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年底,在应一家报纸的要求推荐六种本年度出版的图书时,我曾选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并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村上春树善于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不张扬但又执着,有坚韧的写作意志,并且能够持续地将这种意志落实于行动。这种意志和行动的高度统一,令人钦佩。写作这本随笔的村上春树堪称业界良心—他几乎是毫不保留地把他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如何坚持长期写作的经验分享给读者。刚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写作经年但又开始有职业倦怠的作家,尤其可以从中受益。
最近我重读此书,想法并未改变。的确,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职业写作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对待文学奖,如何理解写作的原创性,写作长篇小说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校教育对写作有什么意义,如何塑造人物,为谁而写,如何译介自己的作品到国外……在今天成为一个职业作家尤其是一个职业小说家所可能遇到的基本问题,村上春树在此书中都有谈及。因此,要谈论职业写作,不妨以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作为切入点。
何谓职业写作?它首先涉及作家的生计问题,也就是以写作为生,以写作为业。这就涉及经济层面的话题。职业写作还意味着这是一种长期写作,而不是暂时的。这两点,村上春树在谈论职业写作时极为重视。他认为,“所谓小说家”—他个人最看重的个人身份—“就是以时间为对手作斗争的人—我平素一直是如此思考和工作的”。[1]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还说过,写出一两部小说并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要长期写下去,并能借此自取衣食,就极为艰难。在他看来,要长期写作需要具备如下的条件:才华、热爱、运气或机遇、资格(来自各方面的认可)。而且这些还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先说说才华。很多人都认同一点,写作需要具备才华。严歌苓在“一席”的演讲中就谈到写作需要才华:“我记得我跟王安忆有过这么一次讨论。她说,作家要有百分之三十的天赋,百分之七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说我认为正好是相反,我说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赋,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现在我觉得我的想法有改变,我现在认为作家百分之五十的是靠天赋,然后我还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职业训练。”村上春树在谈论职业写作时,也重点谈到才华。他甚至把这视为讲述他个人的写作经验时必须声明的前提,因此也是读者阅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时首先得注意到的前提。他说,书中所谈论的一切,包括写作的种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才。因为天才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创作的路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假如你是一位稀世天才,觉得像莫扎特、舒伯特、普希金、兰波、凡·高那样,在顷刻之间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留下几部震撼人心、或美妙或崇高的作品,让芳名永垂青史,生命就此燃烧殆尽,如此便足矣,我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合你。我到现在为止所说的话,请你统统忘个一干二净,随心所欲地过日子吧。不用说,那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活法。而且莫扎特、舒伯特、普希金、兰波、凡·高那样的天才艺术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不可缺的。”[2]有意思的是,村上春树认为写作需要才华,但是又认为,很有才华的人未必适合写小说,起码不适合长期写作。因为小说是“一种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3],才思过于敏捷的人很难坚持长期这样低速作业。职业写作家需要有一种非写不可的内在驱动力,又需要一种长期孤独劳作的强韧忍耐力,这一点和天才的天性是相冲突的。
对于天才,村上春树是尊重的。然而,村上春树还强调,在天赋之外,后天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即便有天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这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但是村上春树相关的话,仍值得读一读—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一直有崇尚天才的氛围。事实上,稀世天才总是很少的,自以为是稀世天才和有天才幻觉的,却经常很多。这些年在写作领域,很少会见到天才们写出石破天惊的杰作,更多的是看到一个个天才神话的逐渐破灭。比如一些少小成名的作家,后来在写作上并无多大的成绩,甚至有的还不断面临着有人代笔的质疑。文学又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形成自负心理的领域。一个写作者如果被怀才不遇的情绪所裹挟,对自己的局限缺乏认知,就很难再继续前行。有了天才幻觉之后,很多人其实是很难克服写作中的困难的,也很难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修炼的意志。村上春树的这一观点,对于有天才幻觉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很好的提醒:“就算我身上多多少少有点写小说的才能,可那不过像油田和金矿一样,如果不去开掘,必定会永远埋在地下长眠不醒。也有人主张:‘只要有强大丰富的才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但以我的感受来看—我对自己的感受还是有那么一点自信的,好像未必是那样。如果那才能埋藏在相对较浅的地下,即便放着不管,它自然喷发的可能性也很大。然而如果在很深的地方,可就没那么容易找到它了。不管那是多么丰富出众的才华,假如没有人下定决心‘好,就从这里挖挖看’,拎着铁锹走来挖掘的话,也许就会永远埋藏在地底,不为人知。”[4]
