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我国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形式,拓展型语文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其价值和意义将更加凸显。本文针对当今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教学的开展和运用进行相关探索,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拓展型课堂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我国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形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开展和运用课堂拓展方式?
  一、创新课堂拓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形式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教学方式、行为手段,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
  1.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教师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从而在争辩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拓展的问题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
  2.展示成果、共享信息的形式
  某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生针对某个主题在上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后,在课堂上各自展示出自己的成果,摆出观点,大家共享信息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展知识。
  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拓展面太宽,必须合作分工收集资料,讨论后再展示。过程是: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确立主题——分工合作——讨论统一——交流发言。
  3.师生追问推进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相关的疑问,逐渐使得问题的结果趋向于答案,从而达到拓展的效果。
  这种形式的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准确确立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接近答案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设立一个提高一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直到接近答案的问题。
  二、动态把握课堂拓展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权威型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它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通过其个体内部新旧经验的作用建构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经验和支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动”是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语文拓展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
  例如:在学习写作文章“一件小事”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什么样的事是一件小事,又有什么样的是小事中体现出大道理,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通过提供认知冲突,即提供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紧扣利于课堂拓展的生活联系点
  心理学启示我们: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联系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常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将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方向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语文知识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分出知识的应用层次,“学习身边有用的语文知识”。
  课堂拓展教学实践证明,选择学生的关注度较高的生活素材、本土文化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怀着热情高效学习。
  四、采用适于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拓展课堂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摒弃过去重视静态忽视动态,注重浅层次忽视深层次的教学缺失,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语文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评价的内容
  (1)关注学生发展,形成多元评价。在语文拓展型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制定1—2个学分,把语文拓展型课程的学分确定为学生评优、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完成必要的学分后评价其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每一次的拓展型课程结束后,语文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最合理和客观的评价。
  (2)兴趣拓展型课程和语文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评价内容,其中包括语文学习的成果的评价和学习的过程的评价两个部分,在评价中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
  2.评价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引入学生的自主评价,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
  (2)过程性原则。重视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人格、能力的评价,使评价呈现为一种过程,在评价的实施中学习。
  (3)开放性原则。拓展型课程阅读的评价内容多维,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教师、家长参与评价)和评价策略多因。
  (4)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在拓展型课程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个体智能差异和发展差异,既鼓励冒尖又肯定点滴进步。
  在语文课堂拓展的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评,又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更加真实,更加符合学生的表现。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评价;可以以活动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进行评价;可以以学生课前演讲进行评价。
  总之,高中语文拓展型课堂教学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和运用语文课堂拓展教学不仅能发挥学科本身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长处,更能体现出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核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张玉民.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景.人民教育出版社.
  [3]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
  [4]庞维国.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其他文献
中药复方A(20g生药/kg体重)和中药复方B(20g生药/kg体重)对大鼠灌胃给药,连续6周,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模型具有显著的降低血压(降低率为5.30%~24.29%)、逆转左心室肥厚(减轻左心室重量、心室重量、全心重量,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心脏重量指数等)、改善心肌细胞形态(减少心肌细胞平均面积等)、增大心肌间质血管口径、改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保护脑组织和肾组织等作用。
目的 分析在手外科患者皮肤损伤治疗中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的护理方案和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手外科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0例皮肤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表格
摘 要: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蕴含的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心理体验,直接影响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文章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蕴含的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顿悟、心理体验。语感直接影响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
就学习活动而言,我们认为,学生都具有两种角色,其一为社会角色,是公民,是儿子,是哥哥弟弟,或者其他;其二为学习角色,即学生,是作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智力的人,包括构建适于学习的某种情境角色。角色素质培养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角色中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角色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角色学习构建来进行,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仅要将角色素质作为教学目标,还要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角色,引领感知、感悟、表达和运用语言
为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阿拉善左旗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特色沙产业发展之路,建设沙产业健康产业园区,加强沙产业基地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逐渐成为令师生头疼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激情 教学方法  现在的学生,独立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上课不想听就不听,不喜欢动脑筋,不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课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雄性SD大鼠采用高脂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应用石榴花多酚(PFP)对该模型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实验动物血糖、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尽管古诗文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背诵难度很大,但事实上还是有章可循的,关键在于掌握方法。  一、通过诵读,形成语感,加强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  诵读是文言文
摘 要: 语文教师应创造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感受语文的美。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即平等对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美 平等对话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也有人说:“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的状态。”在新世纪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
反问又叫“激问”。反问通过“激”的方法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从问话中得出答案,往往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语气也更强烈。它包括层递性反问、讽刺性反问、悬念性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