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河水利工程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基础设施,黄河基层水管单位具体负责黄河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是保证黄河防洪安全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依托。水管体制改革后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运行的标准更高。在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管理方面,要做好工程管理的管理养护,开展系统的、专业化的安全检查观测,改善备防石料存放方式,改善各种管理设施。
关键词:黄河;水利工程;管理;维护
黄河管理委员以“管养分离”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彻底打破了黄河水管单位长期形成的集“修、防、管、营”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水管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水管单位、维修养护单位、施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体制格局。通过水管体制改革,过去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维护经费不足等长期制约工程管理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稳定了管理队伍,增加了职工收入;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提高了维修养护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管理效益,对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够良性循环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保障。
一、防洪保障管理
1.抢险交通管理
黄河控导不仅是抵御洪水的主要屏障,还是贯穿各控导的重要通道,更是防汛抢险的必经之路。而每年的主汛期多为雨季,坝防道路雨天泥泞,车辆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防汛抢险,因此,硬化坝防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已硬化的坝顶道路可针对具体情况择优选择专业的养护公司承担维修养护任务;对于日常的小修保养,可以选择已成立的维修养护公司进行维修养护,同时为培养专业化的维修养护队伍打下基础;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中修和大修任务,可选择专业的公路维修养护队伍承担,以减少运行管理成本。
2.工程检查观测
工程管理的本质是安全管理,检查观测是工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工程进行经常、全面的检查以及必要的观测,及时发现工程的异常和损坏,掌握工程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工程的完整与安全运用。
工程检查不仅要了解工程外部的异常和损坏,还要使用必要的工具、仪器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内部探测。内部探测往往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胜任该项工作,因此像堤防隐患探测这样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择优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性队伍承担,减少管理、培训、运行成本,实行专业化管理以确保堤防隐患探测成果的质量。
3.护坝地管理
护坝地丰富的土地资源推动了生态林、适生林、经济林的建设,黄河护坝地是黄河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必须立足于黄河防洪安全,与工程管理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改善备防石料存放方式
过去黄河控导备防石是每公里2.5m3/km储备于坝顶临河一侧,备防石则露天堆放在坝坝顶,离迎水面坝肩最少3m。备防石料主要是为满足平时控导养护修理的需要,也是汛期抢险的应急之需。但是这种传统的存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工程的安全,如备方石放在坝面上,增加了坝顶的附加荷载,降低了坝岸的稳定性,出现的动物洞穴、裂缝、陷坑等隐患不易被发现。大量的土石料星罗棋布地存放于坝上,加大了维修养护的工作量,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難。
规范化控导备防石料的存放应是方便使用、集中存放、规范有序、整齐划一,有利于工程管理和良好的坝容坝貌。备防石应集中存放在坝顶,逐步取消坝顶背后备石,备防石在控导坝顶存放,存放不了的可以在护坝地集中存放。
5.改善管理设施
规范化控导养护后要对管理设施进行全面考虑,达到提高工程安全、整体美观和现代化的目的。
要定期对标志牌进行校对、更换、维修,做到数据内容准确清晰、设置整齐美观;百米桩、坝号桩等可涂荧光漆,以便于夜间抢险行车安全与方便;工程简介牌、历史事件标志牌等的建设与管理也要注意与景区建设管理相协调。
二、生态景观管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下游生物防护工程是构建规范化控导工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务院确定的绿色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黄河下游控导工程建成“生态景观线”,通过生态景观线建设,充分发挥黄河规范化控导工程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生物防护工程
规范化控导生物防护工程建设指种植树、植草等植物用以保护控导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临河防护林带,在临河一侧种植50m宽的防护林,种植间距为2m;②坝顶行道林,坝顶两侧各种植一行风景树;③临、背坝肩花草,临、背河坝坡草皮;④护坝生态林,宽度与护坝宽相同,坝顶边坡种植草皮和经济林;⑤护坝坡脚外30m宽护坝地,种植生态防护林。
(1)生物防护工程功能
