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茗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茗第一次到那岛上,从机场出来就是蓝天、黄土地,黄土地上高树蓊郁掩映,搭车时远远看见树顶边上一色绚烂,当计程车拐弯驶近,才见到满坡铁皮屋顶层叠从黄土里长出来,土洞中的房舍只有半人高,色彩缤纷的是大捆电线圈、满网袋压扁的可乐罐。穿校服的孩子踢踩着铝罐,不知是在做游戏还是在帮手,男孩光着头,女孩齐刘海。
  风里有哨声或笛音,哔哔、哔哔地响。
  在新地方总是好过些,浮出的杂念少一点。
  同时离开机场的乘客,有几组扛摄影器材的人,稍一留心,果然也落脚同一个饭店。
  一周的冲浪赛赛程定在喀伦海滩,几天来海况起伏无定,上午天气晴好,长浪翻卷,下午浪头就摇摆起来,赛事阻滞。评审看台的DJ轮换,偶然来的那个英国人John,在当地算得上小有名气,从普吉电台开车过来做节目。虽是洋人,不是泰国人偏爱的那种金发俊眼,他身形壮实,也讲泰国话,也晒过,只不过老调和不了眼里那点说不出的洋气。
  赛区在海上用浮标做了记号,大型音响对那片海成日播送歌曲,间杂英、泰双语的大会报告。与当地电台合办的几家公司,多以澳洲为根据地,主办者是海上运动产品的龙头。沿澳洲、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而上,至日本为止,各地都有选手参赛,专业赛者有不同公司支持,从冲浪板、泳衣到便鞋都有厂牌标记,壁垒分明,业余组得负担相当数目的参赛金额,但仍有不少外来的冲浪客临时加入。
  新月状的湾岸在肚腹处积着细沙,沿沙滩再往北去,搁浅出芽的椰果零落成株,视线所及,海上还有岛屿,遥遥相望。
  任一角度,都是风景明信片,人就像明信片上的人,冲浪的,吃冰淇淋的,遠远的,小小的。
  搭飞机来时,俯瞰的海上起伏如蓝田,时有云影。在海岸边上见到的却是海的横颜,绿浪成列,幻象似的,若不走向那些厚实的浪,几乎不能置信。
  八个月前,佳茗在离住处最近的户政事务所办了离婚,离开柜台时,她携着全新的户口簿与行李乘电梯下楼,没能随人潮涌入捷运站搭车,佳茗心中迟疑,却仍往窝着游民与假玉摊的老街走,手里的带轮行李箱,沿途不断叩击人行道上的地砖,看起来与那些同样扶着旅行箱的香港游客们没有两样。过年在即,天气虽不算冷,一路上,仍有不少穿着棉袄的女人与小孩,笑嘻嘻地,她拧紧拉杆,脚步虚浮,只觉若是手一松就要仰头倒下。
  在回花莲的列车上才想起自己已经长久没有进食,眼帘阖上便自动播映前夫与外遇搂抱出游的影像。
  前夫的外遇对象找上佳茗时,佳茗心里吃惊,却力持镇定,听取了对方的说法。回家见到当时的丈夫,跟对方口中说的不像一回事。她问他,你外遇了吗?他就沉默,许久许久后,说要离婚,接着收拾行李。
  那行李箱簇新的,她没见过。替前夫扶着大门看他将箱子拖出去时,她知道自己脸上有一朵笑云,因为无法禁止自己替这场默剧做各种旁白与剪辑,理智是根探针,戳入受伤又感染的意识里,分不清哪些是健康的组织(幽默感)哪些是非剜除不可的败坏物(诞妄),之后果真病了一场,连带把工作辞了。
  后来佳茗在不用的抽屉里翻见几张丈夫写的字条。
  “我陈泰显,没陪碧过生日,送碧两万块钱,下个月五号交给碧。”又一张,颠倒写着,“我陈泰显,一定叫脚臭的走,不会跟脚臭的讲话。”佳茗多汗,不免脚臭,读到这字条,只觉心里簌簌作声好像突然结冻又绽裂出冰纹,一瓣瓣都揭出血,木然想起近日已经替他垫了几次车贷。
  又一张,“我陈泰显,跟公司聚餐没有向碧报备,答应带碧到日本旅行。”字条底下捺的都是拇指印,鲜红鲜红的,不知为什么捺指印,难道有法律效力?
