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指所有大学都应该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二是指某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精神特征。本文强调的是前者,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虽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主要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立人为本,真理至上。大学精神乃大学的灵魂。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思想的重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彰显大学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大学精神 国家文化软实力 彰显 提升
  进入现代以来,大学逐步由边缘进入到社会中心,因为大学在国家民族的复兴、现代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每一个现代文明大国崛起的过程,无一例外地都有大学的参与。”“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无一不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进入21世纪,在充满竞争性的全球化背景下,竞争的实质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根本上是思想的竞争、智慧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而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社会的思想库,是智慧的养成所,是文化的大本营和发源地。大学的发展已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从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因其理论的战略高度和富于前瞻性而给人们巨大的启发。在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也适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并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涉及思想、文化、教育、传播等诸多方面,而思想建设、精神铸造是最为核心的。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思想的重任,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大学的灵魂乃在大学精神,因此,彰显大学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这一话题的源头大概可以追溯至1923年,时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蒋梦麟写了一篇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他总结北大之精神有两点:一是“大度包容的精神”,二是“思想自由的精神”。这两种精神显然是源自五四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提出并实施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此后,马寅初于1927年为母校29周年纪念也发表了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他认为,北大之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就是“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可以看作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精神”一词的源头。
  “大学精神”这一说法正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则始自1998年,其原因和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引发了对中国大学百年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二是中国大学本身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在全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整体性变革中,在社会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学在世纪之交也发生了并不令人乐观的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大学精神正在日趋衰微。因此,近十余年来人们不断地讨论、寻找大学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精神”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所有大学都应该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这一层面的大学精神包含了人们常说的大学理念。另一个层面的“大学精神”是指某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精神特征。就现状来说,具体对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总结、讨论固然重要,但我以为更重要、更迫切的还是第一个层面的大学精神的建设和彰显。没有第一个层面的大学精神,第二个层面的大学精神的讨论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二、大学精神的具体内容
  就第一个层面讲,“大学精神”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所概括并被后人奉为经典的传统大学理念包括: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这一大学理念影响深远,中国现代大学之所以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就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出长北大时借鉴和实施的就是德国近代的这一大学理念,后来又被西南联大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这一理念也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包括“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还有学者认为:“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民族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最高表现,就在大学的各个学科里,就在大学人身上。”这种高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具体表现为四种精神: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中国古代的《大学》一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显然是从人的道德和精神层面上来讲大学之“大”的。大学在英文里是University,它的本意是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因此,大学一方面是学习传授知识、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群体“生命的精神交往”之所。因此,大学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他还要为人师表、以其人格魅力、师者风范影响学生。而学生也就不只是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还要养成人格、培养个性。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大学里大师的意义,决不只是因为他学问渊深、智慧超群、成果丰硕,还因为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为青年学子树起了一个学习追摹的理想和目标。
  关于大学之大,在蔡元培看来,就在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至上”。梅贻琦强调大学之大在有大师。其实,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没有蔡元培说的大学之大,也就产生不了梅贻琦所要的大师。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则提出,大学之大在有“大爱”。因为有“大爱”才有宽容、包容精神;有“大爱”才有执著求真的奉献、牺牲精神;有“大爱”方有大师。董健教授则将大学之大概括为四点:第一,独立自主,学术为大;第二,思想自由,精神空间大;第三,熔铸人格,“立人”为大;第四,大学之大,大师为大。
  因此,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主要就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立人为本,真理至上。只有彰显大学精神,大学才会真正成为“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从而激起人们求知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育追求真理的精神,陶冶高尚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大学精神高扬,才有学术至上和思想交锋;才有执著求真和文化创新;才有人才辈出和大师涌现;才有科教兴国和世界一流。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不仅仅是一个承担其特定的社会职能的物理空间场所,更是一个具备文化个性、精神品格和创新活力的学术殿堂。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越。大学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表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载体。在一个地方,一所大学就是一座文化重镇,就是一方的学术中心。大学也是一种遨游书山学海、自由研讨学术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大学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家园”。大学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灵魂”。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大学不只是把人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好使用的“器具”,而是要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和理性精神的人,培养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又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早在100年前,美国新人文主义学者白璧德针对当时美国的情形指出:“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爱因斯坦曾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非常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要培养的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同时“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的“和谐发展的人”。只有彰显大学精神,大学才能担负并完成这样神圣的使命,进而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现今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形与彰显大学精神的理想状态尚有很大的差距。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发表讲话,指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温总理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高度敏锐地指出了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全社会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重物质轻精神、重实利轻理想、重眼前轻长远。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大学的现状以及大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可能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彰显大学精神的措施
