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well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制作”项目始于2008年,在09年后半年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就在此文撰写前一天,我特地寻问该项目从未缺席的艺术家,“‘小制作’还有下文么?”他的回答是:“还要继续……”
  “小制作”项目属杭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所产生,参与此项目的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生活在杭州的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小制作”项目的历次展览,都让人能够清晰的看到一种年轻化,低成本,高效率,展示场地不断变动的外部特征,并且伴随着一种娱乐性创作的心理需求,像是一种自娱自乐般寻来的彩色兴奋药丸,快速的哽咽入喉,责无旁贷,以获得周期型的心态治疗。
  这种游击式的表演,热血式的相互安慰,不断持续,直到疲惫乏力,让人倦怠。杭州相对于毗邻的上海,是一个艺术整体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某种对于教育背景所带来的学生时代自豪感和对个人创作的某种忠诚使命感相互酝酿,但是对于当代艺术资源基本处于乌有境遇的杭州,外部环境与某些艺术家的自身期望之间产生强烈落差,这种落差使得一部分生活在杭州的年轻艺术家形成了一贯焦虑的心态。而在同一时间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艺术资本流通呈现着相对紧张的状态,个别己在画廊体制内多年的艺术家出现着作品制作经费危机的境况,缺乏作品制作筹码,至使一向依靠外援的杭州艺术家很难的进行高成本作品的成型实践。当实践受到外部阻隘时,艺术家自治随机产生。此时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成为一种失效的治疗,案头工作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妄想,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开始浮出水面。地理要素的认同感和以艺术院校为背景的师生纽带,成为形成了“小制作”的即时驱动力。
  很多时候,大家惯以从艺术资本论的角度来看待“小制作”项目,从而不断在艺术经济的外部策略上讨论,这个方向的讨论往往不能具体的说明某个时态下艺术家自身面对实践的心理过程。“小制作”项目的最初发起者之一艺术家张辽源在国内的艺术论坛上曾经发表着一个关于“小制作,不要停”的文章,文中不仅记述了“小制作”项目如何开始和发生,还具体的描述了他对杭州艺术生态爱恨交叠的复杂情绪。文中说到:“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画廊,所有的艺术家就要停止工作吗?”可以看作是艺术家自身抗衡创作中惰性的诉求,或是对艺术创作忠诚感的情绪调动。这种“不要停”的态度,使得“小制作”获得了前期的欢喜,以至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从业者的同情。因此持续参与“小制作”的大部分艺术家,以“小制作”的名义,不断的依靠着简单快速与低成本的训练式作品来抗衡心中的焦虑。一月一次与娱乐式的年轻态;参与者众多以至场面的混杂;无论想法好坏与参与第一的基本态度;粗砺的灵感释放与兴手捏来的即兴展演;成为对抗外部资源平乏的行动竞技,这样的竞技姿态,使得大部分艺术家在历经数次参与之后,似乎对这个心理良药的形成免疫,这样平繁的娱乐性活动导致了新一轮的焦灼感,以至于现在当人们看到这种类型的作品出现时,都会发出一个声音:“怎么还在‘小制作’?”
