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直销时代,前几天记者才听到说某地某公司的经销商团队流失殆尽,这几天又听说某地某公司经销商准备召开“千人大会”,而且据说是“各方关系都已经打点好了”。如此状况让人迷惑,到底直销员们在做些什么,到底他们对未来进行了何种规划?
受杂志社邀请,记者对几家直销公司的经销商的“第一人”进行了采访,目的是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中,解析出未来惨烈竞争中直销员的走势、方向以及未来生存状态。
策略一:坚持
代表人物: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 赵秀玲
1994年从事美商尚赫公司,1997年转入新时代公司,是新时代第一个特许加盟商。
直销法规出台了,全面禁止团队计酬。大多数经销商的第一反应是:政府要全面封杀直销。对于这种想法,赵秀玲当然持否定的态度。
她告诉记者:“直销法规表面看非常严,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直销就没法做了。但是我们团队在冷静下来之后,觉得和国情结合的话,条例制定得非常有智慧,政府其实是首先想让老百姓降温。如果一下子出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规,以目前国内民众的高涨情绪,直销很快就会发展成一场全民运动,后果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对政府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告诉老百姓,直销可以开放了,但是不是以前那种传销,是不允许团队计酬的。这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基本战略,也是政府的基本立场,不了解、不配合这种做法,就不配做新时代的正规直销员。”
因此,现在除了积极筹备“健康课堂”的活动,普及养生理念之外,赵秀玲做得最多的,是告诉伙伴直销是一门“剩”者为王的事业。
“其实做过直销的人都明白,团队计酬固然是这个行业的魅力,但是要拿到团队计酬又谈何容易。”当有人向她诉苦时,赵秀玲平静地说,“把这个被人为放大了的魅力遮住,让那些把直销当成可以一夜致富工具的人离开这个行业,留下心态和心理素质更好的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件好事。”
赵秀玲这样说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在她的事业伙伴中,做新时代超过5年的,现在的收入都非常可观,对公司、对事业也都非常忠诚。
现在,赵秀玲还在积极推广公司的“再就业活动”以及“希望小学的捐赠活动”。由于新时代公司都是雇佣贫困山区的农民进行松花粉的采集工作,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还促进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在这种感召下,赵秀玲也特别注重参与一些环保活动和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同时,她还积极响应公司“从销售的每一款竹系列产品提出一元钱用以捐赠希望小学”的号召,为千千万万个山区的孩子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
策略二:转型
代表人物:大连富饶集团 陶勇
2003年4月加入富饶公司,第5个月获得了汽车大奖,第7个月达到最高级别—全国区域总代理。
记者采访陶勇的时候,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当然,他忙的并不是“招兵买马”,而是积极配合公司进行整改。
他告诉记者:“对于我们经销商来讲,没有必要太计较具体条文怎么规定—那是公司需要花力气研究的,我们经销商的精力要放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上,如果没有能力,再好的环境和制度又与我们何干?当然,目前做直销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不过,这个风险是公司和大家一起承担的,如何选择,经销商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掂量再作决定。”
在目前这种环境下,陶勇的话也可算是非常“大胆”了。不过,他自己“掂量”后的结果是“转型经营”。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富饶公司正在以国家颁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为指导方针,严格按照单层计酬方式组建销售体系。确立了“注册服务网点(以下简称网点)+持证推销员”的运营模式。其框架为:富饶企业集团下设各省分支机构及网点,公司总部直接招募及管理持证推销员。富饶企业集团直接管理各省分支机构,各省分支机构配合并协助富饶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省辖区内各网点,各网点为持证推销员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
