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er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凸显作者元首身份,精选传播国家,面向海外民众,谋求主动发声,注重事前传播,表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权威性、精准性、大众性、主动性和时效性。同时,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善用名言谚语,列举具体数据,提出建议主张,激发友谊共振,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性、可信性、战略性和情感性。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频频发表,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085-06
  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党的执政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大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频发表海外署名文章,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领袖风范,这是习近平“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的具体实践和成功尝试,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新范式。
  一、元首署名文章,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权威性
  党的十八大以前,国家元首都曾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署名文章,阐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但直接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较少。“署名文章”是报纸行业特有的名词,指这篇文章观点由署名人自己负责。国家元首在出访前发表署名文章,是国际外交通行的惯例,是一种服务于本国总体外交战略的外交活动,也是一种柔性的公共外交方式,具有鲜明的权威性。2014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上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此前,中国总理或副总理经常在到访国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而国家主席的习惯做法是接受到访国媒体的联合采访。相对于联合采访,国家主席的署名文章,将要表达的观点直接发表在报刊上,更加具有权威性。截止2019年7月,习近平主席共发表54篇海外署名文章,撰写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在中国历届国家元首中绝无仅有。习近平主席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发表海外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宣介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价值理念,响亮地发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声音,向世界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表征中国外交理念的创新,更加凸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权威性。海外读者也从中切实感受到,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真诚的情感赢得真诚,进一步增强海外读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谋求主动发声,表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动性
  如何消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误解和猜疑,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谋求主动发声。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中国国际话语空间受到极大限制,中国马克思主义难以在世界主动发声。尽管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大国际场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开始让世界聆听到中国热爱和平的心声,但受制于国家实力,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依然难以张扬,只能韬光养晦地向外界表达中国的声音与态度,容易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成功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期待聆听中国声音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政府的顶层设计、方针路线和基本政策,向海外民众主动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声音。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强盛,西方社会“中国威胁论”和“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言论老调重弹,这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不安与猜疑,甚至造成一些国家的误解。面对外界的猜疑和误解,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主动发声。例如,他在《新鹿特丹商业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开宗明义:“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要同欧洲伙伴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提高中欧关系水平。”[2]在题为《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的署名文章中他谈到:“我期待着同新老朋友们共叙友谊、共谋发展,共绘合作蓝图。”[3]在出访法国前夕他强调:“我带着对法国的美好情感而来。”[4]习近平多次在海外署名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表明来意,这样有利于增进互信、化解疑虑、坦诚相待,合理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意图,达到了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的预期效果,展示了中国谋求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形象,使得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深刻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多次阐明中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亲、诚、惠、容”等外交方针及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描绘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表明中國愿意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也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与世界各国分享合作共赢这一“红利”的意愿。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以自信的姿态主动发声,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地传播给国际社会,变过去“委婉含蓄地说”为“旗帜鲜明地说”,变过去“瞻前顾后地说”为“理直气壮地说”,更加响亮地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中国声音逐渐成为国际舆论场的主流声音,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精选传播国家,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精准性
