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能力强一直是我们的小学生被外国人称道的。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活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大量练习删除之后,我们的孩子在计算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小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分类分析错误原因,及时制定、实施矫正策略,对于小学生避免或减少计算错误,提升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以错攻错,以错施教,以反显正”,在此,结合小学生计算错误,提炼分析,撷取策略。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 2011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何为有效?有些问题情境只重趣味性,但问题本身却很肤浅,浮于表面,毫无思考价值,有的是创设的情境太陌生,学生难以理解。过度的问题情境创设反而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时要注意方法。
(1)、史料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典型的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实案例,有效创设很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一个个历史镜头前沉浸在先人的奋斗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品质。
(2)、故事法
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有趣的故事往往会让他们的注意力停驻。
(3)、悬念法
有悬念就会有推理,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产生一种求寻答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
(4)、趣题法
所谓趣题法,就是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燥的数学内容。
当然这些方法都必须建立在明确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目标的基础上实行,情境创设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为了情境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2、组织积极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实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把竞争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在于木桶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最短的木板。”以这个道理来促使优秀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重视计算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如去商场买东西时运用到的加减运算,去菜场买菜时称的单位换算,样样都要用到数学的计算,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二、重视学生算法多样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征进行训练与培养,不仅能让學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时,将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学生已经不成问题,且已经有了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3 3 3 3 2,让学生思讨论能否改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加以点拨,学生会出现各种正确的答案。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丰富练习形式
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一定要用枯燥的口算题来作依托,,往往重复次数过多,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90学时培训时,听了江南学校吴老师的讲座,用扑克牌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一方法让我产生了兴趣,从而找了一些资料,开展了适用于低段学生的练习活动:
1、进行20以内加法的巩固练习。同桌两人各持“1——10”共10张牌,每人各出一张,谁先说出两张牌之和,就赢这两张牌,看最后谁得到的牌多谁就是赢家,可得到奖励。这以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口算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可能开始会慢一些,习惯了就能又对又快。
2、巧算24点。在二年级表内除法学完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及小括号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从1-10这40张扑克中任意抽取4张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使结果成为24,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在活动中,发现4张扑克可以用多种运算得出24,这样在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适度的难题磨练学生的意志。学习意志是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才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激励学生探索。因此设计适度的难题,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起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我在教一年级应用题:“有红花8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引导学生解答此题后,出示变式题:“有红花8朵,比黄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学生解答第二题,只有理解“比黄花多3朵”,就是“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的反述后才能正确地计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难题,增长了他们的智慧,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为以后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数学,离不开计算。毋庸置疑,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提高其计算能力。计算中难免出现错误。作为一个老师,如骑着蜗牛看风景一般,慢下心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作为一个老师,学习知识如长流清泉一般,才能找到解决错误的策略。那么孩子出现的错误,就显现出知识的光芒了。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 2011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何为有效?有些问题情境只重趣味性,但问题本身却很肤浅,浮于表面,毫无思考价值,有的是创设的情境太陌生,学生难以理解。过度的问题情境创设反而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创设时要注意方法。
(1)、史料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典型的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实案例,有效创设很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一个个历史镜头前沉浸在先人的奋斗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品质。
(2)、故事法
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有趣的故事往往会让他们的注意力停驻。
(3)、悬念法
有悬念就会有推理,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产生一种求寻答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
(4)、趣题法
所谓趣题法,就是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燥的数学内容。
当然这些方法都必须建立在明确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目标的基础上实行,情境创设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教学效率,不能为了情境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
2、组织积极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实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把竞争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在于木桶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最短的木板。”以这个道理来促使优秀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联系生活实际,重视计算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如去商场买东西时运用到的加减运算,去菜场买菜时称的单位换算,样样都要用到数学的计算,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二、重视学生算法多样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征进行训练与培养,不仅能让學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时,将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学生已经不成问题,且已经有了乘法意义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3 3 3 3 2,让学生思讨论能否改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加以点拨,学生会出现各种正确的答案。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丰富练习形式
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一定要用枯燥的口算题来作依托,,往往重复次数过多,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90学时培训时,听了江南学校吴老师的讲座,用扑克牌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这一方法让我产生了兴趣,从而找了一些资料,开展了适用于低段学生的练习活动:
1、进行20以内加法的巩固练习。同桌两人各持“1——10”共10张牌,每人各出一张,谁先说出两张牌之和,就赢这两张牌,看最后谁得到的牌多谁就是赢家,可得到奖励。这以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口算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可能开始会慢一些,习惯了就能又对又快。
2、巧算24点。在二年级表内除法学完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及小括号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展开活动。从1-10这40张扑克中任意抽取4张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算使结果成为24,每张牌只能用一次。在活动中,发现4张扑克可以用多种运算得出24,这样在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适度的难题磨练学生的意志。学习意志是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才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激励学生探索。因此设计适度的难题,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会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起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我在教一年级应用题:“有红花8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引导学生解答此题后,出示变式题:“有红花8朵,比黄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学生解答第二题,只有理解“比黄花多3朵”,就是“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的反述后才能正确地计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难题,增长了他们的智慧,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为以后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数学,离不开计算。毋庸置疑,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提高其计算能力。计算中难免出现错误。作为一个老师,如骑着蜗牛看风景一般,慢下心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作为一个老师,学习知识如长流清泉一般,才能找到解决错误的策略。那么孩子出现的错误,就显现出知识的光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