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性、灵活性特征,呈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的历史脉络,即从“关键少数”教育向广大学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分散性和流动性教育延伸。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是与党内教育提出的“基层逻辑”一脉相承,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着重阐述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群体特征,重点剖析了高校毕业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遇到的诸多困境,从学生支部建设的视角对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实效性作了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7-0055-05
自党中央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通知以来,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呈常态化趋势稳步推进,实现了党内教育从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向广大学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分散性和流动性教育延伸,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广大学生党员中落地生根,学习教育成效显著,为提高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理论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分散较大,难于集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特征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转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巨增,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具有如下群体性特征:
1.新发展党员是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主力军的趋势明显
从支部每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数据来看,发展党员比重较大的仍是高年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大一、大二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向支部提交入党申请,经过推优、党校的培训及支部的培养考察等,大多数学生到大三才满足发展的条件,进而发展为预备党员,大四才能转为正式党员。在一个学生支部里,只有极少数的正式党员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多数学生党员刚转正就面临着毕业离校的各种问题,甚至有部分党员毕业了还未到转正期,他们占据了整个学生支部党员的绝大多数,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主力军。就他们而言,此时正是加强“两学一做”学习、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的关键时刻。
2.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活跃值高、学习能动性强的特点显著
高校毕业生党员,正处于学业有成的上升时期,思维活跃,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较为关注,对党的感情纯真。毕业生党员无疑是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踏入社会、走进职业竞争的浪潮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冲击和动摇着原有的价值理念。越是缺乏应有的学习教育,他们就越容易受不正之风的侵蚀。同时,毕业生流动党员正处思想、党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对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自主学习和积极工作的热情较高,学习能动性较强。但受到挫折容易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出现抱怨社会的不公等诸多问题。
3.毕业生流动党员地域性广、流动性强的特征鲜明
高校学生党员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毕业后受就业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多数学生党员对就业的地域限制的影响不明显,多数学生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企业的招考,在全国各地寻找就业机会,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和单位,流动性较强。故而,在多种客观因数的影響和制约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党员选择了把组织关系留在学校或放在家中,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越来越便捷,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作为刚毕业的毕业生党员,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最不稳定的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流动性大,具有分布广、流动性强的鲜明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必要性
首先,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锤炼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现实需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的精英,不论走到天南海北,都对当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一言一行等都影响着身边的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够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既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直接决定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直接关系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等都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也没有发挥,严重影响到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必须要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其次,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的先见之举。共产党人精神上不能缺钙,精神上一旦缺钙就容易患软骨病。然而,在基层党组织中,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软弱涣散,缺乏对支部成员的教育培训;或是因为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中缺乏相应组织和带头学习的支部班子或成员,因而部分党员就容易在精神上患软骨病。随着就业形势严峻的加剧和基层发展的需要,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或偏远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许多高校毕业生党员迫于就业压力或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了到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他们稳定工作后,必然会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的支部,成为基层组织里的新成员和优秀分子,他们对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起着先锋和引导的作用。故而,在他们仍属于流动党员时,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流动党员中的开展,是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的先见之举。
最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可行之措。“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才能培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学校时身处高校基层党组织,离校后将走向各地基层、各单位基层就业和工作,对基层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使基层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也正是把全面从严治党从“关键少数”延伸到广大基层的壮举,与党提出的“基层逻辑”一脉相承。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是提高新发展党员党性修养的现实需要和可行之措,更是筑牢高校基层党建的思想之堤和组织保障,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首先,筑牢高校基层党建的思想之堤。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活动以来,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的作风等问题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党员干部,并未涉及所有党员,尤其是毕业生流动党员。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涵盖所有党员,是对全体党员的学习教育。同样,我们也熟知,先前所开展的系列学习活动虽然成效显著,但涉及面有限,加之一些部门监督不严等,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仍然软弱涣散、纪律不严,一些党员作风不正、党性修养不够,不能做合格的党员。基于此,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正是从思想上强化了高校基层党建阵营,为高校基层党建筑牢了思想坝堤。
