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操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暗示和形体语言的基本动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心理稳定性。
【关键词】体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终身体育
1.选题依据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在16—22岁,正是生命的旺盛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但还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体育课又担负着培养体育接班人和锻炼学生身体的重任,教育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而体操课的开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心理素质和训练大多在运动员中进行,而对学生强调心理训练不够。只此一点,应该引起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体操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否有神奇的功效,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学生上体操课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好玩,有的学生不愿意上体操课,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没有意识到体操课的重要性,缺乏锻炼的意识。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个性强、自私、不合群、缺乏自信,有时情绪不稳定,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情绪容易失控。在考试时,部分学生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动作变形,失误率高。这些学生经过体操教学后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一定的提高?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高二年级两个班级共85人。
2.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即向学生发放85份关于体操课上表现力与自信心培养的调查表。收回85份,回收率达100%。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即将调查问卷的选项做一下归类整理,并对相同项做一下总计。
3.结果分析
心理训练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进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对07级教学班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反馈信息的统计与整理看出,我们在体操课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果。
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表现力的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的初步形成以至完美表现力的形成、提高,是学生们都亲身经验过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例1:一位同學在总结中写到:“我原来最发憷的是体操课那强烈的表现欲,因我平常在生人面前说话时都会呼吸困难,上台说话时声音直颤,更甭说表现自己了。然而一学期的体操课下来,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是在表现力的提高上。”例2:一位同学说:“我懂得了充分表现自己,敢于让自己以一种美的姿势出现在公众之中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一种成功的风格。”
3.2 自信心的增强。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增强了自信心。例1:一位同学写到:“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追求美、体会美、展现美,在练习动作时我会专注得忘记了疲劳和忧伤,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具有可表现的地方,从而更加自信。”例2:一位同学说:“教师不仅教给我们美的动作,还让我们懂得了审美不是先天的,而自信才是一种更宝贵的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可以从调查中证明,从调查表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无论她们考试时的心情如何,百分之百的同学认为自信心增强了。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同学说的:“我感到最明显的是有信心了,当我挺胸抬头走路时,我感觉没什么事情办不到的。当我完成大强度练习时,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我意识到,只要我坚持下去,我就能成功。”
3.3 对性格的培养。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应该积极参加富有节奏性并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调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3.4 对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3.5 增强了锻炼的自觉性。学生的体育旨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从学生选修体操课初期的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地锻炼,这就要在体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吸引学生热爱体操,并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从学生上课出勤率可明显看出他们锻炼自觉性的提高。从表中出勤率来看,全勤55人占64.7%。其中07级3班最高出勤率达81.3%。全勤课次达58.8%,无一人旷课。其次,同学们不仅仅是体操课出勤率高,而且参加课外辅导的人次增加,有部分学生能坚持天天来锻炼,在调查过程中,100%的学生认为一堂体操课下来身心都受益。有99.5%的学生能够带着良好的心情来上课,甚至有同学说,有时心情不佳,一上课就舒畅了,同学们的出勤率和良好的情绪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课上既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呼应,更有情绪的唤起,使学生每周的体育课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得到发展。
3.6 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操课不仅是体育课,而是一个综合课,是一个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学的过程。可以使他们在形体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大运动量练习中磨练意志。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总之,体操课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将来能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迈入竞争的社会。 3.7 考試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心理素质的增强而促进了学生考试成绩中优秀和良好率提高。从前后两个年度考试成绩对比看,由于学生表现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考试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原来优秀率只有17.6%,而强调心理训练后的优秀率达41.1%。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良好率的明显提高和及格、中等率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证明心理素质训练的显著效果。
4.体操教学在提高心理素质过程的作用
体操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体现在他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上,而这种范围的程度总体上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4.1 直接作用。体操课学生心理最直接的影响有:学生表现力的增强,自信心的提高,意志品质的锻炼以及情感宣泄。
4.2 间接作用。通过体操课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转变学生上体操课的动机。教师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让大学生了解到体操的特殊作用,让学生明确体操课的动机,通过对体操课上学习动机的转变带动其他方面学习。
5.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5.1 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体操不仅能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规范动作抓好动作姿势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基本动作形成最初的表现意识。其次,在教授动作组合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动作表象,进而强调记忆和熟练地完成动作,保证百分之百掌握成套动作,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精力照顾到动作的表现。教学后期重点抓好加大动作幅度的训练,使学生表现出上下远近的层次美。抓好动作过程的幅度使学生展现出高中低的层次及流动中的美。
