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厦门市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凝聚全市各界的智慧,制订颁布了《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值此《意见》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回顾一年来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十分必要。
一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民营经济总量增势空前。截止2004年7月,我市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2108户,从业人员14.2万人,注册资本292.7亿元,总产值69.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05%、31.64%、34.98%、38.89%,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私营企业3138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56户,亿元以上的有1户,发展势头相当强劲。去年全市国内招商实际到资57亿元,创历年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了32亿,增势更为迅猛。
民营科技企业一枝独秀。2003年,我市新增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民营企业242户,比增11.58%。目前,我市从事信息和科技咨询服务的民营企业有1705户,其中2003年新增351户,比增43.58%。获准入驻各类型高科技园区的民营企业327户,占同类企业的56.1%。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市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生力军。
骨干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现有民营企业中注册资本1000-5000万元的企业有495户,5000万~1亿元的有58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13个市级著名商标。全国工商联2003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排序榜中,我市的升汇纺织、银鹭、惠尔康等三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分别为193位、366位、367位。日前,升汇集团又正式受托管理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至此,升汇已成功参与了6家国有企业的重组并购,集团总资产逾50亿元,营业额近50亿人民币,成为地跨福建、辽宁、安徽、湖南4省的纺织化纤业龙头企业。
民营经济在增强全市经济活力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市15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5户,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工业产值19.5亿元,比增21.2%;在外贸领域,今年上半年新登记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有465家,比增60%;1-6月份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4.2亿美元,比增72.3%。在农业产业化领域,2003年市政府确认的23户新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19户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力军。在税收缴交方面,全市首批30家重点民营企业,今年前7个月共缴纳地方税收7406万元,每户平均缴纳247万元。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重点民营企业纳税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六成。
一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既得益于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奋发努力,更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意见》的要求搞好贯彻落实。具体说就是,紧紧抓住、抓牢了四个“着力点”: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经发局。各区也相应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初步构建了市、区两级上下互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确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推出系列工作举措,并加大指导、督查、协调力度,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
着力构建政策体系。《意见》出台后,市直各部门立足大局,着眼创新,按时间进度要求制定颁布了14个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如市工商局实行先照后证、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培育企业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市经发局将民营企业纳入全市经济运行指导和服务范围,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链延伸项目投资;市计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市财政局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意见》所要求的“放开经营领域”、“消除政策歧视”、“财税金融扶持”、“强化政府服务”、“注重制度创新”的政策精神。
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服务领域广泛,尽力满足企业需求,而且服务重点突出,着力突破制约瓶颈。一年来,市民营办先后牵头开办了大型公益培训项目“创业者家园”,历时半年,培训9期,为我市1100名创业人员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承办了“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厦门分堂”,为400户中小企业业主进行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培训;与新加坡交易所联合举办了“企业上市交流会”,参会企业65户、企业高管人员120名;与厦门建行联合举行了“组织推荐优良中小企业申请建行贷款”活动,136户中小民营企业申请贷款,72户企业入围,申请贷款金额6.5亿元,建行实际审批同意各类贷款5.2亿元;全力推动了担保体系建设,今年上半年新成立了3家商业性担保公司,集美区还即将成立岛外第一个担保公司;先后组织了五批民营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外考察交流。
着力实施引强扶优。《意见》颁布实施不久,市民营办即按照“三放开、四鼓励”的产业发展导向,编制了《厦门市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项目招商指南》,共收录了165个项目,投资总额近160亿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导向和有力的项目支撑;首次确认了我市30户重点民营企业,对他们参照执行政府扶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恳谈会、市领导联系挂钩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结合实施名牌店战略,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如“银鹭”、“惠尔康”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舒友”、“明发”等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同时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做好外引内联、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工作,促成联想移动公司在厦门增资扩产,引进三安电子、宏联科技等民营企业,带动光电类产业蓬勃发展;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形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成上海复星集团、福建升汇集团参与厦门国有企业改造,福建升汇集团还将总部由福州迁移至厦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新跨越
过去的一年,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方面能力”之一,并特别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我市也由此确立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当前,全国上下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上下都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市 上下都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都会引发民营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都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社会预期和示范效应,都会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民营创业队伍中来,从而使民营经济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五点意见”,这是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又一重大“利好”。因此可以说,当前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机遇期,也正处在一个“不进则退”的重要历史关口。关键时期抓关键,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自觉把加快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作贡献的现实需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以配套主体产业、延伸产业链为思路,立足厦门,放眼周边,胸怀全局,以新思路新举措致力新发展,谋求新跨越。
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发展,在引强扶优上狠下功夫。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统筹区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以弱化“行政区域经济”为条件,在更大半径范围内整合市场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合纵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在多极市场中,竞争从来不排斥一定条件下的合作。尤其是在区域合作日益加剧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局限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发展就很难有所突破,“合纵竞争”或“连横竞争”势在必然。
