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团”荣誉档案】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1947年组建。革命战争年代,战功卓著,团队英模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平建设时期,屡创佳绩,出色完成70多项军事演习、国防施工、地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出国维和等重大任务。
上世纪60年代,该团培育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1962年10月22日,該团正式建成“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向官兵开放。从此,该团历代官兵坚定地踏上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光荣征程。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第四班为“雷锋班”。2003年2月27日,沈阳军区命名雷锋生前所在连为“雷锋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党全军全社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在神州大地上涌起了波澜壮阔的学雷锋热潮。
50年来,该团党委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不懈传承雷锋精神、培育雷锋传人,使团队成为全国全军学雷锋的一面旗帜。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军区“学雷锋标兵团”、“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先后有800多名官兵被团以上单位评为学雷锋标兵,49名官兵荣获军区学雷锋荣誉章。被社会各界亲切地誉为“雷锋团”。
初春的东北大地上残雪斑驳,朝阳用金色的画笔将抚顺一座普通的军营装点得灿烂耀眼。走进其中,即使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心中仍会泛出丝丝暖意。这是一支气质独特的部队,不仅仅在于雷锋曾是其中一员,而是50年来,这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在用行动努力实践着,要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因为———
雷锋恐怕是当代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士兵。有3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雷锋活动。雷锋又是文艺作品中被赞颂最多的士兵。自1963年以来,全国几十家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关于雷锋的著作450余种。雷锋,没有将军的赫赫战功,没有文豪的鸿篇巨著。这个极其普通的“一滴小小的春雨”,却以短暂的22个春秋大写了中国士兵形象,经久不衰地感动一个民族,激励几代中国人。
“这么好的人,能是真的吗?”
——听了雷锋的故事,少年有些疑惑地问父亲
远远地,一尊栩栩如生的塑像吸引了我正在搜寻的目光:面带微笑的雷锋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旋律中迈着轻盈的步伐前进……22岁的永恒生命定格于瞬间,平静地矗立于军营中,凝视着他走后的岁月流年。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冬日,一对来自河南乡村的父子为了寻找真实的雷锋,千里迢迢来到了“雷锋团”。父亲张守仁对儿子张波从小疼爱有加。张波也很争气,在学校年年都是优秀。自从父母离异后,张波变得不爱学习,还染上赌博、小偷小摸的恶习。对儿子无技可施的张守仁去学校准备给儿子办退学手续,恰好遇到学校召开学雷锋报告会。精彩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张守仁。回到家后,他便经常把听到的雷锋故事讲给儿子听。有一天,张波突然问父亲:“这么好的人,能是真的吗?”张守仁带着儿子坐汽车、乘火车,风尘仆仆地来到雷锋纪念馆。在大量的史实面前,张波不仅相信雷锋的存在,还深深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回到家乡后,他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刻苦学习,一年后考上了重点高中。
50年来,雷锋的名字一直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雷锋精神不仅感动着万千莘莘学子,同样也影响着“雷锋团”的战友们。2006年入伍的郑甫仁不仅是典型的80后,更是富二代。他在家开名车、穿名牌,新兵期间还抽“中华”,到了部队连衣服也想雇人洗。然而在“雷锋团”浓郁的文化氛围感召下,郑甫仁的人生从华丽转身,当兵五年完成了从“魔鬼士兵”到“金牌班长”再到“拼命三郎”的人生三级跳,三次荣获三等功,被团里评为“十大学雷锋标兵”。
2009年12月18日,雷锋70岁生日那天,雷锋的亲密战友乔安山亲自把孙女乔婷娇送到纪念馆当一名解说员。抚摸着雷锋塑像,乔老哽咽地说:“班长,我把孙女送来宣讲您的事迹来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世人永远记住您,让您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好人越来越多……”
“无论你走向何方,你都不要忘记,你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雷锋团;无论你在哪里,你都不要忘记,你和雷锋的伟大名字连在一起!”
