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barre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数学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和中心环节。没有创造性思维,人将会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趋于死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教师应使学生在一定的思维层面上产生灵活跳脱、出奇制胜、高度概括的新思维,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教学设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以下几条途径:
  1.促进感悟,激发思维火花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思维,而是对某个问题的某种感悟。数学家迪厄多内说:“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所研究的对象有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实物、设计模型、设计情境、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以《正数与负数》一课为例:
  学生在小学里接触的数都是正数和零,而初中引入了负数。负数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进步,接受这一事实,也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飞跃。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接受了负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需的事实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号,因此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号为例。
  问:班级班长的学号是多少?
  班长答:38号。
  设计问题:班长学号为38号,则设班长为数字0。如果你的学号大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正数,比38大几,即为正几。例如你的学号是50,则你是数字正12。反之,如果你的学号小于班长的学号,则设你为负数,比38小几,即为负几。
  2.恰当地设“疑”置“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处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教师应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发现之火,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不应以“传授”结论为主,而应当寻找产生和制约思维的、教师可以直接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设“疑”置“障”,可激发学生的解题激情。学生愿意接受的是充满挑战和思维参与的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挑战性,形成的结论应具有规律性和指导性。这样,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应使学生领会问题的实质,唤起学生的联想,给他们一个广阔而新奇的思维空间。
  3.适时引“规”授“法”
  数学思维中的联想、类比、归纳和猜想方法等都是探求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主导方法,它们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可渗透动态、变量、分类等数学思维或方法,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例如,要教会学生学会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
  4.构建新知识
  新需要和原有思维水平的对立统一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创造型思维也可以看作是建立未知与已知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联系的过程,需要志向的激励、数学知识的使用、策略的指导和借助探索去揭示。探索和发现是学生学习所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和改造信息,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能动的选择、批判、加工和改造,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例:在讲去括号时,我改变了常规的引入方法,设计了一引入:
  (1)用式子表示:a、b的和与a、b的差的差。
  (2)当a=5,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3)当a=16,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4)当a=4,b=7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利用(2)(3)(4)检验学生求值的能力。)
  教师问:从(2)(3)(4)你可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逐步答出以下几点:
  学生答:从(2)(3)(4)中a的值变了,b的值没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都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与b的值有关。
  (5)当a=4,b=5时,求(1)问中的式子的值。
  教师问:你又猜出哪些结论?
  学生答:从(4)(5)中a的值不变,b的值变,而求得的(1)问中的式子的值不相等,猜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一定与b的值有关。
  教师:我们已经得出(1)问中的式子的值可能与a的值无关,一定与b的值有关。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我们把这个式子化简,而化简首先要去括号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如何去括号。
  此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轻松地建构出新知识,学生已经探索出了去括号法则后,教师当时留给学生的空白点,学生自然会主动来填补解决。
  总之,数学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数学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可以说,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思路要宽,创意要新,敢于运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自己独到的创新行为为学生创造实在的、形象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赵大悌.伴你教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凤飞.选择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斌华.发展性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不断探索节目改革为山西经济腾飞拼搏安兴近年来,山西电视台新闻部不断推进节目改革,使山西台的新闻节目在高起点上又有新发展,为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倡导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
该文简要回顾了博弈分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集中分析了理性作用者模型的成功之处和它的局限性,探讨了现实经济社会中个体决策的复杂行为和系统整体所表
摘要: 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师生从错误中可以获得新的启迪。教师需要有理智的“错误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生成资源,当成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错误 利用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
在详细描述模糊决策关系的基础上,对产品并行的设计模糊决策原理和模糊决生过程进行了研究。
该文给出文[1]定义的不确定推理真值传播方法的严格叙述,并给出文[1]中两个定理的简单证明。
会议
摘要: 本文对义务教育阶段空间学生表现力培养的三个误区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 空间表现 培养    所谓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又可分为虚空间、实空间或体积、立体。造型是表现空间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不论是立体、平面还是四维的表现方式。这里所说的空间表现力是指人敏感而准确地感觉到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和空间,并加以表现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
该文讨论了概率区间型决策中的随机优势原则及决策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