厦门区域狭小,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但航空港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都比较发达,发展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营企业家们要克服陈旧观念,克服行政区划的局限,既立足企业又跳出企业,既立足厦门又跳出厦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谋发展。要加强区域内外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市场换空间,以区域赢效益。要学会用双赢、多赢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敢于并善于与别人合作;敢于并善于引进市外、省外强势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鼓励市外、省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形式参与我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鼓励总部经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厦兴业,通过大引进、大合作,谋求大发展。特别是要抓住“9+2”泛球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厦漳泉“城市联盟”建设、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以及“10+1”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纵联横,引强扶优,在更大区域内搏击市场,以市场赢取生存发展空间,以合作实现突破性发展。
着眼“产业集群”谋发展,在对接延伸上狠下功夫。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竞争出现了新的特点,就是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逐渐让位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已经不单是看其本身有多大的实力,更要看其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任何企业依靠自身单斗独打,很难形成气候。只有立足自身实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也证明,产业群是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孵化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实现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战略方式。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以小搏大”进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终形成集合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以求共赢。
着眼“走出去”谋发展,在外向型、国际化上狠下功夫。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在WTO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资源实现全球配置,极大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改变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为我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走出去”正当其时,既符合政策,同时也是形势所迫、现实所需。实际上,对许多企业来讲,走不走出去,是关乎兴衰成败的生死抉择。因此目前大量的国内企业对“走出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占领资本输出高地和在国际市场上去配置资源的勇气和信心。适应新形势,政府要及时加强引导,民营企业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外经贸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国际市场的认识,树立打拼国际市场的信心,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仅要与周围、周边企业比,更要与世界大企业比。要超越区域范围,致力于在国际竞争中去定位自己,拓宽发展空间。要把眼光投向世界,代表民族企业去国际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具体说,就是要借助提高出口创汇水平、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等方式“借船出海”,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吸引国际人才,加强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金、人才、网络和自然资源的配置。当然也可充分利用外资纷纷进入我国的有利时机,采取为跨国公司配套等方式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拓展战略。同时还可以利用世界华商网络的优势,把其作为“走出去”的捷径,使民营企业在走向世界中加快自身发展。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意见》及其各项配套政策方向正确,举措扎实,行之有效。一项好的政策,唯有落实、落实、再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唯有结合形势不断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营企业家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加大《意见》的贯彻落实力度,务求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同时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民营经济,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民营经济,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民营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本文作者为厦门市委副书记、厦门民营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
一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概况
民营经济总量增势空前。截止2004年7月,我市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2108户,从业人员14.2万人,注册资本292.7亿元,总产值69.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05%、31.64%、34.98%、38.89%,是历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上半年新设立私营企业3138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56户,亿元以上的有1户,发展势头相当强劲。去年全市国内招商实际到资57亿元,创历年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了32亿,增势更为迅猛。
民营科技企业一枝独秀。2003年,我市新增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民营企业242户,比增11.58%。目前,我市从事信息和科技咨询服务的民营企业有1705户,其中2003年新增351户,比增43.58%。获准入驻各类型高科技园区的民营企业327户,占同类企业的56.1%。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市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生力军。
骨干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现有民营企业中注册资本1000-5000万元的企业有495户,5000万~1亿元的有58户,亿元以上的有9户,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和13个市级著名商标。全国工商联2003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排序榜中,我市的升汇纺织、银鹭、惠尔康等三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分别为193位、366位、367位。日前,升汇集团又正式受托管理国有大型一类企业“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至此,升汇已成功参与了6家国有企业的重组并购,集团总资产逾50亿元,营业额近50亿人民币,成为地跨福建、辽宁、安徽、湖南4省的纺织化纤业龙头企业。
民营经济在增强全市经济活力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市15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5户,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工业产值19.5亿元,比增21.2%;在外贸领域,今年上半年新登记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有465家,比增60%;1-6月份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4.2亿美元,比增72.3%。在农业产业化领域,2003年市政府确认的23户新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19户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力军。在税收缴交方面,全市首批30家重点民营企业,今年前7个月共缴纳地方税收7406万元,每户平均缴纳247万元。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这些重点民营企业纳税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六成。
一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既得益于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奋发努力,更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意见》的要求搞好贯彻落实。具体说就是,紧紧抓住、抓牢了四个“着力点”: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市经发局。各区也相应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初步构建了市、区两级上下互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确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推出系列工作举措,并加大指导、督查、协调力度,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
着力构建政策体系。《意见》出台后,市直各部门立足大局,着眼创新,按时间进度要求制定颁布了14个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了我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如市工商局实行先照后证、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培育企业诚信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市经发局将民营企业纳入全市经济运行指导和服务范围,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链延伸项目投资;市计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市财政局专门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意见》所要求的“放开经营领域”、“消除政策歧视”、“财税金融扶持”、“强化政府服务”、“注重制度创新”的政策精神。