其次,强化学生支部建设管理的组织保障。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后,组织关系仍留在所读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培训学习、组织生活等的开展困难较大,难于和未毕业的学生党员一起开展组织活动。故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渠道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是对支部建设和管理党员的完善,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支部和基层党委的特色亮点活动来打造。这对解决一些学生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具有先导作用,能带动学生支部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引入新的学习教育方式,创新学生支部建设,是强化学生支部建设管理的组织保障。
最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基层工作后,作为基层的一员,他们必将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力,在基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语中的,只有最基层的小康社会实现了,全国的小康社会才算建成。在基层,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需要基层党员敢冲敢拼,需要党员干部的统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基层党组织后,他们的思想、学识等将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表率和统领。因此,不能放松对他们“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不能使他们的党性修养、政治素养停滞不前,处于某个固定的思想阶段。故而,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合格的党员,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扬帆起航。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遇到的诸多困境
1.“三无”现象严重,党员归属感不强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多数党员迫于就业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压力一时难以就业,进而选择继续深造或留在家中暂缓就业,部分流动党员选择去外企、私企等就业,还有部分流动党员选择自主创业。在这些企业,多数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党组织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毕业生的组织关系无法转入就业单位。因而,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存在着“无组织生活、无党性教育、无民主评议”的“三无”现象,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忙于就业、考研、工作等,而无暇顾及自身处于哪个支部,对自身的党性提升、素质培养等不够重视。加之没有基层党组织的追踪和重视,流动党员归属感不强。
2.活动过于形式化,实质性不强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较为重视。但在“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中,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形式和效果都极其有限,应付和形式化的现象广泛存在,学习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为什么党中央要整顿“四风”,提出要防止“两学一做”重形式、走过场的发生,就是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生活过于形式化、走过场而开出的灵丹妙药。的确,在一些高校的基层党内民主生活中,一些组织涣散、纪律不严、缺乏创新的组织,往往不敢直面问题,对党内民主生活不在意、不用心,抱着走过场的心态,重形式而轻内容,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一贯是他们的作风。因而,使党内民主生活缺乏灵魂实效,起不到充实党员头脑、提高党性修养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一些党员厌倦党内民主生活。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而言,这些过于形式化的民主生活,更会使他们想办法脱离,毫无参加的兴趣和意愿,久而久之,就缺乏了理想信念和服务意识,思想上消极怠慢。
3.措施少效果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毕业生流动党员随着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所经历的世事越来越多,阅历越来越丰富,对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在校时的思想教育方式不一定符合他们目前的现实需要,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接受再教育的难度,故此要继续加强对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付出巨大的物力、财力、精力。很多基层党组织或学生支部本身就组织性不强、比较涣散,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因而难以有效地对流动党员开展教育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措施较少,管理机制不健全,效果低下。
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思考
1.完善专门的流动管理机制,保障“两学一做”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落地生根
流动管理機制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出台专门的管理措施,跟踪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的显著特点。针对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逐年增加的情况,部分院校已逐步意识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初步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但总体上看,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仍是不健全的,措施的实施和执行很疲软,取得的效果也很有限。甚至绝大多数的院校并未真正重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更是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保障。因此,高校应根据每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与规模灵活地设立专门的流动党支部,并配置专门的学生工作人员。各高校可根据学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校级和院级流动党支部,保证毕业生流动党员规模适当,实现统一管理。同时,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流动党支部,由素质过硬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毕业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未按时交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的流动党员进行及时教育,对未按期履行党费缴纳义务的学生进行甄别,分析出未能保持联系、脱离组织的主客观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和教育,保障“两学一做”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能真正落到实处。 2.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引领毕业生流动党员积极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毕业生流动党员因长期在外找工作和考研,多半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因而难以在他们中间开展民主生活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而导致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滋生“不好管、不想管”的念头,这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对此,对于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利用节假日休息、晚上下班等时间通过视频开展民主生活会和“两学一做”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视频会议召开前,高校基层支部应指定专门负责人筹备会议、收集学习资料、视频等,积极取得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事先预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闲暇时间段,预先确定好视频会议的时间,一般每个季度召开1~3次视频会议较为合适。通过视频会议的召开,向毕业生流动党员宣传和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他们所关心的就業形势和民生问题,积极引领他们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毕业生党员中全面铺开。
3.创建自媒体学习专栏,搭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学习交流平台
在智能机普及的自媒体时代,流动办公、掌上学习交流等已成为21世纪的时尚潮流。对此,各高校基层党组织、流动党支部等都应建立“流动党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两学一做”学习专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等定期向基层流动党员推送“掌上微党课、手机微视频”等学习内容,为毕业生流动党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两学一做”的互动交流。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运用“党建云”“12371”党建信息平台、共产党员易信等自媒体向基层流动党员推送党的理论知识、先进典型事迹等,切实增强“两学一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身处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就能利用闲暇时间通过QQ、微信、钉钉等关注“两学一做”的活动动态,学习党的相关知识,了解党的先进人物事迹,并就各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进而克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诸多困难,有力地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浩.从战略高度认识“两学一做”的重大意义[N].南方日报,2016-04-18.
[2]何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J].理论前沿,2014,(8).
