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課程的课程标准,下面笔者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教学谈谈体会。
1.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只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2.重视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加强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4.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和F■之间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F■和F■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问全班学生:“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学生举手或推荐“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试一试,结果无论谁都不能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5.大力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5.1网络化教学模式。即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对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上)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有关目的,又提高学习效率。
5.2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物理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以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又如目前高三实验课也是一个难点,理论上至少应该把高中的重点实验开出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大量自主实验,但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同时开出,无法满足他们复习、考试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6.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1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同学们在解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一个有效的训练是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长期坚持,学生一定能提高在解题时的应变能力。
6.2一模多用,培养的思维变通性。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7.加强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物理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体会探究过程所用的科学方法。但在探究实验之后教师有必要进行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评估改进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设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探究性试验不是学生实验做完就标志学生、教师的任务都完成了。在探究性实验后,应在适当时候再安排一节课进行对该探究实验进行评估教学的学生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旨在揭示探究实验的原理、条件,等等。
1.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只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2.重视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加强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4.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和F■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和F■之间夹角的增大,F■和F■将不断增大,F■和F■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问全班学生:“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学生举手或推荐“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试一试,结果无论谁都不能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5.大力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5.1网络化教学模式。即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对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上)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有关目的,又提高学习效率。
5.2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物理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以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又如目前高三实验课也是一个难点,理论上至少应该把高中的重点实验开出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大量自主实验,但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同时开出,无法满足他们复习、考试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6.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1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同学们在解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一个有效的训练是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长期坚持,学生一定能提高在解题时的应变能力。
6.2一模多用,培养的思维变通性。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7.加强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很多物理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及体会探究过程所用的科学方法。但在探究实验之后教师有必要进行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评估改进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探究实验的评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及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并列,作为内容标准的三大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设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但探究性试验不是学生实验做完就标志学生、教师的任务都完成了。在探究性实验后,应在适当时候再安排一节课进行对该探究实验进行评估教学的学生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旨在揭示探究实验的原理、条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