  是经过如此如此娇嗔牵缠,写下誓约,又这般那般总算履行了承诺,而后他才把纸条取回来了吧?
  那阵子来了寒流,屋里很冷,她却突然冒汗心悸,坐立不安。
  她毕竟没有提告,但孤身一人对着那几张捺红指印的条子,她是认真计算过两三年的诉讼可以换来多少钱。
  因故碰面时,陈泰显脸色总是很坏,看起来要死了,佳茗自觉也是要死的,抽空的沉默隆隆作响,似乎一点点动弹都会让彼此立刻因脸上赤辣的疼痛剥碎成灰。
  家乡的海触目清凉,深蓝如缎,将她的愤懑眷恋妒恨一气吸光,即便只有那么一瞬,忘记与他人的厮缠,也只有海。
  这里的海却有不同,明媚的海,日夜对佳茗低语,佳茗不听。
  岛上的大饭店圈出私人海滩,小一点的饭店也有泳池。西洋人不分男女老少,浸浴在烈日下,脸上都是喜色,女的在小小的比基尼上搭着衬衫,舒伸着长腿,小鹿一样轻捷,到处转悠,男的袒着上身,不论肥瘦都自若。
  亚洲客穿多了,配件也多,夏威夷衫、百慕达裤、大草帽、花裙子,当地人日常则穿夏布衣裤,长袖的。
  佳茗戴的鸭舌帽捂着头,热极了,她买了一顶宽檐大草帽,凉鞋在沙滩上走脱了系带,又买了海滩鞋,连身裙上加了薄外套,怕晒,防晒乳时时补,她手臂肩颈两颊的皮肤在开赛当天就一口气晒红了,隔一天,皮肤熄灯般暗下来,比先前黝黑不少,幸亏没晒伤。十几岁时每每在暑假期间晒得跟木炭一样,过一冬回复过来,等入夏再晒,像饼干出炉一样酥脆,上色均匀。根本没听过防晒,还以为只有电视里的洋人,才会做作地在海边互相抹油。
  这岛上却有人怎么都晒不黑,肤色瓷白,像椰奶糕。
  天气虽热,清风习习,室内冷气永远酷寒,佳茗宁可在室外用餐,还有海景看。饭菜除了酸辣解暑,各式蔬果也很对胃。人人都是过了中午就开始喝啤酒,直喝到夜里。
  她英文差,与当地或外地媒体同桌吃饭,根本应酬不了,自己都知道脸上一股寒气,扫兴。当地人英文也不见好,倒是热情,谈笑玩闹都够用,佳茗在旁喝着,就当自己害羞,害羞是真,更真的是,她这趟来才知道自己一点也没见过世面,更害羞了。   这趟是个旧识介绍的,说有个冲浪品牌想在台湾上一篇稿,提供机票住宿给杂志社,不过只供旅费,不给稿费,说:“反正你也不计较这些。”
  其实是计较不来。
  想闲散些,赛程外却饭局不断。但换了时空,心里多少轻快了。
  离婚以来佳茗一直想重回工作,转眼八个月过去了,家还没搬,工作还没着落,虽说替朋友写些采访,但写得不好,就连这样不好的稿子也得咬牙出门见人谈话,百般挣扎才写得出来,她有时发现自己是活在敌人的身体里,自己要自己不好过,前夫(至今还不时冒出老公两字)的外遇(第三者的名字任一字随机出现、横过眼帘就会令她惊跳起来),像开放性的伤口,不吃药就不能入睡,几乎过不下去。
  却又对自己冷笑,這样惨痛,也不是为了爱。
  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只是常常突然伤心起来,夜里在被子里抽噎,涕泪纵横,好讶异自己体内有那么多液体,能突破她的意志不断渗出。
  选手与媒体都住同一个饭店,大会里仅有的两个台湾选手,就是请佳茗采访的品牌资助者,一个十九岁男孩,看起来还更小一点。另一个年龄不详的女选手,纤瘦健美,两人都常参赛,在现场相当自如。
  叫她暗地着恼的是,她跟他们两个怎么说话都说不好。
  冲浪选手和其他运动选手不同,或高或矮,或满身刺青或一头编发,虽也是眼底精光凛凛,却不比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一般运动员自小养成了精实的人生气味,冲浪者是各有来历。这两位,说话一概含混其词,聊什么都找不到切入点,佳茗见多了不合作的受访者,但这样天天拘在一起的倒是第一次。
