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的审美思想及其实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晚年的美学著述《审美之维》中。作为激进的社会批判家,他在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两个概念,建立了一个以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为主导、以审美形式理论为核心、以艺术自律为基础的美学体系。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批判现有社会秩序之上而寻求人的解放的广义的社会政治哲学,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终结和最终归宿。
  【关键词】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审美思想;审美形式;艺术自律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29-02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德裔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社会批判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之一。马尔库塞系统地研究美学和艺术是在其晚年才开始的,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晚年的美学著述《审美之维》中。
  一、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的审美思想
  《审美之维》(Aesthetic Dimension)是马尔库塞人生最后一部力作。他在总结20世纪新左派运动衰落的实践后,于该书中着重强调了对解放人的本能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艺术的审美形式功能与它的社会政治作用一直维持着辨证的关联,并指出惟有凭借艺术——审美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能解放。马尔库塞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他的写作目的是“对流行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正统观念提出疑问,以便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讨做出贡献” ①。为此,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在肯定艺术的政治功能和政治潜能的同时,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部分观点。
  马尔库塞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主体性的低估。所谓“正统”是指“那种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体出发去解释一件艺术品的性质和真实性,尤其是指那种把艺术作品看作是以某种确定的方式,表现着特定社会阶级的利益和世界观的看法。” ②他對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些理论不以为然,并表达了自己一些独到的想法,如艺术是现实的附庸、艺术的价值决定于作者的阶层、社会内容是艺术决定性因素等并对它们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过分强调了社会存在对艺术作品的影响,结果将艺术的客体性作为艺术的中心,主体性反而被忽略而成为客体性的一个“原子”,这里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他认为,艺术的主体性才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艺术主体性不仅包括作为认识的自我的理性主体,而且包括了内在性、情感以及想象。但艺术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应有的地位,致使对浪漫主义作为腐朽之物嗤之以鼻,而将现实主义捧得至高无上。他们这种以阶级意识形态方式去评价一件艺术品的审美性质是非常不合理的。他表示,“文学并不是因为它写的是工人阶级,写的是革命,因而就是革命的,文学的革命性只有在文学关心它本身的问题,只有把它的内容转化为形式时,才是富有意义的。” ③二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忽视了艺术的否定性和超越性。他认为“每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遂都是革命的,即它倾覆着知觉和知性方式,控诉着既存的社会现实,展现着自由解放的图景。” ④也就是说,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主旨是反抗现实,艺术和现实是截然对立的,而不是现实的附庸和复制。艺术排斥陈腐的不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生活,肯定并召唤合理人性为内核的审美革命,所以艺术是超越现实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解放,即使最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也不是真正呈现或发生在现实中的。“因为艺术中的美、升华、愉悦和真理不是实际生活中的,它用现实社会中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阻隔了现实”。⑤否定性和超越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但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能发现这一特点而简单地把艺术作为现实的附庸和直接反映自然也就荒谬了。
  在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点。他首先提出了“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这两个概念,试图通过对这两者的阐述来建立其美学构想,即借助审美形式,实现艺术自律,最终达到人的本能解放。“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什么是审美形式?马尔库塞给出的定义是:“指一种给定的内容(即现实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成一个自足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得的结果。” ⑥马尔库塞赋予了“审美形式”特殊规定性,使其与“纯形式”分开并突出了本体性的地位,强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形式结构,又表现为形式结构与内容意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的体式。审美形式是一个自足整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总体质。它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生命的感受,个体的感性与理性突显了其主体性,推动着艺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以反抗现有秩序的审美形式来表现艺术,即通过审美形式才可以表现出艺术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另外,马尔库塞还创造性地把审美形式与艺术和社会政治潜能以及艺术的解放功能联系在一起,他明确表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即在于审美形式本身。” ⑦也就说,马尔库塞对艺术审美进行了认真的考量和权衡,对审美形式情有独钟、推崇备至,将审美形式置于艺术审美的核心位置,明确任何艺术审美均需靠审美形式来呈现和完成,不然艺术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艺术自律”是马尔库塞提出的另一重要概念,它与审美形式息息相关,因为艺术自律也是通过审美形式实现的。但艺术自律也有其独到的价值,没有艺术自律,艺术就不可能反抗和超越现存社会秩序,就不可能链接政治、批判现实,就不可能表达个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艺术通过审美的形式,在现存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是自律的,在艺术自律的王国中,艺术既拒抗着这些现存的关系,同时又超越它们。” ⑧艺术的这种自律性植根于永恒的人类主体性或人类自然本性中,它反映了个体在不自由社会中的不自由状态。艺术自身就是借助审美形式对抗历史和现实的自律场域。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相辅相成,共同反映并超越历史和现实。正是艺术自律赋予了艺术的解放性质,使艺术间接地有了政治潜能。   总之,在《审美之维》一书中,马尔库塞深入剖析了现实和艺术的关系,突出了审美形式和艺术自律在艺术中的地位,明确了艺术的本质和定位,从而建立了一个以功利主义的审美和艺术为主导、以审美形式理论为核心、以艺术自律为基础的美学体系。也就是说,他将审美形式作为艺术发挥其政治潜能的依托,把艺术自律视为艺术联结现实和理想的媒介,把审美和艺术的政治革命功能作为其美学最终的归宿,所以说,《审美之维》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终结。当他发现现实世界的政治实践无力承担人的本能解放这一使命时,他从而转向了美学,建立了一个他自己也意识到有“乌托邦”性質的审美构想,于是,审美的力量成了拯救世界的最后的力量,艺术的解放功能也被异常地突现了出来。
  二、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实质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基于他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剖析之上的,他的美学构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终结和最终归宿。早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之中,就预示着他走向审美之路并非偶然。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他呼吁寻求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他最初企图通过激进的社会政治实践来达成这一目的,但当左派激进运动走向衰落后,他清楚地意识到用现实社会革命和生产力领域的革命并不能如他所愿地达到拯救世界的目标,不能构造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为此他转向了本能革命,即在审美中实现人的终极解放。实际上,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寻求人的解放的广义的社会政治哲学,在其社会实践失败后,他总结了经验教训,然后重回到艺术本身的世界,继续思考当下现实环境里艺术应有的功用和价值。
  马尔库塞是一位激进的并充满理想精神的社会批判家,其美学是建立在对整个现存秩序的控诉和对现存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的基础上的,但毫无疑问,他的美学构想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它是一种现实批判与浪漫的自由幻想的矛盾统一,富有虚幻色彩。他过高地寄希望于“艺术的革命功能”,是对精神力量的一种“理想化”,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而且不免流露出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悲观情绪,而美学自然也成了一种抚慰和逃避的艺术。马尔库塞把艺术和审美作为反抗现实的唯一出路,但却并不能合理地说明艺术和审美是如何达到这种革命的功能的,也就是说,他最终依然没有为人的本能解放这一终极目标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当然,如果据此而把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简单地作全盘否定是不当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的美学思想中也有不少闪光之处,如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审美形式”的强调、辨证地看待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等,另外,他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些弊端的批判和修正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文集》[M].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参考文献:
  [1]贺照田,时势抑或人事:简论当下文学困境的历史与观念成因[J].开放时代.2003,(3):30-45.