黄河下游控导一侧建成“绿色长廊”,不但是“防洪保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改善沿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度,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发挥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规范化控导防护林体系的建成将有效地缓解大洪水时风浪对坝坡的冲刷,黄河下游的风浪淘刷险情将明显减少;防浪林还具有缓溜落淤的作用,可以抬高坝脚地面,减缓滩地“横比降”,减少“横河”、“斜河”和“顺坝行洪”的发生;防护林可以提供充足的柳料料源,不仅做到就地取材,使险情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护和控制,还减轻了沿黄群众的备料负担;同时,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黄河沿岸的风沙污染,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在控导上应用草皮护坡可以控制风、雨对堤身土壤侵蚀,减少雨淋沟,有效减少波浪的冲刷;还具有改善地下水补给及地表水质量、促进有机污染物分解、改良土壤、加速土地恢复、散热降温等效益。
(2)生物防护工程管理
生物防护工程的管理作为规范化控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有总体的规划设计,根据其防护林、护坝林、草皮护坡、适生林等的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种植方法,有计划地采伐更新。 目前,生物防护工程科学管理的力度还不足,技术上缺乏专业人才,不能科学地进行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草皮整修等工作。因此,对于生物防护工程的管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基本的树、草种植技术,增强维修养护企业的专业技能。在树草的种植、护理、更新等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机具和方法,如液压喷播植草、综合植物防护技术等,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规范化控导生物防护工程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苗种。防护林带一般选种柳树,防浪效果较好;坝顶行道林可选择根系不太发达、耐干旱的景观树种;护坝地的护坝林和适生林面积较大,需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既要考虑抢险取材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发挥;草皮的选择要考虑到朝阳坝坡和背阳坝坡等因素的影响。
2.景观建设管理
规范化控导景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防洪工程的安全,对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人们的接受程度进行全面的考虑。黄河规范化控导生态景观建设要综合考虑文化、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它们之间的契合关系,利用景观建设满足水利风景区发展需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长期以来黄河丰富的水文化,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利用在石碑和岩石上刻记曾经发生过的水现象,展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景点开发重点之一。
三、排水设施管理
1.存在问题
现有规范化控导工程上修建的纵向排水沟工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纵向排水沟工程距离硬化路面过近,影响路基强度,同时也将行车的有效通道限制在6m宽的硬化道路上,加上坝顶弯道多,坝肩杂草茂盛,既容易使纵向排水沟被通行车辆碾压破坏,又容易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在有些控导或护坝地较高坝段与横向排水沟连接不合理,造成排水不畅;控导排水系统还应与堤外水系连通也应注意。
同时,修建纵向排水沟后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维修养护内容,如排水沟本身的局部损坏修复,勾缝的脱落修复,排水沟内的杂草、杂物、淤泥的清理,土石接合部缝隙的填充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纵向排水沟的排水效果、整体强度、美观等。
2.管理要求
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首先要确保坝身“排水网络”的畅通,确保有效地排泄堤顶积水。具体应做到:①坝坡横向排水沟宜间隔50m设置一条,临背坡交错布置,并应与坝顶纵向排水沟连通;②对于护坝地已与坝顶基本相平坝段,则应通过涵管等措施将纵向排水沟中的积水排向临河侧或护坝区外;③在控导段临水侧,横向排水沟应将纵向排水沟与工程上的“步行梯”或横向排水沟相连,避免造成纵向排水沟中积水在坝垛顶面散排,同时也避免横向排水沟出口处冲刷严重;此时还要特别注意横向排水沟上、下部与坝垛土石接合部的处理,以防因灌水塌陷;④在未硬化的上、下坝路口处,可通过在纵向排水沟上加盖板的形式解决其排水问题。
3.安全要求
要注意纵向排水沟修建后的安全问题。①为保证防汛抢险车辆的正常通行,纵向排水沟位置应尽量靠近坝肩。对坝身帮宽坝段或行道林距坝肩较远的坝段,将纵向排水沟修建在行道林外侧,尽量靠近坝肩处。这样既不影响车辆通行,也能避免排水沟遭受碾压破坏。②对于已修有纵向排水沟,或行道林比较靠近坝肩的坝段,可将排水沟内侧设置涂有荧光漆的百米桩。这样百米桩也能兼作“安全防护桩”,既可对纵向排水沟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对于堤顶较窄坝段,不宜修筑纵向排水沟,可用凸缘石或硬化的边埂挡水(即在边埂内侧用路缘石防护),效果也较好。
4.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要求
要做好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及时清理纵向排水沟附近杂草,采用必要的荧光标志,减少车辆挤压对排水沟的损坏;在汛期要及时清理沟内淤泥等杂物,保持其泄流能力;对勾缝脱落,要定期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处理,并注意洒水养护;格外注意排水沟土石头接合部隐患的检查与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于砖砌排水沟要逐步进行更换,尽量采用现场浇筑或预制混凝土排水沟。
