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课,其教学语言必定是准确鲜明、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一定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绘声绘色
孙双金老师在上《白杨》一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这一段形象生动的描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中,我也常常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如上三年级《走进秋天》这一作文课时,我先用抒情的诗意的描述引领学生走进这次习作:秋姑娘轻轻地走来了,她带来了习习的秋风。风儿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天变高变蓝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啊飘。树叶变黄了,一片片落叶蝴蝶似地飞舞着。稻子成熟了,田野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翻起了一道道金色的浪花。果子也成熟了,果园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一群群小朋友走出家门到野外放风筝。他们玩啊,笑啊,多开心啊!……优美的语言如一股清新的风,一片迷人的景,给学生心灵、情感上的震撼,仿佛把他们带入了缤纷绚丽的生活情境之中,说写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激发情感,言情并茂
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指导朗读相关的语段时,教师做补充说明式的旁白:“他猛地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牢记诺言并坚决去履行的人是了不起的!”;“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师:“不因为缺少别人的帮忙就放弃坚持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师:“不因为别人的误解,不因为世俗的眼光而放弃坚持的人是了不起的!”教师的旁注凸显了句子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越读越动情。当学生研读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时,教师把它错行而成一首诗要求学生朗读:“多么漫长啊,这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读出这种辛苦,读出深深的爱,读出对父亲的理解和赞扬!”老师深情的话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深情地朗读,融入了文本。老师接着深情叙述:“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爱,就是这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父亲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父子相见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录音播放父子相见时的两次对话,学生肃穆聆听,有的眼里还噙着晶莹的泪珠。孩子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他们仿佛已和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一同激动、一同幸福!没有说教,没有牵强,情感教育于无痕中完成。
三、衔接过渡,启思育智
孙双金老师执教《白杨》一课时,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感知形象——体味品性——理解心愿——升华中心。在四个
环节之间,他设计了三处问题式的过渡语,这些问题是学生必须通过读书思考才能且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读文思考,也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向纵深处探寻。其中第二、三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尤为令我难忘。当学生体会出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内在特性之后,为了让孩子们由物到人,理解“爸爸”的心愿,孙老师这样启发学生:“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扎根边疆那么多年,对白杨应该很熟悉,为什么还要想一会儿才回答孩子的问题呢?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见微知著,以睿智的目光捕捉看似平常却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词语精心设问,为学生指引了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品读思考,学生很快领悟了“爸爸”不畏艰难,服从祖国需要,不仅自己扎根边疆,还教育、带领孩子们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既承接了上一环节,又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点拨偏差,激励进步
请看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谁知道“流配”是什么意思?
生:“流配”就是发配的意思,古代的时候有的人犯了罪,把他押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叫“流配”。
师:你基本上讲对了,“流配”你解释一个“配”字,“配”就是发配,把犯人押送到荒凉的地方去改造。但前面还有一个“流”,这个“流”是什么意思?一起说——
生:流放。
师:解释中国词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逐字解释。字字解释,词语意思也就懂了。流放、发配叫什么——
生:流配。
对于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孙老师客观地评价“你基本上讲对了”,还告诉学生“但前面还有一个‘流’”,提醒学生没注意到的字眼,这样的评价既准确又有启发性,学生顿时领悟,这时,老师又对刚使用的解词方法做了小结,让学生不仅明其理,又得其法。
评价还应具有激励性。教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能培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当老师的应善于肯定,学会赞赏,就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送给你的学生”。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加上适当的幽默时,评价语言会显得更有魅力。孙双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赞赏和鼓励的名师。欣赏了他的《走近李白》一课后,他那睿智、幽默的评价语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笑声)你是什么眼?慧眼噢!有智慧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个‘挂’,把瀑布挂起来啦!又是超凡的!”“你是什么脑袋?给我看看,这个脑袋怎么这么聪明?(抚摸学生小脑袋)是什么元素造成的?(笑声)请坐!”“你的嗓音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你来朗诵。”在老师的赞美、鼓励、点拨下,学生真的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沉浸在教学浓浓的情境之中,久久不愿下课。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责任编辑 王波