——“雷锋团”复转军人荣誉证书扉页上的一句话
如果说当年雷锋雨夜翻山越岭送老大娘,道别时留下的那句“我叫解放军,家住中国”,已成为历史上空的回响,那么,雷锋班第17任班长郑金宝雪夜跋涉百里传播雷锋精神,就是时代壮歌。那天,正在组织训练的郑金宝突然接到团政委的电话,要求他第二天早晨8点必须赶到抚顺市武警支队做一场学雷锋报告。当时的“雷锋团”驻地距抚顺市区54公里,天降大雪公共汽车已停运。他担心误了报告会,决定连夜走着去。就这样,他从下午5点多钟一直走到第二天早晨,先后翻过了11座大小山岭,穿过了3条冰河。7点55分,当郑金宝准时出现在报告厅门口时,武警官兵被一身冰雪的郑金宝惊呆了。当得知他整整走了一夜时,支队政委含着眼泪给郑金宝敬了一个军礼,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报告会还没开始,你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雷锋团”官兵带头学雷锋讲诚信,做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的实践者传播者。1997年2月的一天,雷锋班第十九任班长李有宝出差回部队。在沈阳南站售票大厅,他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哭成泪人的妇女。见此情景,他连忙上前问道:“大嫂,遇到什么难心事了?”“大兄弟,我的钱包让人偷了,回不去家了,这可怎么办啊? ”那位妇女说完又哭开了。“你家在哪?”李有宝又问。“在辽阳。”李有宝听她说完掏出了仅有的100元钱递给这名妇女,并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快买了票回去吧。”然而,2个多月后,雷锋班却奇怪地收到了一封署名“谢雷”的来信和随信夹寄的100元钱。“谢雷”在信中说,她就是李班长上次给钱的那个妇女。 她说她是骗子,但自从骗了解放军的100元钱后,心里怎么也不踏实。 特别是她从电视上认出她骗的人竟是雷锋班班长时,心里更不安稳了,雷锋班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自己反过来还骗他们,深感内疚,因此,就将这100元钱还给李班长,并请求谅解, 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了。
“这是雷锋团官兵保护抚顺人民的见证。”
——看到被鲜血染红的12根拉绳后,时任抚顺市长动情地说
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抚顺的公共汽车上,一位战士从始发站一上车就站在一块车窗前。其实车上有空座,人们几次招呼他坐下来,他总是报以微笑致谢。直到这位战士下车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地方坏了半块玻璃,风雪从那儿涌入。谁也不知道那位战士的姓名,但知道他下车的那站是“雷锋团”的驻地。
50年来,“雷锋团” 坚守“雷锋传人最听党的话,带着责任走天涯”的理想情怀,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万难莫挡、攻坚啃硬”精神,先后遂行抗洪抢险、除雪救灾等36项急难险重任务,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1995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无情地向辽宁省抚顺市奔袭而来。
抚顺告急!沈阳告急!
抚顺市碾盘乡,肆虐的洪水冲毁了河堤,顷刻间,该乡100多间民房全部被洪水吞没,求生的本能使120多名群众挤在一座房顶上。情况万分危急!