在这种情形下,陶勇及跟陶勇一样的经销商们,都在跟公司进一步磋商如何将所在的服务网点进行符合条例规定的改革,以及如何引进新的设施,建立客户档案以完善服务质量等。看来,在等待拿牌的三四个月内,他们也都不会闲着了。
策略三:扩张
代表人物:康宝莱公司 徐晓立
1997年加入康宝莱,为该公司第一位分销商。
2005年,是康宝莱吹响“回归直销”号角的一年,对于其经销商来说,也是群情亢奋的一年。作为直销员领军人物的徐晓立,自然也是信心满满。
当记者表明来意后,他甚至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持悲观的态度,他说:“其实大家只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就好:你到底要什么?你的人生目标是想做一个完全奉公守法的公民,还是在对得起自己的良知的前提下做一番于人于己都有意义的事业。”
因此,徐晓立非常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加快了服务顾客的速度,也加快了开设店铺的速度。由于其公司产品在目前的直销市场上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徐晓立在向消费者讲解健康理念、体重管理经验上也费了不少心思。
不过,最近有两个公司的经销商由于“高调活动”被媒体曝光,因此,记者担心徐晓立的活跃是否也会带来诸如此类的风险。
“只要公司在积极申牌,经销商就有保障。”徐晓立说,“每一次政策的变化都是一次行业的重新洗牌和新机会的出现,1998年是一次,2005年又是一次。多数人在1998年没有看懂,所以现在也只有少数人成功。”
在他看来,只要公司拿到牌照,就意味着经销商拥有了做直销的资格,就有了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机会。公司在前面积累实力不断发展,而直销员只需要按照条例做事,市场就将会很快扩展开来。
“我坚信中国直销市场会进一步放开,在先规范后发展的步调中,与国际惯例接轨,真正展示直销事业的魅力。”徐晓立说,“而这段时间,则是经销商抓住机遇,扩大市场份额,以在未来打好竞争战的好时机。”
策略四:快钱
代表人物:赵先生
1996年12月,加入安利公司,在红极一时的耶格系统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受到跟随者们的“顶礼膜拜”。赵先生与其他人策划的英特莱德公司的各类培训会议多达500场次。
2001年11月,被安利开除后,自己成立了一个培训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与多家公司的直销员合作举办了各种培训。
2003年,与如新公司一台湾地区高阶合作,开发系统会议、书籍等工具,不到一年,双方不欢而散。
其后,加入立新世纪公司,目前也已离开了该公司。
快钱,是很多不愿意安分守己的从业人士所追逐的字眼。在记者的很多采访中都有经销商投诉被上级骗钱、抢线、抢业绩等情况,而做出这些行为的,通常都是今天在这家,明天跳那家的“快钱手”们。
一位王姓的完美经销商告诉记者,完美公司最近经销商流失得特别严重,虽然近段时间公司开除的经销商数量比较大,闹得人心惶惶,但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些“赚快钱的人闹的”。
他进一步分析:“现在在广州做直销很难,特别是有资格拿牌照的企业更难做。由于来广州打工的人很多,很多人一心想赚钱,特别是快钱,根本不会理智地去区分直销与传销,合法与非法,只要能赚到钱他们就非常高兴了。而且,最近在广州不断冒出许多新公司,这些公司多为非法的小公司,奖金制度非常诱惑人,非法与狂躁分子们的逐利与跳动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无独有偶,一位大连某直销公司的经销商也告诉记者,非法分子的逐利并没有因为直销法规的颁布而减少。在大连,一些倒卖海鲜食品的公司仍用“双轨制”作为诱饵,通过召开各种大型会议鼓动人心。2005年11月,大连安旗公司的一家专卖店被工商部门处以7万元的罚款,还被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曝光,结果事出不到一个月,这家专卖店又开始故伎重演,骗人加入。
这种快钱行为造成的是正规公司的惨重损失:现在,一些没有离开的完美公司专卖店老板开始在私下兼职做其他公司。完美公司的一团队领导人在台上分享时,禁不住哭了—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2,000多人的团队现在只剩下了1,000多人。当然,在其他正规公司也有类似现象。
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快钱”行为也许并没有对和错,要使得“快钱手”在直销这种商业行为中消失,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正是由于有这群人的存在,才使得今天的直销行业如此混乱,也得不到大众认可。任何一个有良知、真正热爱直销行业的人们都应该团结起来,自发抵制这种行为,才能还原直销的本来面目。
策略五:自立门户
代表人物:尹先生等
自发成立直销公司者。
“我是中国第一批直销人。1995年,我加入了安利。而后加入了爽安康,在国内开创了首场激发潜能的培训。一年后,我又和几个专家作为X公司的市场总监,为其开发全国市场。1999年,我加入了天狮公司。目前,自己成立了一家直销公司。今天拜访了很多专家,刚刚从国家商务部XXX专员那里过来,现在正忙于申请直销牌照的工作。”
