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系统改进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uw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各高校都普遍使用了网络评教系统,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如何使学生评教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改进教学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深入分析高校学生评教系统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按“同质课程”建立比较集,将评教的组织与管理由学校下放到院(系)的思想,设计了适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动态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案,以标准分评教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评教修正模型。
  关键词:学生评教系统;评教指标体系;评教模型
  一、高校学生评教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使用了网络评教系统,但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教比较集
  所谓“评教比较集”就是指教师评教结果的比较范围,目前,绝大数高校学生评教的统辖权都在学校层面,其比较集都很大,如哈工大,除体育课教师单独为一个比较集之外,其余课程教师则统统纳入一个大的比较集之中,不分课程类型,虽然在比较集之内,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基本相同,但由于课程性质的差异较大,放在一起比较则不尽合理。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对评教结果的影响很大[1]。因此,评教结果应该在“同质课程”内进行比较、排序,即外语与外语比较、数学与数学比较、体育与体育比较,等等。按院(系)构建评教比较集是最为合理且可行的方案,学校应将评教的组织与管理权下放到各院(系),各院(系)可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制定评教指标体系。
  2.评教指标体系及权重
  国内各高校评教指标体系主要是采用标准化指标,虽然有些高校针对不同的学科门类做了一些分类,但绝大多数高校几乎是用一套固定不变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教师[2]。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基本上局限于绝对统一的“五环节模式”,即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只评价教师的“教”,而不评价学生的“学”,考察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爱学”,即学习的主动性;二是“会学”,即学习的能动性;三是“善学”,即学习的创造性 [2]。因此,指标体系应该设置注重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指标,既要反映教师“教”的质量和效果,也要反映学生“学”的质量和效果。国内各高校评教权重基本全部使用由教学管理当局和专家确定下来的固定的主观权重,没有考虑客观权重(根据各项指标在实际评教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得出的权重),也没有考虑学生本身的评教权重,由于大四学生上课出席率极低[3],所以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权重,可根据出席率来确定,对于始终不去上课的学生,老师甚至有权取消其评教资格。
  3.评教模型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评教模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学校直接采用学生评教的平均分,有些学校采用经验公式,还有些学校采用标准分。相对而言采用标准分模型较为合理,但也需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正,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极端评教,应在模型中予以剔除;第二是学生考试成绩,当然对于一些基础课院(系),如数学、物理、外语等,可能用题库出题,或由课程组来统一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学生成绩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因此,不需对评教模型进行修正。而在其他许多院(系)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考核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肯定地说学生成绩一定与教师评教得分有关(成绩低打分较低)[4],然而几乎在所有高校评教模型中都没有考虑此因素,有些教师为了获得好的评教结果,可能会给学生普遍高分,甚至公开许诺给学生较高分数,以此换取学生的好评。因此,评教模型必须根据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修正。
  二、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及权重设计
  1.评教指标体系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评教指标不宜过多,一般以10~15项为宜,学生回答问题所需时间不宜过长,必须简明扼要[2]。通过对各高校评教指标体系的比较,发现各学校、各院(系)、各不同类型专业、一些特殊课程,其评教指标都有所区别。那么作为一个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其评教指标体系呢?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设计评教指标库,并可根据需要对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增、改、删等维护。在实际应用时,各院(系)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指标库中选取其中的10~15个指标构成评教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若发现某些指标不当,可重新选取,通过长期探索后便可将符合本院(系)特点的评教指标体系相对固定下来,指标的选取必须征求有关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多年的评教结果分析具体情况来确定。评教指标库的数据存储结构可参照表1设计。
  表1中,指标类型:为“通用、数学、物理、外语、等等”;Delphi权重:用专家调查法确定的指标权重;熵值权重:用“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权重;综合权重:根据“Delphi权重”和“熵值权重”计算得出的综合权重;指标状态:在评教中实际应用的指标是表1中的一部分,若某项指标被选中用于实际评教,则其指标状态为“√”,否则为空;指标等级1~指标等级10:每个指标最多可分10个等级,如“最好、很好、好、较好、一般、较差、差”7个等级,对应分值分别为“100、90、80、70、60、50、30”。
  2.评教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专家调查法(Delphi)
  Delphi方法的特点在于集中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对于评教指标库中已选定的,准备用于实际评教的指标,其权重的确定应选择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精品课负责人等教育专家,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学生虽然不是教育专家,但是他们对评教的感受较深,知晓哪些指标重要,哪些指标不重要,特别是对他们“学”效果的评价。
  三、高校学生评教模型的构建
  1.评教标准分模型
  使用标准分,使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师的评教具有可比性。由于每个教师的评教分数是由不同学生给出的,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比较的参照系不同,因此对老师的评价也不同。比如A班对甲老师的评价是85分,B班对乙老师的评价是82分。如果就此得出乙老师比甲老师教学水平差,那是不客观的。因为如果A班给老师的评分都高,甲老师得的是最低分,而B班给老师的评分都低,乙老师得的是最高分,实际上就可能是乙老师比甲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从本质上说,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个人做出的评分是不可比的。但目前却是用不可比的分数进行比较。这样的结果是有失公正的。为使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人给出的评价有可比性,最好的方法是是用标准分。标准分的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学生评价了5名教师,他们的得分分别是95、90、85、80、75,则5名教师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7.07,五名教师的 分数分别是1.414、0.707、0、–0.707、–1.414。z分数为0,说明教师的评教结果处于平均水平,z分数为正说明教师的评教结果高于平均水平,z分数为负,说明教师的评教结果低于平均水平。z分数是无量纲的相对数,表明的是某个数据在总体中的位置,z分数越大,说明个体在总体中越优秀。在不同总体中的z分数是可以比较的。它不受学生评价是严格还是宽松的影响[5]。
  2.评教修正模型
  (1)剔除极端评教模型
  绝大多数学生评教都是理性和公正的,能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每位教师的评教得分一般都应符合正态分布,但教师可能在课程教学中会对某些个别学生过于友好或严厉,从而导致极端评教现象发生,因此,在评教模型中必须剔除极端评教得分。目前,哈工大的做法是用某位学生评价某位教师的标准分 减去该教师的平均标准分 ,再对其差值取绝对值,将此绝对值大于2的评教得分剔除。即将| |>2的学生评教得分去掉。经过多个学期实践,证明此方法行之有效。
  (2)根据学生平均成绩的修正模型