总之,黄河规范化工程管理要以確保工程安全运用和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为中心,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管理又重视依法管理;既重视工程维修养护又重视工程生态体系建设与管理;既重视安全管理又重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综合考虑工程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使工程标准化、维护队伍专业化、维护手段专业化、技术管理数字化,实现防洪工程管理现代化。
关键词:黄河;水利工程;管理;维护
黄河管理委员以“管养分离”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彻底打破了黄河水管单位长期形成的集“修、防、管、营”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水管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形成水管单位、维修养护单位、施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体制格局。通过水管体制改革,过去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维护经费不足等长期制约工程管理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稳定了管理队伍,增加了职工收入;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提高了维修养护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管理效益,对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够良性循环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保障。
一、防洪保障管理
1.抢险交通管理
黄河控导不仅是抵御洪水的主要屏障,还是贯穿各控导的重要通道,更是防汛抢险的必经之路。而每年的主汛期多为雨季,坝防道路雨天泥泞,车辆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防汛抢险,因此,硬化坝防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已硬化的坝顶道路可针对具体情况择优选择专业的养护公司承担维修养护任务;对于日常的小修保养,可以选择已成立的维修养护公司进行维修养护,同时为培养专业化的维修养护队伍打下基础;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中修和大修任务,可选择专业的公路维修养护队伍承担,以减少运行管理成本。
2.工程检查观测
工程管理的本质是安全管理,检查观测是工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工程进行经常、全面的检查以及必要的观测,及时发现工程的异常和损坏,掌握工程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工程的完整与安全运用。
工程检查不仅要了解工程外部的异常和损坏,还要使用必要的工具、仪器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内部探测。内部探测往往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胜任该项工作,因此像堤防隐患探测这样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该择优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性队伍承担,减少管理、培训、运行成本,实行专业化管理以确保堤防隐患探测成果的质量。
3.护坝地管理
护坝地丰富的土地资源推动了生态林、适生林、经济林的建设,黄河护坝地是黄河工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必须立足于黄河防洪安全,与工程管理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改善备防石料存放方式
过去黄河控导备防石是每公里2.5m3/km储备于坝顶临河一侧,备防石则露天堆放在坝坝顶,离迎水面坝肩最少3m。备防石料主要是为满足平时控导养护修理的需要,也是汛期抢险的应急之需。但是这种传统的存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工程的安全,如备方石放在坝面上,增加了坝顶的附加荷载,降低了坝岸的稳定性,出现的动物洞穴、裂缝、陷坑等隐患不易被发现。大量的土石料星罗棋布地存放于坝上,加大了维修养护的工作量,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難。
规范化控导备防石料的存放应是方便使用、集中存放、规范有序、整齐划一,有利于工程管理和良好的坝容坝貌。备防石应集中存放在坝顶,逐步取消坝顶背后备石,备防石在控导坝顶存放,存放不了的可以在护坝地集中存放。
5.改善管理设施
规范化控导养护后要对管理设施进行全面考虑,达到提高工程安全、整体美观和现代化的目的。
要定期对标志牌进行校对、更换、维修,做到数据内容准确清晰、设置整齐美观;百米桩、坝号桩等可涂荧光漆,以便于夜间抢险行车安全与方便;工程简介牌、历史事件标志牌等的建设与管理也要注意与景区建设管理相协调。
二、生态景观管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黄河下游生物防护工程是构建规范化控导工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务院确定的绿色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黄河下游控导工程建成“生态景观线”,通过生态景观线建设,充分发挥黄河规范化控导工程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生物防护工程
规范化控导生物防护工程建设指种植树、植草等植物用以保护控导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①临河防护林带,在临河一侧种植50m宽的防护林,种植间距为2m;②坝顶行道林,坝顶两侧各种植一行风景树;③临、背坝肩花草,临、背河坝坡草皮;④护坝生态林,宽度与护坝宽相同,坝顶边坡种植草皮和经济林;⑤护坝坡脚外30m宽护坝地,种植生态防护林。
(1)生物防护工程功能
黄河下游控导一侧建成“绿色长廊”,不但是“防洪保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改善沿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度,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发挥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规范化控导防护林体系的建成将有效地缓解大洪水时风浪对坝坡的冲刷,黄河下游的风浪淘刷险情将明显减少;防浪林还具有缓溜落淤的作用,可以抬高坝脚地面,减缓滩地“横比降”,减少“横河”、“斜河”和“顺坝行洪”的发生;防护林可以提供充足的柳料料源,不仅做到就地取材,使险情得到及时有效地抢护和控制,还减轻了沿黄群众的备料负担;同时,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黄河沿岸的风沙污染,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在控导上应用草皮护坡可以控制风、雨对堤身土壤侵蚀,减少雨淋沟,有效减少波浪的冲刷;还具有改善地下水补给及地表水质量、促进有机污染物分解、改良土壤、加速土地恢复、散热降温等效益。