当这位尹先生以一种儒雅的风度向记者作自我介绍时,颇有一番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大师风范。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国内直销市场并不在少数。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直销行业中打拼过多年,受过“正宗”而又频繁的直销培训,因此很容易将直销事业看“透”,认为与其让老板赚还不如自己赚,于是独立出来单干。
由于在市场中也积累了一些人脉,或者是思想超前很容易吸引到一些投资,他们一开始的事业通常都是非常成功的。而像尹先生这样有过企管经验的人则更为得心应手,不过,这种现象是否能持久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另外一位苏先生,拿手的是打造“系统”,他在1996年左右接触过网络21之后,就潜心对系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据他说,“系统是成功的秘密”这个风靡整个直销界的说法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系统一直都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直到前段时间,我才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系统”。目前,苏先生退出了直销公司,自己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专门出版系统方面的图书、音像制品等直销拓业的工具。
跟尹先生比起来,苏先生更像一位学术研究者。当然,这也是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的。但记者认为,排开目的性不谈,像苏先生这样一群直销员的做法对于国内直销学术平台的打造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国内老直销员们注重自我平台打造的心态。
记者还接触到了跟苏先生想法一样的汪先生,他目前也准备“弃商从文”,专心研究理论,把自己也打造成专家级的人物,而另一位刘先生,在直销沙场身经百战之后,于直销条例出台的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建自己的培训公司了。
策略六:寻觅
代表人物:顾先生
两年时间里,在数个直销公司投入了近30万元。
顾先生是新疆一建材公司的老板,在3年的时间里,其公司也造就了几个百万富翁,自己的腰包也赚得鼓鼓囊囊的,但其身体状况极为糟糕,还不到40岁,已经患上高血脂、高血压。
“我不仅需要财富,更需要健康。我也有虚荣心,我还需要鲜花和掌声。我看到很多做直销的人都能同时拥有这些,所以我也萌发了转行做直销的念头。”于是,在两年的时间里,顾先生逐渐缩小了建材公司的业务,安顿了公司的员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直销事业上。
他遇到的第一家公司是莱科萨斯。当初本来只打算做一名普通的经销商,结果公司的人鼓动他,要做就做大,直接做新疆分公司。他自己也坚信有投资才有回报,要有大的回报必须先有大的投资。于是,他先给公司交了5万元的保证金,然后又是5万元的货款。钱交出去后,等了3个多月才等到第一批货。产品卖出去后,“回头客”倒不少,都是上门来臭骂的——产品价格昂贵,而且顾客还出现了很多过敏现象。“第一次尝试直销就亏大了,不仅把钱和时间赔进去了,更是把我的所有人脉都赔进去了。”
不过,顾先生依然坚信直销的魅力,只是对直销慎之又慎。前前后后,试用各种产品,办各种加入,又用去了10余万元。
“我还是想做直销。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人士一年能收入上千万元,同时也造就了收入上百万元的百余人。我这几十万元就当是学费,我要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一家真正适合自己干的公司。我要做健康的事业,无疑,直销是我实现理想的突破口。”
对于顾先生这样的人,记者接触不多,但是丝毫不怀疑直销的魅力对于这群小富阶层人士的吸引力。业界有人就曾说过,由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家缺乏自我提升的平台,也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培训,很容易遇到经营瓶颈,而直销激励理念带给他们的震撼将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莱科萨斯公司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白领阶层的原因。
可以预见,如果这群人大量介入直销,至少可以给团队带来巨大的财力支撑,不过,他们对于公司的选择上也是相当谨慎的,也将是未来各大公司直销员抢夺的重点。
写在后面的话:选择大于努力
虽然牌照尚未发放,但在法规出台后市场上早已是暗流涌动,直销员们又该何去何从?这里记者套用一句行内风行的话,“选择大于努力。”
直销的门槛高了,规矩也多了,如果心存侥幸赚快钱,做传销的风险可比以前更大了,灰色操作的路还能走多远?望直销员们三思。
业界人士都说,直销员大规模的重新选择将在2006年第一批直销牌照颁布后发生。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不管是成功直销员还是直销难民,90%的人都将眼光和最后的决定交给了牌照颁布后的日子。
