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别让背景材料缺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fi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背景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被有意淡化,这也许是对传统教学中每每先字词,再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的程式化教学的反叛,但是,我们在对待背景材料时往往矫枉过正。不可否认的是,背景材料对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的理解至关紧要,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地利用背景材料,会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也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一、要更准确全面地理解作品,必须走近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时代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作家都十分重视背景材料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遽论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大凡好文章都是作者有所感,情动而辞发,在文章里融入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着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当代语用学理论认为,文章的背景性材料是内隐性的,是间接的,但它对理解文意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远远要大于文章的外显性語境。像鲁迅的文章,重要信息都比较内隐,必须借助背景材料才能准确而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一文中强调:“‘文学的’话语只有载有作者的名字时才被接受;每一个诗或小说文本,必须说明它写作的时间、地点和有关事项。归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这种资料。”福柯的话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其实,当前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则作品的意义就很难得到揭示,学生就很难对课文作出准确深入的理解。背景材料对理解课文之重要,作家的感受也许更强烈些,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曾说过:“我每独发奇想,并为中国将来的初中生、高中生祈祷——祈祷他们和他们的将来能上这样的语文课: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是词是小说是散文或古今中外,老师先讲作者生平、命运;接着讲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接着讲作者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判断一位老师的教学责任和水准,主要看其在以上方面收集了多少有价值的资料,向学生讲了多少有意义的值得听的内容。”梁晓声是以一位作家的身分来看待中学语文教学的,其观点未免显得偏颇,但他强调背景材料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这正是他的切身体验,是很有道理的。
  二、要想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深入理解,背景材料不可或缺阅
  阅读教学过程其实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同的背景材料可以使读者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曾问学生:“怎么理解‘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如果就文论文,显然,学生很难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话来印证。于是我用多媒体打出了朱自清的生平介绍,学生看过后,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根据朱自清的名“自清”和朱自清平日爱荷的习惯,认为作者写荷塘是作者爱荷,是以荷自喻,体现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又不能摆脱世俗的矛盾心情。有的根据课后的写作时间1927年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再联系作者一贯思想,认为作者心里的不宁静正是作者思想矛盾的反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共产党轰轰烈烈的革命,对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来说有些无所适从。他既向往光明,又徘徊反顾,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断袭扰着他,心里怎能平静呢?还有学生认为作者的不宁静是荷塘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本身引起的,没有什么深意。背景材料的展示,使学生封闭的思维被打开,他们结合背景材料对这句话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是阅读主体根据自己文化积淀和对背景材料的不同获取所进行的审美活动,这正是阅读的魅力之所在。
  三、背景材料可让学生对文本的错误解读回到正确的方向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由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不足,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局限,学生对文本往往会有错误的解读。对此,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否定,很难让学生完全信服,这时,出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偏颇和错误。例如我在上《归去来兮辞》时,有学生认为陶渊明辞官是做不上大官耍脾气,说他把官场是比作牢笼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还有学生认为陶渊明可能是贪污犯,小序中说“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在担任彭泽令八十余天后,他的境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了,而且还有车有船有仆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童仆欢迎”)。学生对陶渊明了解不多,再加上他们的人生经验的原因,看陶渊明是用当下人们对待官场的态度看待的,明显有以已之心度陶渊明之腹的味道。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正确的认识,我给学生搜集并展示了以下背景材料:①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在诔文中称赞他的品行“璿玉致美(像璿玉一样的尽善尽美,)”“桂椒信芳(像桂椒那样确实芳香)”,还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②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③梁启超极欣赏陶渊明真实、自然的个性。他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就数陶渊明”,说陶渊明“只是顺着自己本性的自然。‘自然’是他的理想的天国”,陶渊明“做人很下艰苦功夫,目的不外是保全他的‘自然’。”说陶渊明“爱自然的结果当然爱自由,渊明一生都在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④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通过上面背景材料的展示,学生认识到自己对陶渊明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从而将学生对陶渊明的错误认识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六中。
其他文献
《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十九年间解牛无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呢?皆因庖丁找准了下刀的位置,一点突破,骨肉迎刃而解,费少而功多。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能找准切入点,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一个字入手,激发思考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求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透
一说起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常感慨不好教,学生们则感慨不好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典型的高耗低效教学。据笔者数年来对任教学校学生的了解,90%左右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效果不理想”。这个数据未必全面,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反思一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觉得要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必需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以下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遇见”是一种情怀,当学生与作者在简单的文字中相遇,一旦碰撞出火花,学生的生命意识就得到了唤醒,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得以爆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意识、解读意识唤醒,让学生在自我解读或与同学分享的过程中重构文本,这样的课堂是极其有意义的。  在教学《登建康赏心亭》时,我精心设计的预习作业让我遇见了学生精彩的学习活动。教学前我选了两位喜欢历史的同学对辛弃疾的生
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我对所任教的高二两个文科班120名学生就教材的“名著导读篇目”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过原著的人很少,而通过网络阅读和看过影视剧的人居多。这样的情形让人深思。当今的90后、00后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既然学生借助网络媒体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那么我们老师就不应一味地扼杀学生的这种喜好,而应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诵读古诗文,能使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内涵得以丰富,胸襟变得开阔,获得净化,心智受到启迪。正因为如此,许多脍炙人口、情怀荡漾的古诗词篇目充实到了语文教材中,这些古诗词闪耀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洋溢着中华民族的激情。因而,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
【摘 要】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有效途径研究,注重从不同角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师生齐心协力,既大胆引进活水,又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即“开放带来活力,超越促进突破”,这是一种合理有序有效的建设中学生校园文学社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学 文学社 建设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好语文活动,办好中学生文学社团,把办好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校园文学活
在《祝福》中,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婆婆和大伯可以说是祥林嫂两次不幸的根源,祥林嫂嫁而守寡,婆婆便利用封建礼教授予她的族权,卖掉祥林嫂为自己的儿子娶妻,如果不是婆婆这样做,祥林嫂或许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安稳地生活下去,而最终却被卖改嫁,自己永远背上了不忠的耻辱,受人鄙视、讥讽。在贺家,祥林嫂遭遇夫死子亡的不幸之后,大伯也是利用封建礼教授予的族权,收回房屋,赶走祥林嫂,使嫁而再寡的祥林嫂再次生活
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以人教版为例,包括《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苏教版中的“文化论著研读”有《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从这两种版本的教材选择来看,对于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点,编者都是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选修课程,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运用好这些文化论著,使其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
《百合花》是女作家茹志鹃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的一篇小说。入选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小说清新、质朴、俊朗。细细品来,如出水芙蓉,淡雅芬芳的气息迎面扑来。小说讲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我”是文工团的一名女干部,因为要打仗了,团里让一个小通讯员护送我到后方的一个包扎所里去。到了包扎所后,小通讯员在问老乡借被子时,和一个结婚刚刚三天的新媳妇有了一点小误会。后来,小通讯员为了救担架队员,牺牲了。新
教学的双边活动无不渗透着思想感情,因为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场所,它需要融入感情,融入心血,需要去开启,去创造。同时,“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通过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用心地思考和积极地动手操作,还可以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内化,进而形成个人能力,从而把单一的“知识课堂”转变成“情感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五情”阅读教学模式,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