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TimBerners-Lee发明worldwideweb(WWW),MarcAndreessen和他的朋友推出浏览器的时候,他们改造了互联网。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带动了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尽管.com泡沫飞扬,但IT技术向整个社会的渗透始终不容忽视。Linux、ERP、IDC不只是个名词,我想更应该关注它们的实施。
Linux:自由与梦想的路很长
话题由2000年12月27日笔者参加的“第一届中国Linux企业应用研讨会”说起。两天的会议里,国内IT业界专业人士、著名Linux厂商、相关科研机构的代表群贤毕至。大家就Linux发展战略、企业级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重点讨论,国内外各大Linux厂商展示了它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特别是集群网络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专门讲述了集群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用户代表则就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专家的意见使笔者收益匪浅。
看来,Linux这个免费的操作系统——芬兰大学生LinusTorvalds首先于1991年开始开发的、经过遍布于全世界Internet上自愿参加的程序员的努力,加上计算机公司的支持,影响和应用已日益广泛,地位直逼WindowsNT。
说到Linux的应用,企业恐怕是首选。现在,一台Linux服务器可以支持300个用户同时工作而没有丝毫问题,而一台Linux打印服务器支持200~300台网络打印机更是轻松自如。Linux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各大数据库厂商纷纷将他们的数据库产品移植到Linux上来。到目前为止,已有Sybase、Informix、Oracle、IBM推出了基于Linux的数据库产品。Lotus也决定推出基于Linux系统的群件产品:Domino/Notes;Dell、HP、IBM、Compaq也纷纷推出采用Linux为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服务器。国内也有联想、浪潮等厂商加入这一行列。这些大型软、硬件厂商的支持足以增强用户使用Linux的信心。对于喜爱Unix,但又买不起商业版Unix的个人用户而言,Linux是其最佳的选择。因为Linux是一个完全的Unix兼容产品,可以让用户享受Unix的一切特性,但却完全免费。
有人说Linux界面很差。当初在使用Unix上有许多困难,现在Linux也有同样的情况。还有人说Linux应用太少。没有应用,因此就发展不起来。甚至到现在,还有人认为,Linux其实就是以前做Unix的网虫、黑客们的玩意儿,它的安全性很差。而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在高端的服务器端和低端的嵌入式系统中,Linux已经被大量使用。在这两个市场领域,Linux已经超过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
今天Linux所代表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一个软件本身的价值,超过一种软件对软件行业的影响。Linux在文化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大家都知道,微软花了20亿美元,4000个工程师,用了大约4年的时间开发出windows2000的产品。与之相反,RedhatLinux公司只有400人,红旗Linux目前有70多人。现在Linux在市场上靠什么和Windows一比高下?尤其是在服务器端。根据IDC的报告,2000年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25%,剩下的3/4仍然大部分会是Unix,而不是微软windowsNT。
当然,像其它的软件一样,Linux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行版种类太多、易用性不够、服务与技术支持不如商业软件和支持硬件种类相对较少等。尽管Linux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其目前已经处在濒临分裂、不兼容的边缘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称Linux有可能成为“Unix第二”。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Linux要想继续健康地发展,真正强大的对手不是Microsoft,而是它自己。各方协同自愿保持Linux同一性的努力力度一直不够。据专家称,任何时候你打开源代码进行查看,都会发现无法兼容的问题。给Unix带来无限麻烦的不兼容问题又在Linux上重演了。由于Linux毕竟是Unix的变种,它的成功可以看作Unix的发展。如果Unix不是变种太多而导致应用程序不兼容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其他操作系统生存的空间了。而Microsoft公司也就不可能形成今天Windows垄断的地位。这些对于尚处在发展阶段的Linux不能不说是前车之鉴。
Linux在中国的市场发展目前尚有误区。首先是桌面的争夺。桌面之争是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Linux与Windows争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Linux公司兵败屠城。因为靠出卖装机license或光盘根本就无法维持生计。Sun公司在以GPL许可证推出StarOffice办公套件并将其做为OpenOffice.org的开放源码项目后就一直保持缄默。而Corel公司直到现在,对计划推出的Linux桌面系统还是没有发表官方声明,并且Corel已经退出了Linux桌面市场,出售了自己的Linux产品线。这些都表明2001年将不会是Linux桌面系统的一年。其次是上市需求。中国Linux产业发展到现在,还是存在与.com同样的泡沫现象,即存在“炒作——上市——圈钱”这个俗套,而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市场应变能力不强、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不成熟。第三,对Linux产业发展的生态链的认识不够,没有发展Linux生态链的意识。Linux产业不是哪个公司“赢者通吃”,每个玩家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