一次、二次,一连五次官兵们驾驶冲锋舟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水位越来越高。站在对岸的抚顺防总领导急得直转圈。
“唯一的办法就是趟出一条路,把群众转移出来。”团长马剑、政委肖林发在仔细分析情况后定下了营救方案。“首长,请让我去!”党员班长陈云辉一听说要探路,立刻请缨。“让我也去”,党员周成军跑到了前面。“我也去”、“我也去”……營救分队的80名战士全都拥到了团长、政委跟前。最后,团首长从中挑选了3名水性好的战士,由班长陈云辉带领,每人腰系一根缆绳,跳入滔滔洪水之中。经过近1个小时的殊死搏斗,他们徒步探出了一条长70米的“之”字形浅水路,这次探路的成功,使整个救援工作出现了转机。80名战士5人一组,手挽着手,沿着这条“生命之路”, 将120多名群众分批救了出来。抚顺市委和当地群众联名为他请了一等功。
2005年夏天,抚顺地区暴发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位于浑河中心岛上的一座220万千伏高压输电铁塔,在洪水的猛烈冲刷下,塔基岌岌可危!铁塔一旦被冲倒,抚顺市230万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也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雷锋团”临危受命。团长初庆华、参谋长于洋率领官兵在不足900平方米的塔基上,只能靠人工打桩、肩拉背扛,很多战士的双手在打夯时磨得血肉模糊。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洪峰到达前,筑成了一条70多延长米的坚固围堰,保住了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市领导在看到被官兵鲜血染红的12根拉绳和3个打夯用的筑头后,动情地说:“这些绳子和筑头是雷锋团官兵保护抚顺人民的见证,我们要把它永久珍藏”。
“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省长彼德在雷锋展室留言本上写下的话
2004年4月,“雷锋团”274名官兵,作为中国第一支工程兵维和分队奔赴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利比里亚。260个维和日子里,他们将雷锋精神铭刻在利比里亚人民的心中。“中国雷锋”蓝盔熠熠闪耀非洲。
该团维和官兵把雷锋纪念馆建在了非洲大地上。独具特色的纪念馆很快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一道亮丽的风景。雷锋展室悬挂着150幅雷锋学习、工作、生活的图片展板,还悬挂了雷锋连连旗和雷锋班班旗,摆放了数百本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这个展室先后接待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官员、利比里亚外交部长等5位将军、60多位军事观察员和文职人员,以及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瑞典、孟加拉等国的维和官兵和千名当地群众。“中国雷锋”一时成为利比里亚人民向往和平的精神动力。
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雷锋团”正在塞斯特斯河上架设贝雷钢桥,钢桥连接完毕,只剩下敷设桥板。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5昼夜。大队长初庆华下达了已完成当天任务的部队登车返营的命令。突然,一个黑人妇女抱着孩子越过警戒线,哭喊着“上帝!救救我的孩子!”翻译跑上前向初大队长报告:“孩子高烧昏迷,急需到对岸红十字医院抢救。”大爱无疆。初庆华面对疲惫不堪的部队,还有非法武装人员不时射来的子弹,果断下达了继续架桥的命令。
两岸的当地群众被中国军人感动,加入了架桥行动,上百名妇女儿童跳起了非洲舞蹈,唱起了宗教祭祀歌,为“中国雷锋”加油祈祷。4个小时过去了,钢桥架设成功。这座桥被利比里亚政府命名为“友谊桥”。
2004年6月19日,绥德鲁市供水站两罐1000多公斤的氯气发生大量泄露。氯气迅速在整个城市上空漫延,树木、杂草和动物被毒死,当地群众纷纷撤离家园。生死关头,“雷锋团”的官兵冲上去了!这场生死考验的战斗,“雷锋团”留给利比里亚人民又一个永久的记忆。
在返回途中,黑人群众反复呼喊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雷锋!”