除了天赋或才华,村上春树还强调,坚持长期写作还必须要有热爱。在我看来,他所说的热爱,既包括熱爱写作,也包括热爱阅读,甚至热爱阅读比热爱写作还要重要。在书中,村上春树就多次谈到他对阅读的热爱。“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从早到晚都在干体力活,每天都忙着还债。一想起当年的往事,唯一的印象就是真干了不少活儿啊。我想,大家的二十多岁都过得比我快乐吧。对我而言,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几乎都没有余裕去‘享受青春岁月’。但即便在那时,只要一有空暇,我就捧卷阅读。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5]在另一个场合,他则谈到,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大概应该多读书,再有就是努力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能力。如果说写作是一种修炼的话,那么阅读就是这种修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还特别谈到长期写作需要一种类似于资格的东西,比如获奖。这一点,村上春树无疑是看重的,视之为入门的资格。譬如《且听风吟》曾获得《群像》的新人奖,这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这次获奖意味着他有了成为作家的入场券。但村上春树也强调,奖项的意义也就大抵如此。入门了,后面得不得可能就无所谓了。能继续获得认可当然重要,却不再显得那么至关重要。相比于获奖,村上春树更看重的是读者。在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时,村上春树曾有一个获奖感言,在感言中更多谈到的,却是读者,以及读者对于写作之持续性的意义:“还能写出多少篇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几年时间准备材料,几年时间执笔写作,还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这样写出的一部长篇被众多读者拿在手里,获得相应的评价,对我来说就是无上的激励,也是新的热情的源泉。”[6]对于这些写作的外部条件,村上春树并非毫不重视,但他是尽量抱得之则喜、不得也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平常心。 除了这些,村上春树还强调机缘或运气之于长期写作的重要性,认为这非常关键。与俗常的态度一样,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村上春树也认可这一点,因而会重视从多方面入手去努力。他还特别重视自我的调适,也特别善于自我调适。这种调适,有身体方面的。在他看来,长期写作需要足够的体能,因而他始终保持着跑步或游泳的习惯。足够的体能,对于长期写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调适也包括精神上的或时间上的。比如在遇到诸多的人际干扰以至于无法专心写作时,他干脆选择到国外,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去专心写作。同样,他也重视自我的定位。他一直把小说家视为个人的主要身份,把写小说视为主业,写作随笔和做翻译则是副业。他也由此来分配材料和时间:“在写小说那段时期,最好保证所有的档案柜都为写小说所用。不知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东西,所以尽量节省着用……小说写作告一段落后,会发现有些抽屉一次也没打开过,剩下很多没派上用场的素材,我会利用这些东西(说起来就是剩余物资)写出一批随笔。不过对我来说,随笔这东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装乌龙茶,算是副业。真正美味的素材总是要留给下一本小说(我的正业)。”[7]除了把最好材料用于小说,村上春树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写小说,没有写作状态时则做翻译。这种调适,对于一个专业作家来说,其实也很重要。它既使得作家可以多一个自取衣食的渠道,又可以有效地减轻遇到写作障碍的焦虑,始终会在一种工作的状态中。
村上春树的这些努力,林林总总的努力,还有些我没谈到的其他努力,实际上都是在试图形成一种秩序,形成一种写作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在试图找到一种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方式,也是持续增强个人的写作意志的方式。在这方面,村上春树的确称得上是典范。他总是能“凭借手头现有的东西,全力以赴坚持到底”[8],也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条件、形成新的能力去壮大自我,巩固自己的写作意志。也可以说,村上春树的写作理想是努力让自己获得一个相对安全甚至是舒适的境地,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在写作中去冒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写作并不必然意味着苦行。
然而,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当吗?通常不会。生活中时常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好运气很难时时都有。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可控的。
写作时,我们会期待灵感的来临,对之抱热烈欢迎的态度。然而,真正进入写作时,我们就发现,光有灵感还不够,于是写的念头开始退却,然而又心有不甘。還是尝试想继续写下去,但有的困难好歹克服了,新的困难又出其不意地产生了,只好又得想办法对付它。这真是一个百转千回的过程。然而,也因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写作,都有很多意外,都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要坚持长期写作,才需要有这样一种规划,才需要有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努力,才需要不断地努力锻造一种顽强的写作意志。在文章的开头,我曾谈到,刚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写作经年但又开始有职业倦怠的作家,尤其可以从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中受益。对于刚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来说,这本书多少可以告诉他们:写作得面对哪些问题,也多少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应对的方法;而对于写作经年但又开始有职业倦怠的作家来说,这本书,则多少可以起到—种提振的效果—提振精神,也提振勇气。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身边肯定还有许多》,《无比芜杂的心绪》,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第46页。
