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公开何以政令不畅?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中央部委未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表公开2010年的“三公”消费,多少有点令人惊讶。政令得不到切实执行的情况在中国并不鲜见,但大多出现在地方政府。这一次不同,中央部委直接“撞红线”,而且其行为并非源自政令本身含糊其辞以致留下裁量空间,国务院关于“三公”消费公开的时间表和内容相当清晰明了。技术原因(支出分类和数据采集)也不能提供足够合理的解释。
  因此我们必须设问:“三公”消费公开,何以迁延至今?
  答案很简单:有些部门主观上不愿那么(照章)行事,因为与部门利益相抵触,也因为担心数额不菲的“三公”消费公之于众有损部门形象。一个小范围的负面消息很容易迅速放大,从而给当事者的形象带来难以预料和掌控的后果和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公众面前保持和塑造良好形象对任何人都很重要,何况是中央部委。
  问题在于,良好形象能通过保密来塑造吗?
  毫无疑问,“三公”消费中有“公”的一面,也有“私”的一面;有“适度”的一面,也有“过度”的一面。在“私”和“过度”占比很高时,如果公开,就很难向公众交待了。政府的本质是服务人民,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讲就是要求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促进广泛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任何特定的私利(包括个人和部门利益)。公众有权利知道收取的税费是否被用于正当和正确的目的,而政府负有及时公开其每笔支出(包括细节)的责任和义务。相信每个政府部门都清楚这个常识和财政透明度的基本准则。
  既然如此,“三公”消费公开难,主要不是难在别处,而是难在欠缺足够的行政意志和良好的实施机制(包括违规追究机制),来确保对公众利益的考虑压倒对狭隘的部门利益的考虑。
  至本文截稿时止,公开“三公”消费的部门在逐步增多。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公开本身,而在于所公开的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的细节。公众非常期待所公开的数据有助于充分评估“三公”消费的数额是否过度、目的是否正当、结果(绩效)如何计量和监督。公众也关注是否存在违规情形以及谁应对此负责,政府将如何加强对“三公”消费的监管。
  站在部门角度考虑,“三公”消费的公开需要权衡两类策略:保守和激进。两类策略各有利弊。如果说不清、道不明开支无多,选择彻底和及时公开(激进)策略更可取。因为不公开的话,反倒容易引起公众种种猜疑和不满。公众具有判断力,能够理解在当前特定环境下不可能没有“三公”消费预算安排。公众在乎的不是“三公”消费是否必要,而是在乎事情是否做过了头。
  那些确实存在此类问题的部门倾向于选择较保守(甚至拖延)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而激进式地公之于众,很有可能激发“公众震惊”而置这个部门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正常的运作和工作也可能因巨大的压力而陷入被动,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缓释的策略有其轨迹可循。
  在保密文化由来已久的特定背景下,走向公开和透明意味着公共财政文化的急剧转型,但我们还没有为这个巨大的转型做好思想上、制度上、程序上的充分准备,更没有深度的理论梳理。
  文化模式的再造是一个艰难的、需要时日的过程,需要有人付出代价,并且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巨大的阻力。还需要认识到,需要透明的远不只是“三公”消费,所有的公共收入、支出、债务、赤字(包括隐性赤字)都需要透明。更一般地讲,政府运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处于公众视线可及的范围内,只有国家机密和安全等例外。由公众分担生产、储存与处置成本的所有公共信息——当然包括“三公”消费和其他所有财政信息,本质上属于公众拥有的公共财产,保密意味着将这类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期待政府是透明的和负责任的政府,公开“三公”消费可以作为一个有益的起点,但要做的事、要做好的事比这多得多。最终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最大的挑战也在此:那些分散利益(于公众)而集中成本(于既得利益者)的改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关键在于足够的政治意志、广泛的社会共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良好设计的改革策略。至于技术层面的因素,其实没那么重要。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
其他文献
在6月28日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选举中,法国财长拉加德当选为IMF新总裁,成为IMF历史上第十一位欧洲人、第五位法国人、第一位女性总裁。  尽管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但在此前拉加德和墨西哥财长卡斯腾斯的角逐中,却出现过耐人寻味的一幕:长期抱怨欧洲对IMF总裁职务垄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橄榄枝伸向了欧洲候选人拉加德;相反,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却选择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卡斯
