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日光流年》中的生存意识的悲剧性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z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小说《日光流年》中,阎连科营造了耙耧山脉三姓村这个现代文明无法介入与想象的荒诞世界,那里的人们有着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最微弱的生存能力。因为“喉堵病”和饥荒,他们打破不了“活不过40岁”这道与生俱来的魔咒,四代人殚精竭虑的努力和牺牲,最终还是一场空。作家以其特有的狂想把这种“惨烈”写到了极端,同时也将人在厄运面前不屈不挠的韧性渲染到了极致,而种种生命强力表象的背后是深刻的悲剧性。
  关键词:《日光流年》 生存 悲剧性
  一.拼命抢救于无救的绝望
  《日光流年》中写到三姓村位于耙耧山脉的深处,在当地县地图与县志上都难以找到关于该村的信息,这是作者阎连科的虚构,是中国古老农村的缩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苦难总是伴随着农业社会的始终,抵御自然风险的脆弱性与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使农业文明在苟延残喘中得以延续。当然了,这种二重性,也将古老的农业文明推入了“抢救”与“无救”博弈的漩涡。
  生存是一切生命形式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生存权利的争取是一切生命的自觉。在小说中,近百年来,三姓村的村民的寿命在不断地减损,终于到了因为“喉堵病”所有人都活不过40岁的坎儿,怎样去活过40岁便是摆在全村人面前最尖刻的事实。三姓村人从来没有木然地去服从命运的安排,而是对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小说中的第一任村长是杜桑,他凭着对《黄帝内经》的些许了解,鼓励村里人大胆地生育,不断的生育和更新换代,让村里的新生人口数量超过死亡人口数量,以保证村里人丁兴旺。他倾尽所有也未能实现这个愿望,自己也死于“喉堵病”;第二任村长是司马蓝的父亲司马笑笑,他认为吃油菜能治好村里人的“喉堵病”,所以鼓励村里人大面积种植油菜,即使在蝗灾和饥荒肆虐的时期,他也带领村里人艰难而顽强地保护着油菜苗的成长,然而种油菜并未能使村里人活过40岁,村里人反而在饥荒中丧尽天良地抛弃幼子;第三任村长是蓝百岁,他认为村里人活不过40岁,问题出土壤上,就带领村人没日没夜地翻土,甚至为了求公社卢主任留下外村无偿劳力为三姓村翻土,卑躬屈膝地将闺女蓝四十送给他蹂躏,结果村里因病而死的人有增无减;第四任村长司马蓝,认为只要修渠引来灵隐水,村人喝了灵隐水就能治好“喉堵病”。于是他率村里人奔波劳碌,进行了旷日持久、代价惨重的修渠大计,可通渠之日引来的不是清澈的灵隐水,而是被现代工业污染得惨不忍睹的脏水,司马蓝在劳累中死去,三姓村陷入了绝望。
  三姓村人对生是有着极大的渴望的,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司马蓝的话说:“活着该有多好呀,能吃能喝,能穿衣,能睡觉,手能摸,眼能看,耳能听,嘴能说,可是死了呢?人死了还能干啥儿,还能说话吗?还能做事吗?还能冬天到门口晒日头,夏天到梁上吹西风吗?……世上千好万好的事,还有啥儿比活着更好呢?更为实在呢?”因此,活过40岁这一在外人看来低得不能再低的诉求,变成了村里人生命的终极目标。三姓村人对自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抢救”,依靠肉身与血汗,屡败屡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原力,可歌可泣。可是这种“抢救”是徒劳的,在封闭落后的三姓村,人们难以了解,也没有人要执意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有目标而无途径,因而与求生之道渐行渐远。村里的死人不减反增,这既有“喉堵病”的“自然选择”,也有“抢救”行为本身的消耗,他们找不到出路,这种“以命救命”的游戏,最终将他们逼入“无救”的深渊。余秋雨说:“拼命抢救于无救是世间最大的悲剧”。三姓村人正是在这种“抢救”于“无救”的博弈中,将生命的绝望和悲剧意味彰显得淋漓尽致。
  生命存在感的获得需要外物的参照,也需要复杂活动给生命注入张力。然而不幸的是,三姓村人这二者都不具备。三姓村在古老偏僻的耙耧山脉里,村里人不知道外界是什么样的,它位于三县交界之处,没有任何确切的行政归属,像被世界遗弃了一般;村里人不知道外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从活到七老八十的先人到活不过40岁的当下,其间发生了什么——总之,三姓村缺少外物的参照,时空概念完全模糊,生命轻盈得如同孤魂野鬼。三姓村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重复做一件事:怎样活过40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疲于奔命。他们的生命是单调苍白的,没有更多复杂的生命活动,也无法完成对生命的超越,生命最终归于无意义。
  二.生存至上的信条所导致的道德伦理的沦丧
  生存就是生命的存在及其形式,当人类从低等生物中脱离出来,成为有意识的高等生物之后,生存便成为人类生命活动的第一要义。“处理生存问题,如何实现生存问题,人类由此创造了价值系统,用价值系统来指导生存是人类主动实现生存的独特品格”,道德伦理便是这种价值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人类明白自身为什么存在和怎样存在。需要说明的是,提到道德伦理,我们应该摒除脑海中那种为历代统治者所操纵的、虚伪的道德伦理观念,道德伦理本身是理性思考的结晶,是生命的自觉,只是操纵道德伦理的过程中产生了虚伪。
  《日光流年》里,三姓村人时刻都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癫狂,为了能够活过40岁,都,狠招绝招用尽。先是村长杜桑为了保证村里人丁兴旺,鼓励大肆生育,妇女完全就沦为生育的机器。司马叶刚坐完月子就被男人绑在床上强奸了;司马笑笑的媳妇难产而死;大冷天的,孕妇们挺着肚子去河边浣洗衣服……在生存信念的倒逼下,人异化为物,变成披着文明外衣的困兽,道德伦理的丧失便是人的社会性的减退,人在退化。蓝百岁为了让卢主任留在村里,继续带领公社成员给三姓村翻地,不惜将如花似玉的女儿蓝四十送卢主任蹂躏。司马蓝也是一声不吭地任由自己的未婚妻被送进狼口,还打着要和她成婚的幌子加以变相地怂恿。更可悲的是蓝四十自己也心甘情愿前往,并且还去开导悲愤交加的母亲。这种“为公捐躯”的“伟大”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动而没有人格意识的“英雄”,和一群背弃父女伦理、夫妻伦理的低等生物,一个道德伦理淡薄的人在成全一群背弃道德伦理的人。在饥荒岁月,三姓村人更是做出了抛弃幼子的恶行,以幼子为诱饵去捕捉村人用以活命的乌鸦,用鲜活的生命来做诱饵的大胆让人不战而栗,生存让他们没有任何羞耻感和敬畏感,甚至连起码的人伦底线也不顾。我们在看到三姓村人为生存作出可歌可泣的牺牲时候,应该保持警醒,不要同情心泛滥,这种选择生存的方式并不正常,这种生存哲学太阴暗,丝毫不能让我们把他们当做高等文明生物来看待。试想,在一百多年以前,那时三姓村人大多能活到七八十岁,他们决然不会做出抛弃妻子的恶行来。
