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要下井了,43岁的蔡守成默默地给两只耳朵都戴好抗噪声防护耳罩,然后再戴上安全头盔。25年的矿工生涯,让蔡守成的肤色呈现一种“洗不净的白”,胡子拉碴,两只耳朵上灰黑色防护耳罩显得有些滑稽。但蔡守成不以为意,因为他的一只耳朵已经处在半聋状态,如再不及时保护,两只耳朵恐怕都保不住。
“很多事,都是到了自己身上,才知道可怕。”蔡守成说,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和老乡一起跑到东北,在私人矿井打工。那时,东北很多国营矿已被挖空,只剩一些储藏量极低的分散矿脉,不具备大型开采价值,就包给私人老板开采。那时,18岁的蔡守成和工友们每天早上6点就上工,全身脱得一丝不挂,腰上拴一根绳子,拖着一个大筐,在手肘和膝盖绑上用废旧车轮胎做成的“护肘”和“护膝”,膝肘并用爬进低矮的坑道里——这是漫长的一天,从里面拖出40筐煤,可以挣20块钱。
“那时哪有什么劳动保护?或许国营矿的有吧,我们下井连裤衩都舍不得穿,因为一天就得被刮得稀烂。”蔡守成说,当时井下钻机没有湿凿技术,都是干凿,钻机一响,坑道里粉尘弥漫。很多工友连口罩都不戴,只在头上缠块布,仗着年轻力壮硬扛。没几年,蔡守成的老乡中就有两个得了尘肺病,人变得像是瘪了气的气球一样,被送回老家,蔡守成再没见过他们。
即便如此,工友们仍没想过去找老板索要防尘面具之类的劳保用品,因为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东西。随后的十几年中,情况逐渐变化,如今,蔡守成已是一家规模较大私人矿上的班长,工作环境不再那般恶劣,基本的劳保用品都能够配齐。2017年时,他突然发现右边的耳朵听力下降。去医院看,医生说,是因为长期在井下操作钻机,高噪音环境导致神经性耳聋,并警告再不防护,两只耳朵可能全聋。
他把消息带回矿里,矿里意识到在保护听力方面做得不够,立刻给他和工友们配了专门的耳罩。很多年轻人嫌难看不肯戴,只有蔡守成在坚持。
“我不能聋,我还要养家。”蔡守成说完,快步走向升降机,那里通向深邃的坑道。
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让很多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企业灰暗环节暴露在阳光下,各种生产事故、劳动安全案例的涌现,一方面推动了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逐渐让人们的安全意识得以提升、健全。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劳动保护的问题,而且都知道‘这是企业必须提供的一种保障’,关系到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一家工程装修公司的负责人说,十几年前,他带工人搞装修,砸墙的力工连手套都没有。现在,力工的操作基本全靠风镐,干起活儿来头盔、防尘面具、防砸靴子一应俱全。公司不给工人配齐劳保用品,工人都不肯上岗。
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断演化,保障工人劳动安全的防护用品也随之不断改进。在这一点上,经营了几十年劳保用品商店的姜桂英最有发言权。她用鞋来举例,当初店里销售的劳保鞋只有军绿色的解放鞋一种,底薄但耐穿。如今,劳动保护类的鞋已经演化出几十种甚至更多,有的是衬着钢板防砸,有的采用百分百绝缘材料用于带电作业,还有的是鞋底经过特殊处理不怕刺伤,即便是最普通的劳保鞋,也分化出各种材质。
“过去劳保鞋没有包装,就一张纸卷着。现在的劳保鞋都是有品牌、有固定厂家、有产品合格证的正规商品,品质甩了过去几条街都不止。”姜桂英说。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无论企业还是普通个体劳动者,对劳保用品都已经非常重视,做零活儿的农民工经常到她店里购买防粉尘的口罩以及绝缘耐磨手套。企业订户在做大宗采购时,非常在意劳保用品的实际效果、品牌,而不是像若干年前那樣,尽可能挑便宜的去糊弄职工。
“高质量的劳动保护,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一家中型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该企业野外作业岗位较多,他们公司特意去上海一家知名工装订制企业,以冲锋衣为蓝本订制了一套能够完全抵抗雨雪,内部可添加羽绒夹衬甚至加装增热贴的工作服。这种工装下发后,职工们野外作业的积极性变高,出勤率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更多企业在意劳动保护用品的保护功能。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说:“讲一个最实在的理由,现在时代不同了,法律很健全,职工一旦发生危险,企业付出的成本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做好劳动保护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的关注点是安全成本,职工的关注点则更多是人身安全、健康以及每个细分工种的人性化设计。之前,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并不完全契合,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很多企业中,工会往往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例如在辽河油田的欢喜岭采油厂热注一区,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业燃料油,燃烧时空气中弥漫粉尘,原有配发给工人的劳动保护口罩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职工们将情况反映给张建辉,张建辉是欢喜岭工会的首席职工代表之一,他立刻与厂领导直接沟通,在极短时间内,一大批具有过滤粉尘和有害物质的大品牌专业防护口罩就配发到了职工手中。
另一家企业的工会负责人介绍,该工会专门建立了劳动保护监察队伍,时刻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在企业内开展劳动保护知识专题培训。