维和的8个多月里,“雷锋团”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架设桥涵21座,抢修道路678公里,打通了4条重要干线。把雷锋精神播撒在非洲大地,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雷锋团”凯旋时,驻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向他们赠送了一块浮雕牌匾,上边写着:“中国雷锋永恒”。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50年来,一茬茬的兵来到“雷锋团”,又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不仅当兵学雷锋,更是一辈子做雷锋,无论走到哪里,都做传播雷锋精神的火种。
50个春秋,每当想起雷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炽热的情愫在弥漫,一种深切的怀念在升腾,一种崇高的精神在召唤,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人们都会踏着你的足迹,与你一路同行!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1947年组建。革命战争年代,战功卓著,团队英模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平建设时期,屡创佳绩,出色完成70多项军事演习、国防施工、地方工程建设、抢险救灾、出国维和等重大任务。
上世纪60年代,该团培育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1962年10月22日,該团正式建成“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向官兵开放。从此,该团历代官兵坚定地踏上了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光荣征程。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第四班为“雷锋班”。2003年2月27日,沈阳军区命名雷锋生前所在连为“雷锋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党全军全社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在神州大地上涌起了波澜壮阔的学雷锋热潮。
50年来,该团党委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不懈传承雷锋精神、培育雷锋传人,使团队成为全国全军学雷锋的一面旗帜。先后3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被评为“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全军学雷锋标兵集体”,军区“学雷锋标兵团”、“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先后有800多名官兵被团以上单位评为学雷锋标兵,49名官兵荣获军区学雷锋荣誉章。被社会各界亲切地誉为“雷锋团”。
初春的东北大地上残雪斑驳,朝阳用金色的画笔将抚顺一座普通的军营装点得灿烂耀眼。走进其中,即使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心中仍会泛出丝丝暖意。这是一支气质独特的部队,不仅仅在于雷锋曾是其中一员,而是50年来,这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在用行动努力实践着,要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因为———
雷锋恐怕是当代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士兵。有3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学雷锋活动。雷锋又是文艺作品中被赞颂最多的士兵。自1963年以来,全国几十家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关于雷锋的著作450余种。雷锋,没有将军的赫赫战功,没有文豪的鸿篇巨著。这个极其普通的“一滴小小的春雨”,却以短暂的22个春秋大写了中国士兵形象,经久不衰地感动一个民族,激励几代中国人。
“这么好的人,能是真的吗?”
——听了雷锋的故事,少年有些疑惑地问父亲
远远地,一尊栩栩如生的塑像吸引了我正在搜寻的目光:面带微笑的雷锋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优美旋律中迈着轻盈的步伐前进……22岁的永恒生命定格于瞬间,平静地矗立于军营中,凝视着他走后的岁月流年。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冬日,一对来自河南乡村的父子为了寻找真实的雷锋,千里迢迢来到了“雷锋团”。父亲张守仁对儿子张波从小疼爱有加。张波也很争气,在学校年年都是优秀。自从父母离异后,张波变得不爱学习,还染上赌博、小偷小摸的恶习。对儿子无技可施的张守仁去学校准备给儿子办退学手续,恰好遇到学校召开学雷锋报告会。精彩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张守仁。回到家后,他便经常把听到的雷锋故事讲给儿子听。有一天,张波突然问父亲:“这么好的人,能是真的吗?”张守仁带着儿子坐汽车、乘火车,风尘仆仆地来到雷锋纪念馆。在大量的史实面前,张波不仅相信雷锋的存在,还深深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回到家乡后,他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刻苦学习,一年后考上了重点高中。
50年来,雷锋的名字一直刻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雷锋精神不仅感动着万千莘莘学子,同样也影响着“雷锋团”的战友们。2006年入伍的郑甫仁不仅是典型的80后,更是富二代。他在家开名车、穿名牌,新兵期间还抽“中华”,到了部队连衣服也想雇人洗。然而在“雷锋团”浓郁的文化氛围感召下,郑甫仁的人生从华丽转身,当兵五年完成了从“魔鬼士兵”到“金牌班长”再到“拼命三郎”的人生三级跳,三次荣获三等功,被团里评为“十大学雷锋标兵”。
2009年12月18日,雷锋70岁生日那天,雷锋的亲密战友乔安山亲自把孙女乔婷娇送到纪念馆当一名解说员。抚摸着雷锋塑像,乔老哽咽地说:“班长,我把孙女送来宣讲您的事迹来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世人永远记住您,让您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好人越来越多……”
“无论你走向何方,你都不要忘记,你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雷锋团;无论你在哪里,你都不要忘记,你和雷锋的伟大名字连在一起!”