一、创设情境,绘声绘色
孙双金老师在上《白杨》一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这一段形象生动的描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中,我也常常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如上三年级《走进秋天》这一作文课时,我先用抒情的诗意的描述引领学生走进这次习作:秋姑娘轻轻地走来了,她带来了习习的秋风。风儿吹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天变高变蓝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啊飘。树叶变黄了,一片片落叶蝴蝶似地飞舞着。稻子成熟了,田野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翻起了一道道金色的浪花。果子也成熟了,果园里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一群群小朋友走出家门到野外放风筝。他们玩啊,笑啊,多开心啊!……优美的语言如一股清新的风,一片迷人的景,给学生心灵、情感上的震撼,仿佛把他们带入了缤纷绚丽的生活情境之中,说写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激发情感,言情并茂
一位老师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在指导朗读相关的语段时,教师做补充说明式的旁白:“他猛地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牢记诺言并坚决去履行的人是了不起的!”;“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师:“不因为缺少别人的帮忙就放弃坚持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师:“不因为别人的误解,不因为世俗的眼光而放弃坚持的人是了不起的!”教师的旁注凸显了句子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学生越读越动情。当学生研读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时,教师把它错行而成一首诗要求学生朗读:“多么漫长啊,这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让我们读出这种辛苦,读出深深的爱,读出对父亲的理解和赞扬!”老师深情的话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生深情地朗读,融入了文本。老师接着深情叙述:“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爱,就是这样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父亲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父子相见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录音播放父子相见时的两次对话,学生肃穆聆听,有的眼里还噙着晶莹的泪珠。孩子被深深地打动了,此时他们仿佛已和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一同激动、一同幸福!没有说教,没有牵强,情感教育于无痕中完成。
三、衔接过渡,启思育智
孙双金老师执教《白杨》一课时,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感知形象——体味品性——理解心愿——升华中心。在四个
环节之间,他设计了三处问题式的过渡语,这些问题是学生必须通过读书思考才能且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读文思考,也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这些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向纵深处探寻。其中第二、三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尤为令我难忘。当学生体会出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内在特性之后,为了让孩子们由物到人,理解“爸爸”的心愿,孙老师这样启发学生:“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扎根边疆那么多年,对白杨应该很熟悉,为什么还要想一会儿才回答孩子的问题呢?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见微知著,以睿智的目光捕捉看似平常却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词语精心设问,为学生指引了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品读思考,学生很快领悟了“爸爸”不畏艰难,服从祖国需要,不仅自己扎根边疆,还教育、带领孩子们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既承接了上一环节,又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点拨偏差,激励进步
请看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谁知道“流配”是什么意思?
生:“流配”就是发配的意思,古代的时候有的人犯了罪,把他押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就叫“流配”。
师:你基本上讲对了,“流配”你解释一个“配”字,“配”就是发配,把犯人押送到荒凉的地方去改造。但前面还有一个“流”,这个“流”是什么意思?一起说——
生:流放。
师:解释中国词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逐字解释。字字解释,词语意思也就懂了。流放、发配叫什么——
生:流配。
对于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孙老师客观地评价“你基本上讲对了”,还告诉学生“但前面还有一个‘流’”,提醒学生没注意到的字眼,这样的评价既准确又有启发性,学生顿时领悟,这时,老师又对刚使用的解词方法做了小结,让学生不仅明其理,又得其法。
评价还应具有激励性。教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能培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当老师的应善于肯定,学会赞赏,就如于永正老师所说的:“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送给你的学生”。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加上适当的幽默时,评价语言会显得更有魅力。孙双金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赞赏和鼓励的名师。欣赏了他的《走近李白》一课后,他那睿智、幽默的评价语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笑声)你是什么眼?慧眼噢!有智慧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个‘挂’,把瀑布挂起来啦!又是超凡的!”“你是什么脑袋?给我看看,这个脑袋怎么这么聪明?(抚摸学生小脑袋)是什么元素造成的?(笑声)请坐!”“你的嗓音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你来朗诵。”在老师的赞美、鼓励、点拨下,学生真的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沉浸在教学浓浓的情境之中,久久不愿下课。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