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来自于幼儿的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通过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幼儿的每种经验既是从过去经验中吸收了某些东西,又是以某种方式在改变未来的经验。因此,在教育中教师需注重幼儿新旧经验的衔接,关注幼儿经验的重要特征——连续性。同时,从幼儿学习的特征而言,它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阶段性,幼儿的认知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等变化,其过程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常见方式,帮助幼儿通过对主题内容的学习,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知识和经验,是整合碎片化知识和经验的媒介。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不仅要聚焦活动的关键经验,更要注重促进儿童经验的动态生长,遵循幼儿成长的节奏和步伐,处理好幼儿前期经验和发展经验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主题活动中如何有效把握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呢?本文以中班主题活动“我们的枫南小区”为例,从连接幼儿经验的原有起点、围绕幼儿的发展需求寻找幼儿经验的生长点、架设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的桥梁等方面,探讨在主题活动中如何关注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帮助幼儿巩固、提升、内化相关经验。
一、对话幼儿,读懂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园地处枫南小区,小区种植有各种花草树木,池塘里游动着鱼儿、乌龟、鸭子……这些充盈着生命力的资源吸引着孩子们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作为本市首个机关小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备,有早餐店、理发店、洗衣店、蔬菜供应店等各种店铺,配有卫生院、邮局、银行、食堂、超市等服务中心,小区里还经常举办社区文体活动,丰富的生活设施和人文资源引领孩子们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
餐后散步是幼儿园的常态活动。教师常常陪孩子们去小区的小公园享受阳光、体味自然。散步时,师幼一边漫步一边聊天。孩子们经常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老师,蘑菇亭好美啊!我们能玩一会儿吗?”“老师,小鱼喜欢吃什么?我们下次能带点面包去小池塘喂鱼吗?”“老师,我们下次能否去超市看看呢?”……回到活动室,孩子们还会继续交流,讲讲小区里的景物以及在小区里的所见所闻,等等。
小区生活,孩子们每天身处其中,既有不少感性经验,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萌发了开展“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幼儿对于小区中的人、事、物知道些什么?已有经验是什么?幼儿对于小区的哪些人、事、物感兴趣呢?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为此,教师利用餐后散步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每天散步的区域,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幼儿接触比较少的场所,观察幼儿对不同场所人、事、物的具体表现,借此了解幼儿关于小区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
此外,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兴趣和经验的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教师还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图1)。调查内容包括“你觉得小区最漂亮的地方是哪里?”“你觉得小区最好玩的地方是哪里?在那里你玩过什么游戏?”“小区里有哪些店铺?”“你在小区里参加过最有趣的活动是什么?”等问题。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或自己叙述、家长帮忙记录等方式表达想法。通过幼幼对话、师幼对话和调查交流等,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孩子们关于枫南小区中的人、事、物的具体兴趣和原有经验,为主题活动寻找新经验的生长点奠定了基础。
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经验和发展需求,新的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给予及时的回应。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不经意的话题”“一次难忘的参观”“一次有意义的阅读”等途径进入,架设幼儿关于主题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桥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正如杜威认为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考量的是幼儿经验的原有起点,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推动下,打开构建新经验的大门,踏上新的体验之旅。
二、瞄准发展,挖掘新经验的生长点
教师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孩子们知道小区内标志性的景物,但对景物的方位和小区整体环境比较模糊;孩子们熟悉小区内超市、理发店、水果店等生活场所,但对垃圾回收中心、小区物业等服务性机构较为陌生;孩子们参加过一些小区的活动,但是对于老年大学、爷爷奶奶的生活了解不多。基于此,教师梳理幼儿生活中可能获取的资源,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思考和挖掘幼儿经验发展的生长点,预设“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网络图。