  其实,业主也不过是要把他们两个的访问做好,多拍些照片,佳茗还由衷希望他们能赢个奖项回去,稿子才有亮点。
  偏偏两人都在第三天确定无法晋级,小男生赌气地不知去哪混了一天。女选手拉下脸来与品牌副理Ann相商要临时挑战一个特别项目,这女选手不知为什么很瞧不起未满三十的Ann,背地里叫她小公主小公主,也讲给佳茗听,佳茗不置一词,实是与己无关。不过四个台湾人就生出这样多细故。
  佳茗有时自觉夹在中间显得不便,就起身去买冷饮,或在保丽龙箱里挑根冰棍,酸里酸甜,罗望子味,在海滩上边走边吃。罗望子树上挂下的长型果实干燥木讷,对生的羽状叶风中摇曳,仿佛生出这些滋味都不是初衷,养出不肖子弟似的。
  隔天有游轮业主招待登船。John偶然与佳茗坐在一处,佳茗跟他说点英语,John也很亲切,他乍见三十岁人,细看风霜些,轮廓英挺,却说是三十六了。佳茗有点讶然,原来John只小她一岁,还以为在异国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更年轻(甚至更更年轻)的人的专利。
  因久住当地,John给她讲了很多岛上风光。游轮开到小岛吃中饭,小岛湾岸浅浅,水光清碧,大船驳在浮桥上,要另搭木舟上岸,岸上开了烤架,吃BBQ和泰式沙拉,大家就着折叠桌坐野餐塑料椅,男女服务生都穿一式罩衫来来去去,质地很轻盈。
  买一件回去吧?她这样问自己,才突然想到回程。
  原来没有哪里是她非回不可的地方。
  要回去住在她按时交租的屋子里、堆满暗影的屋子里,她突然这样不情愿了,可笑,明明是她自己虚耗了这么多时间,一直没办法一鼓作气搬出来的。
  突然想起早晨在笔电上写就的散稿,才寄回台湾,就收到复信,这么一来一往,也把稿件交完了。她突发奇想,认为自己大可随处寄身,只要回台租个货仓,把舍弃不了的家当安置过去就好。
  与她同桌的男性都是摄影师,半张桌子空出来摆随身器材,才能坐下来吃饭。佳茗满心浮沉着相互闪避的思绪,Paul突然在她身边坐下,以日语跟佳茗攀谈,说自己前后两任妻子都是日本人,还说:“日本女性相当吸引人。”
  他说“相当”时肉欲非常,佳茗暗地倒抽一口凉气,稍稍解释自己是台湾人,Paul喜不自胜,源源不绝奉上美酒,佳茗喝多了心硬起来,刻薄的微笑挂在脸上,冷眼打量他褪色的金发、如巨大布偶装的身躯、大尺寸Q版金毛娃脸上一对呆滞的镶蓝眼睛,她不大回话,侧头微笑就是,自己却跟自己耳语,脑袋里有许多说话。
  那双眼睛还不如一对清凉的弹珠。
  饮酒时佳茗一直想着小时候的玻璃弹珠,握在手里有轻声撞击的脆响,个个都绝顶好看,宝蓝、乳白,最喜欢的是透明弹珠里有一扭转的月纹,又像冰凝的闪电,起先都很稀罕,后来杂货店竟一网袋一网袋地卖了,一袋五十块。
  Ann在另一桌跟泰国人马用英语应酬谈笑(她这几天一直屈居下风),还不忘关照佳茗,觑空就对她瞪眼,提醒佳茗别跟对方好上。
  Ann跟佳茗在喀伦海滩对着长浪发呆擦防晒油时,进行了无数会话,Ann从小被父母送到加拿大跟兄姐同住,在纽约读了研究所才回台湾,家境殷实。她说她小学五年级时爸爸突然跑到班上接她(当年或是个圆脸的女孩),跟导师讲了什么,老师让她收拾书包,向班上同学说再见。
  “然后直接去机场噢。直接喔。”
  咻一声被送去正在下雪的城市。
  佳茗总当她是孤零零的(跟自己一样)。
  Ann穿撒花连衣裤裙,趿着自家品牌的凉鞋,不敌能在沙滩上蹬高跟鞋谈笑的对头(人家穿豹纹丝衫),仓皇找来,先跟Paul拉生意经,佳茗大致参与了一下,等可以抽身的时候就走开,她喝得脚步很轻快,盘算着还有三天,三天后先飞曼谷,转回台北。
