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作为一个特殊的育人群体,其个人形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辅导员新形象的影响要素和其新形象的时代内涵进行分析,为此后关于辅导员形象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也丰富辅导员形象研究內容。
【关键词】辅导员、新时代、新形象
一、辅导员新形象的影响要素
(一)政策制度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指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为高校辅导员新形象的形成指明了目标。对高校辅导员选聘、培养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完善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指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辅导员主体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内部因素
高校辅导员作为其形象的主体,是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本质决定因素。高校辅导员对其形象的自我觉知是其新形象形成的前提,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主体因素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在方面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的仪表、语言和行为。
(三)工作氛围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实践导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氛围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所在高校、学院内部的气氛和环境。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氛围可以从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办公场所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氛围,一种是在辅导员与其他教职员同和学生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精神氛围。环境氛围是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开展的空间载体,优良的办公环境不仅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精神氛围也可以称为人文氛围,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在与其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形成,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团队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的目标等构成。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高校辅导员形象得以形成的实践导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积极地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助于形成团队内部的合力,帮助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素质能力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形象的形成和提升。
(四)社会环境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决定了一定社会的育人需求,不同的育人需求必然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目标产生相应的要求,社会期待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形象树立了目标,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公众对于辅导员现实形象的评价。在以政治斗争为主要社会矛盾的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其形象被塑造为“政治辅导员”形象;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目标和教育体制的发展,这对高校辅导员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目标的转变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丰富必然会促使高校辅导员形象由一元走向多元,从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辅导员新形象的时代内涵
(一)以专业化与职业化为指向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现实要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辅导员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应当体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这一特征,一方面应当符合新时期专门职业工作人员的形象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自身理论素养、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发展自身的专业化形象。
(二)以管理与服务为基础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承担着大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只有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履行好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因而高校辅导员新形象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高校辅导员新形象是管理形象与服务形象的统一。
(三)以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要求
随着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取得相应的学科学位,进行一定的工作研究和理论研究,已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高校辅导员形象的形成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应当坚持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只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研究,并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熊书银,陈绍才.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塑造[J].探索,2006(4).
[2]廖阜.辅导员职业形象设计的四重内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
[3]张凤莲,崔玉艳.辅导员师德形象初探[J].职业时空,2007(6).
[4]谭海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良好形象的自我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5]高袅,孙靖靖.辽宁医学院学生对 80 后辅导员形象认知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作者简介:陈兰(1987.1-)女,硕士,山西吉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
陈原斌(1959.4-)男,山西吉县,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辅导员、新时代、新形象
一、辅导员新形象的影响要素
(一)政策制度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指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对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明确,为高校辅导员新形象的形成指明了目标。对高校辅导员选聘、培养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完善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指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辅导员主体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内部因素
高校辅导员作为其形象的主体,是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本质决定因素。高校辅导员对其形象的自我觉知是其新形象形成的前提,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主体因素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在方面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的仪表、语言和行为。
(三)工作氛围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实践导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氛围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所在高校、学院内部的气氛和环境。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氛围可以从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办公场所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氛围,一种是在辅导员与其他教职员同和学生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精神氛围。环境氛围是高校辅导员实践工作开展的空间载体,优良的办公环境不仅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精神氛围也可以称为人文氛围,主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在与其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形成,主要包括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团队整体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的目标等构成。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高校辅导员形象得以形成的实践导因。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积极地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助于形成团队内部的合力,帮助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素质能力的完善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形象的形成和提升。
(四)社会环境是辅导员新形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决定了一定社会的育人需求,不同的育人需求必然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目标产生相应的要求,社会期待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形象树立了目标,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公众对于辅导员现实形象的评价。在以政治斗争为主要社会矛盾的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其形象被塑造为“政治辅导员”形象;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目标和教育体制的发展,这对高校辅导员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目标的转变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丰富必然会促使高校辅导员形象由一元走向多元,从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辅导员新形象的时代内涵
(一)以专业化与职业化为指向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现实要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辅导员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应当体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这一特征,一方面应当符合新时期专门职业工作人员的形象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自身理论素养、职业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发展自身的专业化形象。
(二)以管理与服务为基础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承担着大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只有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才能真正履行好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因而高校辅导员新形象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高校辅导员新形象是管理形象与服务形象的统一。
(三)以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要求
随着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取得相应的学科学位,进行一定的工作研究和理论研究,已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高校辅导员形象的形成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辅导员新形象应当坚持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只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论研究,并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熊书银,陈绍才.试论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塑造[J].探索,2006(4).
[2]廖阜.辅导员职业形象设计的四重内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5).
[3]张凤莲,崔玉艳.辅导员师德形象初探[J].职业时空,2007(6).
[4]谭海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良好形象的自我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5]高袅,孙靖靖.辽宁医学院学生对 80 后辅导员形象认知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作者简介:陈兰(1987.1-)女,硕士,山西吉县,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
陈原斌(1959.4-)男,山西吉县,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