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式教学方法,具有缩短学生认知距离、建立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思维等教学优势。特别是在语文这个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学科上,情境教学的优势尤为突出。本文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来辅助学生深化阅读理解、提升学科素养。这种教学方法,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及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以直观的形象简化了阅读的理解过程,以体验唤起学生情感。而且,情境式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讲授和灌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下面,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就阅读教学进行实践研讨。
一、审美式情境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那是不可思议的。”情境式阅读教学可以针对语文学科的审美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
如《姥姥的剪纸》(苏教版,下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材中只给了一张图片,对学生的触动作用并不大。我在教学前,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精美的民间题材的剪纸作品,自己和学生一起剪了一些。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剪纸作品的精美,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让他们带着审美的情趣去体验作品中“我”与姥姥间以剪纸为桥梁的情感。
二、开放式情境阅读
情境使学生突破教室的狭小空间,带他们走进了大千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开放的思维中开展阅读活动。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在阅读前,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向他们展示青海高原雪山连绵的景色、秦岭之畔灞河边上柳树繁盛的景色、江南水岸边上柔美的杨柳。让学生在教室里就体验了高原、中原和江南三个大跨度区域的不同。通过这种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在青海见到柳树的激动和惊奇。
三、形象式情境阅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知。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正是应用了这一认知原理。
如阅读《詹天佑》这一篇文章。文章中“青龙桥铁路”的“人”字形设计描写很清楚,学生通过想象是能够理解的。但理解并不等于在脑子中形成了对詹天佑智慧的深刻把握。于是我在课前,请美术教师画了两幅画,一幅是俯视图,一幅是“实景”图,而且特别请美术教师画上了当时那种火车的样子。阅读时,学生通过视觉将这个画面印在脑子里,再阅读到那一段时,自然调出画面与文字结合起来,阅读效果就好得多。
四、情感式情境阅读
情境式教学,“情”字是精华。刘勰在《物色》篇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的情感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之深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情境将学生的特定情感激发出来,使他们带着情感去阅读,去领悟作者的情感,对学生准确把握作品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篇文章的阅读。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讲司马迁受到酷刑而坚持完成撰写《史记》的故事,讲蒲松龄为写《聊斋》不辞辛苦搜集民间传说的故事,给他们提起了囊萤映雪的典故,还向他们展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在困难条件下努力学习的照片。通过这些,在学生心中构建了一个情感情境。这时,学生对文章中谈迁编写《国榷》这一故事的情感认同就特别强烈。
五、生活式情境阅读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科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因而,通过生活式情境的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阅读对象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容易产生对文章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过视频、图片和自己的讲述,给学生介绍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医生们救死扶伤、敬业爱岗的动人事迹。如福建协和医院,医生们给一名脑部长肿瘤的病人进行了长达32小时的手术,术后几位医生累得直接躺在地上;某妇产科女大夫连续出诊,晕倒在救护车前……此外,我还请班里有家长从事医务工作的学生来聊一聊自己的家长。通过生活式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带着真实的生活体验感,对故事的情感很容易建立联通。
六、问题式情境阅读
教师还可通过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式的情境,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意愿,从而促使他们到文章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并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同样对深化理解文章内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最佳路径》这一篇文章。在阅读前,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及城市、乡村中道路的图片,面对这些图片,与学生先聊起了天。“你们觉得,哪个道路是最好看的?哪个道路是最实用的?这些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些道路进行评论,有的说直线的道路最实用,有的说弯弯曲曲的道路最好看。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就说,如果是你,会怎么去设计呢?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最佳路径》这篇文章,看看迪士尼乐园的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吧。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而进入了深度阅读状态。
情境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阅读对象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情境,不同的情境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境也针对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情境的设计一定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而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样,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在应用情境阅读教学时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靳印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2(2).
[2]李自林.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編辑:张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来辅助学生深化阅读理解、提升学科素养。这种教学方法,对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及探究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以直观的形象简化了阅读的理解过程,以体验唤起学生情感。而且,情境式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讲授和灌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下面,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特征,就阅读教学进行实践研讨。
一、审美式情境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那是不可思议的。”情境式阅读教学可以针对语文学科的审美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
如《姥姥的剪纸》(苏教版,下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材中只给了一张图片,对学生的触动作用并不大。我在教学前,从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精美的民间题材的剪纸作品,自己和学生一起剪了一些。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先欣赏这些剪纸作品的精美,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让他们带着审美的情趣去体验作品中“我”与姥姥间以剪纸为桥梁的情感。
二、开放式情境阅读
情境使学生突破教室的狭小空间,带他们走进了大千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开放的思维中开展阅读活动。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在阅读前,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向他们展示青海高原雪山连绵的景色、秦岭之畔灞河边上柳树繁盛的景色、江南水岸边上柔美的杨柳。让学生在教室里就体验了高原、中原和江南三个大跨度区域的不同。通过这种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在青海见到柳树的激动和惊奇。
三、形象式情境阅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一个认知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知。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正是应用了这一认知原理。
如阅读《詹天佑》这一篇文章。文章中“青龙桥铁路”的“人”字形设计描写很清楚,学生通过想象是能够理解的。但理解并不等于在脑子中形成了对詹天佑智慧的深刻把握。于是我在课前,请美术教师画了两幅画,一幅是俯视图,一幅是“实景”图,而且特别请美术教师画上了当时那种火车的样子。阅读时,学生通过视觉将这个画面印在脑子里,再阅读到那一段时,自然调出画面与文字结合起来,阅读效果就好得多。
四、情感式情境阅读
情境式教学,“情”字是精华。刘勰在《物色》篇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的情感受客观事物的影响之深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情境将学生的特定情感激发出来,使他们带着情感去阅读,去领悟作者的情感,对学生准确把握作品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篇文章的阅读。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讲司马迁受到酷刑而坚持完成撰写《史记》的故事,讲蒲松龄为写《聊斋》不辞辛苦搜集民间传说的故事,给他们提起了囊萤映雪的典故,还向他们展示了一些贫困地区孩子们在困难条件下努力学习的照片。通过这些,在学生心中构建了一个情感情境。这时,学生对文章中谈迁编写《国榷》这一故事的情感认同就特别强烈。
五、生活式情境阅读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科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因而,通过生活式情境的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阅读对象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容易产生对文章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过视频、图片和自己的讲述,给学生介绍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医生们救死扶伤、敬业爱岗的动人事迹。如福建协和医院,医生们给一名脑部长肿瘤的病人进行了长达32小时的手术,术后几位医生累得直接躺在地上;某妇产科女大夫连续出诊,晕倒在救护车前……此外,我还请班里有家长从事医务工作的学生来聊一聊自己的家长。通过生活式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带着真实的生活体验感,对故事的情感很容易建立联通。
六、问题式情境阅读
教师还可通过为学生构建一个问题式的情境,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意愿,从而促使他们到文章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并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同样对深化理解文章内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最佳路径》这一篇文章。在阅读前,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及城市、乡村中道路的图片,面对这些图片,与学生先聊起了天。“你们觉得,哪个道路是最好看的?哪个道路是最实用的?这些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些道路进行评论,有的说直线的道路最实用,有的说弯弯曲曲的道路最好看。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就说,如果是你,会怎么去设计呢?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最佳路径》这篇文章,看看迪士尼乐园的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吧。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而进入了深度阅读状态。
情境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阅读对象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情境,不同的情境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境也针对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情境的设计一定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而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样,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在应用情境阅读教学时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靳印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学周刊,2012(2).
[2]李自林.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編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