  水浅而凉,踏入椰树下,沙滩上只有John搂着一个棕肤女孩吻着,佳茗脚下一个踉跄,两人闻声见到佳茗,都热情招手,只见那女孩双眼灿灿,黑发盘腰。
  佳茗报以笑脸,沿着海滩慢慢走了,清风扑面,脸上还微热。“弹珠”不知从哪个斜坡下来,肥厚巨掌兜住了她的肩,佳茗刚退烧的脸又热起来,热气穿出胸口,竟也疼痛。
  隔天晌午停赛时,佳茗照John日前的指点往高处走,脚下黄土嶙峋露出石砾,野径两旁芒草高过她的头顶,空气干暖,草叶喷香,偶有当地人骑摩托车从佳茗身后追上,又远远把她撇下。这样上坡上坡,路上一转,到了山崖,脚下数千米是软沙浅海,细浪轻轻,有意无意地攀涌,无辜而欢愉。海岛的空气透明度高,白色泡沫的波纹在海底的沙上留下粼粼的影子,天上只有卷云细细。   当地人喜欢的餐厅就在崖上,听说大海啸时海就涌到门口,这水线下的饭店餐馆人家无分巨细,全被洗入海底。
  门口停满了土产的简式摩托车,多是桃红、碧绿色。里头很挤,她坐到吧台尾端,菜牌上的打印照片颗粒粗糙,用手指指出人人熟知的几道菜,点菜前先要了啤酒。啤酒一来,佳茗立刻喝掉半瓶解渴,店里吵吵闹闹。
  等她整瓶啤酒都喝光时,菜还没来,旁边那个低头滑手机的年轻人突然对里头吆喝什么,然后几个人一起指着她,说话的人很多,而她都听不懂,正有点茫然,菜却一下上齐了,可已经来不及,空腹喝的啤酒都涌上来,世界光辉灿烂,仿佛过了棱镜,事物边缘折射出光晕。
  后来那年轻人跟她说什么她都笑,手里使著餐叉汤匙,裹粉炸酥的菜蔬海鲜在鲜辣的冷酱里蘸过,入口后生酸辣凉又同时热烫着,有些从未识得的食材,一一尝过,都喜欢吃。酒劲来到最好的时候,年轻人端来吧台上的一碗东西,要她抓一撮,她的手指探入碗中,捻一点撒在掌心上端详,棕色有蔗香,是砂糖,冷凉晶润,颗粒微微,她舔食一点,舌上碎点如冰,很快化去,只是甘甜。男子笑起来,让她把糖撒在热菜里,辣炒海鲜沾上糖粒,五味艳乍,她吃得嘴角微麻,连蟹螯一起吮净。那男子给她看手机里的相片,他在百里外的度假村做工,友伴都是年轻的男男女女,说是回来看家人,很快要回外地工作。
  又点了啤酒,两人又喝,又点了菜。
  他们比手画脚,讲上好半天话。工作场上,酒没有少喝,该谈该笑的时机都错过了,此时却开心得一塌糊涂。也不怪她,“砂糖”一双眼睛好看,晒足的棕肤、鼓壮结实的肌肉,纵然是年轻(才开始做事),却讲着鼻音秾软的泰语,很有男子气。他叫I-Nok,教她说泰国话。
  I-Nok骑摩托车载她下山,下坡时眼前的一路山径,笔直竟似急奔入海,漫漫野草衬着崖下海蓝、草尖上天蓝,一气收入眼底。突然她满心惆怅,多少年没搭摩托车了,学生时代偶然给暗恋的男同学载,后来没有了。想念起来像清浅的流水,从青春里幸存下来,自己便是人证,情爱变迁,对婚姻她失望透顶,心里汹涌的却是冲着自己的恼怒责备,仿佛她有办法避开这么多不堪,是她行差踏错,才落入这局面。
  行差踏错,佳茗闪神想起昨天她差点上了Paul的床,虽说是差点,也差得很远,即便Paul搂住她吻,即便那多毛肥阔的身躯,是堵肉墙,把四面八方的路都禁住了,佳茗被他的男用香水扰得头痛,酒也难喝了起来,“弹珠”把她当作纯情的东方国度拼死攻打,叫她紧绷而疲倦。
  婚前有段时间她常上夜店消遣,跟当晚认识的对象看对眼,睡了,这样的事也不少。年轻时她一无所有,常常觉得心里不安,梦见自己光着身子在路上走,这世界跟她之间没有接点,没法着力。
  与人世光滑无涉,真是寂寞。
  因此她把每个邂逅都当作转机,每个读女性杂志自学的女子都知道,当个成功的女人,首先要对异性具备诱惑力,诱惑是什么,不就是被人欲望吗?