[2][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第144—145页。
[3][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11页。
[4][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142页。
[5][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28页。
[6][日]村上春树:《身边肯定还有许多》,《无比芜杂的心绪》,施小炜译,第46—47页。
[7][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90页。
[8][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92页。
(作者单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最近我重读此书,想法并未改变。的确,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职业写作需要哪些条件,如何对待文学奖,如何理解写作的原创性,写作长篇小说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校教育对写作有什么意义,如何塑造人物,为谁而写,如何译介自己的作品到国外……在今天成为一个职业作家尤其是一个职业小说家所可能遇到的基本问题,村上春树在此书中都有谈及。因此,要谈论职业写作,不妨以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作为切入点。
何谓职业写作?它首先涉及作家的生计问题,也就是以写作为生,以写作为业。这就涉及经济层面的话题。职业写作还意味着这是一种长期写作,而不是暂时的。这两点,村上春树在谈论职业写作时极为重视。他认为,“所谓小说家”—他个人最看重的个人身份—“就是以时间为对手作斗争的人—我平素一直是如此思考和工作的”。[1]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还说过,写出一两部小说并不算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要长期写下去,并能借此自取衣食,就极为艰难。在他看来,要长期写作需要具备如下的条件:才华、热爱、运气或机遇、资格(来自各方面的认可)。而且这些还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先说说才华。很多人都认同一点,写作需要具备才华。严歌苓在“一席”的演讲中就谈到写作需要才华:“我记得我跟王安忆有过这么一次讨论。她说,作家要有百分之三十的天赋,百分之七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说我认为正好是相反,我说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赋,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现在我觉得我的想法有改变,我现在认为作家百分之五十的是靠天赋,然后我还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职业训练。”村上春树在谈论职业写作时,也重点谈到才华。他甚至把这视为讲述他个人的写作经验时必须声明的前提,因此也是读者阅读《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时首先得注意到的前提。他说,书中所谈论的一切,包括写作的种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才。因为天才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创作的路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假如你是一位稀世天才,觉得像莫扎特、舒伯特、普希金、兰波、凡·高那样,在顷刻之间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留下几部震撼人心、或美妙或崇高的作品,让芳名永垂青史,生命就此燃烧殆尽,如此便足矣,我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合你。我到现在为止所说的话,请你统统忘个一干二净,随心所欲地过日子吧。不用说,那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活法。而且莫扎特、舒伯特、普希金、兰波、凡·高那样的天才艺术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必不可缺的。”[2]有意思的是,村上春树认为写作需要才华,但是又认为,很有才华的人未必适合写小说,起码不适合长期写作。因为小说是“一种需要用低速挡缓慢前行,去耐心推进的作业”[3],才思过于敏捷的人很难坚持长期这样低速作业。职业写作家需要有一种非写不可的内在驱动力,又需要一种长期孤独劳作的强韧忍耐力,这一点和天才的天性是相冲突的。
对于天才,村上春树是尊重的。然而,村上春树还强调,在天赋之外,后天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即便有天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这有点老生常谈的意味,但是村上春树相关的话,仍值得读一读—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一直有崇尚天才的氛围。事实上,稀世天才总是很少的,自以为是稀世天才和有天才幻觉的,却经常很多。这些年在写作领域,很少会见到天才们写出石破天惊的杰作,更多的是看到一个个天才神话的逐渐破灭。比如一些少小成名的作家,后来在写作上并无多大的成绩,甚至有的还不断面临着有人代笔的质疑。文学又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形成自负心理的领域。一个写作者如果被怀才不遇的情绪所裹挟,对自己的局限缺乏认知,就很难再继续前行。有了天才幻觉之后,很多人其实是很难克服写作中的困难的,也很难有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修炼的意志。村上春树的这一观点,对于有天才幻觉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很好的提醒:“就算我身上多多少少有点写小说的才能,可那不过像油田和金矿一样,如果不去开掘,必定会永远埋在地下长眠不醒。也有人主张:‘只要有强大丰富的才能,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但以我的感受来看—我对自己的感受还是有那么一点自信的,好像未必是那样。如果那才能埋藏在相对较浅的地下,即便放着不管,它自然喷发的可能性也很大。然而如果在很深的地方,可就没那么容易找到它了。不管那是多么丰富出众的才华,假如没有人下定决心‘好,就从这里挖挖看’,拎着铁锹走来挖掘的话,也许就会永远埋藏在地底,不为人知。”[4]