[3]刘斌,孙小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贵州省党的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生党员非在校培养环节阶段支部组织活动开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8ZX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银,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
【关键词】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7;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7-0055-05
自党中央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的通知以来,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呈常态化趋势稳步推进,实现了党内教育从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向广大学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分散性和流动性教育延伸,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广大学生党员中落地生根,学习教育成效显著,为提高广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理论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分散较大,难于集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特征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转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巨增,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具有如下群体性特征:
1.新发展党员是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主力军的趋势明显
从支部每年发展学生党员的数据来看,发展党员比重较大的仍是高年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大一、大二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向支部提交入党申请,经过推优、党校的培训及支部的培养考察等,大多数学生到大三才满足发展的条件,进而发展为预备党员,大四才能转为正式党员。在一个学生支部里,只有极少数的正式党员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多数学生党员刚转正就面临着毕业离校的各种问题,甚至有部分党员毕业了还未到转正期,他们占据了整个学生支部党员的绝大多数,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中的主力军。就他们而言,此时正是加强“两学一做”学习、不断提升党性修养的关键时刻。
2.毕业生流动党员思想活跃值高、学习能动性强的特点显著
高校毕业生党员,正处于学业有成的上升时期,思维活跃,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较为关注,对党的感情纯真。毕业生党员无疑是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在踏入社会、走进职业竞争的浪潮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冲击和动摇着原有的价值理念。越是缺乏应有的学习教育,他们就越容易受不正之风的侵蚀。同时,毕业生流动党员正处思想、党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对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自主学习和积极工作的热情较高,学习能动性较强。但受到挫折容易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出现抱怨社会的不公等诸多问题。
3.毕业生流动党员地域性广、流动性强的特征鲜明
高校学生党员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毕业后受就业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多数学生党员对就业的地域限制的影响不明显,多数学生党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企业的招考,在全国各地寻找就业机会,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和单位,流动性较强。故而,在多种客观因数的影響和制约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党员选择了把组织关系留在学校或放在家中,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党员。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越来越便捷,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作为刚毕业的毕业生党员,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最不稳定的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流动性大,具有分布广、流动性强的鲜明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必要性
首先,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锤炼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现实需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广大青年学生中的精英,不论走到天南海北,都对当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一言一行等都影响着身边的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得够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既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直接决定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直接关系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等都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也没有发挥,严重影响到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必须要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
其次,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的先见之举。共产党人精神上不能缺钙,精神上一旦缺钙就容易患软骨病。然而,在基层党组织中,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长期软弱涣散,缺乏对支部成员的教育培训;或是因为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中缺乏相应组织和带头学习的支部班子或成员,因而部分党员就容易在精神上患软骨病。随着就业形势严峻的加剧和基层发展的需要,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或偏远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许多高校毕业生党员迫于就业压力或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了到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他们稳定工作后,必然会把党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的支部,成为基层组织里的新成员和优秀分子,他们对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起着先锋和引导的作用。故而,在他们仍属于流动党员时,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流动党员中的开展,是弥补基层党员精神之钙的先见之举。
最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可行之措。“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才能培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学校时身处高校基层党组织,离校后将走向各地基层、各单位基层就业和工作,对基层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使基层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也正是把全面从严治党从“关键少数”延伸到广大基层的壮举,与党提出的“基层逻辑”一脉相承。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是提高新发展党员党性修养的现实需要和可行之措,更是筑牢高校基层党建的思想之堤和组织保障,同时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首先,筑牢高校基层党建的思想之堤。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活动以来,高校基层党建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的作风等问题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党员干部,并未涉及所有党员,尤其是毕业生流动党员。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涵盖所有党员,是对全体党员的学习教育。同样,我们也熟知,先前所开展的系列学习活动虽然成效显著,但涉及面有限,加之一些部门监督不严等,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仍然软弱涣散、纪律不严,一些党员作风不正、党性修养不够,不能做合格的党员。基于此,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正是从思想上强化了高校基层党建阵营,为高校基层党建筑牢了思想坝堤。
其次,强化学生支部建设管理的组织保障。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后,组织关系仍留在所读院校的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培训学习、组织生活等的开展困难较大,难于和未毕业的学生党员一起开展组织活动。故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渠道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仅是对支部建设和管理党员的完善,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支部和基层党委的特色亮点活动来打造。这对解决一些学生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具有先导作用,能带动学生支部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引入新的学习教育方式,创新学生支部建设,是强化学生支部建设管理的组织保障。