(2)生物防护工程管理
生物防护工程的管理作为规范化控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有总体的规划设计,根据其防护林、护坝林、草皮护坡、适生林等的不同特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种植方法,有计划地采伐更新。 目前,生物防护工程科学管理的力度还不足,技术上缺乏专业人才,不能科学地进行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草皮整修等工作。因此,对于生物防护工程的管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基本的树、草种植技术,增强维修养护企业的专业技能。在树草的种植、护理、更新等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机具和方法,如液压喷播植草、综合植物防护技术等,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规范化控导生物防护工程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苗种。防护林带一般选种柳树,防浪效果较好;坝顶行道林可选择根系不太发达、耐干旱的景观树种;护坝地的护坝林和适生林面积较大,需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既要考虑抢险取材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发挥;草皮的选择要考虑到朝阳坝坡和背阳坝坡等因素的影响。
2.景观建设管理
规范化控导景观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防洪工程的安全,对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人们的接受程度进行全面的考虑。黄河规范化控导生态景观建设要综合考虑文化、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它们之间的契合关系,利用景观建设满足水利风景区发展需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长期以来黄河丰富的水文化,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利用在石碑和岩石上刻记曾经发生过的水现象,展示一种文化景观成为景点开发重点之一。
三、排水设施管理
1.存在问题
现有规范化控导工程上修建的纵向排水沟工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纵向排水沟工程距离硬化路面过近,影响路基强度,同时也将行车的有效通道限制在6m宽的硬化道路上,加上坝顶弯道多,坝肩杂草茂盛,既容易使纵向排水沟被通行车辆碾压破坏,又容易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在有些控导或护坝地较高坝段与横向排水沟连接不合理,造成排水不畅;控导排水系统还应与堤外水系连通也应注意。
同时,修建纵向排水沟后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维修养护内容,如排水沟本身的局部损坏修复,勾缝的脱落修复,排水沟内的杂草、杂物、淤泥的清理,土石接合部缝隙的填充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纵向排水沟的排水效果、整体强度、美观等。
2.管理要求
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首先要确保坝身“排水网络”的畅通,确保有效地排泄堤顶积水。具体应做到:①坝坡横向排水沟宜间隔50m设置一条,临背坡交错布置,并应与坝顶纵向排水沟连通;②对于护坝地已与坝顶基本相平坝段,则应通过涵管等措施将纵向排水沟中的积水排向临河侧或护坝区外;③在控导段临水侧,横向排水沟应将纵向排水沟与工程上的“步行梯”或横向排水沟相连,避免造成纵向排水沟中积水在坝垛顶面散排,同时也避免横向排水沟出口处冲刷严重;此时还要特别注意横向排水沟上、下部与坝垛土石接合部的处理,以防因灌水塌陷;④在未硬化的上、下坝路口处,可通过在纵向排水沟上加盖板的形式解决其排水问题。
3.安全要求
要注意纵向排水沟修建后的安全问题。①为保证防汛抢险车辆的正常通行,纵向排水沟位置应尽量靠近坝肩。对坝身帮宽坝段或行道林距坝肩较远的坝段,将纵向排水沟修建在行道林外侧,尽量靠近坝肩处。这样既不影响车辆通行,也能避免排水沟遭受碾压破坏。②对于已修有纵向排水沟,或行道林比较靠近坝肩的坝段,可将排水沟内侧设置涂有荧光漆的百米桩。这样百米桩也能兼作“安全防护桩”,既可对纵向排水沟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对于堤顶较窄坝段,不宜修筑纵向排水沟,可用凸缘石或硬化的边埂挡水(即在边埂内侧用路缘石防护),效果也较好。
4.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要求
要做好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及时清理纵向排水沟附近杂草,采用必要的荧光标志,减少车辆挤压对排水沟的损坏;在汛期要及时清理沟内淤泥等杂物,保持其泄流能力;对勾缝脱落,要定期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处理,并注意洒水养护;格外注意排水沟土石头接合部隐患的检查与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于砖砌排水沟要逐步进行更换,尽量采用现场浇筑或预制混凝土排水沟。
总之,黄河规范化工程管理要以確保工程安全运用和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为中心,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管理又重视依法管理;既重视工程维修养护又重视工程生态体系建设与管理;既重视安全管理又重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综合考虑工程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使工程标准化、维护队伍专业化、维护手段专业化、技术管理数字化,实现防洪工程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