除了天赋或才华,村上春树还强调,坚持长期写作还必须要有热爱。在我看来,他所说的热爱,既包括熱爱写作,也包括热爱阅读,甚至热爱阅读比热爱写作还要重要。在书中,村上春树就多次谈到他对阅读的热爱。“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从早到晚都在干体力活,每天都忙着还债。一想起当年的往事,唯一的印象就是真干了不少活儿啊。我想,大家的二十多岁都过得比我快乐吧。对我而言,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几乎都没有余裕去‘享受青春岁月’。但即便在那时,只要一有空暇,我就捧卷阅读。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5]在另一个场合,他则谈到,想当小说家的人首先大概应该多读书,再有就是努力培养自己善于观察的能力。如果说写作是一种修炼的话,那么阅读就是这种修炼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还特别谈到长期写作需要一种类似于资格的东西,比如获奖。这一点,村上春树无疑是看重的,视之为入门的资格。譬如《且听风吟》曾获得《群像》的新人奖,这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这次获奖意味着他有了成为作家的入场券。但村上春树也强调,奖项的意义也就大抵如此。入门了,后面得不得可能就无所谓了。能继续获得认可当然重要,却不再显得那么至关重要。相比于获奖,村上春树更看重的是读者。在获得每日出版文化奖时,村上春树曾有一个获奖感言,在感言中更多谈到的,却是读者,以及读者对于写作之持续性的意义:“还能写出多少篇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几年时间准备材料,几年时间执笔写作,还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这样写出的一部长篇被众多读者拿在手里,获得相应的评价,对我来说就是无上的激励,也是新的热情的源泉。”[6]对于这些写作的外部条件,村上春树并非毫不重视,但他是尽量抱得之则喜、不得也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平常心。 除了这些,村上春树还强调机缘或运气之于长期写作的重要性,认为这非常关键。与俗常的态度一样,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村上春树也认可这一点,因而会重视从多方面入手去努力。他还特别重视自我的调适,也特别善于自我调适。这种调适,有身体方面的。在他看来,长期写作需要足够的体能,因而他始终保持着跑步或游泳的习惯。足够的体能,对于长期写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调适也包括精神上的或时间上的。比如在遇到诸多的人际干扰以至于无法专心写作时,他干脆选择到国外,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去专心写作。同样,他也重视自我的定位。他一直把小说家视为个人的主要身份,把写小说视为主业,写作随笔和做翻译则是副业。他也由此来分配材料和时间:“在写小说那段时期,最好保证所有的档案柜都为写小说所用。不知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东西,所以尽量节省着用……小说写作告一段落后,会发现有些抽屉一次也没打开过,剩下很多没派上用场的素材,我会利用这些东西(说起来就是剩余物资)写出一批随笔。不过对我来说,随笔这东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装乌龙茶,算是副业。真正美味的素材总是要留给下一本小说(我的正业)。”[7]除了把最好材料用于小说,村上春树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写小说,没有写作状态时则做翻译。这种调适,对于一个专业作家来说,其实也很重要。它既使得作家可以多一个自取衣食的渠道,又可以有效地减轻遇到写作障碍的焦虑,始终会在一种工作的状态中。
村上春树的这些努力,林林总总的努力,还有些我没谈到的其他努力,实际上都是在试图形成一种秩序,形成一种写作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在试图找到一种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方式,也是持续增强个人的写作意志的方式。在这方面,村上春树的确称得上是典范。他总是能“凭借手头现有的东西,全力以赴坚持到底”[8],也能不断地创造新的条件、形成新的能力去壮大自我,巩固自己的写作意志。也可以说,村上春树的写作理想是努力让自己获得一个相对安全甚至是舒适的境地,从而有足够的能力在写作中去冒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写作并不必然意味着苦行。
然而,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当吗?通常不会。生活中时常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好运气很难时时都有。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可控的。
写作时,我们会期待灵感的来临,对之抱热烈欢迎的态度。然而,真正进入写作时,我们就发现,光有灵感还不够,于是写的念头开始退却,然而又心有不甘。還是尝试想继续写下去,但有的困难好歹克服了,新的困难又出其不意地产生了,只好又得想办法对付它。这真是一个百转千回的过程。然而,也因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写作,都有很多意外,都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要坚持长期写作,才需要有这样一种规划,才需要有这样一种整体性的努力,才需要不断地努力锻造一种顽强的写作意志。在文章的开头,我曾谈到,刚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写作经年但又开始有职业倦怠的作家,尤其可以从村上春树的这本书中受益。对于刚刚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来说,这本书多少可以告诉他们:写作得面对哪些问题,也多少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应对的方法;而对于写作经年但又开始有职业倦怠的作家来说,这本书,则多少可以起到—种提振的效果—提振精神,也提振勇气。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身边肯定还有许多》,《无比芜杂的心绪》,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第46页。
[2][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第144—145页。
[3][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11页。
[4][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142页。
[5][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28页。
[6][日]村上春树:《身边肯定还有许多》,《无比芜杂的心绪》,施小炜译,第46—47页。
[7][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90页。
[8][日]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第92页。
(作者单位: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