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积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目前崇洋媚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对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神话故事、历史记忆,却距离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甚至有人无端反感、蔑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加强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传统文化教教育势在必行。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化学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同年的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得知小学课本要删除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后表示很不赞成,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均反映出化学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形势所趋,化学课程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一、初中化学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教学内容工具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因而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体现。但现实的教育却把内容工具化,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了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取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教师只是讲授一些与考试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用标准化的答案代替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老师上课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以考试为主,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留学生自己阅读。穿插有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材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初中化学教材中穿插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本来就不多,不重视少讲授学生知之甚少并不引起学生的关注。仅仅重视知识,并不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化学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还是希望能在合适的时候花一些时间拓展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但是讲解的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影响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会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
二、初中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利用化学史,引导学生追溯化学发展源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有伟大的成就,如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30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商代扔有高超的制陶瓷、青铜冶炼铸造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掌握了钢铁冶炼工艺,西汉时期能熟练进行“水法炼铜”,东汉时期总结推广造纸术,唐朝正式出现黑火药,还有近现代1939年侯德榜创制"侯式制碱法"等[1]。石油的开发,我国明代(公元1521年)凿成了第一口竖井,深度达几百米,居当时世界第一,比北美和欧洲早三百多年.我国酿酒历史比埃及、巴比伦等古国早400年。又如炼丹化学对世界科技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扑分》其中描述硫化汞可以热分解,汞和硫又可以化合成硫化汞;铁可以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用汞和氢氰酸可溶解金,还记载了硫、硫酸铜、硫酸钾等20多咱炼丹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到八世纪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在西方转化成炼金术,积累了大量原始化学材料。我国还是最早记载合金的性能和成份之间关系的国家,正因为如此,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来的”。
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
2.在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師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教学时机,在课堂的导入、展开、过渡、练习、实验等各个环节,采用诗词、谜语、成语故事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将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学习工业煅烧大理石制造石灰这一环节时,可以引用于谦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里面蕴含了制造石灰的原料,以及制造石灰时所需的条件以及产物的颜色等化学知识,通过引用古诗词把单调乏味的化学反应形象具体化,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紧密联系生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隆重的节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找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平时生活习俗,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善于创造时机适当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例如学习到环境保护这个内容时,可以把春节的有关习俗引用进来。每年过春节时,许多人都有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习俗虽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却带来了不少危害。燃放时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的同时还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尤其在除夕之夜,鞭炮声震耳欲聋,使整个城市硝烟弥漫,造成很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虽然中学生尚未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同时也要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化学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同年的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得知小学课本要删除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后表示很不赞成,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均反映出化学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形势所趋,化学课程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
一、初中化学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1.教学内容工具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因而在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本质体现。但现实的教育却把内容工具化,失去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联系。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了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考取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教师只是讲授一些与考试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用标准化的答案代替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老师上课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以考试为主,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留学生自己阅读。穿插有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材完全沦落为应试的工具。初中化学教材中穿插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本来就不多,不重视少讲授学生知之甚少并不引起学生的关注。仅仅重视知识,并不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化学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还是希望能在合适的时候花一些时间拓展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但是讲解的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影响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会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
二、初中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利用化学史,引导学生追溯化学发展源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有伟大的成就,如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会用火,[30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染料染色,商代扔有高超的制陶瓷、青铜冶炼铸造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掌握了钢铁冶炼工艺,西汉时期能熟练进行“水法炼铜”,东汉时期总结推广造纸术,唐朝正式出现黑火药,还有近现代1939年侯德榜创制"侯式制碱法"等[1]。石油的开发,我国明代(公元1521年)凿成了第一口竖井,深度达几百米,居当时世界第一,比北美和欧洲早三百多年.我国酿酒历史比埃及、巴比伦等古国早400年。又如炼丹化学对世界科技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扑分》其中描述硫化汞可以热分解,汞和硫又可以化合成硫化汞;铁可以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用汞和氢氰酸可溶解金,还记载了硫、硫酸铜、硫酸钾等20多咱炼丹原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到八世纪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然后在西方转化成炼金术,积累了大量原始化学材料。我国还是最早记载合金的性能和成份之间关系的国家,正因为如此,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来的”。
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
2.在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師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教学时机,在课堂的导入、展开、过渡、练习、实验等各个环节,采用诗词、谜语、成语故事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将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学习工业煅烧大理石制造石灰这一环节时,可以引用于谦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里面蕴含了制造石灰的原料,以及制造石灰时所需的条件以及产物的颜色等化学知识,通过引用古诗词把单调乏味的化学反应形象具体化,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3.紧密联系生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隆重的节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找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平时生活习俗,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善于创造时机适当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例如学习到环境保护这个内容时,可以把春节的有关习俗引用进来。每年过春节时,许多人都有用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年。这在我国早已成为一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习俗虽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却带来了不少危害。燃放时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焰的同时还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它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尤其在除夕之夜,鞭炮声震耳欲聋,使整个城市硝烟弥漫,造成很严重的污染。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虽然中学生尚未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同时也要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