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和中心环节。没有创造性思维,人将会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趋于死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教师应使学生在一定的思维层面上产生灵活跳脱、出奇制胜、高度概括的新思维,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教学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以下几条途径:
1.促进感悟,激发思维火花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思维,而是对某个问题的某种感悟。数学家迪厄多内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实物、设计模型、设计情境、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以《正数与负数》一课为例:
学生在小学里接触的数都是正数和零,而初中引入了负数。负数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进步,接受这一事实,也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飞跃。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接受了负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需的事实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号,因此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号为例。
问:班级班长的学号是多少?
班长答:38号。
设计问题:班长学号为38号,则设班长为数字0。如果你的学号大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正数,比38大几,即为正几。例如你的学号是50,则你是数字正12。反之,如果你的学号小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负数,比38小几,即为负几。
2.恰当地设“疑”置“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处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师应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发现之火,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不应以“传授”结论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师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设“疑”置“障”,可激发学生的解题激情。学生愿意接受的是充满挑战和思维参与的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形成的结论应具有规律性和指导性。这样,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应使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唤起学生的联想,给他们一个广阔而新奇的思维空间。
3.适时引“规”授“法”
数学思维中的联想、类比、归纳和猜想方法等都是探求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主导方法,它们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可渗透动态、变量、分类等数学思维或方法,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例如,要教会学生学会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
4.构建新知识
新需要和原有思维水平的对立统一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创造型思维也可以看作是建立未知与已知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联系的过程,需要志向的激励、数学知识的使用、策略的指导和借助探索去揭示。探索和发现是学生学习所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和改造信息,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能动的选择、批判、加工和改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例:在讲去括号时,我改变了常规的引入方法,设计了一引入:
(1)用式子表示:a、b的和与a、b的差的差。
(2)当a=5,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3)当a=16,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4)当a=4,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利用(2)(3)(4)检验学生求值的能力。)
教师问:从(2)(3)(4)你可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逐步答出以下几点:
学生答:从(2)(3)(4)中a的值变了,b的值没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都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与b的值有关。
(5)当a=4,b=5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教师问:你又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答:从(4)(5)中a的值不变,b的值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不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一定与b的值有关。
教师:我们已经得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一定与b的值有关。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我们把这个式子化简,而化简首先要去括号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如何去括号。
此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轻松地建构出新知识,学生已经探索出了去括号法则后,教师当时留给学生的空白点,学生自然会主动来填补解决。
总之,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数学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思路要宽,创意要新,敢于运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自己独到的创新行为为学生创造实在的、形象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赵大悌.伴你教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凤飞.选择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斌华.发展性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和中心环节。没有创造性思维,人将会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趋于死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教师应使学生在一定的思维层面上产生灵活跳脱、出奇制胜、高度概括的新思维,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教学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以下几条途径:
1.促进感悟,激发思维火花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思维,而是对某个问题的某种感悟。数学家迪厄多内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实物、设计模型、设计情境、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以《正数与负数》一课为例:
学生在小学里接触的数都是正数和零,而初中引入了负数。负数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进步,接受这一事实,也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飞跃。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接受了负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需的事实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号,因此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号为例。
问:班级班长的学号是多少?
班长答:38号。
设计问题:班长学号为38号,则设班长为数字0。如果你的学号大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正数,比38大几,即为正几。例如你的学号是50,则你是数字正12。反之,如果你的学号小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负数,比38小几,即为负几。
2.恰当地设“疑”置“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处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师应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发现之火,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不应以“传授”结论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师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设“疑”置“障”,可激发学生的解题激情。学生愿意接受的是充满挑战和思维参与的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形成的结论应具有规律性和指导性。这样,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应使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唤起学生的联想,给他们一个广阔而新奇的思维空间。
3.适时引“规”授“法”
数学思维中的联想、类比、归纳和猜想方法等都是探求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主导方法,它们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可渗透动态、变量、分类等数学思维或方法,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例如,要教会学生学会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
4.构建新知识
新需要和原有思维水平的对立统一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创造型思维也可以看作是建立未知与已知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联系的过程,需要志向的激励、数学知识的使用、策略的指导和借助探索去揭示。探索和发现是学生学习所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和改造信息,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能动的选择、批判、加工和改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例:在讲去括号时,我改变了常规的引入方法,设计了一引入:
(1)用式子表示:a、b的和与a、b的差的差。
(2)当a=5,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3)当a=16,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4)当a=4,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利用(2)(3)(4)检验学生求值的能力。)
教师问:从(2)(3)(4)你可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逐步答出以下几点:
学生答:从(2)(3)(4)中a的值变了,b的值没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都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与b的值有关。
(5)当a=4,b=5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教师问:你又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答:从(4)(5)中a的值不变,b的值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不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一定与b的值有关。
教师:我们已经得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一定与b的值有关。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我们把这个式子化简,而化简首先要去括号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如何去括号。
此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轻松地建构出新知识,学生已经探索出了去括号法则后,教师当时留给学生的空白点,学生自然会主动来填补解决。
总之,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数学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思路要宽,创意要新,敢于运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自己独到的创新行为为学生创造实在的、形象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赵大悌.伴你教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凤飞.选择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斌华.发展性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