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使历史教学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进,所以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要将历史学科与其它各学科有机结合,打破历史学科孤立的局面。
关键词:问题意识;新课改;素质教育;历史学科
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
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中,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
2.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3.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
二、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体会生活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体会生活,而不是将历史变成一门孤立的学科。
1.通过时事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2.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过去的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的雄心壮志。
3.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讲解历史知识。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如果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出能自我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问题意识;新课改;素质教育;历史学科
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
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中,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
2.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3.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
二、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体会生活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生活、了解生活、体会生活,而不是将历史变成一门孤立的学科。
1.通过时事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一些时事热点对历史知识进行强化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授“三民主义”时,许多学生可能对“三民主义”的意义都不太理解。那么教师可通过当前我国严重的物价上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党“提高民生”的思想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2.多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历史教学
不管是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新史学理论,都要求教师的历史教学要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生活化。比如: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与自己的生活状况对比。这样学生不仅能对我国人民过去的生活方式有充分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当前幸福生活的可贵,激发他们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的雄心壮志。
3.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将之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语文知识讲解历史知识。如在谈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时,可通过《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说明古代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
教师在讲授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时,如果适当地运用一些英语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英国的崛起时,会提到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以及《权利法案》的提出,这些内容学生不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Power”和“Right”两个单词来说明“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历史教学还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各个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去探索,史学新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利用时事、联系生活实际、将历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将史学新理论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出能自我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