谈到Linux在中国的发展,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刘博认为:首先建立和国际标准相兼容的标准,与国内外硬件、应用厂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推动Linux系列产品,如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等市场的形成,让市场和客户快速、广泛地了解Linux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努力促进国产硬件厂商和国产Linux操作系统厂商的联合,例如PC、外设、嵌入式、Internet接入厂商等等,重点扶持Linux市场,重点放在应用推广上。
Linux始终担负着成就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重任。但是,Linux到底能不能担当此重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是政府对Linux产业的态度。
目前,我国政府把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以及它的应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软件业又是信息产业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产业。Linux当然是中国软件业开发自主产品和技术的良机,不仅仅是因为Linux系统安全性强,而且能够为国家节省大笔购买国外操作系统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的Linux可将中国软件开发带入高端领域并进入国际市场,有力推动我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发展。
专家认为,公开、免费的Linux将是中国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而政府的声音是:要开发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
其次是Linux本身的问题。
Linux由于其本身开发中的组织特性,加之UNIX的遗风,使得Linux的扩张受到了自身先天的一些限制。发展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必须脚踏实地,而Linux的黑客习气将使它很难达到普通桌面用户所需的易用性。虽然Linux本身属于源代码公开的自由软件,但是一款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公开从某个层面上说是给安全留下了隐患。不论Linux是应用在服务器或者桌面,甚至嵌入领域,弊端是Linux不能够像UNIX那样应用在高端领域。而且Linux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也受到了Linux自身技术与服务上的限制,这将一直阻碍Linux作为中国操作系统的突围。
还有就是自由与商业能否并存值得关注。
开放源代码是自由软件的特点,任何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对其修改和扩充,所以自由软件的用户往往又是它的作者。因此,一个好的自由软件的开发队伍可能是相当庞大的,绝不亚于大型商业公司的开发队伍。这种开发模式已经创造了众多的奇迹,Linux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之所以要谈到自由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是因为中国软件产业对于自由的认识始终不能与市场和商业挂钩,而Linux恰恰是自由软件。利用Linux进行商业赢利模式有很多种类,而且其中也不乏汉化版本,但是要发展一套完善的自主操作系统必然要经过商业化市场的检验。而以Linux作为自主操作系统发展基础的话,必然要与商业软件模式结合。
自由软件与商业公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国内自由软件业还处于萌芽时期,还远远落后于国外。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内软件开发者水平不够,事实上中国软件开发人员的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文化的障碍。
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ERP是由美国GartnerGroup在九十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概念。但在中国的应用可追述到七十年代末。当初由机械部自动化所的一批精英从美国IBM公司带回来8本大书,堪称国内ERP(当时还称MRPII)圣经。首先在沈阳鼓风机厂作为部级或国家重点项目进行实施。
在过去10年间,SAP、Oracle、Baan等ERP厂商风光无限,SAP成为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Oracle也在短短数年间成为坐二望一的ERP领导厂商。然而到了世纪之交,许多ERP公司却面临困境,Nasdaq股指的波谲云诡使传统ERP厂商的市值大受影响。不少ERP公司的股票一度下跌了50%~80%,而ERP实施失败的例子也时有所闻。领国内ERP风气之先的SSA,于2000年4月被GoresTechnology收购。曾经十分活跃的Baan公司则在2000年7月被英国Invensys公司收购。就连ERP领域的龙头老大SAP公司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从1998年到2000年,SAP美国分公司三换CEO,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而今,在世界范围内,ERP系统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质疑。这套系统耗费的时间太长,投入太多,却没有达到它所承诺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此外,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ERP系统应用者,无论是自我创造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都没有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一家专门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的机构对美国年营业额在5亿美元以上并采用了ERP系统的公司进行的研究结果披露,ERP系统采用成本超过预计成本178%,安装时间超过预计时间的230%,使用后公司亏损率却达到了令人惊讶的59%。
