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汉川大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了,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易。作为一位生物教师,我也在思索着: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人的生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中“生命的基本结构”“人的新个体发育”等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确:和地球上的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从一个很小的受精卵开始的。并着重细致地讲解:受精卵——分裂——胚胎——胎儿,这一生命成长的过程。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每个生命,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神圣。同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的辛苦,我们每个人都要善待母亲,感恩母亲。
二、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关注自己的健康,进而
珍爱自己的生命,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是这一核心理念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健康的初步认识还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对“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的认识也很不全面,不能从生物学知识上去认识。因此,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健康,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让学生把“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针对中国是吸烟大国,特别是目前青少年吸烟现象严重的情况,以烟草浸出液为例,组织学生探究其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得出吸烟有害健康的结论,结合“科学·技术·社会”板块介绍的“世界无烟日”的由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拒绝吸烟。另外,通过网上下载资料交流,图片展示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形成与传播途径,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防治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再可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各种植物,不管身处何地,都顽强地生长着,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为了自己的生存,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虽然它们没有思想,但它们对待生命都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更应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坚强,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在学习“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时,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确立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三个课题,然后分别组织同学们走出课堂,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光盘,上网查阅一些污染事件的起因及危害,(如“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然后组织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懂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不仅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还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来的环境效应。
四、教育学生成全生命、关爱他人
人在成长中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给予他人帮助,但没有什么帮助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大、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量、输血和血型”,“大力提倡无偿献血”等知识后,学生懂得了,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尽管我们还不到献血的年龄,但我们可以做些宣传。
在学习“学当小医生”时,通过“5·12” 汶川大地震图文资料分析。模拟练习止血包扎、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多样性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合作中掌握急救的要点,体验救护生命的过程,学生学会了一些自救和他救知识,懂得了成全生命、关爱他人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责任编辑 杨博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人的生命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中“生命的基本结构”“人的新个体发育”等内容,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确:和地球上的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人的生命也是从一个很小的受精卵开始的。并着重细致地讲解:受精卵——分裂——胚胎——胎儿,这一生命成长的过程。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每个生命,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神圣。同时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的辛苦,我们每个人都要善待母亲,感恩母亲。
二、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关注自己的健康,进而
珍爱自己的生命,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是这一核心理念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健康的初步认识还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对“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的认识也很不全面,不能从生物学知识上去认识。因此,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健康,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体育锻炼对健康的意义,让学生把“关注自己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针对中国是吸烟大国,特别是目前青少年吸烟现象严重的情况,以烟草浸出液为例,组织学生探究其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得出吸烟有害健康的结论,结合“科学·技术·社会”板块介绍的“世界无烟日”的由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拒绝吸烟。另外,通过网上下载资料交流,图片展示等,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形成与传播途径,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防治疾病,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再可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各种植物,不管身处何地,都顽强地生长着,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为了自己的生存,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虽然它们没有思想,但它们对待生命都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更应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坚强,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在学习“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时,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确立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三个课题,然后分别组织同学们走出课堂,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光盘,上网查阅一些污染事件的起因及危害,(如“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然后组织交流调查结果,使学生懂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不仅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还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来的环境效应。
四、教育学生成全生命、关爱他人
人在成长中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或给予他人帮助,但没有什么帮助比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大、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量、输血和血型”,“大力提倡无偿献血”等知识后,学生懂得了,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尽管我们还不到献血的年龄,但我们可以做些宣传。
在学习“学当小医生”时,通过“5·12” 汶川大地震图文资料分析。模拟练习止血包扎、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通过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多样性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合作中掌握急救的要点,体验救护生命的过程,学生学会了一些自救和他救知识,懂得了成全生命、关爱他人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