5.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课的初期在注重表现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初步的信心,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难点动作的完成,对动作的层次美、流动美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5.3 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动作要靠头、眼、胸、腰、肢体等动作语汇来展现美的风采。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5.4 语言刺激的应用。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我是做的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5.5 尽可能提供控制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机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组练习,增加预测、补测的机会,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经受心理锻炼,对那些动作表现较好的同学,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对动作完成较差的学生,不放过他们一点一滴表现好的地方,当众表扬;而不足之处则个别交换意见,并在课外活动中着力帮助他们。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当众演练中,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5.6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体操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抓好基本动作训练,抓好动作的规格与质量,使学生在完成高质量动作中充分展现形体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语言暗示和形体语言,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自我暗示并接受暗示:自己做的动作是最好的,使学生内心自我欣赏,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体操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将有关信息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增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组练习比赛和测验,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做动作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诚恳的改进意见;对做动作比较差的学生找出优点及时当众表扬。不足之处个别交换意见,在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去战胜学习动作的困难和挫折,消除因体型不好产生的自卑情绪;(2)要激发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上好体育课的自信心,同时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对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宽或降低动作的难度,让这些学生不断尝试成功,增强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6.结论
体操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操教育在当今体育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操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该让体操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体操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体操课中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技术训练之外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操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而且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邱宜均.实用运动心理学[M].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1988(6):23-108
[2] 朱来朝,等.现代心理学[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2-154
[3] 朱来朝.现代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3-94
[4]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0.78-79
[5] 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173-305
[6] 范丽萍.杨云琳.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关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0(6):56-58
[7] 李卫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体育学刊,2002(2):62-63.
[8] 粟元辉.高校体育应强化终身体育观念[J].体育函授通讯,2002(3):29-30.
[9] 田文秀,等.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山东体育科技,2001,(1):65-67
[10] Paul Eggen,Don Kauchak..Education Psychology. 2th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compony. 1994.
收稿日期:2012-09-11
【关键词】体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终身体育
1.选题依据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在16—22岁,正是生命的旺盛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心理趋向成熟。但还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体育课又担负着培养体育接班人和锻炼学生身体的重任,教育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时机,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而体操课的开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心理素质和训练大多在运动员中进行,而对学生强调心理训练不够。只此一点,应该引起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体操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否有神奇的功效,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调查结果看,部分学生上体操课的动机仅仅是为了好玩,有的学生不愿意上体操课,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没有意识到体操课的重要性,缺乏锻炼的意识。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个性强、自私、不合群、缺乏自信,有时情绪不稳定,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情绪容易失控。在考试时,部分学生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动作变形,失误率高。这些学生经过体操教学后心理素质是否得到一定的提高?
2.研究方法
2.1 实验对象:高二年级两个班级共85人。
2.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即向学生发放85份关于体操课上表现力与自信心培养的调查表。收回85份,回收率达100%。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即将调查问卷的选项做一下归类整理,并对相同项做一下总计。
3.结果分析
心理训练是在心理方面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的稳定和成熟,增进自信心,并形成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对07级教学班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反馈信息的统计与整理看出,我们在体操课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果。
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表现力的提高。学生从没有表现意识到表现意识的初步形成以至完美表现力的形成、提高,是学生们都亲身经验过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例1:一位同學在总结中写到:“我原来最发憷的是体操课那强烈的表现欲,因我平常在生人面前说话时都会呼吸困难,上台说话时声音直颤,更甭说表现自己了。然而一学期的体操课下来,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是在表现力的提高上。”例2:一位同学说:“我懂得了充分表现自己,敢于让自己以一种美的姿势出现在公众之中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一种成功的风格。”
3.2 自信心的增强。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增强了自信心。例1:一位同学写到:“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追求美、体会美、展现美,在练习动作时我会专注得忘记了疲劳和忧伤,因为它让我觉得自己具有可表现的地方,从而更加自信。”例2:一位同学说:“教师不仅教给我们美的动作,还让我们懂得了审美不是先天的,而自信才是一种更宝贵的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也可以从调查中证明,从调查表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无论她们考试时的心情如何,百分之百的同学认为自信心增强了。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同学说的:“我感到最明显的是有信心了,当我挺胸抬头走路时,我感觉没什么事情办不到的。当我完成大强度练习时,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我意识到,只要我坚持下去,我就能成功。”
