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子
近日,听了一节市级展示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奇妙的剪纸》,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既有关于中国剪纸的历史介绍,又有各种剪纸的技巧传授,学生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剪出了各种各样“奇妙”的窗花,最后课堂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赏析中结束。听完后,大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突然脑海中蹦出一個词:“数学味”。
我们需要构建怎样具有“数学味“的课堂?“数学味”应该更多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特点,既是一种可以外显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的课堂呈现,更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体现,是一种数学魅力的集中体现。笔者尝试提出这样一个形如“战斗机”的数学课堂模式,不到的地方还请同仁指正。
二、践行
数学化情境的和数学化语言作为战斗机双翼,数学建模是战斗机主体,此二者整体构成数学味课堂最重要的显性部分,可谓“明线”;数学思想可以看做贯穿整个课堂的“暗线”,犹如战斗机强劲的发动机;民主和创新是数学味课堂在当下及将来取得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的两个尾翼。
1.显性两翼:数学化情境与数学化语言
走进小学的数学课堂,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感受到“数学味”的恐怕就是情境和语言。
(1)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引发“数学味”课堂
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在《认识乘法》一课中,呈现“游乐场的一角”,抛出“你发现了什么?”陷入“学生踊跃发言近十分钟没有切入主题”的尴尬境地,一节数学教学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概念起始课“沦为”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其实,如果我们适当地加以调整,在出示情景图后追问: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是怎样在游乐场玩的(过山车两人坐一个座位,火车三人坐一个座位,缆车四人坐一个座位)?接着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最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坐过山车的、开火车的、坐空中缆车的各多少人。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从上不难看出,判断能否形成真正的“数学味”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差异和氛围营造的简洁与否,而应归根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是否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做出数学的思考,这才是最关键的。
(2)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说出“数学味”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
对教师而言,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叙述、说明、应用都必须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
2.显性内核:亲历数学建模过程,使思维过程“数学化”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建模”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和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与选择的过程。
后记
也许真的是对“轴对称图形”思考太多——文章开始的《奇妙的剪纸》是本单元的“综合实践课”内容。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文章结构竟如书中一幅教学插图——战斗机的模样,外显和内涵相互作用,整体发挥育人功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数学的味道。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著.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2]张奠宙、孔凡哲等著.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许卫兵著.简约数学教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10月第1版
[5] 『教育文化论丛』2010书写儿童记忆的关键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金陵汇文学校)
近日,听了一节市级展示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奇妙的剪纸》,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既有关于中国剪纸的历史介绍,又有各种剪纸的技巧传授,学生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剪出了各种各样“奇妙”的窗花,最后课堂在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赏析中结束。听完后,大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突然脑海中蹦出一個词:“数学味”。
我们需要构建怎样具有“数学味“的课堂?“数学味”应该更多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特点,既是一种可以外显让大家一眼看出来的课堂呈现,更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在体现,是一种数学魅力的集中体现。笔者尝试提出这样一个形如“战斗机”的数学课堂模式,不到的地方还请同仁指正。
二、践行
数学化情境的和数学化语言作为战斗机双翼,数学建模是战斗机主体,此二者整体构成数学味课堂最重要的显性部分,可谓“明线”;数学思想可以看做贯穿整个课堂的“暗线”,犹如战斗机强劲的发动机;民主和创新是数学味课堂在当下及将来取得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的两个尾翼。
1.显性两翼:数学化情境与数学化语言
走进小学的数学课堂,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感受到“数学味”的恐怕就是情境和语言。
(1)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引发“数学味”课堂
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在《认识乘法》一课中,呈现“游乐场的一角”,抛出“你发现了什么?”陷入“学生踊跃发言近十分钟没有切入主题”的尴尬境地,一节数学教学中认为非常重要的概念起始课“沦为”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其实,如果我们适当地加以调整,在出示情景图后追问: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朋友们是怎样在游乐场玩的(过山车两人坐一个座位,火车三人坐一个座位,缆车四人坐一个座位)?接着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最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坐过山车的、开火车的、坐空中缆车的各多少人。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从上不难看出,判断能否形成真正的“数学味”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差异和氛围营造的简洁与否,而应归根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是否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做出数学的思考,这才是最关键的。
(2)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说出“数学味”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
对教师而言,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叙述、说明、应用都必须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
2.显性内核:亲历数学建模过程,使思维过程“数学化”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建模”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和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与选择的过程。
后记
也许真的是对“轴对称图形”思考太多——文章开始的《奇妙的剪纸》是本单元的“综合实践课”内容。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文章结构竟如书中一幅教学插图——战斗机的模样,外显和内涵相互作用,整体发挥育人功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数学的味道。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著.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2]张奠宙、孔凡哲等著.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许卫兵著.简约数学教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10月第1版
[5] 『教育文化论丛』2010书写儿童记忆的关键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金陵汇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