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德育实效需重新审视“5 2”效应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_save_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 2=0”,曾经是对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归因,其中“5”是指学生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指学生双休日回到家庭和社会接触的负面影响,“0”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与回到家庭和社会上接触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致使教育效果为零。
  尽管,如今媒体上已很少谈及这一现象,但在不少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心目中,“5 2=0”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该教育的都教育过了,但双休日抵消了我们的教育效果,‘5 2=0’,我们也没有办法呀!”这是最近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小学教师的原话。由此看来,“5 2=0”的观点在教师中颇有市场,但这种观点恰恰掩盖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同时,也否定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的“5”都是正向的吗?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职责,教育效果则是三者合力的结果。今天德育实效低下,归因为“5 2=0”,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育有抬高自己、推卸责任的不厚道,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学校教育自诩的“5”免疫力的低下,以至不经意间就被“2”轻松抵消了。而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教育的“5”实际上并非都是正向的。
  1.德育为先并未落实。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口号是耳熟能详的,但在不少学校中,“德育为先”并没有真正落实,在应试的压力下,德育工作成为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往后靠,忙起来顾不上的“软柿子”,不少学校存在着重智轻德,忽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从而丧失了很多德育的契机。
  而且,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教育甚至是反教育的因素。如一些学校在应对各级检查考核时,要学生根据“需要”说话,这种培养学生说谎的做法,使得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以后的“正面教育”也会心存疑虑。
  2.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2010年1月21日《教育信息报》的“教育时评”栏目刊登了“罚抄500遍与钱学森之问”的文章。一位初二的学生,因为在解题时,少写了个“解”字,就被罚抄500遍,一直抄到晚上11点。教师这样蛮不讲理的惩罚,哪有一点正向教育的影子?无独有偶,2010年3月,某初二学生从教学楼四楼跳下,起因是该学生没有完成双休日的作业,被班主任批评,并被罚站在走廊。固然,该学生跳楼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班主任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否离正向教育相距甚远?
  实际上,类似这样因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导致“德育低效”甚至“德育负效”的事例并不鲜见,因而,如何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
  3.德育能力亟待提升。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学校教育中一句普遍的口号,但事实上,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缺乏必要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甚至会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学生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一些中老年教师,虽然教育经验丰富,但跟学生之间存在较深的“观念鸿沟”,他们较难理解今天学生的想法,因而师生之间较难进行良好的沟通。
  由此看来,学校德育实效的低下,跟教师自身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等紧密相关,因此,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的“2”都是负向的吗?
  
  当我们把目标聚焦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2”后,不可否认,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负面的东西,社会中也有一些丑陋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表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就真的一无是处,与上述不能全盘肯定学校教育一样,我们同样不能全盘否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1.对学校要求的积极配合。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教育不能只看到家庭教育的消极一面,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家长积极配合学校要求的另一面。只是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目的,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事实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仅仅是教师教育的结果,同样也是家长“默默无闻”的付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家长的大力配合,教师的工作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教师常说,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是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诚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样,那些在教师眼里的好学生,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功劳。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曾说:“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不应以偏概全,在学生出问题时把责任推诿于家庭教育的失当,而在学生出成绩时则把功劳归因于自我。
  2.对学生成长的正面引领。
  社会上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东西,每年,每月,每日,总是有好人好事让我们感怀,全国道德楷模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感动浙江人物评选等,不啻一次次丰盛的道德教育盛宴。如爱心城市宁波,为一位素昧平生的青海省教师罗南英捐款60万元,宁波的一家保险公司普通员工林萍,无偿捐肝救8龄女童的事迹等,不仅感动了浙江,更是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平凡义举,无声大爱”无疑是对学生成长的正面引领,是十分值得挖掘的德育资源。
  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社会,对于新近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河北唐山市13位农民兄弟为回报当年社会各界对30年前对唐山大地震时的大力支援,他们于2008年除夕夜自费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在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上,又出现了这13位农民兄弟的影子。由此可见,社会大课堂为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时提供着最鲜活的实例。
  3.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最近,北京市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成为提高德育实效的有力抓手。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就是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校外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创造条件,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北京的做法,实际上是全国各地类似做法的一个缩影。
  2010年4月起,“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宁波博物馆开展,很多以前只能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珍贵文物都纷呈亮相,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宁波博物馆和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告知全市的中小学生可以免费参观;宁波帮博物馆建成后,免费向公众开放,也成为了中小学生了解宁波帮发展历史,感受海外宁波帮艰苦创业、回馈家乡赤子情怀的好去处。这样的社会大课堂,无疑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我们追求“5 2=?”