ERP到了这份上,还怎么玩下去?ERP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各个应用部门,尤其是领导的全心参与,而绝非坐享其成。因为这是企业自己的系统,是应用部门自己的系统,自己不关心,谁能替您作主呢?但是,“ERP实施难以成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甚至一次行业会议竟然得出“中国ERP过去20年8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的结论。这给本来就比较凝重的ERP又增加了一些悲壮的色彩。
诚然,ERP系统将一家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职能如计划和日程安排、采购、生产、融资等的关键数据和沟通信息整合起来,而这种整合往往是跨地区、跨产品线、跨分销渠道、跨职能部门的。有些ERP系统甚至将促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其他职能也包括进来。系统供应商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详细的业务经营信息。比如对一个产品制造商来讲,这样的一套系统可以显示目前库存有多少原材料,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要消耗多少成本,现在已经拿到了多少订单,等等。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审查ERP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沟通和控制职能,就会清楚地发现,由ERP系统提供的对企业经营活动起作用的信息数量,取决于如何规划设计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流程。也就是说,流程越复杂,越需要大量的系统和信息。相反,通过一个设计合理的价值链,流程会变得非常简单,而这种价值链却比ERP系统要便宜许多。
其实,一家企业安装ERP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减少间接劳动力成本和直接劳动力成本及库存成本来实现,而提高效率则包括加强控制和减少资金和原材料的周转时间。一旦企业采用了ERP系统,就会过分依靠系统软件而放松管理,因为管理人员会含糊地假设所有的好处会自动降临。此时高层管理人员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更多的责任交给技术人员。因为他们相信这套系统会帮助其实现企业目标,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随着管理人员放松了对企业的控制,系统安装部门就被迫在管理人员缺席的情况下做出重要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ERP系统很快就会脱离管理人员的控制。技术人员出于好意,会不断地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内容,使得系统越来越复杂,离开通时间越来越远。不可避免地,仅系统的安装就远远超出了预定时间,而丢失的数据、缓慢地反应时间和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员工会使这种局面雪上加霜。据专家统计,至少90%的ERP系统的失败原因要么超过预定时间,要么超过预算。在对ERP系统的投资超过1千万美元的公司中,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开通的机率等于零。
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但是一种软件产品,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观念、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就是从技术导向转向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ERP应用的水平。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国际化先天不足,而ERP对应的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这就使得国内企业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我想,ERP的实施不仅仅意味着管理制度的创新,更是企业文化的创新。
IDC:地产项目开工还需慎重
历经了ISP的飞速发展和ICP的狂热之后,一种新的服务模式——Internet数据中心(InternetDataCenter,IDC)正悄然兴起。它在国外吸引着像AT&T、AOL、IBM、Exodus、UUNET等大公司的巨资投入;在国内,不但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吉通开始跑马圈地,一些专业ISP服务商如首都在线、飞华信通、世纪互联等也参与了这场角逐。那些传统的系统软件集成商亦不甘寂寞,网宿,清华万博的IDC相继开通。一时间,IDC的开张营业红红火火。
为了写这篇文章,记者特地去网宿科技在国门大厦的IDC机房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与网宿的运营副总洪珂和北京分公司经理黄正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IDC业务几年前在美国就已开始出现,目前国际上IDC业务领域内知名的公司有AboveNET、Exodus、DigitalIsland等,Intel、IBM、Oracle等大型传统IT企业也正在关注和参与发展IDC业务。像Exodus、AboveNET等经营IDC业务的公司不仅具有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本国运营着多处Internet数据中心,而且还将他们的业务触角伸向了国际市场。