《指南》在社会领域指出,幼儿需要具备初步的归属感并适应群体生活,能够说出自己家的所在街道、小区等位置名称,知道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愿意并主动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小区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小区里的所见所闻能够帮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和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爱家爱国的情感,丰富幼儿群体交往的经验。《指南》在科学探究领域提出幼儿应喜欢探究自然,并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能通过简单的调查获取信息,并能依据信息提出问题。小区里生长的各种动植物为幼儿提供了多样的观察对象,各种店铺和机构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实践的平台。《指南》在艺术领域强调,幼儿懂得感受、发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美,并能用绘画、语言等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的事物。基于审议,教师理解了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活动目标,明晰了“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向,初步预设了“枫南小区真漂亮”“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小区和乐生活”等三个活动单元,融合社会、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制定了具体实施流程(图2)。
虞永平说:“幼儿园主题活动具有整体综合性、相互关联性,且非常强调动态生成,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发挥。”由于每个幼儿的经验水平、兴趣、需要不同,我们在实施主题活动时,不只是停留于对系统知识的整合,更强调对幼儿相关经验的整合,依据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活动,实现幼儿经验的连续发展。 如,在实施“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时,教师原先设计了“小区店铺小调查→小区里的店铺和机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清晨,我看见”的实施路径。然而,在完成语言领域的集体活动“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后,孩子们表现出了去小区店铺买东西的强烈意愿。与此同时,教师也觉得大多数中班孩子缺乏沟通、交往和选择的经验,缺乏自主思想,畏惧与陌生人打交道等,于是就生成了“超市购物”“食堂买饭”“垃圾回收”三个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活动,并采用小组化、低结构化的活动组织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任务进行活动,以鼓励幼儿尝试一定难度的任务,丰富幼儿交往、沟通等人际交往的经验,提升幼儿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又如,在语言活动“采访爷爷奶奶的快乐生活”中,孩子们发现爷爷奶奶们很喜欢参加老年大学活动。于是,大家产生好奇和疑问,“老年大学和幼儿园一样吗?”“爷爷奶奶在老年大学做些什么呢?”教师觉得这是让孩子们全面了解爷爷奶奶真实生活,感受爷爷奶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启迪孩子们尊重、关心和体贴长辈情感的契机,于是在“小区和乐生活”活动单元生成了“参观老年大学”游学活动和“老少同乐会”综合活动。
杜威曾将一个探险家的笔记和一张地图作比较,他指出:“地图并不能告诉旅行者走向何处去,只有旅行者的愿望和计划才能决定他的旅行目的,就如同旅行者自己的早先的愿望和计划决定了他现在所到的地方以及他现在要从哪里出发一样。”可见,教师在预设主题活动方案时要善于留白,让活动在过程中慢慢生长、逐渐丰富,体现经验的动态连续发展。教师在预设“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时留有空间,伴随主题活动进行,依据幼儿经验生长的需求,在“枫南小区真漂亮”“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小区和乐生活”等三个活动单元逐渐补充“留白”部分,同时删除部分活动,完善主题活动的框架(图3)。
三、整合策略,促进经验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并不是尺上的一个点,而是连续的行为或是不同的成熟程度,让儿童使用像中介物一样的心智工具可以达成这个目的。”主题活动行进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是幼儿连续行为的见证,“脚印”所处的地标正是幼儿经验成熟程度的体现。面对幼儿成熟程度不同的“地标”,教师需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作为“中介物”,促进和引领幼儿经验螺旋式上升发展。在“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中,教师依据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融合了“参观访问”“游戏活动”“集体活动”“实践体验”等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索和同伴合作中丰富经验、提升经验。
如,在“枫南小区真漂亮”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游枫南”“社区一景”“我和小区的故事”等活动,教师实施观察评价,以了解幼儿主题活动经验的发展水平。皮亚杰说“游戏是一种同化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往往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内容,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达、表现,就能了解幼儿某一关键经验的发展水平。于是,教师基于“游公园”活动,创造生成了“游枫南”的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用枫南小区的景物替换原有歌词中的景致。在师幼共同游戏中,教师较为准确地了解了幼儿对于小区景物的经验水平。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幼儿对于小区景物方位的经验,教师继续在建构区投放相关材料,设计“小区方位实景图”的区域游戏,引导幼儿在小区地图上摆放标志性景观、店铺和机构图片,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完善对于小区整体方位的经验。
又如,在“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中,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引导幼儿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得经验的生长。在孩子们参观调查小区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后,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水平,布置了“超市购物”“食堂买饭”和“垃圾回收”等三个真实任务,让幼儿自主选择任务,以小组实践体验的方式开展活动。“食堂买饭”组的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就按捺不住了,提早到达食堂,却发现食堂里空无一人。孩子们通过询问知道了食堂都是按规定时间开门和打烊的。在孩子们提出提前去食堂时,教师没有劝阻,也没有直接告知结果,而是让孩子自我试误,积累时间管理的经验。“超市购物”组的孩子们进入超市也是问题百出,教师给出的任务是购买一盒牛奶,他们要么跑到糖果区“垂涎三尺”,要么在高高的牛奶貨架前“望尘莫及”,要么因牛奶价格太贵“垂头丧气”。对此,教师沉住气,不越俎代庖,将解决真实问题和积累经验的机会给予孩子们,而孩子们也群策群力,开动脑筋想办法,逐一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之,教师以“回归儿童生活”为活动理念,创设明确的任务,让幼儿走进真实生活,帮助幼儿在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中深度学习,使原有经验得以提升,形成更具深度的新经验。