  如何彰显大学精神,让大学担负起人民和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进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进行一些切实而富有成效的改革。
  (一)改革大学的教学与学术管理方式
  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应建立一套灵活的富有弹性的而不是机械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减少量化管理,鼓励教书育人和学术创新。防止模式化,提倡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摈弃形式主义,给师生以更多的个人空间,鼓励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注重人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今天的大学所流行的“量化管理”,无所不在,其本意虽好,但效果不佳。“量化管理”只认数字不认人,可以制造虚假的繁荣,推出的却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优秀人才和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大学师生一旦被这种数字化了的名缰利索束缚住了手脚,也就会束缚住思想。大学精神也就因此而萎缩。
  (二)建构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
  甘阳先生曾尖锐指出:“中国大学的根本致命伤,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没有根的,是没有自己文化根基的。”我国现代大学是在20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批判和反思的思潮中起步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经典没有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1950年代以后,大学的通识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类课程而不是文化类课程。19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纷纷效仿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用意很好,但结果又流于形式,看起来热闹,实际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本质相距甚远。大学教育改革的起点应该是课程设置,建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则是最根本的第一步。正如甘阳先生所说:“如果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那么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美国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是我们的大学培养了什么样的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三)高扬大学人的主体精神
  大学精神,说到底是大学人的精神,每一个大学人都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者,特别是大学的校长、教授。如北大从蔡元培校长开始就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下转第63页)这样的大学精神一直薪火相传,五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人口论”曾遭到大批判,在遭到围攻时,作为学者、教授的马寅初没有屈服,而是坚持其控制人口增长的正确主张。他说:“我虽年届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些批评者们投降。”要问什么是大学精神,这就是大学精神,也就是崇尚独立自主、思想自由、学术第一、真理至上的精神,是人的主体精神。
  四、结语
  国家的崛起,有赖人的崛起,立国先立人。只有精神崛起,才会有民族的兴盛。而大学是民族的精神高地,大学的发展、大学精神的彰显势必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大声呼唤并努力彰显大学精神。因为,“大学本应是一方净土,一块纯洁的学术圣地,它讲究的是思想、精神、人格,依凭的是科学、理性与真理的追求。在这里,学术独立,真理至尊;在这里,思想自由,精神有容;在这里,立人为本,人格为上;在这里,融通古今,惟求创新。因此,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高标识。一个国家最高学府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往往就是这个国家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的缩影。”作为大学人,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与历史责任,进而为彰显大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姚国华. 大学:现代文明的轴心 [J]. 政工研究动态,2008(01).
  周瑞法. 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指归 [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02).
  董健. 跬步斋读思录续集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欧文·白璧德.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甘阳. 通三统 [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王元化. 九十年代反思录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郭 学
其他文献
文无定法,诗有百味。李白诗汪洋恣肆、想象奇诡;杜甫诗深沉内敛、悲天悯人;苏轼词雄壮豪放、意境开阔。不同的好诗美文,就如一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都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各有各的味道和魅力。好的诗文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但如果仔细探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可以为学生写好作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试图就优秀作文开头的特点和规律做一些探索,以找出能够适合学生练习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导入;要注重问题的重要性;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兴趣;课堂导入;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究当中。但是,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
期刊
摘 要: 高中数学的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非是考试机器。相应地,教师就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思考如何给学生留下自主创新的空间。当前的教育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潜心钻研教材,摸索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追求教学效率,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思想观念;自身素质;教学模式;课堂结构
期刊
摘 要: 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只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学生为主体;运用英语;独立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
期刊
摘 要: 在钢琴演奏中有许多需要掌握的技巧,从刚开始学习钢琴到可以演奏钢琴触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触键的力度直接影响到音色的性质,演奏钢琴下键的时候,用心来聆听音色、来感受音色。钢琴练习与演奏的技巧繁多,要求各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效果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听觉美感,但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和过程,就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弹出优美的旋律。  关键词: 演奏;触键;音色  钢琴是乐的器中最好的演员,因为它能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离不开教育的贡献。因为推进这个事业前进的各级各类人才主要是由中国教育培养的,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教育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个成就令人自豪、令人鼓舞,但是我们切不可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举国追寻“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应更清醒地关注中国教育的问题和弊端、更务实地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一流水准教育的差距。在充分肯定教育成就和贡献的同时,必须明确、响亮地提出:改造我们的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产生了特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由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应运而生,其关爱与服务情况如何,本文就马河口地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基本情况 现状 对策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中,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
期刊
摘要:“家”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爱校如家”的思想意识。本文从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担当起“家”的责任,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氛围,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领会到“家”的乐趣,通过自主设计集体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家”的主人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爱校思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生 爱校思想 “家”文化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加上目前专业技能的学习、竞赛等受到重视,文化课的教学教研和师资培训被忽视,导致文化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成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教学实践的难题。笔者认为,目前必须明确中职文化课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努力促进文化课教师的成长,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又好又快
期刊
摘要: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就是宣扬《共产党宣言》的灵魂,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与情操,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振兴中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当代教育价值。这种当代教育价值体现为爱国公民的理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与探索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智慧原则,增长才干的针对性、思想精髓与毅力原则,以此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活力与动力。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