  如何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精准性,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对此提供了范例。改革开放前,受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主要局限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很少能主动在西方国家进行传播。改革开放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姿态变得更加自信,外交心態变得更加主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频频通过外交活动精准发力,效果显著。从2014—2019年间,习近平一共出访70个国家,并在49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发表54篇署名文章(见图1),影响遍布全球6大洲。通过对发表署名文章的国家进行分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场域上看,习近平绝大多数海外署名文章发表在亚洲和欧洲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联系紧密,符合中国的顶层设计。第二,中国周边邻国占有重要地位,同这些国家友好交往有利于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也体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第三,这些国家都与中国有着坚实的传统友谊和紧密的经济联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重点。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曾在法国、德国、越南、南非和塔吉克斯坦两次发表署名文章,凸显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重要性。由此还可推论:一是在这些国家发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表明中国将同这些国家加深战略合作,增强中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二是在这些国家发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精准性,蕴含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对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四、注重事前传播,力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时效性
  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时效性难以立竿见影地显现,究其原因,其传播时机的选择可能影响传播效果。为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时效性,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一般于他出访前夕发表在受访国的主流媒体上,属于事前传播,这与传统的事中或事后传播在时机上有着明显优势。以往国家领导人出访,一般是在到访当天接受当地媒体专访或发表演讲,属于事中传播和事后传播,这样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滞后,不利于引起到访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通过事前传播,一方面可以预先表达习近平主席的出访目的和愿望,让受访国民众直接读懂访问的主要议题,进而提前为出访造势,为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的舆论环境。其结果是习近平主席到访的当天往往会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出现会引起到访国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通过事前传播,满足了读者先睹为快的心理,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时效性。例如,2015年5月7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明确指出:“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5]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刻,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主张,让世界各国聆听到中国正义的呼声,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无疑大大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时效性。
  五、主流媒体刊发,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影响性
  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局限于国内圈子里,而应积极走向世界,借助世界各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通常由国内涉外媒体主导开展,具有国内浓厚的“官方”色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可以直接通过海外媒体广泛开展。据统计,习近平54篇海外署名文章一共被68家海外报社登载,其中有16个国家不止一家报社刊登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同时,还有4个国家通过权威网站和国家通讯社登载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通过分析,这些海外媒体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都是本国主流媒体,读者众多,覆盖面广,权威性高,在本国有着极大影响力。例如《费加罗报》《朝鲜日报》《金字塔报》《号角报》《晚邮报》等都是本国发行量、影响力、权威性位居榜首的报纸。第二,都是翻译成本国语言刊登在报纸上,便于本国民众阅读(见图2、图3)。例如,西班牙《阿贝赛报》用两个整版以西班牙文刊登习近平署名文章。意大利《晚邮报》也是以意大利文登载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第三,由海外多种媒体平台参与转发。每当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一经发表,便会引起海内外热议,许多媒体都会迅速在推特、脸书、互联网等平台转发,极大增强了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影响力。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有意选择发表在当地权威报纸、权威通讯社或权威网站上,借助现代化的主流媒体平台,可以快速直接地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作为公共思想产品第一时间呈现在海外读者面前,一方面有效避免他国媒体在报道时断章取义,造成内容失真失实,有利于将中国声音“原汁原味”地传递给海外民众;另一方面也能借助海外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变以往“由中而外”的单向传播,为“由中而外”和“由外而外”的双向传播,进一步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影响性。
  六、面向海外民众,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大众性
  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其传播对象大多为国外政党、政要、媒体或国际团体等,通过他们的加工再将传播内容转述至海外民众。但因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意识形态、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面临内容失真、信息流失、遭受误解等风险。然而,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有效规避了这些问题,文章直接把海外民众作为传播对象,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考虑海外民众的需求,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直达海外民众心里,充分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大众性。