其他文献
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他笔下的马,清癯而不孱弱,分明的筋骨透着一股刚劲,也许正如他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如此,人亦是。  傲气与傲骨是不同的,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沉于内心。“气”是一种表象虚无缥缈,外强中干;而“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融于血脉。傲气教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傲骨教人自尊自爱,韬光养晦。有傲气之人往往把它显示出来,哗众取宠,面对别人的赞扬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傲气之人
期刊
几年前,马云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桃花源》被拍成天价,商业与艺术的相遇,在带给群众新奇的同时,又不免激起人们内心的忧虑。  不知起于何时,艺术身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土,它不仅掩盖了属于艺术的本真,而且还蒙遮了时人的视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似乎大都颇爱隔土观物,对被沙土包围的艺术无法抵抗。其实,在这样的进程中,人的欲望引导人们接受艺术,在这样一种“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人们看待艺术大抵无法
期刊
《杜子春》选自唐代传奇作家李复言所作的《续玄怪录》,在唐传奇的“修仙”类作品中非常出名,对其后的传奇作者也影响很大。  《杜子春》与唐代其他传奇,如薛渔思《河东记》里的《萧洞玄》,裴铏《传奇》里的《韦自东》等作品,核心内容同出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里写的《烈士池及传说》,但从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成就来说,那些作品都不及《杜子春》。  《杜子春》后来有很多衍生作品,重要的如明代冯梦龙编
“生命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开端,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重要的就是你怎样改变结局。”——马克吐温。鲜花选择凋谢,是为了结出延续生命的种子,种子最终会发芽成长,使花儿“永不凋零。”  蓦地,一束白光撕裂了黑夜的帷幕。我吃力地睁开惺忪的双眼,一个洁白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因为急性肠炎而被送入医院的我,正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吊水。“老太,起来打吊针了。”小护士轻呢的声音使我不由自主地向那处望去。只见我的邻床是位老
期刊
母亲节快到了,大街小巷的空气中氤氲着感恩的气息,掺杂着屡屡淡淡的清香,仿佛母亲沁人心脾的体香,芬芳着母爱的味道。“送什么给妈妈好呢?”兰若暗想。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任课老师是一位刚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像往常一样,老师笑盈盈地打开课本,开始上课。这一课,是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为逝去的母亲买了一束康乃馨,放在母亲墓前。  “老师,什么事康乃馨?”小县城里的孩子们从未听说过
期刊
施蒂纳是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小资阶级无政府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是《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核心思想就是“自我”,“自我”是唯一最高的实在,是万事万物的核心和
内容摘要:《白鲸》是一部场面宏大、内容繁杂的恢宏巨著。《白鲸》中的任务大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白鲸》中的预言可以作为深刻理解这部小说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梅普尔神甫的布道揭示了亚哈作为一个“伪基督教徒”的任性妄为;疯癫水手以利亚的喃喃自语预言了“裴廓德号”的悲剧命运;次要但又非常重要的人物费达拉的预言是一条推进小说情节的隐含线索,他是上帝派来的维护上帝权威,惩罚亚哈船长的忠诚卫士。  关键词
内容摘要:弗罗斯特诗歌的文体风格极具不确定性,既简单又深邃,既幽默又内敛,而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不确定的文体风格向世人展现了其诗歌的魅力,让读者在简单的叙述中领悟其思想的深邃性,在诙谐的调侃里解读其话语的严肃性。  关键词:简单而深邃 幽默而内敛 不确定性 文体风格  “‘文体’一词涵义颇多,既可指某一时代的文风,又可指某一作家使用语言的习惯;既可指某种体裁的语言特点,又可指某一作品的语言特色。”[1
内容摘要: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生态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她以作家的敏锐对生态危机带来的环境污染、人类的异化及滥用科技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了预警式描写。其短篇小说作为作家生态思想一个重要的载体,却未能获得批评家的足够重视。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她的短篇小说《平庸的星期三》。小说中作者以看似漫不经心的轻松口吻,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他们平庸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