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业多年,与不少企业的营销总监成了朋友。我发现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收入高,年收入多在25万~40万元之间;第二,“在岗寿命”短,也就是l~2年。今天可能是张家的总监,明天却“下课”在家,后天又空降到李家当高管。 追踪这些人不容易,但研究这些人特别有收获。比如,我发现一种现象:下课后的时期不同,营销总监的话题不同。 刚下课时,营销总监谈的无一例外是“人事与政治”。他会给你描绘现代版的《岳飞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业多年,与不少企业的营销总监成了朋友。我发现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收入高,年收入多在25万~40万元之间;第二,“在岗寿命”短,也就是l~2年。今天可能是张家的总监,明天却“下课”在家,后天又空降到李家当高管。
追踪这些人不容易,但研究这些人特别有收获。比如,我发现一种现象:下课后的时期不同,营销总监的话题不同。
刚下课时,营销总监谈的无一例外是“人事与政治”。他会给你描绘现代版的《岳飞传》, “主上不明,奸臣当道,风波亭遇难”;或是现实版的《狼外婆》,“洁白的羔羊,陷入一群阴险的资本家狼群中,其中一只特别狡猾,打扮成外婆一样”。
一年半载之后,他们就开始做有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唉!我用错人、我对新品希望过高、我太心急、我的战线拉得太长……”但是,“我的方向是对的,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老板没给我时间呀!”
两三年之后,他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半,再谈起当年之事,便有点不好意思,对自己做全盘否定:“唉,那时我太幼稚,不成熟。”有的甚至对当初的“奸臣”赞不绝口,“现在我们常通电话,成了朋友。”
其他文献
没有人低级到认为品牌无用,却总有人误认为品牌就是一切。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是产品畅销的原因,因为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跨国公司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并且在国际市场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作为品牌支撑。即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再差,也无損于其国际品牌形象。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带来的”。 但中国本土企业没有这种先天优势。 对中国企业而言,品牌是产品畅销的结果。只有足够的市场份
陈春花教授在《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中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国的研究学者,在根据有限的资料总结世界优秀企业经营的成功之处时,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中国企业还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品牌。这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非常悲观,以至于对刚刚建立的渠道优势产生怀疑,进而在‘品牌知名度’与‘渠道成熟度’的选择上犹疑难决。” “在中国
市场细分就是将具有相似需求、相似行为及相似特征的客户(医生和患者),分割成既有区别但又相关的区域(如文中表格所示),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 医生渠道、疾病类型(如急性、慢性、温和、一般或严重,首次得病与疾病复发等)、地理特征,这些通常是市场细分的切入点。但市场细分应该以顾客为导向,围绕消费者或消费场所进行才更准确,因此在矩阵分割法中,以“适应症、患者”和“医生种类,治疗渠道”为
10多年前,我们首次提出“五千五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营销理念,很快就风行全国。现在,本土企业的业务员有谁还记得这样的理念? 我们曾经羡慕跨国公司的业务员住五星级酒店,“西装领带公文包”,本土企业也窃喜正是跨国公司的这些“营销贵族”给了我们机会,跨国公司或许需要给消费者距离感,才能“让距高产生美”,本土企业却只有与消费者打成一片,“说消费者
磁石点和磁石商品分布得均衡有效,卖场单位平方米的效率就能达到最大化。这正是卖场布局对顾客心理诱导的最大魅力所在。 所谓“磁石”,就是指吸引顾客的意思。 任何零售店都有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磁石商品是指对于顾客具有特殊魅力、能强烈吸引顾客注意的商品。磁石点是指能引发顾客兴趣,并使其采购行为充满兴奋和活力的销售区域。 磁石商品和磁石点的分布模式,会根据业态特点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对
分片包干,提成制,业务员经销商化,这种现象可能是本土企业特有的现象。确实,不少本土企业就是靠这种“放弃管理的管理”,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快速发展起来的。很多本土企业的理念是:只要给够激励,业务员还需要管理吗? 本土企业对激励的偏爱胜过跨国公司,原因有五个: 一是基于“白猫黑猫论”,不管业务员是如何做的,只要卖出去就行。 二是因为企业不会管理过程,不会分工协作,只会管理结果。上司给部下打电话,通常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对人才的理解却是中外有别。 本土企业渴求的人才通常是“能力独立于企业的人才”,即没有公司任何支持也能做得很好的人才,也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罗文中校那样“自动自发”式人才,或者称为“跑单帮”的人才。 跨国公司的人才通常是“能力依赖于团队和企业平台的人才”,即在本企业干得很好,离开企业就逊色了,这就是团队式人才。 本土企业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从跨国公司高薪招聘
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他们强大到本土企业难以竞争和模仿的程度,反而成就了部分本土企业。因为本土企业无力直接交锋时,就只有避其锋芒,错位竞争;无力模仿时,就只有创新、适应。 当本土企业在传统渠道市场韬光养晦,发展壮大后,必须与跨国公司当面交锋时,就必须重新思考与跨国公司的博弈问题。 第一,跨国公司怕什么? 其实,研究跨国公司不怕什么,比研究跨国公司怕什么更重要,凡是与跨国公司同质化的营
妙用渠道冲突,能促进厂商关系,实现双赢;处理不当,则会使渠道反目,降低渠道效率,甚至彻底毁掉渠道。 刘经理是A仪器厂在华北地区的总经销商,几年下来,刘经理把该地市场运作得有声有色,每年均能超额完成任务,稳居A厂家经销商之首, 慢慢地,刘经理开始以功臣自居,不但费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开始坐享功劳,不思进取了,A厂家调查发现,刘经理在华北地区工业领域的市场宣传,开发、服务确实做得不错,但对新市
十几年前的营销经验或许已不再适用,但当我们品读老销售们十年前那些让人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经历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否已经遗失了那些坚忍不拔、绝不言败的精神? 钱卫进京 1995年10月,23岁的钱卫生平第一次站在北京街头。原北京市场的经理无法肩负发展的重任,罗纺公司急调钱卫接管市场。秋天的北京已经凉意浓浓了,而从南方急赶过来的钱卫仍然穿着单衣单裤。生于南方长于水乡的钱卫还未意识到,迎