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即课程,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在微观层面上,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结果。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分析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入手,在对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的意义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校本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边远地区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策略
教师即课程,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在微观层面上,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结果。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师资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
由于历史发展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边远地区小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而全面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显得更为迫切。本文试图从校本层面,对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教师整体相对较低的专业基础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边远地区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边远地区,尤其是欠发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小学数学教师比例较大,知识基础薄弱且结构老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技能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经过连续多年的学历补偿教育,边远地区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不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另外,边远地区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学科为主,而实际承担的却是数学教学,有时需要兼多科教学。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1.2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封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边远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待遇和生活环境都得了到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整体来说,由于地处边远这一特定地理环境所导致的人才流动频率较低、教师知识信息来源单一、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由于边远地区教师凭借自身良好的专业发展水平而获得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都相对有限,而所在的地区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制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也很难为教师提供充分实现专业价值的发展平台,这就使得边远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不足。
1.3针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具有区域特色和借鉴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关于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实践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步,我国在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学术资源,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之后的近十年间,各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和实践模式都集中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特点: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实践的主体,都是具有相对良好的专业基础的城市学校与教师。部分论及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其理论来源和实践策略也主要来自城市学校的研究成果,因而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理的论证推演,较少关注校本层面的实际操作,对边远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这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上的盲目和无序。具有区域特色和借鉴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缺乏,则会使得这些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容易陷入低水平的自我自制和无效劳动的困境。
2.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的意义
2.1校本策略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策略,属于学校管理工作范畴,是指以推进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教师素质现状为行动起点,以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任务目标而制定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和持续动力的决策方案并有效实施的行动体系。校本策略的核心在于“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也就是说,校本策略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其主要指向学校内部,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促进发展为主要目的,即核心路径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二是校本策略生成制定过程属于应用研究,“旨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对于增加科学知识是第二位的”。
2.2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的意义。
面向边远地区新课程实施的调查发现,中小学校长、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他们更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认为课程都是法定的,学校的任务和教师的职责就是忠实地、不折不扣地实施课程,从而导致课程脱离学校实际,教学脱离学习,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与课业失败。而校本策略作为一种注重教育教学情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行动模式,对促进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培养课程领导能力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所在的学校环境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择要而言,校本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有利于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打造宽广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教师发展机制和模式,获得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态,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3.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探析
3.1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打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实现边远地区的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学校要主动实现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的机制型,即要充分地关爱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把外部支持内化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律机制。学校应突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教代会、职代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参与,能增加管理与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2建立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能否有力推进的首要保证。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作出明确安排,责任到人、狠抓落实,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3.3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有针对性,结合校情,落脚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上,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定期研讨、课题指导、合作研究等形式实现理论研究者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这种模式达到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目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动机,帮助教师排除了专业发展的障碍,缩小了理想与现实教学的距离。
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谈得上专业发展。要整体提高边远地区的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必须首先提高以专业知识基础为重点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3.4转变课程管理模式,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现代教师。
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其次,教育研究能力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有效的教育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要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现代教师,学校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意识,转化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单一模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校管理模式,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策略的重要目标。对边远地区的学校来说,校本策略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提供教师发展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19-12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1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边远地区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策略
教师即课程,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在微观层面上,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形式和结果。小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事业的成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师资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
由于历史发展及自然条件等原因,边远地区小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素养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而全面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显得更为迫切。本文试图从校本层面,对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综合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1.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1教师整体相对较低的专业基础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边远地区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边远地区,尤其是欠发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小学数学教师比例较大,知识基础薄弱且结构老化、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技能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经过连续多年的学历补偿教育,边远地区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不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另外,边远地区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学科为主,而实际承担的却是数学教学,有时需要兼多科教学。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1.2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封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边远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待遇和生活环境都得了到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整体来说,由于地处边远这一特定地理环境所导致的人才流动频率较低、教师知识信息来源单一、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由于边远地区教师凭借自身良好的专业发展水平而获得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都相对有限,而所在的地区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制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也很难为教师提供充分实现专业价值的发展平台,这就使得边远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不足。
1.3针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具有区域特色和借鉴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关于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实践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步,我国在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学术资源,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之后的近十年间,各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和实践模式都集中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特点: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实践的主体,都是具有相对良好的专业基础的城市学校与教师。部分论及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其理论来源和实践策略也主要来自城市学校的研究成果,因而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研究内容上看,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理的论证推演,较少关注校本层面的实际操作,对边远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边远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这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上的盲目和无序。具有区域特色和借鉴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缺乏,则会使得这些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容易陷入低水平的自我自制和无效劳动的困境。
2.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的意义
2.1校本策略的基本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策略,属于学校管理工作范畴,是指以推进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教师素质现状为行动起点,以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任务目标而制定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和持续动力的决策方案并有效实施的行动体系。校本策略的核心在于“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也就是说,校本策略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其主要指向学校内部,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促进发展为主要目的,即核心路径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二是校本策略生成制定过程属于应用研究,“旨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对于增加科学知识是第二位的”。
2.2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的意义。
面向边远地区新课程实施的调查发现,中小学校长、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他们更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认为课程都是法定的,学校的任务和教师的职责就是忠实地、不折不扣地实施课程,从而导致课程脱离学校实际,教学脱离学习,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与课业失败。而校本策略作为一种注重教育教学情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行动模式,对促进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培养课程领导能力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所在的学校环境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择要而言,校本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有利于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打造宽广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教师发展机制和模式,获得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态,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3.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探析
3.1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打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实现边远地区的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学校要主动实现由外部支持转向内部自律的机制型,即要充分地关爱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把外部支持内化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律机制。学校应突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教代会、职代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这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参与,能增加管理与决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2建立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能否有力推进的首要保证。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作出明确安排,责任到人、狠抓落实,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3.3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校本培训,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有针对性,结合校情,落脚点在具体教育实践上,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培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定期研讨、课题指导、合作研究等形式实现理论研究者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这种模式达到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目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动机,帮助教师排除了专业发展的障碍,缩小了理想与现实教学的距离。
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谈得上专业发展。要整体提高边远地区的小学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必须首先提高以专业知识基础为重点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3.4转变课程管理模式,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现代教师。
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其次,教育研究能力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有效的教育教学反思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要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现代教师,学校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意识,转化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单一模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校管理模式,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策略的重要目标。对边远地区的学校来说,校本策略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提供教师发展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119-12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1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