那么,未来该如何选择,以上六种策略中又是否有你选择的影子和方向?直销员们该趁这段休眠期好好思考了……
受杂志社邀请,记者对几家直销公司的经销商的“第一人”进行了采访,目的是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中,解析出未来惨烈竞争中直销员的走势、方向以及未来生存状态。
策略一:坚持
代表人物: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 赵秀玲
1994年从事美商尚赫公司,1997年转入新时代公司,是新时代第一个特许加盟商。
直销法规出台了,全面禁止团队计酬。大多数经销商的第一反应是:政府要全面封杀直销。对于这种想法,赵秀玲当然持否定的态度。
她告诉记者:“直销法规表面看非常严,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直销就没法做了。但是我们团队在冷静下来之后,觉得和国情结合的话,条例制定得非常有智慧,政府其实是首先想让老百姓降温。如果一下子出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规,以目前国内民众的高涨情绪,直销很快就会发展成一场全民运动,后果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对政府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告诉老百姓,直销可以开放了,但是不是以前那种传销,是不允许团队计酬的。这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基本战略,也是政府的基本立场,不了解、不配合这种做法,就不配做新时代的正规直销员。”
因此,现在除了积极筹备“健康课堂”的活动,普及养生理念之外,赵秀玲做得最多的,是告诉伙伴直销是一门“剩”者为王的事业。
“其实做过直销的人都明白,团队计酬固然是这个行业的魅力,但是要拿到团队计酬又谈何容易。”当有人向她诉苦时,赵秀玲平静地说,“把这个被人为放大了的魅力遮住,让那些把直销当成可以一夜致富工具的人离开这个行业,留下心态和心理素质更好的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件好事。”
赵秀玲这样说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在她的事业伙伴中,做新时代超过5年的,现在的收入都非常可观,对公司、对事业也都非常忠诚。
现在,赵秀玲还在积极推广公司的“再就业活动”以及“希望小学的捐赠活动”。由于新时代公司都是雇佣贫困山区的农民进行松花粉的采集工作,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还促进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在这种感召下,赵秀玲也特别注重参与一些环保活动和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工作。同时,她还积极响应公司“从销售的每一款竹系列产品提出一元钱用以捐赠希望小学”的号召,为千千万万个山区的孩子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
策略二:转型
代表人物:大连富饶集团 陶勇
2003年4月加入富饶公司,第5个月获得了汽车大奖,第7个月达到最高级别—全国区域总代理。
记者采访陶勇的时候,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当然,他忙的并不是“招兵买马”,而是积极配合公司进行整改。
他告诉记者:“对于我们经销商来讲,没有必要太计较具体条文怎么规定—那是公司需要花力气研究的,我们经销商的精力要放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上,如果没有能力,再好的环境和制度又与我们何干?当然,目前做直销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不过,这个风险是公司和大家一起承担的,如何选择,经销商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掂量再作决定。”
在目前这种环境下,陶勇的话也可算是非常“大胆”了。不过,他自己“掂量”后的结果是“转型经营”。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富饶公司正在以国家颁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为指导方针,严格按照单层计酬方式组建销售体系。确立了“注册服务网点(以下简称网点)+持证推销员”的运营模式。其框架为:富饶企业集团下设各省分支机构及网点,公司总部直接招募及管理持证推销员。富饶企业集团直接管理各省分支机构,各省分支机构配合并协助富饶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省辖区内各网点,各网点为持证推销员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
在这种情形下,陶勇及跟陶勇一样的经销商们,都在跟公司进一步磋商如何将所在的服务网点进行符合条例规定的改革,以及如何引进新的设施,建立客户档案以完善服务质量等。看来,在等待拿牌的三四个月内,他们也都不会闲着了。
