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实践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csolit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新记《大公报》,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它充满自由主义精神的犀利言论和“四不主义”的办报主旨,甚少论及被《大公报》同仁视为报业第一要务的新闻报道。《大公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高效率的报道流程,同样体现了报纸独立的舆论立场、高尚的报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昭示了它作为一份现代专业化报纸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公报》继承了抗日战争以来该报“文人论政,商业经营”的优良传统,奉循“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社训,力求经营独立、新闻客观、言论公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新闻理念,与西方报业追求新闻客观、言论独立的意识互通,这正是今天所谓“新闻专业主义”(Jounalism professionalism)的基本精神。①
  新闻专业主义19世纪末开始形成,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②
  本文试图从解放战争时期新记《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切入,对它的新闻专业主义特色略作评述。
  
  解放战争时期《大公报》的新闻报道
  
  新记《大公报》的灵魂人物——张季鸾先生曾说过:“报纸生命,首在新闻。”③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动荡,各阶级之间斗争激化,使得社会每日每时涌现大量新闻;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为了适应这种变动的需要,不得不每日每时去追逐新闻。但1945年以后,国民党的党报成了国统区势力最大的报纸。它们垄断大量“政策性新闻”的新闻源,想借此树立话语霸权,却因为完全是国民党的宣传工具,在群众中不具威信。一般的商业性报纸在硬新闻上无法与党报竞争,同时,市场驱动的办报活动使它们热衷报道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经验性新闻”,纵使有较高的销量,却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其可信度与受尊敬程度也不高。
  《大公报》在报道取向上体现了专业主义特色,在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大公报》的新闻报道不为满足“政府需要”,而是以“公众需要”为目标。这种“公众需要”不是简单的受众兴趣,而是基于在社会动荡时期人们需要信息以助决策而导致的对硬新闻的普遍偏好。
  在《大公报》的新闻报道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通讯。老报人唐振常认为,《大公报》的通讯与言论、专副刊是它广受重视与推崇的三大特色。④《大公报》在国内外都设有特派员,不仅遇到重要时事会有通讯专稿发来,就算是特派员在旅行途中,也不忘为报社写稿。解放战争的乱世,正好考验任何有担待的媒体。它们可以坚持专业的角度,将个别事件联系到大的社会结构变化,锲而不舍地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报道、精辟的分析,以营造丰富的思考空间。《大公报》的新闻通讯大都是资深记者所作,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深得读者喜爱。与今天有所不同,它更像新闻特写或调查报告,立场、态度、感情也更加明确,而且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可以将它们视为当时“深度报道”的典范。1947年2月27日至3月15日,王芸生参加了中国赴日记者团。回国后,以《日本半月》为题写了12篇通讯,发表于3月22日至4月15日的《大公报》。这12篇通讯就像一部全面、翔实的调查报告,报道战后日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审判战犯、赔偿问题、华人华侨各方面的情况,将日本军国主义正在复活的事实告知国人,由于美国的扶持,日本正在走着一条暗淡险峻的路,为日本的前途感到忧虑。历史证明《大公报》的确是有远见的。这一系列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今天看来仍有史料价值。
  