  [2]胡经之.西文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马尔库塞[M].邵一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张和平,戴春勤.一代哲学巨人的足迹——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伟,马良.批判理论的批判——评马尔库塞的哲学与美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6]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三联书店,1999.
  作者简介:
  苏小丽,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电影,一种曾经只存在于电影院,并通过银幕传播的艺术形式,如今拥有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相比传统银幕而言,通过家用电视机和视频网站观看电影,的确具有更高的便利性和更少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银幕带来了竞争压力。事实上,银幕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却并没有被日新月异的新兴媒介取代。这实际上源于银幕作为电影传播媒介本身的、原始的特点。本文主要以互联网发
期刊
【摘要】秦腔是梆子声腔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甘、青、宁、新等地,浸润着深深的地域性烙印。本文以秦腔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从起源、发展、储存等方面探寻秦腔不同层次的戏地关系及其生存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 秦腔;戏地关系;生存空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6-02  随着文化地
期刊
【摘要】 隨着互联网终端迅猛发展,短视频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内容消费选项。抖音短视频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加以利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抖音短视频中非遗文化播的特点,浅析MCN模式下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以供非遗文化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对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力。  【关键词】 MCN模式;抖音短视频非遗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
期刊
【摘要】 电影《简·爱》以反映19世纪女性的觉醒为出发点,展现十九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简·爱对待感情的隐忍克制。从简·爱的外形上进行观察,她黑色的束身衣裙、盘向脑后的发辫,瘦小普通、地位不高和十九世纪所有女性几乎无异。然而她又是特别而怪异的,她极度自尊,追求平等、充满激情、敢于抗争,浸润着一个孤寂、单纯的女子对爱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散发出独特的芬芳。本文从影视艺术语言的角度以电影的细节为着眼点,浅析电
期刊
【摘要】 禅是禅宗发生与存在的重要基础,禅意是禅宗理念的升华,是禅之哲学的人生化和艺术化。在日本,禅意升华出独特的美学理念,深深影响了日本动画,使日本动画体现出了浓厚深切的禅意表现。日本动画中的禅意韵味营造了其别有韵味的视听体验和美学效果,使其动画作品迸发出了浓烈的神秘气氛和人文理想:安宁、和谐、自然、质朴……这种禅意之境不仅树立了日本动画的艺术特色,更使现代日本动画赢得了丰厚的商业价值。由日本动
期刊
【摘要】 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实物标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会成为所在城市的风景名胜,树立良好的景观城市形象,扩大所在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的名片效应,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当今中国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然而随着一些城市快速发展的规划变迁,雕塑定位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也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处理好城市文化与雕塑艺术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名片效应。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喜剧电影作为众多电影类型中的一种,电影的票房与观影者的狂热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电影类型。喜剧电影为何总在中国电影市场一枝独秀?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现状及后现代文化特征;二是中國当代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情结;三是以中国当代喜剧电影探讨中国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文化。  【关键词】 喜剧电影;后现代;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航空画是以飞机、飞行器、航空事件为题材的绘画门类。近百年来航空绘画以其特独特的面貌,丰富着绘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工业时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飞机上凝聚着人们的如梦理想、浪漫情怀和理性精神。现实主义航空画创作,要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抒发人们飞翔的梦想和激情,营造航空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现实主义;航空画;审美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近几年养成系偶像节目在我国娱乐圈引发新的热潮,短期内成功吸引全民关注。鉴于国内娱乐市场缺乏唱跳俱佳的年轻偶像,观众诉求强烈;日韩同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大量的资金支持与新型科技的辅佐;传输正能量等原因,这类节目火速发展,推动全产业链的升级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海外发展。在推动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出现了如大多数练习生在市场上呈“快消品”状态;节目缺乏文化价值;过度追求商业化、快消化、功利化
期刊
【摘要】 胡杨,经得住严寒和酷暑的考验,顽强的生存,因而被人们称为“英雄之树”。胡杨精神是新疆各族人民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精神象征,本文从胡杨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方面分析突出胡杨精神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胡杨精神;含义;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60-02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位于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