在“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的尾声,教师发现幼儿通过参观、调查以及自主实践获得的经验呈现个性化,不同幼儿的经验生长点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相对零散,甚至是偶然所得。学前教育知识系统化教学理论启示我们,零散的、偶然的经验发展价值低廉,只有以一定结构建构的经验体系才具有丰富和提升儿童经验的可能,才能促进幼儿自由地运用经验,更加深刻地获取新经验。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更加系统而生动地获取关于小区店铺和机构工作人员的经验,了解他们的生活常态以及他们为小区居民便利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专门组织了一次“清晨,我看见”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给孩子们展示小区清晨的真实生活场景,活动前几天,教师凌晨3点便开始跟拍早餐店、蔬菜店、食堂、安保等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制作成音像材料。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吟诵和仿编诗歌等方法,唤起幼儿对于小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教师还通过分层次个性化提问和鼓励幼儿同伴交流分享等方式,充分照顾幼儿经验生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相关经验的提升。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个主题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每一个幼儿对于该主题活动内容的兴趣和需求的停滞,需要教师形成活动后幼儿经验长效发展的理念,让幼儿将未完成固化的经验继续内化,将已形成的新经验延续深化。努力为幼儿创造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环境,可以让幼儿的经验自然地从量变走向质变。在“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继续在区域活动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有关小区里的一些有趣的事以日记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制作成小书,与同伴分享。要求家长经常为幼儿创设独立完成购物和分类倾倒垃圾等活动的机会。通过这些后续活动,教师帮助幼儿延伸和应用在主题活动中形成的经验,让每个幼儿的经验按照各自的速度和节奏获得连续生长。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能够被儿童吸收的经验,总是与已有的经验相关联的,是已有经验的深化和扩展。因而,我们在主题活动的选择、设计、实施和延伸等环节,要善于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想玩些什么、和谁玩、怎么玩。这样的角色转变有利于我们将视线转向儿童,从儿童立场出发,有意识地关注儿童经验的连续性。
主题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常见方式,帮助幼儿通过对主题内容的学习,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知识和经验,是整合碎片化知识和经验的媒介。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不仅要聚焦活动的关键经验,更要注重促进儿童经验的动态生长,遵循幼儿成长的节奏和步伐,处理好幼儿前期经验和发展经验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主题活动中如何有效把握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呢?本文以中班主题活动“我们的枫南小区”为例,从连接幼儿经验的原有起点、围绕幼儿的发展需求寻找幼儿经验的生长点、架设幼儿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的桥梁等方面,探讨在主题活动中如何关注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帮助幼儿巩固、提升、内化相关经验。
一、对话幼儿,读懂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园地处枫南小区,小区种植有各种花草树木,池塘里游动着鱼儿、乌龟、鸭子……这些充盈着生命力的资源吸引着孩子们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作为本市首个机关小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备,有早餐店、理发店、洗衣店、蔬菜供应店等各种店铺,配有卫生院、邮局、银行、食堂、超市等服务中心,小区里还经常举办社区文体活动,丰富的生活设施和人文资源引领孩子们感受真实的生活气息。
餐后散步是幼儿园的常态活动。教师常常陪孩子们去小区的小公园享受阳光、体味自然。散步时,师幼一边漫步一边聊天。孩子们经常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老师,蘑菇亭好美啊!我们能玩一会儿吗?”“老师,小鱼喜欢吃什么?我们下次能带点面包去小池塘喂鱼吗?”“老师,我们下次能否去超市看看呢?”……回到活动室,孩子们还会继续交流,讲讲小区里的景物以及在小区里的所见所闻,等等。
小区生活,孩子们每天身处其中,既有不少感性经验,又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萌发了开展“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幼儿对于小区中的人、事、物知道些什么?已有经验是什么?幼儿对于小区的哪些人、事、物感兴趣呢?他们的需求点是什么?……为此,教师利用餐后散步活动,有计划地安排每天散步的区域,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幼儿接触比较少的场所,观察幼儿对不同场所人、事、物的具体表现,借此了解幼儿关于小区的兴趣点和已有经验。
