奋的积极氛围,用稍快的速度表现出激动活跃的情绪,用C大调表现岭南地区农民群众坚强果敢的性格,用F大调表现出岭南地区美轮美奂的农村风光,用以多个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丰富音乐作品的情感底蕴和主题思想,用中等稍强一点的力度并借助强弱变化完美音乐作品。所以,多元化音乐表现手法能够描绘出岭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以艺术的视角直接表现出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重大改变和大幅度提升,从而将浩大复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以音乐符号的形式搬上舞台。
三 、岭南民俗音乐在博观约取中时代发展
时代的发展赋予岭南民俗音乐丰富的艺术营养,直接推到岭南民俗音乐的大发展,古色古香的岭南民俗音乐在保持传统艺术底蕴的同时,散发出浓浓的时代进步的气息,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艺术再现。
(一)岭南民俗音乐在改革开放中吸收多元营养
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岭南地区容纳着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属于传统艺术范畴的岭南民俗音乐要面对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洗礼,岭南民俗音乐也从诸多文化艺术形式中吸收多元化的艺术营养,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外,岭南民俗音乐也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欣赏岭南民俗音乐的卓越风姿和独特魅力。岭南民俗音乐中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被侨胞带到海外,尤其是岭南民俗音乐在加拿大影响非常深远,让海外华人和美洲人欣赏到岭南民俗音乐的风采,十九世纪末粤剧在温哥华盛装演出,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如见亲人的无数海外华人感动地热泪盈眶,二十世纪中后期,海外华人先后在温哥华成立了“清韵音乐社”、“振华声音社”、“艺林音乐社”、“悦声”音乐曲艺学院等文艺组织,不但演奏古色古香、原声原味的岭南民俗音乐,还常常演奏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新编岭南民俗音乐,促进了岭南民俗音乐的发展。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改革开放造就的丰富文化环境中吸收到多元化艺术营养而获得长足发展,并走出国门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岭南民俗音乐在新农村文化环境中全速发展
岭南民俗音乐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自然在本土才能够营养全面、健康成长,加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岭南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其中自然包括岭南民俗音乐的发展。政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岭南民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创作者能够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进行音乐创作,音乐作品的大量涌现理所应当。过去,经济建设是岭南地区的发展中心,发展经费的匮乏使文化事业滞后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非常单一,且很少举行。经费是制约包括岭南民俗音乐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重要因素,只要经费到位,就会点燃音乐创作者的创造豪情,好作品就会层出不穷。另外,心满意足、满心欢喜的农民群众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农村面貌给予音乐创作者很强的情感刺激和心灵震撼,从而使音乐创作者拥有丰富的艺术感悟和创作素材,达到胸有成竹、一吐为快的艺术创作境地,有效激发音乐创作者激昂的创作冲动,新作品不断涌现,岭南民俗音乐自然就会在新农村文化环境中全速发展。
(三)岭南民俗音乐在幸福氛围中轻松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农民群众在言谈话语中流露出对新农村的满意之情、对新生活的满足之情、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民俗音乐的爱好之情,诸多的幸福信息为岭南民俗音乐提供了充足的艺术营养,从而能够为岭南民俗音乐构建出快乐、幸福的艺术成长氛围,直接加速了岭南民俗音乐的时代化发展。“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国农村独特的乡土文化为内核,在与现代的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反映农民群众新生活的新编岭南民俗音乐又能够反作用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起到思想教化、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要提高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还要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品位和层次,积极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主动引导农民群众发展成为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在此过程中,岭南民俗音乐自然就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而岭南民俗音乐也会实现自身的时代化发展。
四、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岭南民俗音乐也在推陈出新中迅速发展,外来艺术形式能够对岭南民俗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本色
岭南民俗音乐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艺术精品,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艺术形式而迷失自我。个性是文化艺术形式的人格,是个体区别于其他的重要名片。没有个性,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尊和自信,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岭南民俗音乐既要保持时代化发展,还要注意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继续秉持岭南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
(二)积极健康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新生活的幸福,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人文工程,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小部分农民群众就会牢骚满腹,不高兴,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灰暗面。因此,岭南民俗音乐要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积极营造和谐、理解、沟通的健康氛围,缓解农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服务农民
岭南民俗音乐是几千年来农民群众的艺术伴侣,给予农民群众无数的精神慰藉和灵魂安慰,是农民群众的患难兄弟。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定格自己的服务对象,不能脱离农民群众,舍弃自己的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就会走向衰亡。岭南民俗音乐是传统艺术,是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岭南民俗音乐自然也要立足农民群众,为农民群众多创作一些岭南特色的音乐艺术。
结 语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之魂,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软实力,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时代化发展之路,探究岭南民俗音乐科学发展的时代轨迹,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岭南民俗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岭南民俗音乐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积极为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营造和谐、快乐、幸福的社区氛围和艺术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6(1);
[2]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7(1);
[3]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2);
[4]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06(6);
[5]卓瑛.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农业考古,2006(3) 。
作者介绍:陈东妮(1981—),女,星海音乐学院音乐音响导演系学士学位与武汉大学计算机音乐硕士学位毕业,助理讲师,现于广东舞蹈戏剧学院音乐系任教,担任民间舞合成器伴奏老师,视唱练耳、作曲理论及和声理论主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