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政治课是通过教学来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这三方面的任务的。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将知行统一,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始终不渝处于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当今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考政治科过度到开卷考,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通过近些年来的摸索,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尝试实现:
一、教师不要独占课堂时间
时间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时间一切便无从谈起。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时间观。现代时间观念以快节奏、高效率为标志,以定向争时、有效求时、优势夺时为特征。它要求教师在利用时间表上走向文明规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好好设计:你准备给学生多少时间。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块时间表的“自留地”。如:我校近年努力实施的“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课题,就是 这一理念——教师的讲不超过15分钟,其余时间让给学生自学、思考、小组讨论;既学生能看懂的、能相互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二、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共振的前提。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有的学生看见教师就先敬惧三分,上课静态地等待教师的讲授,有了疑问不敢提出,更不必说提出不同的意见与老师讨论了。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难以调动起来的,更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塑造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同求真理、同解疑难。只有这样,师生间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得歧视差生,只有善于循循诱导,努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双向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这是构成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让学生自读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心理学认为,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要想把科学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教师的职责是要疏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其获得知识。而自学过程 就是学生动脑、内化的过程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为我们进行主体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读预习教材,养成良好的自觉读书的习惯,并精心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教材中的基本观点,以能突出难点的各种类型的自读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预习中去找答案、得出结论,同时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简单的、学生会的不讲)地进行教学,集中精力給学生排疑解难,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从我校实施“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课题两年来的情况看: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被慢慢地确立起来后——主人翁意识形成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就能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出来,成果自然也就不错了。
四、创造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绝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主要场所。但以往思想政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甚至根本就没有兴趣。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晕头转向,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起不到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实效。所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创设各种最优教学环境,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在课堂上,我改变过去那种单调、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情景暗示,实施主体渗透,使学生触景生情般地发现问题和进入角色,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心里共鸣、情感共振,在潜移默化中意会其中道理,从而将外在的需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将知识升华为自我信念。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有些问题教师问学生答,有些问题学生问教师答,甚至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只抓住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归纳精讲,做到及时点拨、及时引导,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活动得主体。
五、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知行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和灵魂。而课后的社会实践,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极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主体参与思想的升华和能力提高的理想场所。因此,要让学生接近、认识社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我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了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小论文、辩论演讲、为人民服务等。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是否真正达到了知行统一;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能体会到一个“小公民”的社会作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使其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增强。
总之,教师要坚定对学生的信心,最大可能的释放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做到平等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以胜败论英雄;对弱势、异端、幼稚观点进行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智慧与高见。
一、教师不要独占课堂时间
时间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时间一切便无从谈起。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时间观。现代时间观念以快节奏、高效率为标志,以定向争时、有效求时、优势夺时为特征。它要求教师在利用时间表上走向文明规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好好设计:你准备给学生多少时间。要将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块时间表的“自留地”。如:我校近年努力实施的“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课题,就是 这一理念——教师的讲不超过15分钟,其余时间让给学生自学、思考、小组讨论;既学生能看懂的、能相互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教师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二、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达到共振的前提。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有的学生看见教师就先敬惧三分,上课静态地等待教师的讲授,有了疑问不敢提出,更不必说提出不同的意见与老师讨论了。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难以调动起来的,更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塑造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要以爱换爱,以情感培养情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共同求真理、同解疑难。只有这样,师生间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便会自动打开,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得歧视差生,只有善于循循诱导,努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双向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这是构成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让学生自读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心理学认为,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要想把科学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教师的职责是要疏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其获得知识。而自学过程 就是学生动脑、内化的过程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为我们进行主体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读预习教材,养成良好的自觉读书的习惯,并精心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教材中的基本观点,以能突出难点的各种类型的自读预习题,让学生在课堂预习中去找答案、得出结论,同时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简单的、学生会的不讲)地进行教学,集中精力給学生排疑解难,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从我校实施“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课题两年来的情况看: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被慢慢地确立起来后——主人翁意识形成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就能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出来,成果自然也就不错了。
四、创造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绝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主要场所。但以往思想政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甚至根本就没有兴趣。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晕头转向,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起不到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实效。所以,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创设各种最优教学环境,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培养学生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
在课堂上,我改变过去那种单调、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情景暗示,实施主体渗透,使学生触景生情般地发现问题和进入角色,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心里共鸣、情感共振,在潜移默化中意会其中道理,从而将外在的需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将知识升华为自我信念。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有些问题教师问学生答,有些问题学生问教师答,甚至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只抓住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归纳精讲,做到及时点拨、及时引导,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活动得主体。
五、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知行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和灵魂。而课后的社会实践,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极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主体参与思想的升华和能力提高的理想场所。因此,要让学生接近、认识社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参与社会实践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我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了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小论文、辩论演讲、为人民服务等。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是否真正达到了知行统一;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能体会到一个“小公民”的社会作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使其主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更进一步增强。
总之,教师要坚定对学生的信心,最大可能的释放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做到平等宽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以胜败论英雄;对弱势、异端、幼稚观点进行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智慧与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