——“雷锋团”复转军人荣誉证书扉页上的一句话
如果说当年雷锋雨夜翻山越岭送老大娘,道别时留下的那句“我叫解放军,家住中国”,已成为历史上空的回响,那么,雷锋班第17任班长郑金宝雪夜跋涉百里传播雷锋精神,就是时代壮歌。那天,正在组织训练的郑金宝突然接到团政委的电话,要求他第二天早晨8点必须赶到抚顺市武警支队做一场学雷锋报告。当时的“雷锋团”驻地距抚顺市区54公里,天降大雪公共汽车已停运。他担心误了报告会,决定连夜走着去。就这样,他从下午5点多钟一直走到第二天早晨,先后翻过了11座大小山岭,穿过了3条冰河。7点55分,当郑金宝准时出现在报告厅门口时,武警官兵被一身冰雪的郑金宝惊呆了。当得知他整整走了一夜时,支队政委含着眼泪给郑金宝敬了一个军礼,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报告会还没开始,你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雷锋团”官兵带头学雷锋讲诚信,做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的实践者传播者。1997年2月的一天,雷锋班第十九任班长李有宝出差回部队。在沈阳南站售票大厅,他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哭成泪人的妇女。见此情景,他连忙上前问道:“大嫂,遇到什么难心事了?”“大兄弟,我的钱包让人偷了,回不去家了,这可怎么办啊? ”那位妇女说完又哭开了。“你家在哪?”李有宝又问。“在辽阳。”李有宝听她说完掏出了仅有的100元钱递给这名妇女,并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快买了票回去吧。”然而,2个多月后,雷锋班却奇怪地收到了一封署名“谢雷”的来信和随信夹寄的100元钱。“谢雷”在信中说,她就是李班长上次给钱的那个妇女。 她说她是骗子,但自从骗了解放军的100元钱后,心里怎么也不踏实。 特别是她从电视上认出她骗的人竟是雷锋班班长时,心里更不安稳了,雷锋班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自己反过来还骗他们,深感内疚,因此,就将这100元钱还给李班长,并请求谅解, 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了。
“这是雷锋团官兵保护抚顺人民的见证。”
——看到被鲜血染红的12根拉绳后,时任抚顺市长动情地说
同样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抚顺的公共汽车上,一位战士从始发站一上车就站在一块车窗前。其实车上有空座,人们几次招呼他坐下来,他总是报以微笑致谢。直到这位战士下车时,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地方坏了半块玻璃,风雪从那儿涌入。谁也不知道那位战士的姓名,但知道他下车的那站是“雷锋团”的驻地。
50年来,“雷锋团” 坚守“雷锋传人最听党的话,带着责任走天涯”的理想情怀,发扬战争年代形成的“万难莫挡、攻坚啃硬”精神,先后遂行抗洪抢险、除雪救灾等36项急难险重任务,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1995年7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无情地向辽宁省抚顺市奔袭而来。
抚顺告急!沈阳告急!
抚顺市碾盘乡,肆虐的洪水冲毁了河堤,顷刻间,该乡100多间民房全部被洪水吞没,求生的本能使120多名群众挤在一座房顶上。情况万分危急!