3.3 对性格的培养。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应该积极参加富有节奏性并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调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3.4 对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练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3.5 增强了锻炼的自觉性。学生的体育旨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以健康的体魄迎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获得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引导。从学生选修体操课初期的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觉地锻炼,这就要在体操课中通过提高表现力吸引学生热爱体操,并从胆小拘束到投入热爱而获得认同,达到自觉,从学生上课出勤率可明显看出他们锻炼自觉性的提高。从表中出勤率来看,全勤55人占64.7%。其中07级3班最高出勤率达81.3%。全勤课次达58.8%,无一人旷课。其次,同学们不仅仅是体操课出勤率高,而且参加课外辅导的人次增加,有部分学生能坚持天天来锻炼,在调查过程中,100%的学生认为一堂体操课下来身心都受益。有99.5%的学生能够带着良好的心情来上课,甚至有同学说,有时心情不佳,一上课就舒畅了,同学们的出勤率和良好的情绪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课上既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又有呼应,更有情绪的唤起,使学生每周的体育课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得到发展。
3.6 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操课不仅是体育课,而是一个综合课,是一个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学的过程。可以使他们在形体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大运动量练习中磨练意志。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总之,体操课愉悦了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将来能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和高品位的欣赏能力迈入竞争的社会。 3.7 考試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心理素质的增强而促进了学生考试成绩中优秀和良好率提高。从前后两个年度考试成绩对比看,由于学生表现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考试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原来优秀率只有17.6%,而强调心理训练后的优秀率达41.1%。学生考试成绩优秀、良好率的明显提高和及格、中等率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证明心理素质训练的显著效果。
4.体操教学在提高心理素质过程的作用
体操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体现在他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上,而这种范围的程度总体上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4.1 直接作用。体操课学生心理最直接的影响有:学生表现力的增强,自信心的提高,意志品质的锻炼以及情感宣泄。
4.2 间接作用。通过体操课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转变学生上体操课的动机。教师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让大学生了解到体操的特殊作用,让学生明确体操课的动机,通过对体操课上学习动机的转变带动其他方面学习。
5.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5.1 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体操不仅能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规范动作抓好动作姿势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对基本动作形成最初的表现意识。其次,在教授动作组合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动作表象,进而强调记忆和熟练地完成动作,保证百分之百掌握成套动作,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精力照顾到动作的表现。教学后期重点抓好加大动作幅度的训练,使学生表现出上下远近的层次美。抓好动作过程的幅度使学生展现出高中低的层次及流动中的美。
5.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课的初期在注重表现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初步的信心,随着动作幅度的加大、难点动作的完成,对动作的层次美、流动美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5.3 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动作要靠头、眼、胸、腰、肢体等动作语汇来展现美的风采。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5.4 语言刺激的应用。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我是做的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5.5 尽可能提供控制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机会。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组练习,增加预测、补测的机会,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经受心理锻炼,对那些动作表现较好的同学,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对动作完成较差的学生,不放过他们一点一滴表现好的地方,当众表扬;而不足之处则个别交换意见,并在课外活动中着力帮助他们。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当众演练中,提高了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5.6 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体操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抓好基本动作训练,抓好动作的规格与质量,使学生在完成高质量动作中充分展现形体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语言暗示和形体语言,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自我暗示并接受暗示:自己做的动作是最好的,使学生内心自我欣赏,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体操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将有关信息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增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稳定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分组练习比赛和测验,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中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做动作比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诚恳的改进意见;对做动作比较差的学生找出优点及时当众表扬。不足之处个别交换意见,在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自卑感,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去战胜学习动作的困难和挫折,消除因体型不好产生的自卑情绪;(2)要激发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上好体育课的自信心,同时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对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宽或降低动作的难度,让这些学生不断尝试成功,增强自信心,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6.结论
体操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德育智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操教育在当今体育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操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该让体操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体操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体操课中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接受技术训练之外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操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能,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而且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邱宜均.实用运动心理学[M].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1988(6):23-108
[2] 朱来朝,等.现代心理学[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2-154
[3] 朱来朝.现代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3-94
[4]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0.78-79
[5] 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173-305
[6] 范丽萍.杨云琳.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关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0(6):56-58
[7] 李卫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体育学刊,2002(2):62-63.
[8] 粟元辉.高校体育应强化终身体育观念[J].体育函授通讯,2002(3):29-30.
[9] 田文秀,等.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J].山东体育科技,2001,(1):65-67
[10] Paul Eggen,Don Kauchak..Education Psychology. 2th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compony. 1994.
收稿日期: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