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我在当年第3期《世纪》发表了《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一文,曾斗胆预言和建议: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人口政策,能使中国的人口得到更合理的控制。在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有较快的提高。到21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将达到顶峰,然后逐渐有所下降,最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数量。21世纪将使我们对人口的忧思成为过去,而将希望变为现实。
编者按: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掷下了第一颗原子弹,使日本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这一爆炸引起了世人和科学界的极大震惊。人们纷纷在探究是何种“怪物”会有如此大的摧毁力?殊不知,早在3年前的1942年,中国有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在他的论文中就作出过理论推导,预见世界上将要出现能裂变巨大能量的原子弹这一骇人武器。此人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被人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先驱
我从小生活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熟悉他笔下的乡妇、船夫、士兵、苗女,也熟悉他笔下的大庙、渔船、水凫、木筏;前些年回乡,还特意瞻仰过他的故居,探访过他就读的凤凰小学。上初中时,我也沉湎于丁玲的作品。这位刚刚逃出魍魉世界的女作家,为了追求希望和光明,历尽艰难险阻奔赴延安,用她那支纤笔歌颂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时代。我至今仍能背诵《三日杂记》中一些优美的文句,眼前浮现出九曲十八弯的山沟,淡紫色的丁香,刚
中学时光是美好的,不但像含苞待放的花儿,而且还具有了涩涩的青苹果的滋味。生活是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我们中学生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我们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学习上。伴
“莫明其妙”成批判对象 这里所说的《文艺报》事件,是指1954年在批判俞平伯的过程中,因“打击新生力量”问题而对《文艺报》主编冯雪峰的发难。 1954年,毛泽东为了要清除胡适思想在文化界的影响,以便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他选中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著作,以对它的批判作为突破口。俞平伯属于新红学派,这个学派的开创者正是胡适。俞平伯当年的著作《红楼梦辨》,就是在胡适的影响下写
编辑导语人们常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可见,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能间接地表现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那天是星期日,下午3点的时候有个音乐会.朋友老早就想邀我去同她一起欣赏.正好我也很喜欢音乐,便欣然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