此外,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兴趣和经验的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教师还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图1)。调查内容包括“你觉得小区最漂亮的地方是哪里?”“你觉得小区最好玩的地方是哪里?在那里你玩过什么游戏?”“小区里有哪些店铺?”“你在小区里参加过最有趣的活动是什么?”等问题。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或自己叙述、家长帮忙记录等方式表达想法。通过幼幼对话、师幼对话和调查交流等,教师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孩子们关于枫南小区中的人、事、物的具体兴趣和原有经验,为主题活动寻找新经验的生长点奠定了基础。
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经验和发展需求,新的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给予及时的回应。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不经意的话题”“一次难忘的参观”“一次有意义的阅读”等途径进入,架设幼儿关于主题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桥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热情。正如杜威认为的“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一切科目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它们是工具,它们以服务于生长的各种需要衡量其价值……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考量的是幼儿经验的原有起点,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推动下,打开构建新经验的大门,踏上新的体验之旅。
二、瞄准发展,挖掘新经验的生长点
教师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孩子们知道小区内标志性的景物,但对景物的方位和小区整体环境比较模糊;孩子们熟悉小区内超市、理发店、水果店等生活场所,但对垃圾回收中心、小区物业等服务性机构较为陌生;孩子们参加过一些小区的活动,但是对于老年大学、爷爷奶奶的生活了解不多。基于此,教师梳理幼儿生活中可能获取的资源,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思考和挖掘幼儿经验发展的生长点,预设“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网络图。
《指南》在社会领域指出,幼儿需要具备初步的归属感并适应群体生活,能够说出自己家的所在街道、小区等位置名称,知道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愿意并主动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小区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在小区里的所见所闻能够帮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和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爱家爱国的情感,丰富幼儿群体交往的经验。《指南》在科学探究领域提出幼儿应喜欢探究自然,并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能通过简单的调查获取信息,并能依据信息提出问题。小区里生长的各种动植物为幼儿提供了多样的观察对象,各种店铺和机构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实践的平台。《指南》在艺术领域强调,幼儿懂得感受、发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美,并能用绘画、语言等表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的事物。基于审议,教师理解了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活动目标,明晰了“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向,初步预设了“枫南小区真漂亮”“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小区和乐生活”等三个活动单元,融合社会、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制定了具体实施流程(图2)。
虞永平说:“幼儿园主题活动具有整体综合性、相互关联性,且非常强调动态生成,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发挥。”由于每个幼儿的经验水平、兴趣、需要不同,我们在实施主题活动时,不只是停留于对系统知识的整合,更强调对幼儿相关经验的整合,依据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活动,实现幼儿经验的连续发展。 如,在实施“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时,教师原先设计了“小区店铺小调查→小区里的店铺和机构→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清晨,我看见”的实施路径。然而,在完成语言领域的集体活动“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后,孩子们表现出了去小区店铺买东西的强烈意愿。与此同时,教师也觉得大多数中班孩子缺乏沟通、交往和选择的经验,缺乏自主思想,畏惧与陌生人打交道等,于是就生成了“超市购物”“食堂买饭”“垃圾回收”三个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活动,并采用小组化、低结构化的活动组织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任务进行活动,以鼓励幼儿尝试一定难度的任务,丰富幼儿交往、沟通等人际交往的经验,提升幼儿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又如,在语言活动“采访爷爷奶奶的快乐生活”中,孩子们发现爷爷奶奶们很喜欢参加老年大学活动。于是,大家产生好奇和疑问,“老年大学和幼儿园一样吗?”“爷爷奶奶在老年大学做些什么呢?”教师觉得这是让孩子们全面了解爷爷奶奶真实生活,感受爷爷奶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启迪孩子们尊重、关心和体贴长辈情感的契机,于是在“小区和乐生活”活动单元生成了“参观老年大学”游学活动和“老少同乐会”综合活动。
杜威曾将一个探险家的笔记和一张地图作比较,他指出:“地图并不能告诉旅行者走向何处去,只有旅行者的愿望和计划才能决定他的旅行目的,就如同旅行者自己的早先的愿望和计划决定了他现在所到的地方以及他现在要从哪里出发一样。”可见,教师在预设主题活动方案时要善于留白,让活动在过程中慢慢生长、逐渐丰富,体现经验的动态连续发展。教师在预设“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时留有空间,伴随主题活动进行,依据幼儿经验生长的需求,在“枫南小区真漂亮”“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小区和乐生活”等三个活动单元逐渐补充“留白”部分,同时删除部分活动,完善主题活动的框架(图3)。