  对于一些全部课程普遍由任课教师自己出题来考核学生的院(系),其教师的评教得分一定与学生的平均成绩相关。为了解决学生评教结果可能受教师给分影响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模型将教师给分因素从学生评教结果中剔除,进而得到与教师直接相关的教学方面的评价结果。模型的核心是建立回归方程,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设:vi为教师i的平均百分评教得分(非标准分),di为该教师给学生的平均分数,注意这两个数据来自于本门课程全体学生评教数据的平均值和教师给分数据的平均值。
  四、结论
  从高校学生评教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评教比较集、评教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评教模型视角,对系统的改进进行了研究,在深入分析评教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前提下,给出了系统的改进方案。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针对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评教都集中在学校层面统一管理,除特殊课程外,在全校范围内设立比较集的现象,提出了按“同质课程”建立评教比较集,将评教的统辖权下放到各院(系)的思想;
  (2)打破普遍采用标准化、固定不变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的传统方法,通过创建评教指标数据库,设计了符合各院(系)学科和专业特点的动态评教指标体系。提出了将Delphi(主观赋权法)与熵值法(客观赋权法)有机结合,用实际评教数据来不断修正指标权重的科学方法;
  (3)摒弃了直接采用平均分、经验公式等不够公平、公正的评教模型,在标准分模型的基础上,从极端评教和学生平均成绩两方面构建了评教修正模型,并经过实际应用和数据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云辉.高校学生评教结果有效性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7:21-24.
  [2] 王丽荣.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30-42.
  [3] 汪旭晖.高校学生评教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4):77-80.
  [4] Marsh, H. W.,&Dunkin, M. J. Students’evalu-ations ofuniversity teaching: amultidimension alperspective[A]. Smart,J.C.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C].New York.Agathon,1992:253-388.
  [5] 尹海洁, 赵希文等.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J]. 大学(学术版).2010(10):67-68.
  [论文依托项目:高校学生评教系统改进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4—2013.5)]
  [责任编辑:李文玲]
其他文献
日前,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第七届“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近百名与会代表围绕重视大学生学力培养、增强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关注大学生学力  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理事长、长沙学院副院长屈林岩教授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
期刊
摘 要: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正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从学科交叉较少向化学化工和生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协同方向发展,需要先进的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深加工,这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院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学科方向,为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这一新兴产业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特色学科;培养定位;培养机制;教学体系  国
期刊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体系构建  ——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  钱宇华 魏 磊 田 嵩 袁晓琴  摘 要: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例,通过变革教学范式,为学生提供探索与研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并通过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使其更合理,更能激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培养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的具体做法谈精品课程的理念。提出高年级精品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方法论上应是教学与讨论相结合;评价上不能根据学生的打分,而应该看和这门课相关的研究人才培养了多少;效果上应看学生的研究能力能否实现。高年级精品课程设计和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能力先于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展开。  关键词:大学教学;精品课程;课程理念;研究能力  北京大学理论语言学课程开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对“问题驱动”教学法中的问题体系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实施该方法的一些体会。实践表明,“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以及专业综合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交通运输;跨学科;教学  “问题驱动”
期刊
摘 要: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要满足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文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出发,结合工程图学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成果与经验,介绍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工程制图》教材建设中的体现,提出了教材建设的5个方面,借此期望对《工程制图》教材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工程制图;教材建设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情况看,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应该聚焦于如何使学生收获素质的提升(传道)、技能的扩展(授业)和知识的增加(解惑),其本质追求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加强教与学的质量评价,制订素质教学大纲,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实现知识型向素质型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的主导、引导和指导,激活和点燃学生的能动、主动和互动;基于共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和原则,并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平台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课程群;课程群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德州学院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先后建成23门省级精品课程、16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离散数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金融学专业英语课程“金融市场与机构”为例,分析整合、运用网络资源的具体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参考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的网络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挑选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海外财经报刊报道,精选CNBC等国际财经音视频材料,将网络资源渗入到课前设计、课中运用和课后巩固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目的在于改善当前专业课英语教学中重英语突破、轻教学方法、少课外资料等现状,以期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虚拟教学共同体借助“两大支持体系”,通过“两种学习方式”,实行课堂与“空间”教学协同运行,再造了传统的教学组织。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时空制约,重塑了师生关系,注入了“想象的共同体”理念。这一模式的运用,意味着教学共同体的重建和教学资源的扩展与优化。  关键词:虚拟教学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  湖南省从2009年初开始,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