策略三:扩张
代表人物:康宝莱公司 徐晓立
1997年加入康宝莱,为该公司第一位分销商。
2005年,是康宝莱吹响“回归直销”号角的一年,对于其经销商来说,也是群情亢奋的一年。作为直销员领军人物的徐晓立,自然也是信心满满。
当记者表明来意后,他甚至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持悲观的态度,他说:“其实大家只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就好:你到底要什么?你的人生目标是想做一个完全奉公守法的公民,还是在对得起自己的良知的前提下做一番于人于己都有意义的事业。”
因此,徐晓立非常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加快了服务顾客的速度,也加快了开设店铺的速度。由于其公司产品在目前的直销市场上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徐晓立在向消费者讲解健康理念、体重管理经验上也费了不少心思。
不过,最近有两个公司的经销商由于“高调活动”被媒体曝光,因此,记者担心徐晓立的活跃是否也会带来诸如此类的风险。
“只要公司在积极申牌,经销商就有保障。”徐晓立说,“每一次政策的变化都是一次行业的重新洗牌和新机会的出现,1998年是一次,2005年又是一次。多数人在1998年没有看懂,所以现在也只有少数人成功。”
在他看来,只要公司拿到牌照,就意味着经销商拥有了做直销的资格,就有了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机会。公司在前面积累实力不断发展,而直销员只需要按照条例做事,市场就将会很快扩展开来。
“我坚信中国直销市场会进一步放开,在先规范后发展的步调中,与国际惯例接轨,真正展示直销事业的魅力。”徐晓立说,“而这段时间,则是经销商抓住机遇,扩大市场份额,以在未来打好竞争战的好时机。”
策略四:快钱
代表人物:赵先生
1996年12月,加入安利公司,在红极一时的耶格系统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受到跟随者们的“顶礼膜拜”。赵先生与其他人策划的英特莱德公司的各类培训会议多达500场次。
2001年11月,被安利开除后,自己成立了一个培训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与多家公司的直销员合作举办了各种培训。
2003年,与如新公司一台湾地区高阶合作,开发系统会议、书籍等工具,不到一年,双方不欢而散。
其后,加入立新世纪公司,目前也已离开了该公司。
快钱,是很多不愿意安分守己的从业人士所追逐的字眼。在记者的很多采访中都有经销商投诉被上级骗钱、抢线、抢业绩等情况,而做出这些行为的,通常都是今天在这家,明天跳那家的“快钱手”们。
一位王姓的完美经销商告诉记者,完美公司最近经销商流失得特别严重,虽然近段时间公司开除的经销商数量比较大,闹得人心惶惶,但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些“赚快钱的人闹的”。
他进一步分析:“现在在广州做直销很难,特别是有资格拿牌照的企业更难做。由于来广州打工的人很多,很多人一心想赚钱,特别是快钱,根本不会理智地去区分直销与传销,合法与非法,只要能赚到钱他们就非常高兴了。而且,最近在广州不断冒出许多新公司,这些公司多为非法的小公司,奖金制度非常诱惑人,非法与狂躁分子们的逐利与跳动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无独有偶,一位大连某直销公司的经销商也告诉记者,非法分子的逐利并没有因为直销法规的颁布而减少。在大连,一些倒卖海鲜食品的公司仍用“双轨制”作为诱饵,通过召开各种大型会议鼓动人心。2005年11月,大连安旗公司的一家专卖店被工商部门处以7万元的罚款,还被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曝光,结果事出不到一个月,这家专卖店又开始故伎重演,骗人加入。
这种快钱行为造成的是正规公司的惨重损失:现在,一些没有离开的完美公司专卖店老板开始在私下兼职做其他公司。完美公司的一团队领导人在台上分享时,禁不住哭了—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2,000多人的团队现在只剩下了1,000多人。当然,在其他正规公司也有类似现象。
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快钱”行为也许并没有对和错,要使得“快钱手”在直销这种商业行为中消失,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正是由于有这群人的存在,才使得今天的直销行业如此混乱,也得不到大众认可。任何一个有良知、真正热爱直销行业的人们都应该团结起来,自发抵制这种行为,才能还原直销的本来面目。
策略五:自立门户
代表人物:尹先生等
自发成立直销公司者。
“我是中国第一批直销人。1995年,我加入了安利。而后加入了爽安康,在国内开创了首场激发潜能的培训。一年后,我又和几个专家作为X公司的市场总监,为其开发全国市场。1999年,我加入了天狮公司。目前,自己成立了一家直销公司。今天拜访了很多专家,刚刚从国家商务部XXX专员那里过来,现在正忙于申请直销牌照的工作。”