  无论是艺术经济的资本危机还是艺术家创作的心理治疗,这个行业的调整植入在行业内许多从业者的身上,相对整个行业来说,“小制作”像是一个娱情粗放的情绪载体,艺术家自发的,排自身焦虑的,进行自我梳理自我创作的自发式行动,这种频繁的,毫无支撑的,琐碎的行动倦怠,获得这种自由之后的疲惫状态时,却无法更好的持续激发他们实践动力的一种“创作自治”的新型危机,
  当听闻小制作“还要继续”时,其意味深长的在囊括着这个行业任何一个角落的参与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的工作正在一个窘迫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着,我们将不会停止一切我们所能完成的实践和整理工作。
其他文献
塞格尔对所谓的视觉艺术的艺术实践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作品力图否定物质对象。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现在探讨的纸上美术馆将在表现方式上略有不同。  塞格尔对美术馆的功用富有兴趣,如何治理社会已经成为他实践的核心思想。通过在机构框架内展示他的作品,他给展馆设置中已然存在的结构和进程的意义带来了不确定性。他坚信展览作为一种展示的形式能够使个体对他构建的情境提供框架。  纸上美术馆的论题使得博物馆成为一
期刊
北京  这个世界会好吗?——向京作品2008-2011  展期:2011年9月24日—2011年10月15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  背离自己,“抽掉最有力量的一根支柱”,建构新的可能性。这是向京在这个阶段为自己设立的前提,相对于以螺旋式的扩展来提升表达幅度的方法,她的态度显得更为决绝,对她来说,抽掉支柱即意味着放弃从前的那种对于生命内部世界的个人化的内在透视方式,转而要以组构性的现场和文学化的暗喻
期刊
动物研究与哲学    本书主要涉及哲学领域,同时它又隶属动物研究这一新兴跨学科领域。在动物研究之确切构成的定义方面,人们还没有达成广泛一致的意见。但是,很显然,该领域内的大多数作者和积极分子已经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即:动物问题应该成为当代批评话语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科学和人文领域内的大多数学科对动物问题的反应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就我所处的哲学学科而言,英美哲学家通常将动物问题贬低为环
期刊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艺术的发生、发展均与人类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情感作为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它贯穿了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点不用展开细说了,已经成为共识性的认同了。情感作为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需的资源,它将直接产生创作动机,调动意识和身体的各个部分进入艺术表现临战状态,这种冲动是情感的原生态体现。简单地说艺术创作过程是将情感冲动演化为特定的符号,来传播意识和观念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将纷乱
期刊
大多时候,人们认为美术馆只是一个展示艺术史的地方,一个将过去的作品分门别类的储藏库。然而,对我而言,另一种关于美术馆的观点远比这种观点要切实。这种新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美术馆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以及其他文化中,美术馆的角色都正在拓展延伸。简言之,上述观点把美术馆看成一个自我管理之地,一种自由政府或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美术馆作为一种世俗的礼制,颁布并实施
期刊
贝尔廷在这个短小的章节中引用温克尔曼、瓦萨里等人的例子简述艺术史叙述模式成型的具体环境和过程。温克尔曼的例子被学者们无数次地引用和评述。在他奠基性的著作《古代艺术历史》中,温克尔曼用热烈而独具文采的笔触高声颂扬古希腊艺术,推崇它为人性的美与神性之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呼唤人们回到古希腊,因为只有在那里,人类才有可能变得伟大。有趣的是,这位用“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赞美古希腊艺术、在拉奥孔身上发现灵与
期刊
企图以只言片语把李超这个年轻的艺术家描述清楚其实并不简单。他是双鱼座,多重性格的复杂个体。最初见到或者接触他的时候,不管你是策展人还是经纪人或者评论家,他都是少言寡语的,除非在聊天中触及到某个“严肃而活泼”的话题,他则会机警地“有所回应”并告诉你一个荒诞却又“引经据典”的理由。之所以用“严肃而活泼”、“引经据典”二词,是因为这两个词能简短而有效地描述李超的作品基调,甚至可以概括李超本人的个人气场。
期刊
卢迎华<<    我想从李然的这篇《焦灼境遇下的游击战——“小制作”简述》开始我们的讨论。这是一篇李然为《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撰写的短文。我们邀请艺术家,也是“公司”成员李然来对“小制作”的实践进行描述和评论。和“小制作”一样,“公司”也是一种艺术家自发性的实践,而且两个实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开始。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艺术家需要开展自发性的实践,是出于怎样的一种不满足?“小制作”的宣言中
期刊
关键词:生命,意识,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信息符号学(cybersemiotics),动态雕塑,移情(empathy)  摘要:在本文中,我将把建筑师菲利普·比斯利(PhillipBeesley)的动态雕塑作品《生命空间(Hylozoic Ground)》与关乎人类主体的一组理论和哲学研究相联系。在这种语境下,怀着“生命”和“意识”间之密切关系的预期,我将探讨“什么是生命”这一深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型年鉴,是关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重大事件、问题、现象、观念、作品、人物、理论等的各类文献的年度记录。以一年为单位,汇成综合信息,记录当年发生的相关事件和重要的艺术创作、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状况。该年鉴属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项目负责人朱青生教授担任年鉴主编。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完全从学术规范出发,不介入任何营利运作,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