  她也有她的欲望,太想要深刻地与人连结,睡过一晚,男的拎了几个鼓胀热腾腾的塑胶袋回来,糯米饭团配冰奶茶,起司蛋饼配甜豆浆,或反过来,种种组合给她选。这样甜蜜清新的开始,走到摔杯扔盘,相打相骂才算完。
  她渴望谁来替她掘深生活,想跟这世界紧紧相系,安稳下来。
  一个人是离心的,往外甩,没有错,可是与另一个人绑在一起,却是两个一同被甩了出去。她本以为自己是例外,例外的自卑,例外的无靠,然而找了一个、又找一个……对方总也是某个例外,或是性格例外的别扭,例外的小气,例外的在心,或有例外专横的双亲……
  没有,她一直没有找到她以为会找到的,还发现不受伤就无法与他人接合,可是她不是一向讨厌让自己难堪、一向讨厌失面子吗?
  她的履历不再单薄了,与世界的接点是各种刮伤,日渐粗粝,或说她发现自己终于被这个世界吸纳,收编了……
  最初来到台北时,刚探出蛋壳的双眼,举目所见都是一无回忆的新、生硬的风景。
  她搜罗每个线索来认得新世界,杂志、日报、电视广告……这样看,或那样看,柔软的是她的心与眼,用日日添上的熟悉感来看这座城市,最后却失去了窥看的从容,她已经被吸纳在其中,终于失去了原有的弹性。
  最后,这双看不远也看不近的眼睛,只像收银台的数位扫描器,她看见各式价位,掂量着自己的荷包……
  在城里,谁不是逛逛买买、逛逛买买,因为(真是很讨厌的)因为自己的价位也被人掂量着,起先曾是毫无所觉,知觉之后,颇为痛苦,然后,她试着不去感觉这些,后来,就算面对那种眼光,她也能眯着眼睛掂量回去,仿佛人跟人竟隔着橱窗相见。
  结婚时她在宴客仪式里换了三套租来的礼服,送客时对所有人微笑,自觉成熟而豁达。
  酒席摆了十桌,为了回收之前送出的红包,请夫家不熟的大学生表妹来当招待,红包也分成新娘新郎两份,各归各的。没人看好她的婚姻,同事同学们无不是背后都说她,急吼吼随便拉个人结婚。
  过了三十五,其实她不急什么,也不以为自己年纪老大,只是对某种状态厌烦了,没结婚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出于暂时,没法重启一章,仿佛人生还不算开始,连一阶都没跨上,只是潜流在深潭里打转,旋磨淘底,无隙可出。
  电台里走得比较近的同事听说她要嫁人,犹豫再三,才说,再挑挑吧,骑驴找马吧。
  这是体己话。
  但佳茗知道,虽说骑驴找马,对照起之前好没道理的感情纠缠,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寻觅什么。还有,跟前夫同居后,她变得有点怕“找”这个字。
  跟前夫是在交友网站上认识的,才见过几次,前夫就给她家里钥匙,一副成了定局的样子。
  她怀着疑心,检视他不大出格的俭省,不大出格的懒,不大出格的三心二意,两人就这么延搁下来。她很有身不由己之感,大半是在恨他的心满意足。她跟他找碴,他倒开心,以为终于找到和她相处的办法。争吵时,她哭,他也哭,却是各流各的眼泪。   然而她也不情愿回到原点,又是一个人,走在路上突地碰上什么,死了、消失了也没人知道。这种恐惧,每每让她心脏紧缩得像只拳头,却又把这种感受认作生活的感受,生活的实感竟是惊恐,但,倒没有那么坏。毕竟她为自己担忧的,可是活与不活这样大的命题,不是有便是没有。
  跟了谁才能与世界紧紧相系?她在自己心里摸索那扇打不开的门,与人起了牵扯,都是从这些细微的抠伤中来的,在心上结成绷紧的疤。
  那么,离婚也是应该的,从结识到婚嫁,不过是种种不甘心、嫌麻烦的小抉择堆聚而成,不是苦到不能救赎,而是那点软弱、一个人过日子的厌烦,都巴望能靠结婚排解了,以为能挣扎出一些不同。真没想到,一个不入心的人,还能这样伤她。
  摩托车沿着海旁的道路奔驶,佳茗越过I-Nok的肩头看海,时近黄昏,海色漫漫,黄昏的光如此祥和,熔金如汤。