IDC能为网站运营带来诸多好处:一是能显著节省成本。自建机房、接入线路需要大量投入,维持其运转同样需要很高的费用。但在数据中心里,大量的设施、运作费用甚至代价高昂的人力资源费用都被均摊,入驻企业承担的成本将大大低于自建的成本;二是为企业进入互联网降低门槛,网站系统外包使企业触网的初期投入大大降低;三是能够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对于现在花钱变得越来越谨慎的网站来说,IDC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中国网通计划在一两年间在全国建立17座数据中心,平均每个2000m2左右。按每个IDC需要6000万~7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进行估算,网通建17个数据中心的投资大概在8亿~10亿元人民币。这些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数据中心,将直接依附在网通目前正在建设的高速宽带网CNCnet上。IDG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据它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02年,中国IDC的市场需求将会达到每年20亿元左右。但目前已建的IDC已经达到了市场需要的2倍以上,是重量还是重质?能否两者兼顾,值得关注。
IDC能够给用户提供的,第一是机房资源,就是带宽资源和房屋资源。即第二是用户要发展在线系统,需要有一个系统资源,比如说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负载均衡设备等等;此外用户还需要一个应用环境,如数据库环境和Web环境等等。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要搞应用软件开发,最后用户需要做整体方案的咨询和规划。在线托管的业务也就是狭义上的IDC,只能提供机房资源,而用户除了机房资源以外,还需要系统环境和应用环境。
洪珂对记者说,网宿的IDC仅一期工程就投入1000多万人民币。这样大的投入对经营IDC的企业是个考验,况且中国的骨干网带宽是IDC的瓶颈。盲目投入将难于成功。
事实上,IDC市场的放大还需要时间。其他业内人士也指出,对IDC最倾心的应属规模不大的电子商务客户及网站托管服务商,但由于目前数据中心构建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大容量网络存储及光纤接入费用居高不下,这部分成本最终将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客户服务费用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另外,对已在网络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公司而言,由于IDC应用前景及实际效益尚未明朗,这些公司可能也并不急于迁移。
鉴于现在IDC业务主要是一些商业网站在支撑,用户类型单一,所以在市场上还面临着风险,就是如果商业网站受到资金或是其他方面的影响,导致对IDC的需求增长不能持续下去,而企业方面的需求又没有马上跟上来,必然会影响巨资投入建设的IDC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IDC市场竞争在今年会白热化,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的数据中心将会逐渐稳定下来,因为这三个城市有出口带宽;而受这个因素的影响,其它地区的IDC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出局。
因此看来,理性还是尤为重要。
Linux:自由与梦想的路很长
话题由2000年12月27日笔者参加的“第一届中国Linux企业应用研讨会”说起。两天的会议里,国内IT业界专业人士、著名Linux厂商、相关科研机构的代表群贤毕至。大家就Linux发展战略、企业级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重点讨论,国内外各大Linux厂商展示了它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特别是集群网络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专门讲述了集群技术和系统安全技术,用户代表则就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专家的意见使笔者收益匪浅。
看来,Linux这个免费的操作系统——芬兰大学生LinusTorvalds首先于1991年开始开发的、经过遍布于全世界Internet上自愿参加的程序员的努力,加上计算机公司的支持,影响和应用已日益广泛,地位直逼WindowsNT。
说到Linux的应用,企业恐怕是首选。现在,一台Linux服务器可以支持300个用户同时工作而没有丝毫问题,而一台Linux打印服务器支持200~300台网络打印机更是轻松自如。Linux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各大数据库厂商纷纷将他们的数据库产品移植到Linux上来。到目前为止,已有Sybase、Informix、Oracle、IBM推出了基于Linux的数据库产品。Lotus也决定推出基于Linux系统的群件产品:Domino/Notes;Dell、HP、IBM、Compaq也纷纷推出采用Linux为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服务器。国内也有联想、浪潮等厂商加入这一行列。这些大型软、硬件厂商的支持足以增强用户使用Linux的信心。对于喜爱Unix,但又买不起商业版Unix的个人用户而言,Linux是其最佳的选择。因为Linux是一个完全的Unix兼容产品,可以让用户享受Unix的一切特性,但却完全免费。
有人说Linux界面很差。当初在使用Unix上有许多困难,现在Linux也有同样的情况。还有人说Linux应用太少。没有应用,因此就发展不起来。甚至到现在,还有人认为,Linux其实就是以前做Unix的网虫、黑客们的玩意儿,它的安全性很差。而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在高端的服务器端和低端的嵌入式系统中,Linux已经被大量使用。在这两个市场领域,Linux已经超过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