“维护职工利益,首先就应该避免职工在工作岗位上遭遇任何侵害,无论是工具、保护用品还是安全操作规范,都不能忽视。”该负责人说。
“很多事,都是到了自己身上,才知道可怕。”蔡守成说,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和老乡一起跑到东北,在私人矿井打工。那时,东北很多国营矿已被挖空,只剩一些储藏量极低的分散矿脉,不具备大型开采价值,就包给私人老板开采。那时,18岁的蔡守成和工友们每天早上6点就上工,全身脱得一丝不挂,腰上拴一根绳子,拖着一个大筐,在手肘和膝盖绑上用废旧车轮胎做成的“护肘”和“护膝”,膝肘并用爬进低矮的坑道里——这是漫长的一天,从里面拖出40筐煤,可以挣20块钱。
“那时哪有什么劳动保护?或许国营矿的有吧,我们下井连裤衩都舍不得穿,因为一天就得被刮得稀烂。”蔡守成说,当时井下钻机没有湿凿技术,都是干凿,钻机一响,坑道里粉尘弥漫。很多工友连口罩都不戴,只在头上缠块布,仗着年轻力壮硬扛。没几年,蔡守成的老乡中就有两个得了尘肺病,人变得像是瘪了气的气球一样,被送回老家,蔡守成再没见过他们。
即便如此,工友们仍没想过去找老板索要防尘面具之类的劳保用品,因为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东西。随后的十几年中,情况逐渐变化,如今,蔡守成已是一家规模较大私人矿上的班长,工作环境不再那般恶劣,基本的劳保用品都能够配齐。2017年时,他突然发现右边的耳朵听力下降。去医院看,医生说,是因为长期在井下操作钻机,高噪音环境导致神经性耳聋,并警告再不防护,两只耳朵可能全聋。
他把消息带回矿里,矿里意识到在保护听力方面做得不够,立刻给他和工友们配了专门的耳罩。很多年轻人嫌难看不肯戴,只有蔡守成在坚持。
“我不能聋,我还要养家。”蔡守成说完,快步走向升降机,那里通向深邃的坑道。
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让很多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企业灰暗环节暴露在阳光下,各种生产事故、劳动安全案例的涌现,一方面推动了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逐渐让人们的安全意识得以提升、健全。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劳动保护的问题,而且都知道‘这是企业必须提供的一种保障’,关系到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一家工程装修公司的负责人说,十几年前,他带工人搞装修,砸墙的力工连手套都没有。现在,力工的操作基本全靠风镐,干起活儿来头盔、防尘面具、防砸靴子一应俱全。公司不给工人配齐劳保用品,工人都不肯上岗。
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断演化,保障工人劳动安全的防护用品也随之不断改进。在这一点上,经营了几十年劳保用品商店的姜桂英最有发言权。她用鞋来举例,当初店里销售的劳保鞋只有军绿色的解放鞋一种,底薄但耐穿。如今,劳动保护类的鞋已经演化出几十种甚至更多,有的是衬着钢板防砸,有的采用百分百绝缘材料用于带电作业,还有的是鞋底经过特殊处理不怕刺伤,即便是最普通的劳保鞋,也分化出各种材质。
“过去劳保鞋没有包装,就一张纸卷着。现在的劳保鞋都是有品牌、有固定厂家、有产品合格证的正规商品,品质甩了过去几条街都不止。”姜桂英说。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无论企业还是普通个体劳动者,对劳保用品都已经非常重视,做零活儿的农民工经常到她店里购买防粉尘的口罩以及绝缘耐磨手套。企业订户在做大宗采购时,非常在意劳保用品的实际效果、品牌,而不是像若干年前那樣,尽可能挑便宜的去糊弄职工。
“高质量的劳动保护,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一家中型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该企业野外作业岗位较多,他们公司特意去上海一家知名工装订制企业,以冲锋衣为蓝本订制了一套能够完全抵抗雨雪,内部可添加羽绒夹衬甚至加装增热贴的工作服。这种工装下发后,职工们野外作业的积极性变高,出勤率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更多企业在意劳动保护用品的保护功能。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说:“讲一个最实在的理由,现在时代不同了,法律很健全,职工一旦发生危险,企业付出的成本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做好劳动保护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的关注点是安全成本,职工的关注点则更多是人身安全、健康以及每个细分工种的人性化设计。之前,企业和职工的需求并不完全契合,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很多企业中,工会往往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例如在辽河油田的欢喜岭采油厂热注一区,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业燃料油,燃烧时空气中弥漫粉尘,原有配发给工人的劳动保护口罩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职工们将情况反映给张建辉,张建辉是欢喜岭工会的首席职工代表之一,他立刻与厂领导直接沟通,在极短时间内,一大批具有过滤粉尘和有害物质的大品牌专业防护口罩就配发到了职工手中。
另一家企业的工会负责人介绍,该工会专门建立了劳动保护监察队伍,时刻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在企业内开展劳动保护知识专题培训。
“维护职工利益,首先就应该避免职工在工作岗位上遭遇任何侵害,无论是工具、保护用品还是安全操作规范,都不能忽视。”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