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实与信任》讲述了 “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深刻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文章语言、描写手法都极为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流淌着人性的光辉,是一篇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教学时,我以情境为依托,适时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体验——升华”,赋予语文课堂一定的厚度。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品味生活,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一、故事引入,感受真实自我
师: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像作者一样,写张纸条留下来。
师:嗯,不错,超级模仿秀。(生1笑)
生2:我会把反光镜修好再走。
师:真棒,勇于负责。
生3:我会在那儿等,也许车主会来,这样也更显得有诚意。
师:有时候“守株待兔”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生4:“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但能见度很差。我环顾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反正没人看见,我会当做没事一样走开,不承担任何责任。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生4:万一他狮子大开口怎么办,以防万一,走为上策么。
师:你是不信任小红车主。(为下文引出“我”对小红车主的信任作铺垫)
……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入了故事,将自己看做是文中的“我”,自然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将自己与作者思想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我”的诚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下文更好地悟出作者的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二、进入场景,辩悟人物品质
在细读1~3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现在我们来开展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造成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责任是该由“我”承担,还是应该由小红车主承担?
(教室里立即就分成了两组,大家是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1:我认为责任应该由小红车主承担,因为他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生2:我不同意,二三十厘米对于一辆车来说,算不了什么。如果“我”能开慢点就不会撞到了。
生3:我也觉得责任在作者,他的车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的时候肯定没有减速,因为“我”听到“咔嚓”一声后就赶快停车,却还要往回走了五六十米,才看到小红车,可见作者开车的速度很快。
生4:虽然作者的车速很快,但是小红车主的车毕竟停得不规格,按照《交通管理条例》小红车主还是要承担点责任的。
……
师:但是作者仍觉得“责任应该在我”,你们有何感想?
生5:作者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他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生6:作者是个诚实的人。
……
在争辩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情境,深入了文本,真切地体会到了主人公品德的高尚。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体悟主人公的品质设下了台阶,学生拾级而上,对人物品质的理解由此豁然开朗。
三、再进场景,获得情感熏陶
学完1~3小节,我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假如你是小红车主,当你来到小红车停车现场,你会看到什么?此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看到纸条,小红车主会说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文中自然也无片言只字。这是文本的一处空白,同时也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以文本为依托进行适度拓展,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留下纸条”这一举动所蕴含的人格力量,让诚信在两位主人公之间传递,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适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课文设下铺垫,也让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得到有效的升华,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让学生走入情境,在情境中品味,在情境中阅读体验,在情境中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情境与文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四、场景延伸,感悟至高诚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完整篇课文后,让学生把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这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倾吐的需要。这时我给每个学生送上了一张精心制作的彩色卡片,学生在卡片上畅所欲言。
生1:诚实,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信任这把锁!
生2:诚实 信任=美好!
生3:诚实是风,信任是帆,诚信结合就能鼓浪前行!
生4:一人诚信一家富,人人诚信天下兴!
生5:我诚信,所以我快乐!
……
点点滴滴的感受如春雨洒落,这时我又适时引导:诚实与信任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美德,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人需要你的真知酌言,将你手中的卡片送给最需要的人,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亲人。此时,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进了学生头脑,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使学生真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文章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通过以上四个教育场景的创设,实现了在实践中学语文、学做人的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它不仅是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立起来的场所。因而,课堂既是直线的,又是立体的具有厚度的。本课教学,教师把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练笔训练与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师生互动中的即兴争辩,学生个性化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这是富有厚度的语文课堂,因而精彩迭出。
(责编陈剑平)
教学时,我以情境为依托,适时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体验——升华”,赋予语文课堂一定的厚度。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品味生活,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也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一、故事引入,感受真实自我
师: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像作者一样,写张纸条留下来。
师:嗯,不错,超级模仿秀。(生1笑)
生2:我会把反光镜修好再走。
师:真棒,勇于负责。
生3:我会在那儿等,也许车主会来,这样也更显得有诚意。
师:有时候“守株待兔”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生4:“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但能见度很差。我环顾四周,看不到一个人。”反正没人看见,我会当做没事一样走开,不承担任何责任。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生4:万一他狮子大开口怎么办,以防万一,走为上策么。
师:你是不信任小红车主。(为下文引出“我”对小红车主的信任作铺垫)
……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入了故事,将自己看做是文中的“我”,自然地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将自己与作者思想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我”的诚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下文更好地悟出作者的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二、进入场景,辩悟人物品质
在细读1~3小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现在我们来开展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造成这起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责任是该由“我”承担,还是应该由小红车主承担?
(教室里立即就分成了两组,大家是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
生1:我认为责任应该由小红车主承担,因为他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生2:我不同意,二三十厘米对于一辆车来说,算不了什么。如果“我”能开慢点就不会撞到了。
生3:我也觉得责任在作者,他的车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的时候肯定没有减速,因为“我”听到“咔嚓”一声后就赶快停车,却还要往回走了五六十米,才看到小红车,可见作者开车的速度很快。
生4:虽然作者的车速很快,但是小红车主的车毕竟停得不规格,按照《交通管理条例》小红车主还是要承担点责任的。
……
师:但是作者仍觉得“责任应该在我”,你们有何感想?
生5:作者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他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生6:作者是个诚实的人。
……
在争辩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情境,深入了文本,真切地体会到了主人公品德的高尚。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体悟主人公的品质设下了台阶,学生拾级而上,对人物品质的理解由此豁然开朗。
三、再进场景,获得情感熏陶
学完1~3小节,我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假如你是小红车主,当你来到小红车停车现场,你会看到什么?此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看到纸条,小红车主会说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文中自然也无片言只字。这是文本的一处空白,同时也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以文本为依托进行适度拓展,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留下纸条”这一举动所蕴含的人格力量,让诚信在两位主人公之间传递,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适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课文设下铺垫,也让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得到有效的升华,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让学生走入情境,在情境中品味,在情境中阅读体验,在情境中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情境与文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四、场景延伸,感悟至高诚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完整篇课文后,让学生把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这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倾吐的需要。这时我给每个学生送上了一张精心制作的彩色卡片,学生在卡片上畅所欲言。
生1:诚实,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信任这把锁!
生2:诚实 信任=美好!
生3:诚实是风,信任是帆,诚信结合就能鼓浪前行!
生4:一人诚信一家富,人人诚信天下兴!
生5:我诚信,所以我快乐!
……
点点滴滴的感受如春雨洒落,这时我又适时引导:诚实与信任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美德,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人需要你的真知酌言,将你手中的卡片送给最需要的人,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亲人。此时, “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进了学生头脑,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使学生真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文章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通过以上四个教育场景的创设,实现了在实践中学语文、学做人的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它不仅是知识向前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立起来的场所。因而,课堂既是直线的,又是立体的具有厚度的。本课教学,教师把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练笔训练与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师生互动中的即兴争辩,学生个性化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这是富有厚度的语文课堂,因而精彩迭出。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