今天Linux所代表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一个软件本身的价值,超过一种软件对软件行业的影响。Linux在文化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大家都知道,微软花了20亿美元,4000个工程师,用了大约4年的时间开发出windows2000的产品。与之相反,RedhatLinux公司只有400人,红旗Linux目前有70多人。现在Linux在市场上靠什么和Windows一比高下?尤其是在服务器端。根据IDC的报告,2000年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25%,剩下的3/4仍然大部分会是Unix,而不是微软windowsNT。
当然,像其它的软件一样,Linux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行版种类太多、易用性不够、服务与技术支持不如商业软件和支持硬件种类相对较少等。尽管Linux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其目前已经处在濒临分裂、不兼容的边缘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称Linux有可能成为“Unix第二”。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Linux要想继续健康地发展,真正强大的对手不是Microsoft,而是它自己。各方协同自愿保持Linux同一性的努力力度一直不够。据专家称,任何时候你打开源代码进行查看,都会发现无法兼容的问题。给Unix带来无限麻烦的不兼容问题又在Linux上重演了。由于Linux毕竟是Unix的变种,它的成功可以看作Unix的发展。如果Unix不是变种太多而导致应用程序不兼容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其他操作系统生存的空间了。而Microsoft公司也就不可能形成今天Windows垄断的地位。这些对于尚处在发展阶段的Linux不能不说是前车之鉴。
Linux在中国的市场发展目前尚有误区。首先是桌面的争夺。桌面之争是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Linux与Windows争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Linux公司兵败屠城。因为靠出卖装机license或光盘根本就无法维持生计。Sun公司在以GPL许可证推出StarOffice办公套件并将其做为OpenOffice.org的开放源码项目后就一直保持缄默。而Corel公司直到现在,对计划推出的Linux桌面系统还是没有发表官方声明,并且Corel已经退出了Linux桌面市场,出售了自己的Linux产品线。这些都表明2001年将不会是Linux桌面系统的一年。其次是上市需求。中国Linux产业发展到现在,还是存在与.com同样的泡沫现象,即存在“炒作——上市——圈钱”这个俗套,而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市场应变能力不强、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不成熟。第三,对Linux产业发展的生态链的认识不够,没有发展Linux生态链的意识。Linux产业不是哪个公司“赢者通吃”,每个玩家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
谈到Linux在中国的发展,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EO刘博认为:首先建立和国际标准相兼容的标准,与国内外硬件、应用厂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推动Linux系列产品,如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等市场的形成,让市场和客户快速、广泛地了解Linux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努力促进国产硬件厂商和国产Linux操作系统厂商的联合,例如PC、外设、嵌入式、Internet接入厂商等等,重点扶持Linux市场,重点放在应用推广上。
Linux始终担负着成就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重任。但是,Linux到底能不能担当此重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是政府对Linux产业的态度。
目前,我国政府把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以及它的应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软件业又是信息产业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产业。Linux当然是中国软件业开发自主产品和技术的良机,不仅仅是因为Linux系统安全性强,而且能够为国家节省大笔购买国外操作系统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的Linux可将中国软件开发带入高端领域并进入国际市场,有力推动我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发展。
专家认为,公开、免费的Linux将是中国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一条捷径。而政府的声音是:要开发中国自己的操作系统。
其次是Linux本身的问题。
Linux由于其本身开发中的组织特性,加之UNIX的遗风,使得Linux的扩张受到了自身先天的一些限制。发展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必须脚踏实地,而Linux的黑客习气将使它很难达到普通桌面用户所需的易用性。虽然Linux本身属于源代码公开的自由软件,但是一款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公开从某个层面上说是给安全留下了隐患。不论Linux是应用在服务器或者桌面,甚至嵌入领域,弊端是Linux不能够像UNIX那样应用在高端领域。而且Linux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也受到了Linux自身技术与服务上的限制,这将一直阻碍Linux作为中国操作系统的突围。