  赛事到了终局,天刚擦黑就在沙滩上举行盛大餐会。佳茗一早传了讯息邀I-Nok来,因此在装饰着鲜花的帐篷底下傻傻地找人,却老是寻不见他。外烩很带噱头,现做各式菜色,酒类供应齐全,鸡尾酒从吧台里流水价捧出来。
  海滩上的照明是篝火与火把柱,照亮男男女女的面孔,I-Nok仍不见踪影,想是爽约了。佳茗喝了两杯啤酒,想尿,女冲浪手指指海上,佳茗摇头,她已经数十年没在海里撒尿了,女冲浪手笑着让她往另一头去,在赛区外,免得撞上夜间表演。
  她先撞见Paul与某女搂作一团,两个脑袋紧贴,乍见令人大吃一惊,不知是人是鬼,奇葩如妖魅。她惊魂甫定,已来不及闪避,那两人倒在深吻中各自展眼瞥着佳茗,也各自仿佛没看见似的。佳茗本能地回身,往浅海处走,就在海里撒尿吧。
  她没跟其他人一样穿着泳衣,连身裙下穿的是棉布底裤,得先脱下,回想起来,就是在她背过身除下内裤时,远处小岛上的天际线,青紫色的闪电突然撒开一张电网,又一次次曝白。
  此岸无云,对岸却暴露在阴雨中,看得见海浪拍击,倒完全听不见雷声,闪电只是重复燃亮岛上的天空。对岸的天际绽开静脉般的蓝血痕,须臾,又是煞白的银丝。
  下身在沁涼的海水里浸着,她重新想起怎么在海里撒尿,稍一使劲,尿水便带着自己的体温漫入海中,瞬间化作浪涌,耳畔响起儿时玩伴的此起彼落的笑声与呼喊:“放、放、放尿海!”、“放尿海!”
  原本仔细卷在腰际的裙摆和棉裤早已松开,但佳茗只是放眼看着隔海无声的闪电,一任黑暗而温柔的海水贴身环抱,与她相接。
  活在世上,无论与谁一起,终是要一个人入睡。
  双脚在海沙中轻轻一点,她俯身入海,舒伸着手脚,大海就一推一送地,将她带回岸上。
  (选自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2017年9月号)责任编辑_马洪滔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们提倡公众土壤教育的目标不是说教,而是启发。以此为指导思想,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策划了“挖掘它!土壤的秘密”大型展览,本次展览从生态系统的视角,以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教育的传统语境视为众多生态系统类型的一种为背景,通过艺术和文化启发,选取了可以使观众惊喜与想象的展品。展览旨在与广泛年龄层的观众交流,其核心目标受众为12~14岁。展览涉及当代土壤科学家所关心的全部领域——气候变化、水
我二十一岁时,决定暂时休学,到伦敦探索世界、了解自己,想都没想过日后会成为艺术家。但我在伦敦的时候,会在雨天坐上好几个小时写日记。去伦敦不只因为这是件很酷的事情,还因为当时我的人生还没有多少责任:没有房贷,没有孩子,也没有汽车贷款。何妨四处旅行,像风一样自由呢?我心想,完成大学学业这件事可以再等一等的。  到了伦敦以后,我找到一个旅馆接待的工作,我最喜欢的就是能够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我一开始并
那是個星期日的清晨,天光已亮,东方即将破晓。一辆电单车沿着青山公路由西向东急驶而来,驾车的是一个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  通宵达旦夜班的辛劳使他的双眼布满红丝,脑袋也胀得昏昏沉沉的。但他下班后顾不上擦把脸、喝口水,戴上头盔就跨上电单车,急着要赶到医院去——他那怀胎十月的年轻妻子昨天傍晚阵痛发作,送进了医院,可能就会在今晨分娩。昨晚匆匆把她送进医院后就来上夜班,现在得去看看还需要送些什么生活用品去