  习近平发表海外署名文章属于国家元首的公共外交活动。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都与受访国民众广泛接触,充分利用每一个公共外交平台,更好地推动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通过对习近平54篇海外署名文章进行词频统计(见表一),合作、发展、关系、人民、我们、共同、经济、双方、友好、交流等词汇出现的频率占据了词频统计的前十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立足与各国民众“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把“和平”与“共赢”作为主旋律,极大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运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恰当的修辞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文化客观真实地展现给海外民众,有效拉近与海外民众的距离,增强海外民众对中国的友好与信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七、激发友谊共振,强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激发海外民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才能最终达至思想的认同。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一大特色乃是充满情感性,文章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触摸人心,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直击读者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强化情感认同。文章多次在开篇之际用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语句盛赞到访国,向对方表达发自肺腑的赞美和尊重,也多次畅谈双方千百年来的友好交往,回忆肝胆相照的革命友谊,述说当下民间的合作交流。这样不仅使习近平谦谦君子的个人形象和中国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得以充分彰显,也使得受访国民众感到舒心愉快,给双方交流注入情感能量,激发友谊共振,一改以往政府发文的正式感和政治感,极大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情感性。
  譬如,习近平在访问巴拿马时赞叹道:“巴拿马运河举世闻名,瑰夏咖啡声名远播,香蕉等热带水果享誉世界……巴拿马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繁荣活跃,人民安居乐业,逐渐成为美洲的‘人居天堂’和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黄金热土’。”[6]习近平主席结合亲身经历对老挝畅谈到:“我曾两次到访老挝,热情友善的老挝人民、金碧辉煌的万象塔銮、风光旖旎的湄公河畔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7]在《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回忆到:“胡志明主席在中国开展革命的时间前后长达12年,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情同手足。”[8]在文莱主流媒体习近平主席深情地回顾:“早在中国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这条海上纽带互通有无,谱写了相知相交相亲的美好篇章。郑和率领船队两次途经文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友谊,被文莱民间亲切称作‘郑和元帅’。”[9]
  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上述赞美之词和友谊故事往往能让海外民众眼前一亮,可以有效顺应海外民众的接受心理,切实增强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亲和力,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打下坚实的情感铺垫。
  八、善用名言谚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不仅属于政治传播、思想传播,还属于跨文化传播。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只有彰显其文化内涵,才能让海外民众产生兴趣,入脑入心。名言谚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恰当使用名言谚语能使论证更加充分,增强说服力,提升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所使用的语言政治色彩浓厚,文化韵味不足,虽能阐明观点立场,但也难免因晦涩难懂引起海外民众的误解或误读。所以,巧用精炼的名言谚语能增强海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多次引用国内外名言谚语,或点赞源远流长的友邦情谊,或展望“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未来,并且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包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等中国名言谚语。同时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也引用大量的外国名言谚语,例如“只有在患难中,才能识别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没有相互了解,就不能建立深厚情谊”、“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三个铜板买房屋,千两黄金买邻居”、“友谊和兄弟之情胜过所有的财富”、“抓住今天,才能不丢失明天”等等。
  使用名言谚语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博采百家、为我所用的非凡气度,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合乎国际话语体系,易于被海外民众理解和接受,有效增强海外民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
  九、列举具体数据,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可信性
  以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常常只注重讲道理,尽管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仍不足以使人信服。只有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在展示友谊成果时往往列舉大量数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给读者以真实感、具体感,让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切实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习近平在《中卢友谊情比山高》海外署名文章中,就曾引用大量数据:“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注册学员已近5000人,卢旺达武术协会有2000多名学员。在为卢旺达援建的马萨卡医院、基本戈医院里,中国医疗队用他们的医术和仁心救死扶伤,两所医院为60多万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正在实施的“万村通”卫星电视项目将为卢旺达300个村庄配备数字电视,极大丰富15万多农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主席如数家珍:“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沙双边贸易额比建交时增长230多倍,达到691亿美元。如今,中国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1桶来自沙特,沙特出口每收入7里亚尔就有1里亚尔来自中国。”[10]习近平主席曾在德国《世界报》上赞赏中德友谊:“中国在德国已开设中国文化中心以及19所孔子学院、4所孔子课堂,德国歌德学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等在华机构也积极致力于中德人文交流。超过4万名中国学生在德国学习,是德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在华德国专家多达3万人,德国留学生也达到8200人。”[11]
  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一串串数字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中国与受访国之间的友谊之歌,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中国与受访国的友好往来和交往成果,并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给世界带来威胁和灾难,而是给世界带来机会和福音,从而更加雄辩地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巨大成效。