还有就是自由与商业能否并存值得关注。
开放源代码是自由软件的特点,任何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对其修改和扩充,所以自由软件的用户往往又是它的作者。因此,一个好的自由软件的开发队伍可能是相当庞大的,绝不亚于大型商业公司的开发队伍。这种开发模式已经创造了众多的奇迹,Linux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之所以要谈到自由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是因为中国软件产业对于自由的认识始终不能与市场和商业挂钩,而Linux恰恰是自由软件。利用Linux进行商业赢利模式有很多种类,而且其中也不乏汉化版本,但是要发展一套完善的自主操作系统必然要经过商业化市场的检验。而以Linux作为自主操作系统发展基础的话,必然要与商业软件模式结合。
自由软件与商业公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国内自由软件业还处于萌芽时期,还远远落后于国外。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内软件开发者水平不够,事实上中国软件开发人员的水平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关键问题还是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文化的障碍。
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ERP是由美国GartnerGroup在九十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概念。但在中国的应用可追述到七十年代末。当初由机械部自动化所的一批精英从美国IBM公司带回来8本大书,堪称国内ERP(当时还称MRPII)圣经。首先在沈阳鼓风机厂作为部级或国家重点项目进行实施。
在过去10年间,SAP、Oracle、Baan等ERP厂商风光无限,SAP成为全球第四大软件公司,Oracle也在短短数年间成为坐二望一的ERP领导厂商。然而到了世纪之交,许多ERP公司却面临困境,Nasdaq股指的波谲云诡使传统ERP厂商的市值大受影响。不少ERP公司的股票一度下跌了50%~80%,而ERP实施失败的例子也时有所闻。领国内ERP风气之先的SSA,于2000年4月被GoresTechnology收购。曾经十分活跃的Baan公司则在2000年7月被英国Invensys公司收购。就连ERP领域的龙头老大SAP公司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从1998年到2000年,SAP美国分公司三换CEO,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而今,在世界范围内,ERP系统的应用效果受到广泛质疑。这套系统耗费的时间太长,投入太多,却没有达到它所承诺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此外,统计数据显示,70%以上的ERP系统应用者,无论是自我创造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都没有达到公司预定的目标。一家专门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的机构对美国年营业额在5亿美元以上并采用了ERP系统的公司进行的研究结果披露,ERP系统采用成本超过预计成本178%,安装时间超过预计时间的230%,使用后公司亏损率却达到了令人惊讶的59%。
ERP到了这份上,还怎么玩下去?ERP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各个应用部门,尤其是领导的全心参与,而绝非坐享其成。因为这是企业自己的系统,是应用部门自己的系统,自己不关心,谁能替您作主呢?但是,“ERP实施难以成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甚至一次行业会议竟然得出“中国ERP过去20年80亿元的投入打了水漂”的结论。这给本来就比较凝重的ERP又增加了一些悲壮的色彩。
诚然,ERP系统将一家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同职能如计划和日程安排、采购、生产、融资等的关键数据和沟通信息整合起来,而这种整合往往是跨地区、跨产品线、跨分销渠道、跨职能部门的。有些ERP系统甚至将促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其他职能也包括进来。系统供应商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详细的业务经营信息。比如对一个产品制造商来讲,这样的一套系统可以显示目前库存有多少原材料,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要消耗多少成本,现在已经拿到了多少订单,等等。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审查ERP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沟通和控制职能,就会清楚地发现,由ERP系统提供的对企业经营活动起作用的信息数量,取决于如何规划设计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流程。也就是说,流程越复杂,越需要大量的系统和信息。相反,通过一个设计合理的价值链,流程会变得非常简单,而这种价值链却比ERP系统要便宜许多。
其实,一家企业安装ERP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减少间接劳动力成本和直接劳动力成本及库存成本来实现,而提高效率则包括加强控制和减少资金和原材料的周转时间。一旦企业采用了ERP系统,就会过分依靠系统软件而放松管理,因为管理人员会含糊地假设所有的好处会自动降临。此时高层管理人员最普遍的做法是将更多的责任交给技术人员。因为他们相信这套系统会帮助其实现企业目标,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随着管理人员放松了对企业的控制,系统安装部门就被迫在管理人员缺席的情况下做出重要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ERP系统很快就会脱离管理人员的控制。技术人员出于好意,会不断地在系统中增加新的内容,使得系统越来越复杂,离开通时间越来越远。不可避免地,仅系统的安装就远远超出了预定时间,而丢失的数据、缓慢地反应时间和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员工会使这种局面雪上加霜。据专家统计,至少90%的ERP系统的失败原因要么超过预定时间,要么超过预算。在对ERP系统的投资超过1千万美元的公司中,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开通的机率等于零。