我家月亮最圆  气温开始下降的时刻,乡愁就会逐渐上升。  中秋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乡愁符号或例案。李白杜甫张九龄孟浩然苏轼等等月光爱好者,他们在每年的月光里几乎句句碰头。诗例此处不宜多举。  在装满时间的季节小方舟里,月光自有它们自己的那一道吃水线。  中秋节是中国人团圆的象征,大家也肯定多吃圆形的果蔬。北中原有谣歌“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谣歌里介绍明月初升的方位、座标,以及地理
摘 要:操稳性和平顺性是评价汽车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分析研究表明,操稳性主要源于悬架对车身扰动的响应,响应越小,操稳性越好;平顺性主要源于悬架对路面激励的响应,响应越充分,平顺性越好。传统的单弹簧悬架对扰动和激励只能进行单一响应,无法同时提高车辆的操稳性和平顺性;新型双弹簧悬架对扰动采用不响应的设计,对激励进行充分响应的同时还可以保持底盘的平衡,其操稳性和平顺性远超过传统单弹簧悬架。本文结合双弹簧
演讲是下午两点到四点,依惯例会后为读者签名,由于等候签名的队伍太长,我们离开时将近六点,信步走到一间印度小馆,推门而入,檀香味西塔琴音乐声迎面而来,余老师低咕一句:“Ravi ShanKar。”师母点餐,他就近在柜台边拿起摆在台前的CD,摘下眼镜细读上面的小字。一看即知是印度人的老板过来攀谈,老师回座,师母问他聊了什么,他说:“他问我是诗人还是哲学家?”我好奇他怎么回答?余老师说:“我笑而不答。”
秋风起  巨龙翔  层林尽染  万里飘香  金黄满大地  神州换新装  筹谋脱贫致富  锐意修改党章  体制改革防贪腐  一带一路正飞扬  人间道  浩汤汤  携手并肩创辉煌  寄望十九大  群英会  万事新  与时俱进  不忘初心  走进新时代  天道必酬勤  缔造美丽中国  期待盛世来临  社会主义康庄道  以民为本铸万金  迎風浪  冒严寒  傲雪如梅吐芳芬
病历表  早晨下床以后  就变成站立的样子  伸出这边的脚  那边的脚也  跟着摆动起来  手呢  有一只空着  跟着那边的脚  一起摆动  这边的脚掌较为朝外  骨骼也跟着弯曲成  一个固定的样子  那边的脚掌  被视为标准的形状  朝前直视  坚守着行进的方向  朝外的脚掌稍为偏离  标准的脚掌为它修正  就这样  到达了  原先的目的地  给R  我们是  一片草原中  分散的两个突起  这
舛 误  宋初书坛,王著独步一时,极善用笔,楷、行、草兼工,且精临摹,擅双钩。惜其没有留下带其本款的作品,墨迹、摹本或刻本,都没有,他书法的真实水平,也就无从考究了。  稍后的一些典籍里,却有对他书法及其逸事的记载,还是颇受推崇的。黄庭坚虽然说过“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这样的话,但当他看到王著补智永《千字文》残字时,又不得不承认:“绝妙同时,极善用笔。”陶宗仪是元末书法理论家,想来他是
1  我从十四岁就染上咖啡瘾,半个世纪以来,每天醒来,无论身在何处,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热咖啡,然后,一天才真正开始。对咖啡倒没有特别挑剔,只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由蓝山、拿铁、港式茶餐厅的“啡走”或“斋啡”,乃至“即溶咖啡”,都照饮可也。  咖啡之于我,如同一天的奇迹,就像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的一首诗,那是《给早餐的一个奇迹》(A Miracle for Br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