三、整合策略,促进经验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并不是尺上的一个点,而是连续的行为或是不同的成熟程度,让儿童使用像中介物一样的心智工具可以达成这个目的。”主题活动行进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是幼儿连续行为的见证,“脚印”所处的地标正是幼儿经验成熟程度的体现。面对幼儿成熟程度不同的“地标”,教师需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作为“中介物”,促进和引领幼儿经验螺旋式上升发展。在“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中,教师依据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融合了“参观访问”“游戏活动”“集体活动”“实践体验”等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索和同伴合作中丰富经验、提升经验。
如,在“枫南小区真漂亮”活动中,孩子们进行了“游枫南”“社区一景”“我和小区的故事”等活动,教师实施观察评价,以了解幼儿主题活动经验的发展水平。皮亚杰说“游戏是一种同化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往往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内容,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达、表现,就能了解幼儿某一关键经验的发展水平。于是,教师基于“游公园”活动,创造生成了“游枫南”的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用枫南小区的景物替换原有歌词中的景致。在师幼共同游戏中,教师较为准确地了解了幼儿对于小区景物的经验水平。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幼儿对于小区景物方位的经验,教师继续在建构区投放相关材料,设计“小区方位实景图”的区域游戏,引导幼儿在小区地图上摆放标志性景观、店铺和机构图片,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完善对于小区整体方位的经验。
又如,在“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中,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幼儿的经验建构,引导幼儿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获得经验的生长。在孩子们参观调查小区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后,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水平,布置了“超市购物”“食堂买饭”和“垃圾回收”等三个真实任务,让幼儿自主选择任务,以小组实践体验的方式开展活动。“食堂买饭”组的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就按捺不住了,提早到达食堂,却发现食堂里空无一人。孩子们通过询问知道了食堂都是按规定时间开门和打烊的。在孩子们提出提前去食堂时,教师没有劝阻,也没有直接告知结果,而是让孩子自我试误,积累时间管理的经验。“超市购物”组的孩子们进入超市也是问题百出,教师给出的任务是购买一盒牛奶,他们要么跑到糖果区“垂涎三尺”,要么在高高的牛奶貨架前“望尘莫及”,要么因牛奶价格太贵“垂头丧气”。对此,教师沉住气,不越俎代庖,将解决真实问题和积累经验的机会给予孩子们,而孩子们也群策群力,开动脑筋想办法,逐一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之,教师以“回归儿童生活”为活动理念,创设明确的任务,让幼儿走进真实生活,帮助幼儿在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中深度学习,使原有经验得以提升,形成更具深度的新经验。
在“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机构”活动的尾声,教师发现幼儿通过参观、调查以及自主实践获得的经验呈现个性化,不同幼儿的经验生长点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相对零散,甚至是偶然所得。学前教育知识系统化教学理论启示我们,零散的、偶然的经验发展价值低廉,只有以一定结构建构的经验体系才具有丰富和提升儿童经验的可能,才能促进幼儿自由地运用经验,更加深刻地获取新经验。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更加系统而生动地获取关于小区店铺和机构工作人员的经验,了解他们的生活常态以及他们为小区居民便利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专门组织了一次“清晨,我看见”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给孩子们展示小区清晨的真实生活场景,活动前几天,教师凌晨3点便开始跟拍早餐店、蔬菜店、食堂、安保等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制作成音像材料。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吟诵和仿编诗歌等方法,唤起幼儿对于小区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教师还通过分层次个性化提问和鼓励幼儿同伴交流分享等方式,充分照顾幼儿经验生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相关经验的提升。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个主题活动的结束,不代表每一个幼儿对于该主题活动内容的兴趣和需求的停滞,需要教师形成活动后幼儿经验长效发展的理念,让幼儿将未完成固化的经验继续内化,将已形成的新经验延续深化。努力为幼儿创造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环境,可以让幼儿的经验自然地从量变走向质变。在“我们的枫南小区”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继续在区域活动中将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有关小区里的一些有趣的事以日记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制作成小书,与同伴分享。要求家长经常为幼儿创设独立完成购物和分类倾倒垃圾等活动的机会。通过这些后续活动,教师帮助幼儿延伸和应用在主题活动中形成的经验,让每个幼儿的经验按照各自的速度和节奏获得连续生长。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能够被儿童吸收的经验,总是与已有的经验相关联的,是已有经验的深化和扩展。因而,我们在主题活动的选择、设计、实施和延伸等环节,要善于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想玩些什么、和谁玩、怎么玩。这样的角色转变有利于我们将视线转向儿童,从儿童立场出发,有意识地关注儿童经验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