  
  德育实效性不高,这是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育不应以“5 2=0”来推诿自己的责任,而应该主动出击,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
  《人民教育》2010年第一期刊发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文章“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环节”这三个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1.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学校首先要从加强自身的“5”做起,真正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一是通过提高德育课程实效和加强学科渗透德育,并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二是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在实践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三是针对学校德育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弥补自身的短板,实现落实“德育为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双赢。
  在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上,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要引导教师用研究的眼光来看待德育问题。今天,在教学上,“经验 反思”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样,在德育上也需要“经验 反思”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2.充分挖掘社会教育的资源。
  北京市开展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筛选出600家资源单位和100家资源基地,供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虽然,这是教育行政部门考虑的事情,但从学校角度来说,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科技企业、新型农业基地、博物馆等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有些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颁奖典礼,这就是开发社会教育中德育资源的有益尝试。可见,如何挖掘社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为学校德育所用,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一门“必修课”。
  3.大力增强家校教育的融合。
  对于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观念的偏颇,学校要加强引领,通过多种途径来纠正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使家长的教育理念能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2010年2月26日,全国妇联和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了学校对家长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把家长看成是教育好学生的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而不能居高临下,随意传唤家长到学校颐指气使。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决不能再以“5 2=0”的惯性思维来看待德育的实效,而应在不断提升自身德育实效的前提下,依托社会,辐射家庭,努力达到“5 2”等于或大于7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镇海区仁爱中学)
其他文献
近日,宁波市将进一步深化2014年高中段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机制,允许有条件的实验项目学校开展基于初、高中升学直通车的育人模式试点,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据悉,目前,宁波市已确定9所学校承办创新素养培养实验项目,根据创新素养培养方向,招收学生时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素养、发展潜能。考试进行第三
什么人才能到学校当书记和校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日前就选配学校书记校长出台新规:学校书记、校长须从教师队伍中产生。自治区明确指出,教育系统特别是学校不能成为安置干部的地方,不懂教学、不懂教育规律者不得担任学校书记、校长。  新疆强调,书记、校长既要讲政治,又要会管理,还要懂教学。书记、校长也是老师,要深入学生、深入教师、深入课堂,不能脱离教学一线。  新疆要求,从地委、县委领导班子做起,都要成为
不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不经思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思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辨能力越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思想品德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思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造思品高效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激发思辨  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所
教研活动是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思想、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抓手。但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存在着指令化、任务化、形式化的倾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实效性不强。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指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由此,“问题式教研”应运而生。问题式教研指的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发自觉
走进塔山小学的校园,你定会被一排高大伟岸的雪松吸引,他们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也凝聚着学校的真爱文化。大树的根向更深处延伸,枝叶向更高远、更广阔处伸展。风摇,它们不动,雪打,它们更青,它们自然地为每一个塔小人提供着氧气、传递着清新、奉献着爱心。这就是它们的精神特质:本真而不作秀、从容而不躁狂、向上而不枉费、内求而不等待。这份精神特质,正是塔山小学真爱教育的文化特质。  漫步塔小校园,你会感受到自然
近日,笔者有幸到某地区的一所学校参观。据说,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些成功做法,此行的目的也就是在此。在参观这所校园的过程中发现,该校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的确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精细化程度很高,达到了“移步换景”“一步一景”“让每块墙壁都能说话”“让每棵花草都能开口”的境地。如,在每幢教学楼的楼梯口,我们都能看到墙上贴着设计精美、装帧考究(估计造价不菲)的标语牌,如,“靠右行走,找自己前进的道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综合素质与人文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的培养,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如果对方式方法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思维定势,照搬教材导致教学的呆板,从而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只有充分地利用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今年起,甘肃省将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对所有中小学现有校舍每半年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健全排查鉴定档案资料,确保实现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  据了解,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将覆盖甘肃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经排查后有安全隐患需要鉴定的,学校所在地政府要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及时进行相关鉴定并出具法定鉴定报告,校舍排查鉴定结果必须及时录入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查询,并且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省中小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90后”,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悟性好,接受力强,学历层次很高,我们这些“60后”,自然自叹不如。不过,肯定归肯定,我还是想从青年同行成长的视角说几句心里话。  一、坚定自己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选择了奉献,有的人千方百计报考教师岗位,招录进入中小学校,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开始还有一些兴奋,工作过一年半载,觉得教师
“活动单导学”下的课堂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力争把每一个步骤都做得精心,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精细,每一项工作都做成精品,在教学课堂中掀起一个抓精细化管理、抓工作落实、抓质量提升的活动热潮,必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在我校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在电子电工专业对口理论教学中试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精细化管理。  一、课前的精心预设布置  课前要精心设计活动单,对教师来说,第一,要根据备课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