当这位尹先生以一种儒雅的风度向记者作自我介绍时,颇有一番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大师风范。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国内直销市场并不在少数。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直销行业中打拼过多年,受过“正宗”而又频繁的直销培训,因此很容易将直销事业看“透”,认为与其让老板赚还不如自己赚,于是独立出来单干。
由于在市场中也积累了一些人脉,或者是思想超前很容易吸引到一些投资,他们一开始的事业通常都是非常成功的。而像尹先生这样有过企管经验的人则更为得心应手,不过,这种现象是否能持久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另外一位苏先生,拿手的是打造“系统”,他在1996年左右接触过网络21之后,就潜心对系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据他说,“系统是成功的秘密”这个风靡整个直销界的说法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系统一直都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直到前段时间,我才真正弄明白什么是系统”。目前,苏先生退出了直销公司,自己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专门出版系统方面的图书、音像制品等直销拓业的工具。
跟尹先生比起来,苏先生更像一位学术研究者。当然,这也是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的。但记者认为,排开目的性不谈,像苏先生这样一群直销员的做法对于国内直销学术平台的打造是有好处的,这也体现了国内老直销员们注重自我平台打造的心态。
记者还接触到了跟苏先生想法一样的汪先生,他目前也准备“弃商从文”,专心研究理论,把自己也打造成专家级的人物,而另一位刘先生,在直销沙场身经百战之后,于直销条例出台的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建自己的培训公司了。
策略六:寻觅
代表人物:顾先生
两年时间里,在数个直销公司投入了近30万元。
顾先生是新疆一建材公司的老板,在3年的时间里,其公司也造就了几个百万富翁,自己的腰包也赚得鼓鼓囊囊的,但其身体状况极为糟糕,还不到40岁,已经患上高血脂、高血压。
“我不仅需要财富,更需要健康。我也有虚荣心,我还需要鲜花和掌声。我看到很多做直销的人都能同时拥有这些,所以我也萌发了转行做直销的念头。”于是,在两年的时间里,顾先生逐渐缩小了建材公司的业务,安顿了公司的员工,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直销事业上。
他遇到的第一家公司是莱科萨斯。当初本来只打算做一名普通的经销商,结果公司的人鼓动他,要做就做大,直接做新疆分公司。他自己也坚信有投资才有回报,要有大的回报必须先有大的投资。于是,他先给公司交了5万元的保证金,然后又是5万元的货款。钱交出去后,等了3个多月才等到第一批货。产品卖出去后,“回头客”倒不少,都是上门来臭骂的——产品价格昂贵,而且顾客还出现了很多过敏现象。“第一次尝试直销就亏大了,不仅把钱和时间赔进去了,更是把我的所有人脉都赔进去了。”
不过,顾先生依然坚信直销的魅力,只是对直销慎之又慎。前前后后,试用各种产品,办各种加入,又用去了10余万元。
“我还是想做直销。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人士一年能收入上千万元,同时也造就了收入上百万元的百余人。我这几十万元就当是学费,我要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一家真正适合自己干的公司。我要做健康的事业,无疑,直销是我实现理想的突破口。”
对于顾先生这样的人,记者接触不多,但是丝毫不怀疑直销的魅力对于这群小富阶层人士的吸引力。业界有人就曾说过,由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家缺乏自我提升的平台,也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培训,很容易遇到经营瓶颈,而直销激励理念带给他们的震撼将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莱科萨斯公司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白领阶层的原因。
可以预见,如果这群人大量介入直销,至少可以给团队带来巨大的财力支撑,不过,他们对于公司的选择上也是相当谨慎的,也将是未来各大公司直销员抢夺的重点。
写在后面的话:选择大于努力
虽然牌照尚未发放,但在法规出台后市场上早已是暗流涌动,直销员们又该何去何从?这里记者套用一句行内风行的话,“选择大于努力。”
直销的门槛高了,规矩也多了,如果心存侥幸赚快钱,做传销的风险可比以前更大了,灰色操作的路还能走多远?望直销员们三思。
业界人士都说,直销员大规模的重新选择将在2006年第一批直销牌照颁布后发生。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不管是成功直销员还是直销难民,90%的人都将眼光和最后的决定交给了牌照颁布后的日子。
那么,未来该如何选择,以上六种策略中又是否有你选择的影子和方向?直销员们该趁这段休眠期好好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