ERP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但是一种软件产品,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观念、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就是从技术导向转向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ERP应用的水平。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国际化先天不足,而ERP对应的是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这就使得国内企业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我想,ERP的实施不仅仅意味着管理制度的创新,更是企业文化的创新。
IDC:地产项目开工还需慎重
历经了ISP的飞速发展和ICP的狂热之后,一种新的服务模式——Internet数据中心(InternetDataCenter,IDC)正悄然兴起。它在国外吸引着像AT&T、AOL、IBM、Exodus、UUNET等大公司的巨资投入;在国内,不但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吉通开始跑马圈地,一些专业ISP服务商如首都在线、飞华信通、世纪互联等也参与了这场角逐。那些传统的系统软件集成商亦不甘寂寞,网宿,清华万博的IDC相继开通。一时间,IDC的开张营业红红火火。
为了写这篇文章,记者特地去网宿科技在国门大厦的IDC机房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与网宿的运营副总洪珂和北京分公司经理黄正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IDC业务几年前在美国就已开始出现,目前国际上IDC业务领域内知名的公司有AboveNET、Exodus、DigitalIsland等,Intel、IBM、Oracle等大型传统IT企业也正在关注和参与发展IDC业务。像Exodus、AboveNET等经营IDC业务的公司不仅具有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本国运营着多处Internet数据中心,而且还将他们的业务触角伸向了国际市场。
IDC能为网站运营带来诸多好处:一是能显著节省成本。自建机房、接入线路需要大量投入,维持其运转同样需要很高的费用。但在数据中心里,大量的设施、运作费用甚至代价高昂的人力资源费用都被均摊,入驻企业承担的成本将大大低于自建的成本;二是为企业进入互联网降低门槛,网站系统外包使企业触网的初期投入大大降低;三是能够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对于现在花钱变得越来越谨慎的网站来说,IDC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中国网通计划在一两年间在全国建立17座数据中心,平均每个2000m2左右。按每个IDC需要6000万~7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进行估算,网通建17个数据中心的投资大概在8亿~10亿元人民币。这些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数据中心,将直接依附在网通目前正在建设的高速宽带网CNCnet上。IDG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数据,据它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02年,中国IDC的市场需求将会达到每年20亿元左右。但目前已建的IDC已经达到了市场需要的2倍以上,是重量还是重质?能否两者兼顾,值得关注。
IDC能够给用户提供的,第一是机房资源,就是带宽资源和房屋资源。即第二是用户要发展在线系统,需要有一个系统资源,比如说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负载均衡设备等等;此外用户还需要一个应用环境,如数据库环境和Web环境等等。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要搞应用软件开发,最后用户需要做整体方案的咨询和规划。在线托管的业务也就是狭义上的IDC,只能提供机房资源,而用户除了机房资源以外,还需要系统环境和应用环境。
洪珂对记者说,网宿的IDC仅一期工程就投入1000多万人民币。这样大的投入对经营IDC的企业是个考验,况且中国的骨干网带宽是IDC的瓶颈。盲目投入将难于成功。
事实上,IDC市场的放大还需要时间。其他业内人士也指出,对IDC最倾心的应属规模不大的电子商务客户及网站托管服务商,但由于目前数据中心构建的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大容量网络存储及光纤接入费用居高不下,这部分成本最终将会以某种形式体现在客户服务费用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另外,对已在网络建设方面投入较大的公司而言,由于IDC应用前景及实际效益尚未明朗,这些公司可能也并不急于迁移。
鉴于现在IDC业务主要是一些商业网站在支撑,用户类型单一,所以在市场上还面临着风险,就是如果商业网站受到资金或是其他方面的影响,导致对IDC的需求增长不能持续下去,而企业方面的需求又没有马上跟上来,必然会影响巨资投入建设的IDC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IDC市场竞争在今年会白热化,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的数据中心将会逐渐稳定下来,因为这三个城市有出口带宽;而受这个因素的影响,其它地区的IDC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出局。
因此看来,理性还是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