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知时节,因“学”乃发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i77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把握揭题时机,艺术地设计揭题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一、直接揭题,简洁明快。
  课始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对新课内容产生兴奋,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的揭题方式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如“百分数的意义”的课始,教师先让学生交流搜集的百分数素材,然后指出: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说明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那么什么叫百分数,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由此,学生对百分数认识的序幕徐徐拉开。
  二、设疑揭题,聚焦注意。
  如“比例尺”一课,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分别找出北京和苏州,提出疑问: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南北大约距离5500千米,东西大约相距5200千米。这么大的疆域,怎么会画在一幅地图上了呢?这是怎么回事?自然地引出课题:比例尺。这样的揭题方式能使学生产生疑惑感、需要感,马上聚焦注意力,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情境揭题,凸显主题。
  “认识秒”课始播放刘翔110米跨栏比赛的视频,画面定格于12秒88。教师提问:12表示的是刘翔比赛所用时间是——(12秒)对!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这样就给枯燥的数学披上鲜艳的生活外衣,借助情境强化感知,凸显了主题。
  四、设问揭题,直奔中心。
  如“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教师先介绍计算用具的发展简史,再出示计算器的實物图片,随着揭示课题的语言表达,教师在图片前后补充板书,组成一句话:我会用吗?使计算器的实物图片嵌入课题文字表达之中,提高课题信息的刺激强度。整节课,教师以三次追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来贯穿全课,学生体验了从“认识——会用——活用”计算器的三重境界。三读课题,每一次都高一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建构和反思能力。
  五、悬念揭题,引发动机。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接着说,老师能很快判断出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考考我。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正当学生感觉很神奇的时候,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本领,并揭示课题。这样的揭题方式有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能较容易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分步揭题,水到渠成。
  有的课题表达较长,不太适合一下子全部出示所有修饰语,可以按教学活动的顺序一个环节处理一个内容,最后水到渠成,完整课题。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可分三次出示课题:先出示“小数点位置移动”,再添加“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最后揭示“规律”。这样,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有序揭示课题的相关词语,就会使学生获得同步的学习认可,从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七、总结揭题,画龙点睛。
  有些课题往往在课的末尾揭示,可以起到总结全课,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认识平行”一课,教师按照“同一平面——相交和不相交——互相平行和平行线——平行线的画法——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流程完成了教学内容,最后总结全课:今天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叫做互相平行?你觉得哪个前提很重要?你是怎么画平行线的?板书课题:认识平行。这样的揭题时机恰当、自然,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好“题”知时节,因“学”乃发生。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睿智处理揭题方式和时机,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精彩,使教学效果似“润物细无声”般深入而持久。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对于许多农村儿童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头疼的事,他们常常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学生的这种反映是真实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儿童将对习作的抵触情
如何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一直在科学教学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的科学老师可能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主观认为实验教学只需要学生按照活动注意事项进行照搬操作,没有必要在质疑方面予以太多关注,而有的科学老师甚至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表面上看,课堂简化了,实验结论也来得容易得多,似乎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省事。结果却是学生对科学现象、实验实证中的整个过程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如此,学生的
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都是主角,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二者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得愈发灵动起来,老师们会喋喋不休的讲述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提问,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一、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 拓深新思维 构建新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论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的渗透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尽显魅力。
一、缘起与定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实践表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使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研究、发现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以“主角”“权威”自居。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