期刊
今年初夏的一天,笔者在纳斯达克交易所的电梯里,偶然听到一家中国公司老板用中文对其公关代表说的一句“悄悄话”:“本来想着今天首发大涨,抛掉股票给大家分点钱,没想到成了这样。”  这家企业那天刚在美国上市,开盘不久就跌破首发价。本来股市无常不足为奇,但这次却难怪企业家失望——这离中国网络股在美上市创下支支爆红、首日涨幅接近200%、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投资者万人空巷的辉煌只有不到半年时间。  过了没几天
期刊
濒于破产的萨博在中国抓到了两张救命符。  6月23日,萨博公司对外承认,由于资金短缺,公司已数周陷入停产状态。而这一有可能导致其破产的危机,在对外公布仅4天后,就被中国企业所化解。  27日萨博宣布,通过向中国神秘买家销售582辆、总价值1300万欧元的车辆重新获得了短期支付员工的工资和供应商货款。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已连续3年亏损、立足艰难的汽车企业,优势已不突出,但失利后的萨博依然深受中
期刊
《1911年中国大革命》特色有三:一、以1911年为横切面,展示宏大的“原生态”的历史场景;二、以“温情与敬意”的笔调描述伟大的革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有“戏”(细节的描述、心理的窥探)、有“说”(背景之剖解、史实之论辩),可读而非坊间俗野之戏说,与那般借卖历史以肥身之学术流寇,有别天渊。  1911年武昌城的枪声依稀,辛亥革命的硝烟经已过眼百年。百载以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中共的史学家,囿于
期刊
月30日上午,北京梅地亚中心。原定11点30分举行的“中国移动与中央电视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直至中午12点仍未开始。作为签约方之一的中国移动领导层集体迟到。  提前抵达会场的中移动综合部人员数次叮嘱发布会主持人,在介绍到场领导时,只用“中移动集团董事长”称呼王建宙,不要沿用以前“中移动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的称谓。  几乎同时,北京金融街中移动集团总部四层的会议室中,中移动领导班子正集体
期刊
6月中旬,位于温州乐清柳市镇新光工业区内的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倒闭,厂区内值钱物品被职工以及债主们搬抢一空,老板逃之夭夭。这是短短2个月内,温州第四家倒掉的企业。  温州企业出现关停倒闭,给当前经济形势敲响了警钟。全国工商联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工业小企业将陷入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轮发展困境,其中融资是难中之难。  一边是中小企业“喊痛”的呼声,停产、半停产加重、蔓延;一边是央行对流
期刊
在网络时代,私生活现在变成了公共生活的焦点,人们往往依赖私生活才能进入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似乎只有通过私生活才可能被公众所瞩目。  无论是卡恩的牢狱之灾,还是施瓦辛格的私生子风波,或是中国微博上的自曝“私奔”,或是郭美美的歹戏拖棚,没完没了的故事,以及一位地方卫生局长微博暴露的私情,虽然性质不同,情况有异,却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无论是权倾一时的国际组织的头头、名重一时的明星兼政客,或是本来名声不大
期刊
我们倾尽全力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能够保存下来吗?历史上我们拥有的财富已经够多了,却没有传递下来。我们不得不一次次从头开始,再来治理我们的“一穷二白”。  现在,我们为国民生产总值的飞跃再飞跃而忙碌,一直这样下去,这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和目的?我们再富,富得像当年的齐国临淄一样,最后又能怎样?  对于齐国灭亡的一个总结和反思,就是物质主义商业欲望无限度地膨胀,整个商业机器高速旋转,达到了一种灼热的程度
期刊
与山东钢铁集团(下称“山钢”)的重组未见进展,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已斥巨资参股并控制了五矿营口中板有限公司(下称“营口中板”)。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调查发现,营口中板目前正在建设产能400万吨的2座高炉,而远景规划的年产能则高达160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日钢。  杜双华是否已冲出“被重组”的阴霾,开始放胆扩张;抑或已完成与山钢重组中的资产切割,开始在营口再创基业?  无论是哪个答案,这位
期刊
一位年轻写作者打来电话。之前,他曾来过我的寒居。模样还是个少年稚气的孩子。他痛苦而沉重地向我讲述他的文学梦想。他家在山西乡下,高考落榜后看到北京某民办大学一则招生广告,选择来到京城,其时已三四年了。他的父亲是小县城里的普通干部,出于对孩子前途的热望和负责,咬着牙,几乎以全部的薪水,来支撑他的这位热爱文学的宠儿。而他,似乎全然不顾父亲的辛苦,课余时间,阅读了一些朝气而锐利的文字之后,立刻斗志昂扬地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