  十、提出建议主张,表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战略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战略。作为一种战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理应高瞻远瞩,洞见世界发展大势,展望世界发展前景。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肯定国际交往取得良好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对未来表达良好祝愿和殷切期望。一方面,这能展示出中国谋求合作共赢的态度与诚意,增进海外民众的认同,为彼此创造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这为双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构建美好蓝图,让对方看到中国有诚意有能力贡献出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也有能力开拓新局面、带来新机遇、增添新动力。例如,习近平主席在阿联酋《联邦报》《国民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双方要携手做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交往伙伴和创新伙伴,共建中阿“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西班牙发表的《阔步迈进新时代,携手共创新辉煌》文章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五点建议,期待与西班牙一道努力,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在阿根廷《号角报》习近平主席撰文提出三点希望,共创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提出的一系列倡議和举措,展现大国担当和中国智慧,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战略性。
  结语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声音,关键是如何讲好、传播好。”[12]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的新范式,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必将为中国赢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
  注 释: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年。
  [2] 习近平:《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 《人民日报》,2014年3月25日。
  [3] 习近平:《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5日。
  [4] 习近平:《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并肩前行》,《人民日报》,2019年3月24日。
  [5] 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5月8日。
  [6] 习近平:《携手前进,共创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2月1日。
  [7] 习近平:《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4日。
  [8] 习近平:《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0日。
  [9] 习近平:《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
  [10] 习近平:《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
  [11] 习近平:《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人民日报》,2017年7月5日。
  [12]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人民日报》,2017年2月19日。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是中国社会治理及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山西省晋中市出台的《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试行)》,以乡村治理为抓手,牵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破题之举”。该条例从强化党组织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资金保障、创新驱动等方面着手,致力于破解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资金、资源缺乏等难题,并着力落地落细,取得了显著成效。晋中市
期刊
〔摘要〕在利益多样化、矛盾多发性的城市老旧社区,集体行动的发生需要借由社区自组织发生作用。成功的集体行动是城市老旧社区走向自治的有效途径,社区精英是推动社区自治的催化剂,共同利益是集体行动产生的动力,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是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集体治理的黏合剂,规范制度是维持长期集体行动的稳定剂,行为再塑是集体行动循环往复的内生动力。在我国当前社区治理环境下,以培育社区自组织、推动社区自治的政府
期刊
Abstract  In Japan,the number of depression patients has markedly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and depression is now a majorsocial concern.Moreover,there are concerns that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期刊
摘 要:喜马拉雅不仅指喜马拉雅山脉,还包含喜马拉雅山脉所辐射的区域,是一个大地域概念范围,即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很早开始,西方国家围绕喜马拉雅地域开始了多样化的研究,建立起相关的研究数据库。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文斯等编的《喜马拉雅地域历史和文化研究文献题录》为代表,为研究喜马拉雅地域提供了详细的西文参考文献,本文将阿萨姆地域中那加山地所居住的民族研究作编译记述。  关键词:喜马拉雅地域;阿
期刊
摘 要:中国作家比较长于写家族故事,百年中国史多是所谓的社会冲突或伦理冲突。但人性有时候不仅仅是伦理,家族,甚至不仅仅是国族这个概念,人性具有人性所独立的东西。张翎就关注到了这个人性独立的东西,这个跟她长期在国外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劳燕》借助牧师这一人物的设置,不仅仅教会阿燕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她看见人性深阔的一面,即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苦难,如果借救赎的力量重新看待人和世界,会使她知道人性有另
期刊
摘 要:侗族是湖北省第四大少数民族,大多是清代改土归流前后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迁徙而来。在回顾1979-2019年来湖北侗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湖北侗族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湖北侗族研究、促进湖北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侗族;回顾;学术
期刊
摘 要:如同在科学中一样,在艺术中也可以鉴认出一种对于普遍性的追求。自然科学家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以一种单一的视角理解所有的有机体。艺术家呈现对地球上所有人都是共同的生命基础。对统一性和会聚性的追求必然导向抽象,这在艺术和在科学均无不同。但现代艺术看来还不属于这一层级的抽象。相反,它可能与科学那个混沌的初始阶段相一致。科学的本质是形式,艺术的本质是构型。科学由混沌到明晰的演变过程启
期刊
摘 要:在此次访谈中,阿拉坦宝力格教授针对目前国内生态人类学发展的历程、理论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介绍。阿拉坦宝力格教授指出,随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生态人类学日益成为颇受关注的学科。生态人类学研究人员可以在跨学科建设、研究视角扩展以及提供建设性意见等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具体到我国草原牧区的研究,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政策制定者,都要以认识这个系统的生态特征为前提,从生态系
期刊
摘 要:敬乾娥是为数不多的女土老师之一,虽然中年才开始学傩,但依旧唱得好傩戏,做得好朝科。在受到多位土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成为了当地广受好评的傩戏土老师中的一员。在傩戏采访中,敬乾娥分享了她的学傩经历、从傩技艺,以及对于传承傩戏的想法。  关键词:辰州傩戏;口述史;敬乾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6-0112-05  辰州傩戏集民间宗
期刊
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Existential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