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不单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己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场景,诱导每个学生对自己生活记忆再现,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他们的心智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执教《对称》时是这样导入的: 播放课外文体活动放风筝的情境。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各种各样自制的简易风筝飞上天空。突然!李鸣扬的风筝栽倒在地上,李鸣扬拾起风筝又飞,当他停住脚步时,风筝又栽倒了。看着李鸣扬沮喪的神情,怎么办?你们来找一找,原因在哪里?同学们都围住了,仔细地摸索风筝的破绽。突然,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风筝的主干不在中间,那根木条放歪了。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放歪了!放歪了!两边大小不一样!移一下,把它放在中间,再试试。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稍稍做了改动,这只蜻蜓又飞起来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越飞越高。“你们真了不起!”莱特兄弟正是有了鸟能飞翔的经验,才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你们能发现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学的知识:对称。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一种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大胆的猜测、推理,当这种猜测被验证后,他们的思维被真正地激活了。
再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双向互动,贴近生活,提高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师生间“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但是,只有当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因此,教师不能以本为本,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上的价值。”①日常生活“数学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之中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②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和己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场景,诱导每个学生对自己生活记忆再现,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他们的心智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执教《对称》时是这样导入的: 播放课外文体活动放风筝的情境。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各种各样自制的简易风筝飞上天空。突然!李鸣扬的风筝栽倒在地上,李鸣扬拾起风筝又飞,当他停住脚步时,风筝又栽倒了。看着李鸣扬沮喪的神情,怎么办?你们来找一找,原因在哪里?同学们都围住了,仔细地摸索风筝的破绽。突然,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风筝的主干不在中间,那根木条放歪了。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放歪了!放歪了!两边大小不一样!移一下,把它放在中间,再试试。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们稍稍做了改动,这只蜻蜓又飞起来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越飞越高。“你们真了不起!”莱特兄弟正是有了鸟能飞翔的经验,才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你们能发现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就能自己探索出今天要学的知识:对称。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一种发现者、创造者的愿望!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学生大胆的猜测、推理,当这种猜测被验证后,他们的思维被真正地激活了。
再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双向互动,贴近生活,提高能力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师生间“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但是,只有当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因此,教师不能以本为本,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促进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上的价值。”①日常生活“数学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之中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②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