  《大公报》的专业主义特点总结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在于对媒介责任与功能的认定,由此拓展开去,独立地位、服务公众、客观报道,都是该核心的外延。专业主义又是一种情境主义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体制条件下,对媒介的社会责任与运作规范有不同的专业化诠释。陆晔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是下述三者之间的逻辑一致:市场经济的个人自主平等选择原则,民主政体的公民自由和人权原则,以及新闻业专业人格的独立与自主原则。⑤因此,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主要用来衡量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程度。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完全处于一种被严重压制扭曲的畸形状态。《大公报》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却具有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衡量的专业媒体的特点,并昭示了新闻业发展的科学健康的趋势。这些特点主要有——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要求传媒人对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履行的历史使命要有一种充分自觉。施拉姆认为,一种存在于整个新闻事业的负责态度,是真正专业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我们希望大众传播事业来完成社会改进的不可或缺的条件。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国难深重,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使之视报纸为改革社会、救国救民的利器。《大公报》之所以能够意志坚定地保持独立,坚持理性客观的新闻风格,皆是因为它对时代、国家与民族的深切关怀,始终秉承“文章报国”的志向。它的新闻聚焦国家大事,更关注民生疾苦,行使了为民请命、开启民智的功能。
  独立的立场。这与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脉相承。在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中,媒介作为“第四权力”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人格,在后来的社会责任论中演化为舆论监督的具体实践操作,继承并完善了这种监视守望的功能。《大公报》在解放战争中中道而行,一方面以言论努力证明它作为自由主义报刊相对独立的立场,更以报道新闻时的客观态度和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守望专业报纸的独立地位。
  专业的业务实践。《大公报》有专门的、较为科学的新闻制作流程,在运作上是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其新闻制作遵循新闻规律,讲求客观、理性、务实的风格。同时,它善于经营,为报纸自由主义理念的达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但盈利决不是运营报馆的终极目的。编辑与经营权的分割保证了报道的不受牵制和干扰,但这种分离不是绝对的,报人们正视二者彼此的影响,在关键时刻,经营管理要听命于编辑方针,也体现了同仁们对维护报格的重视。新闻专业主义是商业媒体盈利(business interests)和服务公众利益(publicinterests)这两个动因之间的矛盾和张力的产物,⑦《大公报》在这二者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高素质的报人队伍。喻国明提出,专业的传媒人应具有观照时代的境界,应在话语权的使用中承担责任,并具有理性与建设性的风格。⑧《大公报》人虽不尽是科班出身,但一般都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履行的历史使命更有一种充分自觉,为当时中国新闻界之翘楚。
  《大公报》在解放战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程度,在今天看来仍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今天的新闻界,也面临着和当时的《大公报》某些相同的话语场域:在其新闻理念中同样有专业主义的觉醒,但专业主义在话语实践中同样只是碎片与局域的呈现。《大公报》的责任意识,它的报道技巧,它的独立精神,以及同仁的素质,对今天的媒体改革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沈浩:《新闻理念与市场理念——两种新闻制作理念在当代美国的交锋》,《新闻大学》2002(夏)。
  ③张季鸾:《本报复刊十年纪念之辞》,《季鸾文存》。
  ④唐振常:《上海大公报忆旧》,《大公报人忆旧》(周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⑤⑦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中华传媒网(www.mediachina.net)。
  ⑥Wilbur Schramm,程之行译: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⑧喻国明:《传媒人才的专业主义标准像》,中国新闻研究中心(www.cddc.net)。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新成就、新亮点。仅“十五”期间和“十一五”的开局年,一项项新成就让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喝彩。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青藏铁路开通、三峡工程竣工、歼-10战斗机横空出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经济和工业进展与成就为代表,中国产业经济的火车头一往无前,迅疾飞驶。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各家行业报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将发生在本行业的那些能够让全社
期刊
朋友,你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吗?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给我们的部分大学生总结出“四不”特点:“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这虽不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但从普通大学到重点大学都普遍存在,却是事实。大学生带着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走进大学校园,加之全球实用主义盛行、功利主义至上,大学生极有可能被物化为技术纯良而不通人情世故的“工具人”,使“健全人格”与“获得技能”变得不能两全
期刊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1893年-1950年)的作品,由于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其美妙的旋律,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已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不朽的十大名曲之一。  《二泉映月》抒发的是阿炳对生活的无限感慨,它以含蓄、悠远的旋律,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深处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性,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乐曲结构清晰
期刊
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我国教育,在地区间、区域间、人群间有明显的相对发展差异。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逐步缩小贫困人口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国家策略。  教育救助对象:社会处境不利者、弱势群体还是“教育困境者”?目前在媒体和社会学、教育学研究中较多使用“教育弱势人群(群体)”、“社会(社会文化)处境不利人群”来指称教育贫困人口,而“弱势”、“社会(社会文化)处境不利”这类描述性的语词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我已经步入了可以被人称作“老头”的年龄。自然,学生就多了,有出息有成果的学生也就多了。看着学生成长,当老师的自然高兴。所以这几年中每当学生来找“老头”做些什么的时候,我就高兴一阵子。朱清河就是这时来找我的。本来他已经是单波教授的博士生,这个序也应该由单波来写的,但朱清河还是来找了我,说这个题目是在他做我的硕士生时就开始做的,我比较熟悉,我想这大概是属于“旧情难忘”吧。  在我带过的学
期刊
中国70%~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重要一点离不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历史证明,新闻传播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然而,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深受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从中国的农村实际来看,传统文化,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和思维习惯,制约着新闻传播功能的实现。    新闻传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及功能实
期刊
新闻法规的诞生是伴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新闻法制思想也是一样。同时,新闻法制思想的具体内容,又随着社会形态以及新闻传播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中国漫长的前新闻时期,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新闻传播主要依靠论辩与著书立说。因此,中国古代新闻法规体现在对言论发布与图书流传的限制与管理上。  第一个对言论进行管理的法规,见于记载的是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尚书·盘庚篇》中。盘庚想把都城迁往殷
期刊
清人袁枚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这就是说,文章首先应当在感情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一则新闻标题,能否以真挚强烈的感情打动人,唤起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兴趣,已成为衡量其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含蓄凝练,情感丰富,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恰当地借鉴诗歌,不仅能很好地表达新闻作品的内容与主旨,还能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进而收到最
期刊
网络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技术革命性的转折。但是新技术不是新媒体的专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可以共存共荣合作共赢的。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邯郸日报社于2005年8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邯郸新闻网,并于2006年5月开通了新闻论坛,随即在报网互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认为,报网互动,平添了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报社开通新闻网,延伸了平面媒体的触角。互联网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
期刊
原新华社山西分社借用记者高勤荣服刑8年之后,于2006年12月7日被提前释放。国内南方周末、民主与法制时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对其释放大做文章,重提8年前高勤荣入狱之事,多为高勤荣鸣冤叫屈,认为高勤荣是因为当年报道山西运城亿元造假案得罪了高官而被陷害的。这个“记者高勤荣案”不管是否存有冤情,从新闻传播视角审视之,它对当代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及体系建构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大的新闻学启示价值。  高勤荣入狱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