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也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也必须“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灵感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使得心理自由,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悦的情绪氛围,成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实践表明: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的养料与气候。试想教师以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唯我独尊的架势进行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低落,心理受到压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如何能激发?对于文言文,不论是就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木兰既然是敢于出生入死的巾帼英雄,为何女扮男装呢?“十二年不知”,是木兰的机警,是同行者的疏忽,还是作者刻意的夸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世上不是无神无鬼吗?作者这样写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拓展想象,培育创新萌芽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文言文,文字简练,语义含蓄,省略的成分比较多,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课文扩展或延伸。扩展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补充,使原文更加充实丰满,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延伸,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接续。
例如,教学《石壕吏》一文时,此文虽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语言简洁,省略成分较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吏捉人”当晚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县吏刚到时,老翁、老妪有怎样的反应?除“逾墙走”、“出门看”这些动作外,还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县吏进屋后是怎样如狼似虎步步相逼的?老妇又是怎样边诉边泣的?老妇被抓后,家中情形怎样?天明相别时,老翁是何心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在积极的想象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发散求异,点燃创新火花
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就可以“愚公是否愚”为发散点,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因素、生活经验的差异,得出的答案也必然不一样。认为愚公不愚者有之,认为愚公确实愚者也有之。认为移山可行者有之,认为移山不可行者也有之。认为愚公不愚,是因为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具有不怕困难,敢于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认为愚公确实愚,是因为他盲目空想,不切实际,办事呆板。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不少的事实表明,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之中。
四.逆向思考,开辟创新之路
逆向思维的含义是反向思考,即把问题倒过来考虑,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适当对学生进行反方向提问,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在什么情况下鲁国会失败?学生由这个问题逆向归纳课文内容可知:①如果听信“肉食者谋之”;②如果战时曹刿不从;③如果没有曹刿两个“未可”的指挥;④如果没有曹刿的问,鲁庄公的虚心听取就会失败,这样使学生明确“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之所以取胜,是因为曹刿这个有远见的谋略家及时的“问焉”和鲁庄公听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并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术方针。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调控思维走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探索。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创新的信息,不失时机进行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尹振懿,教师,现居广东连南。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灵感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使得心理自由,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愉悦的情绪氛围,成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实践表明: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的养料与气候。试想教师以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唯我独尊的架势进行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低落,心理受到压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如何能激发?对于文言文,不论是就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老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木兰既然是敢于出生入死的巾帼英雄,为何女扮男装呢?“十二年不知”,是木兰的机警,是同行者的疏忽,还是作者刻意的夸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世上不是无神无鬼吗?作者这样写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二.拓展想象,培育创新萌芽
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文言文,文字简练,语义含蓄,省略的成分比较多,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课文扩展或延伸。扩展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补充,使原文更加充实丰满,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延伸,就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接续。
例如,教学《石壕吏》一文时,此文虽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是语言简洁,省略成分较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吏捉人”当晚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县吏刚到时,老翁、老妪有怎样的反应?除“逾墙走”、“出门看”这些动作外,还会有什么样的神情?县吏进屋后是怎样如狼似虎步步相逼的?老妇又是怎样边诉边泣的?老妇被抓后,家中情形怎样?天明相别时,老翁是何心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在积极的想象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发散求异,点燃创新火花
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就可以“愚公是否愚”为发散点,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个性因素、生活经验的差异,得出的答案也必然不一样。认为愚公不愚者有之,认为愚公确实愚者也有之。认为移山可行者有之,认为移山不可行者也有之。认为愚公不愚,是因为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具有不怕困难,敢于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认为愚公确实愚,是因为他盲目空想,不切实际,办事呆板。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不少的事实表明,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之中。
四.逆向思考,开辟创新之路
逆向思维的含义是反向思考,即把问题倒过来考虑,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适当对学生进行反方向提问,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在什么情况下鲁国会失败?学生由这个问题逆向归纳课文内容可知:①如果听信“肉食者谋之”;②如果战时曹刿不从;③如果没有曹刿两个“未可”的指挥;④如果没有曹刿的问,鲁庄公的虚心听取就会失败,这样使学生明确“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之所以取胜,是因为曹刿这个有远见的谋略家及时的“问焉”和鲁庄公听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并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术方针。在教学中,教师应审时度势,调控思维走向,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探索。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创新的信息,不失时机进行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尹振懿,教师,现居广东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