最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进入基层工作后,作为基层的一员,他们必将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主力,在基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语中的,只有最基层的小康社会实现了,全国的小康社会才算建成。在基层,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需要基层党员敢冲敢拼,需要党员干部的统帅。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基层党组织后,他们的思想、学识等将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表率和统领。因此,不能放松对他们“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不能使他们的党性修养、政治素养停滞不前,处于某个固定的思想阶段。故而,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做合格的党员,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扬帆起航。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遇到的诸多困境
1.“三无”现象严重,党员归属感不强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多数党员迫于就业形势等各种因素的压力一时难以就业,进而选择继续深造或留在家中暂缓就业,部分流动党员选择去外企、私企等就业,还有部分流动党员选择自主创业。在这些企业,多数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党组织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毕业生的组织关系无法转入就业单位。因而,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存在着“无组织生活、无党性教育、无民主评议”的“三无”现象,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忙于就业、考研、工作等,而无暇顾及自身处于哪个支部,对自身的党性提升、素质培养等不够重视。加之没有基层党组织的追踪和重视,流动党员归属感不强。
2.活动过于形式化,实质性不强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较为重视。但在“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中,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形式和效果都极其有限,应付和形式化的现象广泛存在,学习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为什么党中央要整顿“四风”,提出要防止“两学一做”重形式、走过场的发生,就是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生活过于形式化、走过场而开出的灵丹妙药。的确,在一些高校的基层党内民主生活中,一些组织涣散、纪律不严、缺乏创新的组织,往往不敢直面问题,对党内民主生活不在意、不用心,抱着走过场的心态,重形式而轻内容,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一贯是他们的作风。因而,使党内民主生活缺乏灵魂实效,起不到充实党员头脑、提高党性修养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使一些党员厌倦党内民主生活。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而言,这些过于形式化的民主生活,更会使他们想办法脱离,毫无参加的兴趣和意愿,久而久之,就缺乏了理想信念和服务意识,思想上消极怠慢。
3.措施少效果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毕业生流动党员随着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所经历的世事越来越多,阅历越来越丰富,对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在校时的思想教育方式不一定符合他们目前的现实需要,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接受再教育的难度,故此要继续加强对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付出巨大的物力、财力、精力。很多基层党组织或学生支部本身就组织性不强、比较涣散,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因而难以有效地对流动党员开展教育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措施较少,管理机制不健全,效果低下。
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思考
1.完善专门的流动管理机制,保障“两学一做”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落地生根
流动管理機制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出台专门的管理措施,跟踪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的显著特点。针对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逐年增加的情况,部分院校已逐步意识到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初步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但总体上看,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仍是不健全的,措施的实施和执行很疲软,取得的效果也很有限。甚至绝大多数的院校并未真正重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更是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保障。因此,高校应根据每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与规模灵活地设立专门的流动党支部,并配置专门的学生工作人员。各高校可根据学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设立校级和院级流动党支部,保证毕业生流动党员规模适当,实现统一管理。同时,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入流动党支部,由素质过硬的学生担任支部书记,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毕业流动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未按时交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的流动党员进行及时教育,对未按期履行党费缴纳义务的学生进行甄别,分析出未能保持联系、脱离组织的主客观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和教育,保障“两学一做”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中能真正落到实处。 2.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引领毕业生流动党员积极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毕业生流动党员因长期在外找工作和考研,多半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因而难以在他们中间开展民主生活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进而导致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滋生“不好管、不想管”的念头,这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对此,对于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毕业生流动党员,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利用节假日休息、晚上下班等时间通过视频开展民主生活会和“两学一做”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视频会议召开前,高校基层支部应指定专门负责人筹备会议、收集学习资料、视频等,积极取得与流动党员的联系,事先预知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闲暇时间段,预先确定好视频会议的时间,一般每个季度召开1~3次视频会议较为合适。通过视频会议的召开,向毕业生流动党员宣传和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他们所关心的就業形势和民生问题,积极引领他们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毕业生党员中全面铺开。
3.创建自媒体学习专栏,搭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学习交流平台
在智能机普及的自媒体时代,流动办公、掌上学习交流等已成为21世纪的时尚潮流。对此,各高校基层党组织、流动党支部等都应建立“流动党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两学一做”学习专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等定期向基层流动党员推送“掌上微党课、手机微视频”等学习内容,为毕业生流动党员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两学一做”的互动交流。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运用“党建云”“12371”党建信息平台、共产党员易信等自媒体向基层流动党员推送党的理论知识、先进典型事迹等,切实增强“两学一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身处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就能利用闲暇时间通过QQ、微信、钉钉等关注“两学一做”的活动动态,学习党的相关知识,了解党的先进人物事迹,并就各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进而克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两学一做”的诸多困难,有力地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浩.从战略高度认识“两学一做”的重大意义[N].南方日报,2016-04-18.
[2]何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索[J].理论前沿,2014,(8).
[3]刘斌,孙小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贵州省党的建设研究课题“研究生党员非在校培养环节阶段支部组织活动开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8ZX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银,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