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方面,不仅服务领域广泛,尽力满足企业需求,而且服务重点突出,着力突破制约瓶颈。一年来,市民营办先后牵头开办了大型公益培训项目“创业者家园”,历时半年,培训9期,为我市1100名创业人员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承办了“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厦门分堂”,为400户中小企业业主进行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培训;与新加坡交易所联合举办了“企业上市交流会”,参会企业65户、企业高管人员120名;与厦门建行联合举行了“组织推荐优良中小企业申请建行贷款”活动,136户中小民营企业申请贷款,72户企业入围,申请贷款金额6.5亿元,建行实际审批同意各类贷款5.2亿元;全力推动了担保体系建设,今年上半年新成立了3家商业性担保公司,集美区还即将成立岛外第一个担保公司;先后组织了五批民营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对外考察交流。
着力实施引强扶优。《意见》颁布实施不久,市民营办即按照“三放开、四鼓励”的产业发展导向,编制了《厦门市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项目招商指南》,共收录了165个项目,投资总额近160亿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导向和有力的项目支撑;首次确认了我市30户重点民营企业,对他们参照执行政府扶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并通过恳谈会、市领导联系挂钩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结合实施名牌店战略,扶持一批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如“银鹭”、“惠尔康”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舒友”、“明发”等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同时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做好外引内联、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工作,促成联想移动公司在厦门增资扩产,引进三安电子、宏联科技等民营企业,带动光电类产业蓬勃发展;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形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促成上海复星集团、福建升汇集团参与厦门国有企业改造,福建升汇集团还将总部由福州迁移至厦门。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新跨越
过去的一年,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方面能力”之一,并特别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我市也由此确立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当前,全国上下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党上下都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市 上下都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设,都会引发民营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都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社会预期和示范效应,都会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民营创业队伍中来,从而使民营经济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考察时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五点意见”,这是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又一重大“利好”。因此可以说,当前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机遇期,也正处在一个“不进则退”的重要历史关口。关键时期抓关键,民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自觉把加快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作贡献的现实需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推力,以配套主体产业、延伸产业链为思路,立足厦门,放眼周边,胸怀全局,以新思路新举措致力新发展,谋求新跨越。
着眼“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发展,在引强扶优上狠下功夫。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统筹区域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以弱化“行政区域经济”为条件,在更大半径范围内整合市场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合纵时代”已经到来。事实上,在多极市场中,竞争从来不排斥一定条件下的合作。尤其是在区域合作日益加剧的条件下,民营企业局限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发展就很难有所突破,“合纵竞争”或“连横竞争”势在必然。
厦门区域狭小,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但航空港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都比较发达,发展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营企业家们要克服陈旧观念,克服行政区划的局限,既立足企业又跳出企业,既立足厦门又跳出厦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谋发展。要加强区域内外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市场换空间,以区域赢效益。要学会用双赢、多赢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敢于并善于与别人合作;敢于并善于引进市外、省外强势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鼓励市外、省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形式参与我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鼓励总部经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厦兴业,通过大引进、大合作,谋求大发展。特别是要抓住“9+2”泛球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厦漳泉“城市联盟”建设、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实施,以及“10+1”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纵联横,引强扶优,在更大区域内搏击市场,以市场赢取生存发展空间,以合作实现突破性发展。
着眼“产业集群”谋发展,在对接延伸上狠下功夫。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竞争出现了新的特点,就是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逐渐让位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已经不单是看其本身有多大的实力,更要看其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任何企业依靠自身单斗独打,很难形成气候。只有立足自身实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才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也证明,产业群是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的孵化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既是实现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战略方式。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以小搏大”进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终形成集合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以求共赢。
着眼“走出去”谋发展,在外向型、国际化上狠下功夫。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在WTO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资源实现全球配置,极大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改变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为我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走出去”正当其时,既符合政策,同时也是形势所迫、现实所需。实际上,对许多企业来讲,走不走出去,是关乎兴衰成败的生死抉择。因此目前大量的国内企业对“走出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这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占领资本输出高地和在国际市场上去配置资源的勇气和信心。适应新形势,政府要及时加强引导,民营企业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外经贸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国际市场的认识,树立打拼国际市场的信心,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仅要与周围、周边企业比,更要与世界大企业比。要超越区域范围,致力于在国际竞争中去定位自己,拓宽发展空间。要把眼光投向世界,代表民族企业去国际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具体说,就是要借助提高出口创汇水平、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拓展对外工程承包、发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推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等方式“借船出海”,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吸引国际人才,加强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上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金、人才、网络和自然资源的配置。当然也可充分利用外资纷纷进入我国的有利时机,采取为跨国公司配套等方式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国际拓展战略。同时还可以利用世界华商网络的优势,把其作为“走出去”的捷径,使民营企业在走向世界中加快自身发展。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意见》及其各项配套政策方向正确,举措扎实,行之有效。一项好的政策,唯有落实、落实、再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唯有结合形势不断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民营企业家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加大《意见》的贯彻落实力度,务求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同时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民营经济,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民营经济,用改革的精神推动民营经济,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本文作者为厦门市委副书记、厦门民营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