一次、二次,一连五次官兵们驾驶冲锋舟都没有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水位越来越高。站在对岸的抚顺防总领导急得直转圈。
“唯一的办法就是趟出一条路,把群众转移出来。”团长马剑、政委肖林发在仔细分析情况后定下了营救方案。“首长,请让我去!”党员班长陈云辉一听说要探路,立刻请缨。“让我也去”,党员周成军跑到了前面。“我也去”、“我也去”……營救分队的80名战士全都拥到了团长、政委跟前。最后,团首长从中挑选了3名水性好的战士,由班长陈云辉带领,每人腰系一根缆绳,跳入滔滔洪水之中。经过近1个小时的殊死搏斗,他们徒步探出了一条长70米的“之”字形浅水路,这次探路的成功,使整个救援工作出现了转机。80名战士5人一组,手挽着手,沿着这条“生命之路”, 将120多名群众分批救了出来。抚顺市委和当地群众联名为他请了一等功。
2005年夏天,抚顺地区暴发了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位于浑河中心岛上的一座220万千伏高压输电铁塔,在洪水的猛烈冲刷下,塔基岌岌可危!铁塔一旦被冲倒,抚顺市230万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也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雷锋团”临危受命。团长初庆华、参谋长于洋率领官兵在不足900平方米的塔基上,只能靠人工打桩、肩拉背扛,很多战士的双手在打夯时磨得血肉模糊。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洪峰到达前,筑成了一条70多延长米的坚固围堰,保住了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市领导在看到被官兵鲜血染红的12根拉绳和3个打夯用的筑头后,动情地说:“这些绳子和筑头是雷锋团官兵保护抚顺人民的见证,我们要把它永久珍藏”。
“我知道中国工程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利比里亚大吉达省省长彼德在雷锋展室留言本上写下的话
2004年4月,“雷锋团”274名官兵,作为中国第一支工程兵维和分队奔赴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利比里亚。260个维和日子里,他们将雷锋精神铭刻在利比里亚人民的心中。“中国雷锋”蓝盔熠熠闪耀非洲。
该团维和官兵把雷锋纪念馆建在了非洲大地上。独具特色的纪念馆很快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一道亮丽的风景。雷锋展室悬挂着150幅雷锋学习、工作、生活的图片展板,还悬挂了雷锋连连旗和雷锋班班旗,摆放了数百本中英文版的《雷锋故事》。这个展室先后接待了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官员、利比里亚外交部长等5位将军、60多位军事观察员和文职人员,以及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瑞典、孟加拉等国的维和官兵和千名当地群众。“中国雷锋”一时成为利比里亚人民向往和平的精神动力。
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雷锋团”正在塞斯特斯河上架设贝雷钢桥,钢桥连接完毕,只剩下敷设桥板。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5昼夜。大队长初庆华下达了已完成当天任务的部队登车返营的命令。突然,一个黑人妇女抱着孩子越过警戒线,哭喊着“上帝!救救我的孩子!”翻译跑上前向初大队长报告:“孩子高烧昏迷,急需到对岸红十字医院抢救。”大爱无疆。初庆华面对疲惫不堪的部队,还有非法武装人员不时射来的子弹,果断下达了继续架桥的命令。
两岸的当地群众被中国军人感动,加入了架桥行动,上百名妇女儿童跳起了非洲舞蹈,唱起了宗教祭祀歌,为“中国雷锋”加油祈祷。4个小时过去了,钢桥架设成功。这座桥被利比里亚政府命名为“友谊桥”。
2004年6月19日,绥德鲁市供水站两罐1000多公斤的氯气发生大量泄露。氯气迅速在整个城市上空漫延,树木、杂草和动物被毒死,当地群众纷纷撤离家园。生死关头,“雷锋团”的官兵冲上去了!这场生死考验的战斗,“雷锋团”留给利比里亚人民又一个永久的记忆。
在返回途中,黑人群众反复呼喊着刚刚学会的中国话:“谢谢中国雷锋!”
维和的8个多月里,“雷锋团”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架设桥涵21座,抢修道路678公里,打通了4条重要干线。把雷锋精神播撒在非洲大地,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雷锋团”凯旋时,驻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向他们赠送了一块浮雕牌匾,上边写着:“中国雷锋永恒”。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50年来,一茬茬的兵来到“雷锋团”,又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不仅当兵学雷锋,更是一辈子做雷锋,无论走到哪里,都做传播雷锋精神的火种。
50个春秋,每当想起雷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炽热的情愫在弥漫,一种深切的怀念在升腾,一种崇高的精神在召唤,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人们都会踏着你的足迹,与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