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决定着课改的成败。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反思、研究创新。我们要想成为名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科研;个案研究;教学反思;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51-03
进入21世纪,广大教师要在教育领域里做出不凡的业绩,最好的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只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严谨的研究,才能够从“教学型”变成“研究型”教师。我个人认为,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1 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研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应该研究些什么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研究。
1.1 研究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深入地认识每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
班级中曾有一名男同学基础非常差,每次考试成绩几乎是单位数,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家长为此非常烦恼。有老师告诉我说:“你不用在他身上下功夫,他不可救药!”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孩子不笨,就是对学习缺少热情。从此我开始鼓励他,课堂上他能答上来的问题,尽量叫他来答,并给以高度赞扬。他喜欢体育,但因学习不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体育队。我发现他这一爱好后,马上决定让他参加体育队,但有一个前提,学习成绩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他欣然答应了。结果,在第一单元数学测试中,他竟然得了70分。从此,他开始热爱学习,不懂就问,成为一名上进的孩子。
在教学上,学生学习的起点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谈到的“最近发展区”。如我在教學《统计表》一课时,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在统计表中含有百分数的作用;难点是制定和分析统计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并用,化难为易。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前预习中我就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课前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表,让学生感受统计图表就在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面探索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我用一张我校四-六年级学生参加军训情况统计表作课前引入。学生参照手中的统计表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设疑:“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激励他们主动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1.2 研究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内容编排的意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活化书本知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做了不少修改。如基本的计算,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已经或将要成为并不重要的问题,而像位置、找规律、统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出现,新课程对此做了一定的调整和充实。
对教材的研究,除了把握编者的意图,还需要我们去了解当前知识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目标。如“统计”在一年级中仅仅是初步感知,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二年级中还有用一格表示2,三年级中用一格表示5或10的统计图的制作。在第二学段中还有复式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分组等。明确了这一点也就不难对本课进行定位了。
1.3 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案例一:设疑定标,悬念引新。
电脑出示一个长方体。(观察电脑出示的图形。)
师: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我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生:我知道这个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谁能想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生:数一数它有几个体积单位。
生:把它切成几个体积单位。
师: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老师提供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材料,唤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形成过程的回忆,在知识、技能、方法上为学习新知准备。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努力营造一种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
2 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前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定的底气,这底气就来自扎实的基本功和厚实的人文底蕴。练就这底气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还应当具有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观念,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自己在孜孜以求的学涯中有所获。 学习要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如果没有先进理论的滋润,就容易裹足不前。我们应当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把握自身的研究思路。还应根据自己教学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系统性理论,使自己学得深一点,思考得深一点,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每次教学后,我不断地思考和质疑: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不行应该怎样改进?就算行,还要思考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会更好?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要认真备课、勤于积累、积极反思之外,尤其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多做一些系统梳理和理性思考。好的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情,你必须有所创造,你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专业,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會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3 在合作引领中提升
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合作,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别人一些好的教学策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
就拿我来说,与同年级两位老师在一起,上课前,我们常常会互相问问:“这一课你们想怎么上?”上课后,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今天这节课,我这样上,效果挺好的。”“不知为什么,今天我这么讲学生的反映怎么不太好啊?”我们常常会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这样的交流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特定的地点,随时随地就能进行,效果却出奇地好。
如我在教研组研讨课中,上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后,大家都感觉到我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够好。在以“怎样使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大家针对案例,围绕着“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好办法?”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收集与交流了许多理论和信息,用于指导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又可以达到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当前课程教材大变动时期,课程改革与教材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是是非非,不是一般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能把握的。因而教师要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就需要专家的引领。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盏指路灯。所以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是有益的。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新时期,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起“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读书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反思、研究创新,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陆有铨.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8-104.
关键词:教育科研;个案研究;教学反思;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51-03
进入21世纪,广大教师要在教育领域里做出不凡的业绩,最好的途径就是参与研究。只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严谨的研究,才能够从“教学型”变成“研究型”教师。我个人认为,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1 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研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应该研究些什么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研究。
1.1 研究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深入地认识每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
班级中曾有一名男同学基础非常差,每次考试成绩几乎是单位数,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家长为此非常烦恼。有老师告诉我说:“你不用在他身上下功夫,他不可救药!”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孩子不笨,就是对学习缺少热情。从此我开始鼓励他,课堂上他能答上来的问题,尽量叫他来答,并给以高度赞扬。他喜欢体育,但因学习不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体育队。我发现他这一爱好后,马上决定让他参加体育队,但有一个前提,学习成绩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他欣然答应了。结果,在第一单元数学测试中,他竟然得了70分。从此,他开始热爱学习,不懂就问,成为一名上进的孩子。
在教学上,学生学习的起点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谈到的“最近发展区”。如我在教學《统计表》一课时,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在统计表中含有百分数的作用;难点是制定和分析统计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并用,化难为易。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前预习中我就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课前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表,让学生感受统计图表就在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面探索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我用一张我校四-六年级学生参加军训情况统计表作课前引入。学生参照手中的统计表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设疑:“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激励他们主动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1.2 研究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内容编排的意图,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活化书本知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做了不少修改。如基本的计算,随着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已经或将要成为并不重要的问题,而像位置、找规律、统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出现,新课程对此做了一定的调整和充实。
对教材的研究,除了把握编者的意图,还需要我们去了解当前知识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目标。如“统计”在一年级中仅仅是初步感知,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二年级中还有用一格表示2,三年级中用一格表示5或10的统计图的制作。在第二学段中还有复式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的分组等。明确了这一点也就不难对本课进行定位了。
1.3 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案例一:设疑定标,悬念引新。
电脑出示一个长方体。(观察电脑出示的图形。)
师: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我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生:我知道这个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它的体积是多少?
师:谁能想办法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生:数一数它有几个体积单位。
生:把它切成几个体积单位。
师: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老师提供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材料,唤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形成过程的回忆,在知识、技能、方法上为学习新知准备。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努力营造一种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课改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
2 在学习实践反思中前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定的底气,这底气就来自扎实的基本功和厚实的人文底蕴。练就这底气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还应当具有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观念,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自己在孜孜以求的学涯中有所获。 学习要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如果没有先进理论的滋润,就容易裹足不前。我们应当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把握自身的研究思路。还应根据自己教学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系统性理论,使自己学得深一点,思考得深一点,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反思它让我们学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每次教学后,我不断地思考和质疑: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不行应该怎样改进?就算行,还要思考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做会更好?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除了要认真备课、勤于积累、积极反思之外,尤其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多做一些系统梳理和理性思考。好的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情,你必须有所创造,你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专业,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會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3 在合作引领中提升
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合作,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别人一些好的教学策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比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
就拿我来说,与同年级两位老师在一起,上课前,我们常常会互相问问:“这一课你们想怎么上?”上课后,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今天这节课,我这样上,效果挺好的。”“不知为什么,今天我这么讲学生的反映怎么不太好啊?”我们常常会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这样的交流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特定的地点,随时随地就能进行,效果却出奇地好。
如我在教研组研讨课中,上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后,大家都感觉到我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够好。在以“怎样使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大家针对案例,围绕着“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好办法?”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收集与交流了许多理论和信息,用于指导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又可以达到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当前课程教材大变动时期,课程改革与教材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是是非非,不是一般教师的专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力能把握的。因而教师要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就需要专家的引领。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盏指路灯。所以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是有益的。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新时期,希望我们的教师树立起“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读书学习,思考实践、探索反思、研究创新,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陆有铨.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